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客观世界区分

2017-11-1 12:1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327| 评论: 1|原作者: 迎春|来自: 红旗网

摘要: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中的两条道路斗争非常激烈,反映到经济学领域,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斗争。目前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不仅在教学和日常宣传成为主流,而且已经成为政府指导经济发展、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正确辨别经济学的科学性,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就成为反对资本主义复辟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要弄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二、什么是生产力的特殊矛盾?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不包括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物的矛盾,矛盾的一方是人,另一方是自然物。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人——自然物。但是,简单地说生产力就是人与自然物的矛盾还不准确。人与自然物的矛盾多种多样,人们生活在自然界,要呼吸空气,和空气发生关系,要和细菌发生关系等等,这些现象显然不属于生产力反映的矛盾。生产力与这些人与自然物的矛盾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生产力这种人与自然物的关系,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用公式表示:人—(劳动资料)—自然物,由于媒介是劳动资料,矛盾一方的人,就不是一般的人,而是使用劳动资料的劳动者,自然物的一方,也不是任何自然物,而是劳动对象。所以,准确地说,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矛盾,用公式表示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就是生产力的内在矛盾的特殊性。

生产力的实现——生产,是劳动者以自身的活动,通过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例如农民种庄稼、用锄头锄草、松土等等,是为了创造条件,促使庄稼更快、更好地发育、成长。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是作为自然的人,与自然物发生关系。在考察生产时,人们不考察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不管劳动者是富农还是贫农,是小业主还是雇佣工人,都看作为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的劳动者。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资本论》第1卷201—202页)。“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它劳动者的关系”(同上书,208—209页)。可见,我们讲生产力、讲生产时,是抽象了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作为自然力来看待的。

生产力及其现实——生产,既然是作为自然力的人和自然物的矛盾,所以属于自然现象的范围,和其它形式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一样,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决不象通常所说的那样是‘物质生产’(这是工艺学的对象),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鲜明而准确地将两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了。

“谷文”对列宁的这一段话另有解释,认为“列宁讲的同马克思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列宁反对单纯地研究劳动一般,而不研究特殊的社会制度”。我们认为这句话的后半段可能不符合列宁的原意。我们理解列宁的原意是劳动一般是工艺学的研究对象,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他反对的是把劳动一般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反对单纯地研究劳动一般。至于说列宁讲的同马克思讲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事实。仅从上面引用马克思对劳动过程及其与社会形式关系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基本精神确实是一致的。

“谷文”为了论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生产力,还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例证,指出《资本论》用大量篇幅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过程等等。但是,认真阅读一下《资本论》这一部分,就会清楚马克思的用意,他把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章,放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一篇里,是为了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影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里研究的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社会关系,而对生产发展的分析,是作为外部条件来说明的,说明生产的发展怎样影响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这里还涉及到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的区分问题。研究任何具体生产的社会形式,不论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都不仅要涉及生产一般,而且还会涉及它的上层建筑,因而这些都属于它的研究范围,但并不是它的研究对象。正像《资本论》中曾涉及工厂法,并不等于工厂法,法的关系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样。《资本论》中论述到生产的一般,是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物质内容进行阐述,并不等于研究的对象。把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都作为研究的对象,显然是一种误解。

总之,通过上述的矛盾分析说明,生产力、生产一般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是以劳动资料为媒介的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属于自然现象的范围。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只能是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不应该包括生产力、生产一般。

三、什么是生产关系的特殊矛盾?生产关系是否具有两重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什么?

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发生关系时,从来都不是单个人孤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下面就来考察一下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大家知道,所谓社会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矛盾分析的方法看,其特点就是矛盾的双方都是人,用公式表示为:人——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与一般的社会关系的不同点,是矛盾双方的媒介为生产的物质条件,这就与其他的社会关系区别开了,如与意识的社会关系、政治的社会关系等等。因为意识的社会关系是以意识为媒介,政治的社会关系是以政权为媒介。下面再进一步分析一下以物质生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

任何生产首先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以人与自然物之间物质变换为内容,围绕着物质生产条件及生产物发生的,用公式表示:人—(物质生产条件)—人。为了简便起见,以下简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物关系。虽然这种简称不够准确,像矿藏、水利资源等未经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物并不是生产物,用生产物概括不了,但是为了简化,而且事先加以说明,就采用人与人之间的生产物关系的概念。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关系,如纺纱工人要与织布工人发生关系,织布工人与染工发生关系等等,这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纱,布为媒介的,可用公式表示为人—(纱)—人、人—(布)—人,由于媒介物的不同,人们的身份也就不同:纺纱工—(纱)—织布工、织布工—(布)—染工。人们在生产过程不仅发生这一种社会关系,而且还要发生另外一种社会关系,如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地主收取佃农的地租等等。这种社会关系用公式表现为:资本家—(剩余价值)—无产者;地主—(地租)—佃农。这两种社会关系都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的共同点都是以生产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人们统称为生产关系,但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两种社会关系的不同点在于前一种关系是以生产物有用性为媒介,后一种则是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纱、布等表现的是生产物的有用性,而剩余价值、地租虽然也是生产物,但它只表现其占有关系。尽管有些剩余价值的物质内容可能就是纱和布,但是,在研究生产过程的占有关系时,人们抽象了生产物的有用性,只考察其占有关系。所以,用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两种关系,各有其特殊矛盾,前者是以生产物的有用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后者是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人—(生产物的有用性)—人,人—(生产物的占有)—人。人们通常把前一种关系叫做分工协作关系,把后一种关系叫做经济关系。我们以后使用这两个概念时,就是严格按照上述分析来使用。正因为这样,我们把生产关系看作是分工协作关系与经济关系的统一,而不把生产关系与经济关系等同。

过去人们把生产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统称为生产关系,没有分析两种关系的矛盾特殊性,也没有明确提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首先提出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的是张闻天同志,他在《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的问题》一文中(《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鲜明地提出了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而且作了比较准确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同意他的分析,这里只是从矛盾特殊性的角度,作进一步地说明。

“谷文”也涉及了生产关系两重性的问题。文章说:“问题在于,把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不视为生产方式,而单纯当作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有二重性的划分是否恰当”。我们认为张闻天同志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划分,是对客观实际的科学反映,不仅对认识客观世界有重大意义,对澄清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争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进一步探讨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在社会关系总体中的地位。

人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公式表示为;人——人。当然这里所指的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某一类型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多种多样,按大类分,主要有思想关系、政治关系和生产关系等等。用公式表示就是;人—(思想)—人,人—(政权)—人,人—(生产物)—人。

可见,这三种社会关系的矛盾特殊性,主要在于人与人关系的媒介不同。这些社会关系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由马克思首先揭示出来的。他指出:“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恩选集》第2卷,82页)。这就是说,人与人以生产物为媒介的社会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按照列宁的话说:“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列宁选集》1卷第6页)。马克思的这一伟大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源。形形色色的武装冲突,政治斗争和社会意识的对立,都可以理解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找出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因而是社会科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但是,当人们进一步发现,生产关系有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基础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我们后人应予回答的问题。

历史事实证明,作为社会现实基础的社会关系,仅仅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以生产物的占有为媒介的关系,或者说是经济关系。分工协作关系虽然与经济关系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但是不能构成社会的现实基础。以我国解放前后的社会性质变化为例。我国解放前后,无论是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包括哲学,艺术及道德观念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成了个体农民的所有制等等。而同一时期我国社会的分工协作关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解放前广大农村是男耕女织,解放初期基本上还是男耕女织。再用我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就分工协作关系来看,尽管有高有低,但总的看是属于同一类型,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占很大比重,从事工业劳动和其他行业劳动的人占比重还小,可是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却完全不属一个类型,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关系不同。再以英国为例,虽然分工协作关系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分工协作,以机器为基础的分工协作等阶段,但是由于经济关系基本上没有变,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基本关系没有变,它的国家制度、社会意识等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见,分工协作关系不能直接决定其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而经济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则直接决定着它各种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可见,只有经济关系的总和才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分工协作关系不包括在经济基础之内。

说明了经济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再看看政治经济学在各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旧的历史观总是用社会意识来说明社会。马克思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建立了全新的历史观。“这一理论是说,不要在思想的社会关系中而要在物质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基础”(《列宁选集》第1卷17页)。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必须有一门学科,专门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这门学科就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科学。马克思指出:“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马恩选集》二卷82页)。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求;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求,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马恩选集》三卷307页)。马克思正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写出了不朽的巨著《资本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证明了的原理”(《列宁选集》第一卷10页)。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那么,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特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也是其它各种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法学等等)的基础学科。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在社会科学总体中的地位和任务。既然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解剖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其它各门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因而,它的研究对象只能是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的经济关系,即以生产物占有为媒介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关系的另一方面——分工协作关系。

为了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是经济关系,不包括分工协作关系,还有必要再看看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首先是他关于研究政治经济学动因的叙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说是在“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之后,才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作”(《马思选集》二卷81—82页)。可见,他认为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是物质利益的问题。其次是他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材料的说明。他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资本论》第一卷12页)。这也说明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材料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再次是他关于政治经济学与财产之间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在批评蒲鲁东时说:“这是什么财产?——对这一问题,只能通过批判地分析政治经济学来给予答复,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马恩选集》第二卷142页)。可见,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财产关系的现实形态,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作为现实形态的财产关系。当人们揭示了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以后,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财产关系的现实形态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而只是经济关系。从马克思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不包括分工协作关系。分工协作关系不直接表现为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也不是财产关系的现实表现,研究它也不会召来“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由于马克思有关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论述很多,人们的理解各不相同,这里就不多引用了。

既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济经关系,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却说是生产关系呢?这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们是在和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创立这一学说的。“旧的,还没有被排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当做‘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到过”(恩格斯:《反杜林论》,《马思选集》第3卷66页)。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人在生产过程发生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的基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由历史唯心主义迈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变革,是当时历史观上的飞跃。现在,当人们揭示了生产关系具有两重性,提出分工协作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等问题后,仍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成结论上,显然难以说明问题了。把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为一定社会的人与人对生产物的占有关系,即经济关系,既符合客观实际,也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这里还要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的对象作一些分析。既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关系,那么,不仅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如此,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也只能是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这两部分的区别,在于研究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前者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后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而这两者的共同点,恰恰在于研究的对象都是经济关系,所以才成为同一的学科,如果政治经济学两部分的研究对象有的是经济关系,有的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分工协作关系,那就不能作为同一的政治经济学,而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了。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在探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我们运用了抽象法,把人与自然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区分开来,把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和人与人的其它关系区分开来,把人与人对生产物的占有关系和生产物有用性联接的关系区分开来等等,目的是为了认清各种客观现象的本质区别、矛盾的特殊性,以便科学地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是,当我们着手实际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经济关系时,必须注意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尤其要注意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联系。因为,任何具体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都是在这些联系中发展变化的。离开这些联系孤立地研究经济关系,不顾事物的外部条件的变化,孤立地研究事物的内部矛盾,不可能科学地揭示经济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所以,我国经济学界很多人都曾指出,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关系时,要加强对生产力的研究。可是,有的人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能局限于经济关系,还应该包括生产力。政治经济学要想顺利地发展,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把握住方向,决不能在这个问题上东倒西歪,不然将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发表于《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5年2期(总第19期)1985年6月20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0-31 10:15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8 09:09 , Processed in 0.01627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