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三线建设 —— 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

2017-9-22 23:2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503| 评论: 0|原作者: CNG|来自: 中国国家地理

摘要: 1964年至1980年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 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 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短短的几年、十几年间 上千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星罗棋布于中西部地区,成为推动中国西部工业化的“加速器” 。

三线工程掠影

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几千亿巨资;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

他们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其中不乏代表性的企业和科研力量,它们曾是西部的“脊柱”。

攀枝花钢铁厂

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激流网摄影 / 陈家钢

与宽广的武钢、包钢厂区不同的是,攀钢的厂址颇为局促。按照国际惯例,建设一座年产15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需要5平方公里的平地,但这里却只有2.5平方公里、高80米的山坡。设计人员大胆提出了台阶式设计方案,通过大规模爆破,将山坡平整成4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的台阶平地,辅以先进的多种运输方式和相应的工艺流程,浓缩安排下钢铁厂的布局,被人们誉为“象牙微雕”式立体大型企业。

成昆铁路

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激流网摄影 / 王渝明

成昆铁路是作为国家总体战略工程之一而诞生的,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解放前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三线中的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项目至少推动了西南地区2000万人进入近现代化和城镇化,使中国的铁路工程技术进步了半个世纪。图为横跨金沙江的成昆铁路大桥,主跨192米,是当时全国铁路上跨度最大的钢梁桥。

长庆油田

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激流网摄影 / 陈烽富

1969年10月,根据“备战、备荒”和三线建设的需要,陕甘宁地区成为石油重点勘探区。1970年开展陕甘宁石油勘探会战。1975年,长庆油田进入开发建设阶段,到1978年年产原油能力达到122万吨。2004年9月,塔里木气田和陕北长庆气田两大气源成功对接,标志着西气东输工程输气运行实现全线贯通。图为西气东输陕北段长庆气田第一净化厂。

816军工洞体

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激流网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2月

816军工洞体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1966年,周恩来批准在此建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当年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816洞体的核心——核反应堆大厅上下共有9层,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平面大小与一个标准足球场差不多。核反应堆的“锅底”有直径七八厘米的2001个小孔,用于核材料、核能量的交换。

该工程于1967年开工,前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1984年停工。2002年4月816洞体解密。2010年作为“核”主题的国防科普教育基地向公众开放。

三线人生

三线建设之所以艰难,不仅是因为西部地区缺乏工业交通基础,也因为当时为了备战,刻意追求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选址的原则。

“靠山、分散、隐蔽”的工业布局决定了两点,一是大量重要企业千里迢迢地从上海、北京和东北等沿海沿边地区搬迁到大山深处;二是大量三线建设所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背井离乡,从遥远的北方或东南沿海,深入到祖国腹地。

出于保密和安全的考虑,有关部门在挑选三线建设者时,必须着重德、才两个方面,即政治上可靠和业务上精通,故有“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说法,在那时能够参与三线建设有时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光荣。不过在宏大叙事的掩映下,艰辛和苦难被或多或少地忽略了。

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激流网晋林机械厂厂房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2月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去看,许多位于重庆的三线工程的工厂,出现得非常突兀:远处是起伏的山脉,近旁是大片大片的田野,而厂房像是一些不速之客,东拉西扯地依山就势,如同绿地毯上打了一些刺目的灰补丁。

在这里,机器的轰鸣与牛羊的哞叫交织在一起,绿竹婆娑的身影和厂房硬朗的倒影交织在一起,下班后散步的来自北京、上海的工人和担粪劳作的当地农民交织在一起,普通话、上海话和重庆方言交织在一起……在这种看似浪漫的田园工厂背后,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生活艰辛。

三线建设:离我们最近的工业遗产-激流网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厂矿单位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厂房、办公楼、宿舍楼、食堂、校舍、医院等一应俱全。图为四川洛带512厂宿舍。  摄影 / 陈家钢


鲜花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9 05:17 , Processed in 0.01609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