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中国人喝的是毛主席的水,毛泽东治水27年顶几千年

2018-3-17 00:58| 发布者: 林林| 查看: 4721| 评论: 0|原作者: 毛主席领导下的水利工程——饮水思源|来自: 网友

摘要: 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人的饮水问题。饮水思源是流传在中国历史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不要忘本 —— 毛泽东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三面红旗永远飘扬!

  当年,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有10万军工、16万民工;此外,还有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4万人。该工程于1952620日胜利建成,比预定计划提前15天。工程仅用了75天的工期,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

 

  毛泽东四次视察黄河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的叮嘱。这次视察黄河,是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此后,毛泽东又于19532月、1954年冬、19556月三次视察黄河,了解、掌握治理黄河的情况。

 

  毛泽东第一次视察黄河,是从徐州观看黄河故道开始的。沿着黄河故道西上,毛泽东来到东坝头。这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而今黄河正从这里转向东北奔腾而去。毛泽东查看了石坝和大堤,了解了修坝、修堤的情况和防洪能力。

 

  毛泽东第二次视察黄河,了解了不修邙山水库转修三门峡水库的理由和情况,询问了三门峡水库的蓄水位以多高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库寿命等问题。

 

  毛泽东第三次视察黄河,了解了水土保持和黄河规划情况。

 

  毛泽东第四次视察黄河,询问了引黄灌溉及如何解决盐碱化问题。1955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利用规划的决议。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黄河治理开发宏伟蓝图,也是人民共和国审议通过的第一部江河流域规划。

 

  根据规划,一场规模空前的黄河建设高潮在大河上下蓬勃兴起,迎来了大跃进的一年。1958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这是1933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不分洪,保安全,党政军民齐动员战胜洪水的建议,得到了周恩来的批准。经过河南、山东两省200多万军民的艰苦拼搏,取得了防洪的伟大胜利,避免了滞洪区分洪的重大损失。

 

  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洪水有害,但水可利用。认识到和利用水利的,毛泽东也算中国历史第一人。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就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根据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就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中国每一个农村的农业运动。红旗渠是典型一例。

 

  河南省林县红旗渠,作为人工修造的天河,被国际上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和善决心,从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 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8111日,毛泽东在去新乡的专列上,省委书记史向生把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一一介绍给毛泽东。毛主席认真听取了杨贵关于林县青壮年劳力出来大办钢铁,庄稼顾不上收,棉花顾不上摘。群众住在野地里,大家都用棉花擦屁股……”的情况汇报。

 

  毛泽东听后心情十分沉重地说:好不容易秀了水渠和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大炼钢铁不能再上人了,已经上去的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马上撤下来!一部分人收庄稼,一部分人搞水利。要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兴水利。

 

  毛泽东在专列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大家解开了紧箍咒,杨贵也有了主心骨。不久,林县数万大炼钢铁的村民愉快地回到了丰产的农田,回到了兴修水利的工地。

 

  到1959年底,林县已建成中小型管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口,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引山泉650个,有效灌溉面积20.1万亩,比5年前增加了20倍,使干旱缺水的状况得到很大缓解。

 

  1960211(农历正月十五)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工程)动工。县委书记杨贵号召全县人民,排除万难,高举红旗前进!从此,一场人定胜天的战斗打响了。这天,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吃过饺子的林县民工就浩浩荡荡地从全县15个公社同时出发了。他们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小推车,赶着马车,向着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结集。

 

  10载寒暑,10年苦战,在这条总长约1525.6公里的红旗渠上,英雄的林县人民兴建了48座水库、364座堰塘;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鏨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1个,兵在每条支渠上建起了45座小水电站和45座提灌站,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在林县全县基本形成,形成能引、能灌、能排、能蓄、能电、能景等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实现有效灌溉面积40万亩,410个村受益,从而让林县结束了山民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长304.1公里;支渠51条,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长697.3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合计总长1525.6公里,加上农渠总长度达4013.6公里。

 

  毛主席领导中国治水过程

 

   建国初的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江河水患肆虐。全国大大小小上千条河流,每年都会发生多场洪水泛滥,河堤决口,洪水淹没和冲毁良田,村庄房屋倒塌,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家破人亡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祸患。其次是干旱,北方广大地区缺少雨水,土地不能灌溉,旱情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正常年景下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当时农业完全处于靠天吃饭、受大自然摆布的状况。因此,治理江河水患成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亟待解决的最大民生问题。建国初,中央政府召开最多的会议是水利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召开几次全国性会议,研究解决治水的问题。

 

  新中国的治水大业是一场持久不懈、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回顾近三十年的奋斗历程,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治水工程

 

  这个时期,以治理淮河为中心任务,解决当时江河水患最突出的问题。19515月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大大推动了当时的水利建设。

 

  由于淮河支流特别多,分布地区广,工程量大,涉及豫、皖、苏、鲁数省,又加上当时物质、施工条件落后,因此治淮任务的困难和艰巨程度不可想象。但是在各级党和政府正确领导和组织部署下,各方面同心协力、大力支援,广大群众意志奋发、奋勇参战。终于战胜了一切困难,使整个工程进展顺利。

 

  1951年的春、冬,苏北运河整修工程和苏北灌溉总渠先后完工。建成了一条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7月淮河上游的石漫潍水库完工,该水库是淮河上游完成的第一个水库。可蓄洪水4700万立方米,灌溉农田9万亩。11月高良涧进水闸和淮安支东分水闸先后开工。1952年淮河支流颖河上游的白沙水库和汝河上游的板桥水库开工兴建。冬来暑往,治淮工程一个接一个。1953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18:03 , Processed in 0.016769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