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世界革命 查看内容

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

2012-4-25 18:29|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915| 评论: 0|原作者: 张树华|来自: 观察者网

摘要: 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私有化要实现以下七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然而,几年过后,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实际上成为一些国有优势企业的“大拍卖”,使少数人借机暴富,进而演变成“财团巨富和金融寡头”。 ...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方世界的推动下,一场以“私有化、自由化、西方化”为标志的激进变革迅速席卷俄罗斯。大规模“闪电式”的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俄罗斯社会的面貌,瓦解了原来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导致了“财团、寡头”参政的局面,同时激化了社会矛盾,滋长了犯罪,贻害无穷。

一、 俄罗斯私有化的动因和特点

(一)俄罗斯私有化背景与政治动因

俄罗斯改革派认为,私有化是改革的关键,是摆脱旧体制的根本,将建立私有制视为转轨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为此可以牺牲一切。改革派将建立“私有制”视为拯救俄罗斯的“救世灵方”和“灵丹妙药”。丘拜斯认为,私有化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加速进行,甚至可以不考虑后果。他们极力地在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那里寻找理论依据,按照所谓“华盛顿共识”推出经济转轨的模式,制定一个个模板。药方无非是“价格自由化”和“私有化”,而私有化又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设计经济改革方案时,对西方的援助和贷款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纷纷将私有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作为提供贷款的先决条件,要求俄罗斯政府必须进行私有化改革。

(二)俄罗斯私有化的特点

1990年左右,俄罗斯学术界开始讨论私有化的问题。苏联解体为私有化提供了条件。1991年11月,丘拜斯出任推进私有化的国家财产委员会主席后,迅速拟定了一份私有化纲领,12月29日,纲领的主要条款被叶利钦以总统令的形式批准并开始实施,正式拉开了俄罗斯私有化的序幕。

俄罗斯私有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私有化更多的出自政治上动因,而非经济上的考虑。私有化成为新政权摧毁原制度经济基础的工具。丘拜斯宣称:“私有化的目的,就是在俄罗斯建成资本主义”。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认为,俄罗斯私有化操之过急,“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是另一种形式的“斯大林主义”。

(2)私有化法律准备严重不足。私有化遵循的一些空泛的理念或概念,依靠的是“总统令”和纲要而不是靠法律进行,绕开了议会中的抵制。私有化运动实际上加快了旧官僚和新权贵将手中“瓜分的社会财产”合法化的进程。

(3)追求速度和规模,大规模、突击式、闪电式地推进私有化。西方资本主义走过了几百年时间,而俄罗斯改革派期望短时间培育出大量私有者。英国一个大型企业的私有化平均需要6年时间,而俄罗斯期望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完成15000家企业的私有化。

(4)与其它国家不同,俄罗斯被私有化的是国有资产中的较好的甚至是最好的部分。在私有化的过程中,一些潜力雄厚的资源、原料型企业首先被私有化,如石油开采、冶炼,有色金属、航空企业等。

(5)权钱交易严重,私有化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私有化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了财产的争夺。私有化运动带来大量消极的社会后果,引发了许多严重犯罪,造成社会财富两极分化,损害了经济和国家安全。

二、俄罗斯私有化的目标和后果

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私有化要实现以下七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

然而,几年过后,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实际上成为一些国有优势企业的“大拍卖”,使少数人借机暴富,进而演变成“财团巨富和金融寡头”。下面整理出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初衷与结果”的情况对比:

(一)私有化未能改善财政状况,相反却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1993—1996年的4年中,俄罗斯私有化的收入只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0.02%—0.04% ,占预算收入的 0.13%—0.16%。

私有化过程中,只为少数人提供了的敛财机会,无法估量的国有财产被变相转手或侵吞。私有化开始之时,俄罗斯全社会70年积累的国有资产总量(不含居民住房)估价为1.5万亿卢布,这个数字是按1991年物价改革前的价格统计的。1992年发放私有化证券时价格上涨20倍,然而资产重新评估却未进行,证券投资公司大量低价收购私有化证券,结果国有资产几乎被无偿地变卖。

俄罗斯约有500家大型企业被以72亿美元的低价出售,而这些企业的实际资产达2000多亿美元。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资产总量约合10亿美元,一家私人财团购得价格仅为400万美元。莫斯科市化工进修学院的房产及设施价值约1亿美元,被某公司仅以此800万卢布的价格购买。此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流失更难以统计。

(二)私有化未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随后几年的的调查结果表明,私有化后的企业与原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差不大,经济效益不明显。在经营管理、劳动态度等方面,私有化的企业与原国营企业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在一次对私有化的专门调查中指出,1992—1994年俄罗斯中央一级所属的1666家机器制造企业中有1389家被股份化,占83.4% 。这期间,1992年生产下降幅度为11.5% ,1993年下降为14.9%,1994年竟达到43.9% 。

(三)私有化损害了俄罗斯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国外产品的冲击,俄罗斯企业及其商品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机械产品生产连年下降,1994年下降幅度达45%,日用消费品生产下降了一半以上。90年代中期,俄罗斯80%的食品依靠进口。

同时,“反垄断”的旗号被用来当作利益均沾、你争我夺的掩护,破坏了原有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对农工综合体、森林工业和冶金工业等部门的负面影响巨大。一些有利可图的石油工业、航空运输和原料部门等分离出不少公司,例如原统一的“苏联航空”分成420家大小航空公司。但俄罗斯一些原料和燃料部门仍为特大型金融-工业集团或私人财团所控制。

(四)私有化吸引外资效果微乎其微

1994年正值俄罗斯私有化的高潮时期,前9个月的外国投资仅为7.68亿美元,而1995年估计仅私有化企业改造所需要的费用就达1500-2000亿美元。不少外资、特别是金融“游资”投放到证券市场。多数外国投资集中在利润丰厚的原料采掘部门,而机器制造、建筑业的外资增长却大幅度回落。西方在俄罗斯的投资平均每人只有47美元,而在波兰为326美元,而智利为585美元。截至到1995年,外国投资者购买股票只占总额的10%。

(五)私有化恶化了社会局势,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1994年6月底,俄罗斯已有70%的工业企业实行了私有化,俄罗斯社会4000万人成为股票持有者,但是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90万人,最后能够分抢到最大蛋糕的只是极少数,这就是金字塔顶尖上那不足2000人。

1993年4月俄罗斯居民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证券私有化”能使自己变为所有者,一年之后却降至9.6% ,同时64%的居民认为私有化只不过是“政治手腕”,不能解决实际问题。1994年只有4%—5%的股民开始收取“分红”。俄罗斯私有化第一阶段的公式为:1张私有化证券=俄罗斯70年社会资产总量÷全体居民总数=10000卢布。两年后变为:1张私有化证券=面值10000卢布=7美元=1公斤香肠。

最初私有化的目的是剥夺官僚机构手中的“国家财产支配权”,造就新的所有者阶层,而结果却是,正是旧官僚、影子经济成份等才是真正的赢家。俄罗斯社会所期望的“中产阶级”的形成也有待时日。官僚资本、新兴的垄断、官员的腐败、沉重的税赋以及黑社会势力的敲诈都严重阻碍着中小企业、私人经济的顺利发展。

(六)私有化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国家安全

俄罗斯有关部门认为,私有化纲领中没有顾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过急的实施办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社会局势紧张,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安全。

1.损害了经济安全。

俄罗斯国家杜马稽查委员会的特别调查报告中指出,私有化使国家失去了对一些大型企业、甚至工业部门的控制。私有化步伐快的领域,往往正是利润丰厚、前景诱人的部门。灰色经济势力的目标从港口指向陆地,从地下指向天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原料部门,航空和军工企业都成为各种资本势力争夺的对象,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威胁国防安全。俄罗斯私有化后期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防工业企业一般不纳入私有化的范围,重要军工企业私有化的名单由政府和议会审查决定。但俄罗斯安全部门的报告指出,在私有化过程中,外国商人直接或通过俄方公司购买军工企业的股票,或采取建立合资企业等形式,窃取尖端技术,达到进入或控制这些企业的目的。

3.危害社会稳定。近几年来,俄罗斯社会中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私有化的推行,使得贫富差别不仅表现在工资收入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占有财产的多寡上。随着资本收益几何级数的增长,俄罗斯社会的贫富分化将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私有化过程中,企业改组、破产数量增多,使得社会就业形势更加恶化,特别是在一些工业企业较多的地区和城市失业人口增长。仅1996年俄罗斯失业人数约占整个社会劳动人口的9.1% 。

(七)私有化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犯罪

俄罗斯内务部及总检察院的报告中一致认为,私有化是犯罪形势最为严峻的领域。1997年,当时的政府副总理兼内务部部长阿·库利科夫认为,私有化中损公肥私现象严重,灰色交易盛行。仅1996年,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共有1746起犯罪案件登记在案。而自私有化运动开展以来,共发案30000余起。1997年初,俄罗斯联邦内务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私有化过程中,约有55%的资本和80%的有表决权的股票落入俄境内外犯罪集团手中。

私有化过程中最为普遍的犯罪活动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以及欺诈行为等。更为严重的是私有化的主管部门-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丑闻”不断。仅1996年就有152位该部门官员,6000名负责拍卖、招标的人员被检察机关起诉。特别是1997年夏天揭露出的涉及俄罗斯几任私有化领导班子的“9万美元稿费丑闻”,导致了副总理、国家财产管理委员会主席等7位“私有化高官”的解职。而稿费事件同俄罗斯私有化历史上最大的一桩拍卖-“电信投资”有直接的关系。俄罗斯舆论称,稿费丑闻可作为窥视私有化的“一面镜子”。

三、私有化的社会后果与政治结局

私有化给俄罗斯经济和安全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导致了十分严重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冲突,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一)社会后果

私有化触及到社会各阶层的切身利益,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冲突的导火索。私有化过程中,爆发了“MMM”公司股票风波的大案。俄罗斯全境共有4000多万居民被各类基金会和证券公司所骗。法院收到的投诉多得无法解决。

1993年的一项社会调查结果表明,有65.7%的议员认为“私有化是一场大骗局和对百姓的愚弄”。俄罗斯有2/3的居民对私有化的结果持否定态度。随着私有化的推进,产生了一个新词-“私吞化”,“私吞化”与俄语中的“私有化”一词只有一个字母之差。在许多俄罗斯居民看来,私有化是“一场改革闹剧”。在这场以“私有化券”为赌注的赌局中,大多数百姓是输家,普通人“当家作主”情况更少。真正的赢家是原厂长经理阶层,还有一些暴发的地下经济势力。

(二)政治贻害

私有化的一个严重后果是“财团控制经济、寡头参与政治”。一些“横空出世”的私人金融工业集团比原国家性质的集团更缺乏责任感、更具威胁。特别是1996年寡头出资赞助叶利钦连任后,部分寡头变本加厉,向当局要求政治回报,甚至进行要挟。少数财团乘机控制新闻媒体,借机操纵政治,分享权力,成为俄罗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怪胎”。

乔治·索罗斯把俄罗斯经济制度定义为“掠夺式资本主义”、“强盗式的、野蛮的资本主义”,咒骂寡头的暴富靠的是私有化中的“犯罪、盗窃”。这位美国金融大亨对“俄罗斯寡头这种粗暴野蛮和凶恶贪婪的行为”感到震惊。索罗斯写道:“国家瓦解了,而每个人都在千方百计偷窃国家的财产。”他认为,私有化是为了将“掠夺性的资本主义得以变成合法的资本主义”。

1999年8月26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经济学的至理名言,也许对真正的老百姓却是灾难》的文章,其中援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苏东国家经济转轨的调查报告,称“私有化使得1亿多人陷入赤贫,数百万人失去社会保障”。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私人财团“爆炸式”的膨胀,约5%的少数人在短时间内聚敛了无数的财产之后暴富。

(三)遏制私有化恶果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俄罗斯社会反对私有化的声音越来越强烈。1999年11月的一次社会学调查结果显示,65%的被调查者同意重新审查私有化的结果,18%的人表示反对,17%的被调查者没有回答。曾任政府总理的普里马科夫多次表示,如果私有化过程中存在经济犯罪,私有化造成停产,分光资源等现象,就应当审议私有化结果,甚至考虑重新国有化。普里马科夫甚至宣布,已经为那些在私有化中巧取豪夺的“寡头”们准备好了“监狱号子”。

2000年,普京上台不久,在国情咨文中几次谈到“寡头参政、操纵舆论、瓜分财富”等情况。普京强调,国家权力不应被少数寡头收买或私有化。之后,普京巧妙利用机会和矛盾,先后查处了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克里姆林宫教父”别列佐夫斯基和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普京的经济治理和政治整顿行动得到了社会多数的支持,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当然,普京整顿经济秩序的努力也遇到了顽强的抵制和干扰。不仅俄罗斯自由派势力公开表示反对出击寡头,西方政界也使用“双重标准”对此说三道四。一些西方媒体指责普京是在推行“警察专制”和“破坏法制”,要挟要停止对俄投资,甚至叫嚷要将俄罗斯开除“八国集团”。普京态度坚决,成功地顶住了各方的压力,不仅回收了一些重要部门如电视台和石油公司的控制权,而且以高票蝉联总统。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9:28 , Processed in 0.01508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