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2018-1-25 23: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026| 评论: 2|原作者: 王立华|来自: 察网

摘要: 有人认为,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以GDP计算比印度、非洲落后国家、甚至比旧中国都差,这是真的吗?当我们用真实的产品产量数据比较,却发现事实完全相反。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与印度、日本、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比较,基础性产品无论总量还是人均产量,在发展速度上都是遥遥领先的。

四、产品产量统计数据的来源和比较方法

本文引用的产品产量数据,来源于国家权威部门编辑的资料。有些资料年代久远,找到很不容易。也算是给有志研究这段历史的同志,提供一个系统的资料查询帮助。

1、《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由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辑,还有之前出版的50年数据汇编,这都是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最原始最基本最权威的产品产量数据。

2、《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7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年出版,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家相关情报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等组成的编辑小组,依据联合国《统计年鉴》等提供的数据编辑。部分数据来自1979年版的《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年-1976年)》。

3、少量数据来自网上,由国家统计局“北海居”编制的《百年来中美发电量比较(1902-2011)》《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钢产量(1871-2005)》等。

比较方法:

1、进行国家间同时代(1950-1975)横向比较。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印度、美国、苏联、日本、西德、英国、法国等,能找到可靠资料和基本数据的国家。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他都是发达国家,比较一下他们对中国有没有发展速度优势。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当时大多连完整的统计数据都没有,不知道那些权威专家们的数据来自何方?

2、纵向比较一下中国三个历史阶段。一是毛泽东时代26年(中国前26年);二是1979年至2004年26年(中国后26年);三是1923年至1948年26年(民国时期26年),民国只有个别数据可以比较。按照一些人的说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已经濒于崩溃边缘,这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情况差不多。1978年底召开三中全会,1979年是改革元年,是一个完整的年份,因此这个时期就以1979年数据为基数,截止到2004年,也是离毛泽东时代时间最近的26年,没有大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各类产品产量更具有可比性。与民国时期比较,时间选定为1923年至1948年,离新中国成立时间最近的26年,虽然只有发电量和钢的数据,但却是关键性基础性的可比数据。

通过这种比较,看看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到底是在大幅度上升还是在不断下降?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速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力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澄清认识上的思想雾霾。

列入比较的产品门类:

把发电量、铁路货运量摆在前面,之前加一个人口发展数据,便于计算人均产量及速度。

发电量和铁路货运量数据摆在前面,因为这是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关键性、源头性指标,对经济发展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李克强总理为了挤掉GDP统计中的水分,经常用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三项指标去核准上报数字,受到众多国际机构认可,被称为“克强指数”。其中用电量占比40%,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电力数据的这种指标性,基于其突出特点:

1、电是一切现代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动力,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没有发电量增长的经济发展,要么是经济泡沫,要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除非发生重大科技进步和经济转型,如当前正在执行的去产能政策和抑制大量耗电的房地产业等,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2、发电量是用电表记录下来汇总的,不能通过拍脑袋瓜子编造出来,前面编造了后面没有办法掩盖。它的历史数据保留的也特别完整,中国从1912年至今每年的数据都有完整记录。

3、发电量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能源的特点,不像石油、煤炭那样能储备起来,发电、输电和用电瞬间同时完成,基本一致,发多少就要用多少,用不掉就不能继续生产,不够用就要拉闸限电。各类现代经济生产活动增长越多,生活现代化程度越高,必然伴随着用电量相应的上升,反之则减少越多。

4、这一产品不存在升级换代问题,百年前1度电与现在的1度电没什么区别,不像其他一些工业产品,科技内涵与质量内涵变化升级大,单纯数量统计缺乏价值可比性。

因此,以发电量为基础,对比历史上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特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当然,国民经济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电能推动的,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国家,有大量的人力、畜力、自然力、内燃机等非电能生产,新中国初期电力极为不普及,非电力生产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只计算电力也会存在速度偏低的失真。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转型后,同样的发电量也可以创造更多财富,以发电量增速也会存在低估经济增长速度的可能,但全局性的经济转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转型的,尤其相近历史时期的比较,有渐进影响而不可能是断崖式变化。

除外汇储备数据,不对货币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其他凡是能找到完整权威数据的,国际公认的对经济发展具有源头性、指标性和基础性作用的物质产品都列入比较。如,电力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官”,发电量与铁路货运量一起,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钢铁和煤炭被称为“工业的粮食”,还有水泥、硫酸、粮食、棉花等基本工农业产品,这些领域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速度的客观指标。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高低,直接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比较的要点:

1、起点数据:1950年各类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

2、终点数据:1975年各类产品的总量和人均量;

3、增长速度:1975年对1950年产品总量和人均增长的倍数。

4、中国比较:包括1950-1975年中国前26年,1979-2004年中国后26年,1923-1948民国时期26年,民国时期只有电力和钢的总产量完整数据。以各个时期的第一年数据为起点和基点,最后一年的数据除以起点数据,自己与自己比较增长了多少倍,没有别人的责任,理解和计算起来也比较简洁方便。

5、中国前26年与中国后26年的比较,与各主要经济体放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不再专门比较这两个时期,同时也可以感觉中国后26年与发达国家之前时期发展速度的关系。

6、新中国新兴产业产品,从出现产品统计的第二年为基点,以免基点偏低,到1975年为终点。以同样的时间对比各国,以同样的年限对比1979年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新兴产业产品的发展,有一些产品产量排在同时期世界前列,不在此次比较之中。

这样的比较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建立在实际的基础性产品统计基础上,有统一口径统计数字的就比较,没有就不比较,以期提供一个相对可靠的认识毛泽东时代的视角。如有不当请方家指正。

五、毛泽东时代与主要经济体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比较结果

这一部分本来放在最后,通过一系列数据比较后得出结果。但因为大量繁琐的数据比较,可能会使一些读者没有耐心,因此把主要结果摆在前面,这里只看人均增长倍数。如果有深入研究阅读的兴趣,可以在后面看到各类产品的具体数据对比和图表。

1、中国与印度比较

两国同是发展中的东方大国,最有可比性。印度是西方的样板国家,是所谓的民主国家,又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也是我国一些反共右派理论家一直推崇的。按照他们的逻辑,印度有如此完美的制度体系,应当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高于好于中国,但事实真的很不争气,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在毛泽东时代创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远远高于印度。

一是起点年份1950年的产量比较,中国只有糖产量略高于印度,其他产品都是印度高于中国;二是毛泽东时代结束的1975年产量比较,各类产品人均产量中国基本都是大幅度领先;三是26年间各类产品增长倍数比较,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也是远高于印度。说中国人均GDP只有同时代印度的2/3,到底是用什么逻辑算出来的?竟敢在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媒体上长时间挂着?

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揭秘历史真相:从产品产量的真实数据看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1-26 23:45
【国内生产总值就是一个具有严重错误的指标。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不仅包括工农业生产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政府的支出、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等。政治、文化活动,根本就不属于经济范畴,怎么也计算在生产总值指标之内呢?这是混淆经济、政治和文化不同领域的重大错误;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也包括了股票买卖、期货买卖、债券买卖等流通领域的倒买倒卖活动,生产总值指的是物质生产,而流通、消费领域根本就不属于生产领域,不生产物质财富,怎么能够把流通、消费领域的费用也计算为生产总值呢?总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指标。】——摘自:迎春著的《消费是拉动经济,还是阻碍经济?》一文。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1-26 23:12
对经济问题我完全是门外汉,对文中提出的两个时代的“反差”也是不解。个人感觉,除了毛时代与改开时代的经济统计方法根本不同外,是不是物价因素没有完全正确反映在GDP的统计之中?老百姓都感觉得到这两个时代的物价是相当大的(>100倍),虽然统计局常会说:“在扣除了物价因素后今年的GDP增加了...”事实是相信的人不多。还有汇率因素...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21:18 , Processed in 0.01086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