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农民的出路在哪里 —— 滠水农夫答友问

2018-7-11 23:1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605| 评论: 0|原作者: 滠水农夫|来自: 旗帜时评

摘要: 甭听它提出了那么多好听的新词,经过多少道弯弯绕,最终就是把土地从农民手里忽悠到资本手里,变农民集体公有制为资本个人私有制。而且一定程度上讲,经过40年改革,生动形象的验证了一个过去一直强调的道理,就是没有集体的,就没有个人的,失去了集体,农民就将失去一切,包括那一亩三分地。 ...
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滠水农夫答友问
原创: 滠水农夫 旗帜时评 2018-07-10

19.jpg
    友问: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小岗村实行分田单干,掀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现在主流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召,但是民间也有反思改革的声音。不管怎么说,小岗村分田单干是一个影响中国走向的关键节点,用官方话语叫“伟大转折”,从小岗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屈指40年,中国的三农问题在今天又成为一个热点,似乎农村改革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主流和民间存在很大分歧,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农夫答:存在分歧很正常,因为中国的改革进行了40年,从当初一个基本是“扁平化”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两ji分hua剧烈的社会,因此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像40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基本在同一个起点,差距不大,比较容易凝聚共识。正如你说,我们理解中国改革也好,尤其是农村改革,小岗村分田单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就好像我们穿衣服扣扣子,小岗村分田单干就是扣的第一颗扣子,以后的一系列改革就是接下来的不断扣扣子过程,所以扣第一颗扣子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以后的扣子怎么扣。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中国三农问题发展到今天,它是必然的,它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然的,是有规律可循的,并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好像是一本糊涂帐。比方说,有的同志看到王宏甲写了一篇《塘约道路》,心里很高兴,就认为中国农村还是可以回归集体化道路的,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先打个问号。再比如说,小农经济学派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小农经济,就是分田单干可以起到改革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因为如果中国经济一旦遇到危机,那些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失业了,还可以回到家乡种田,维持基本生活,否则那些农民回不了农村,就只能成为流民,或者挤在城市周边的贫民窟里,那中国的整个社会稳定就动摇了,小农经济学派的说法似乎很有理,但是不是有理就必然会被政府实行呢?这也要先打一个问号。还有就是有人说资本下乡,就是掠夺农民,把农民赶进城里,太危险了,糟糕透了,那我们要问一问资本为什么要下乡?让农民永远呆在农村就一定好吗?要回答这些问号,还是得回到第一颗扣子——小岗村分田单干。

这其实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图:由分田单干的家庭承包制到承包租期十五年不变三十年不变,再到生不增死不减,再到土地确权,然后是现在轰轰烈烈正实行的三权分立、土地流转。把这一条线联系起来看,一条“私有化”的路线图就出来了。40年来,这个变化的过程是持续的、渐进的,不管现在有人在那里信誓旦旦宣誓“保证农村土地性质不变”,实际没有一刻不在变,量变和部分质变每天都在发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由量变、部分质变必然发展到彻底质变,可以想见的是现在离彻底质变的时间将越来越近,“私有化”从形式到实质的最终完成基本上已经确定了。

所以说甭听它提出了那么多好听的新词,经过多少道弯弯绕,最终就是把土地从农民手里忽悠到资本手里,变农民集体公有制为资本个人私有制。而且一定程度上讲,经过40年改革,生动形象的验证了一个过去一直强调的道理,就是没有集体的,就没有个人的,失去了集体,农民就将失去一切,包括那一亩三分地。
20.jpg
    友问:是有这么个说法,农村改革是一个去组织化的过程,也是你所说的渐进的私有化过程,这个过程很漫长,经历了40年,现在似乎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不是我们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理解为邓小平当初所说的“二次飞跃”?

农夫答:我更愿意理解为那是当年邓小平采取的一个策略,为了说服那些反对解散集体实行分田的人,因为当时的阻力确实很大,后来是用了“不换脑筋就换人”办法才最终解决的,当然,在广大农民中间也确实没有太大的抵触,毛主席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固有的本性是不容易教育过来的,再说大家都没有长后眼睛,能一眼就看到40年后的情况,大家都是朝着发家致富去的。

不光是农民,绝大多数人通常只会看到眼前,只有毛主席看得远,可惜群众跟不上啊,不理解他啊,毛主席老人家那也没办法啊。人的适应性总是很强的,就比如青蛙慢慢就适应了温水、甚至沸水,当然少数适应能力不强煮死了的例外。今天中国由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两ji分hua剧烈的社会,可能刚开始大家还不适应,但经过了40年的温火慢炖,大家似乎也适应了,或者认为是正常状况。

对了,你刚才说到农村改革是一个去组织化过程,其实不光农村改革,整个中国改革都是一个去组织化过程,比如说企业改革,那时的国企不光是生产场所,还是工人的生活场所,一个工人有了自己工作的工厂,就算拿到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住行、小孩上学、长大结婚乃至生老病死,都有公家管,这个公家就叫“单位”,国企改革就是把工厂的单位性质改掉,变成一个纯粹的生产场所,工人没有原来意义上的单位了,就成了社会人,就去组织化了。

其实说“去组织化”只是表象,或者只是明线,还有一条暗线,与之相对,就是“组织化”,可以借用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农村改革乃至中国改革实际是一种“去组织化的组织”,就是说一方面农民去组织化了,富人、狠人、恶人组织起来了,这就是现在的“富人治村”、“恶人治村”的来由。

还是毛主席老人家说的,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去占领,哪会存在什么真空地带呢!同样的,工人农民劳动者去组织化了,资本家、老板组织起来了,所以今天他们要下乡,因为城市里都被它组织完了,只剩下农村的那点土地还没有组织,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不要老说什么去组织化,组织化的你就看不到,就在你眼皮底下呀,呵呵。
21.jpg
    友问:确实像你说的,去组织化和组织化是相对,相辅相成的,或者叫不破不立,立在破中,破在立中,事物发展包含的两个方面。从表面看,组织也好,去组织也好,似乎是自然的过程,就像当初小岗村分田单干,说是农民的意愿,农民自己愿意那么干的,政府只是顺应了农民的意愿。没想到,现在资本组织起来了,要剥夺农民的土地,似乎并不是政府所料到的,你怎么理解?

农夫答:其实,抽象地说所谓农民的意愿,那纯粹是瞎忽悠人,农民有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你是代表哪部分农民的意愿呢?这其实是有很大的选择性的。前面提到,毛主席一再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如果什么都按农民的意愿,就不需要教育了嘛,农民想干嘛就干嘛,那就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各干各的,问题是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满足了你的意愿就阻碍了别人的意愿,所以毛主席说的农民的意愿不是那种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随意的,而是代表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因此,如果实行这样的意愿,肯定就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或者他们的思想跟不上,或者阻碍了他们的眼前利益、暂时利益,这个就得少数服从多数,眼前服从长远、暂时服从根本。

这个事谁来做,当然是共产党来做,政府来做,你党和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以便更好实现农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小岗村搞分田单干,按照当时的情况,确实符合一部分农民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是代表了农民的利益,但是不是就符合绝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40年了,应该有结论了。当年宣传小岗村,说是有一个十八人的红手印生死盟书(有人考证为伪造),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河北周家庄公社也有一个红手印盟书,却与之相反,是要坚持集体反对分田的,这才符合事实,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嘛。

我们今天把坚持集体的周家庄、南街村与小岗村一比,就是40年来实践检验的结果。所以说,那些嘴里说尊重农民的意愿,好像真的是唯农民“意愿”是从,其实是借以实行自己的意愿,作为整个国家组织管理者的党和政府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意见。包括现在的农村改革,资本下乡,农民进城,难道是无缘无故的吗?这里面的关键都是政策方针的引导、领导,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声音,政府只能从中作出选择,选择听一部分人的,那就意味着不会听另一部分人的。当然,政府作出的选择也不是无缘无故的,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作出选择,或者叫放任不管也是一种选择或者管理,就像我们经常说的什么乡村基层组织悬浮化,农村空心化,是真正地悬浮了吗?空心了吗?不是的,有接地的,有东西填充的,有些变化看似没来由地发生了,其实是一只手在那里操纵的,就像变魔术,不过使了个障眼法让你没注意到而已。
22.jpg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12:56 , Processed in 0.01783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