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在美国上映的纪录片《美国工厂》最近也在天朝网络引起热议(不知是否因为版权问题,之前在b站、爱奇艺的播放网址都先后删掉了,但百度今天还能搜到可播放链接。此处再顺便说下此片并非奥巴马投资制作的,只是奥巴马筹办的公司因与制作公司有合作,得以买来,发行了该片)。

网上很大部分议论围绕所谓中美文化冲突、中美工人差异、天朝老板如何“高明”对付美国工人、甚至谈论美国“再工业化”困难和制造业衰落,然而我在这些说法的盘旋下看到该片的大部分时就觉得:其实所谓中美文化冲突和工人差异等话题并没有议论的那么突出。而我看完全片时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谈论纪录片反映出来的真正致命问题(而且也是近些年来美国人越来越多担心和议论、全世界都将面临的致命问题)。


1.大谈“中美文化(工人)冲突”的人往往不了解的一些重要事实


笔者我数年前曾作为生产一线工人在富士康、中兴通信及为华为公司代工的工厂打工过两年,对其他行业的工人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我看来,那些议论该片时大谈“中美文化(工人)冲突”的人,往往都不了解这些重要事实:

第一,类似的“文化冲突”其实在天朝工人里也有,而且正在进行时,表现为1980-90年代出身农民的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第一代农民工,与2010年代崛起的成长生活工作更已经脱离农民的更有自主权益意识的第二代农民工的差异,而80后90后为主的第二代农民工也在越来越多的发起反抗,资本同样采取搬迁转移工厂、推行自动化的手段来应对。

所以所谓的“文化冲突”并非是“中美之间”特有的,而是在天朝工人阶级里的不同代际之间也一样存在着,并且正在进行时——媒体报道出来的工人抗争其实总是少数最突出的,还有更多得多的较小的抗争在最近十多年的工业区频繁上演着,比如富士康深圳总部工厂很少传出抗争的消息,但笔者在富士康龙华某车间完整呆了一年就了解到2010-2012年数起数十人到几百人规模的罢工,其中有一场因为管控加班工时引发的300人左右的罢工持续了三天、最后取得成功,外界完全没有任何报道。

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重要情况是,《美国工厂》提到:福耀美国工厂建立短短几年,就先后有3000多人“来来去去被炒或辞职”。有评论者把这都看做“中美企业文化差异冲突”,那真是太不了解天朝工业区的情况了:高离职率同样存在于天朝,至少从2003年前后天朝沿海出现“民工荒”现象后的十多年来,相当高的工人离职率就是工业区的家常便饭,比较夸张的是富士康那样的大厂,每天都有上千人排队进厂、同时有上千人排队离职;笔者曾经在富士康某车间呆了仅仅一年,一条七、八十人的流水线的工人已经换了一半多了,当年能完整呆一年的工人都成老员工了。如此高的离职率、工人频繁流动,恰恰说明最近十多年来新一代的天朝工人越来越与美国工人一样用脚投票表示自己对恶劣工作条件和糟糕待遇的不满——这才是真正的大势所趋的天朝工人文化(其实也是“世界工人文化”,因为不止中、美,全世界最近二十年新设立的企业,工人都越来越频繁换工作)。

第二,没有人明确指出,拿一群远离家乡、到收入高8倍以上的更发达国家打拼创业的二三十来岁农民工,与那些几十年来有着工会斗争传统享有多种改良权利、一直在自家城市社区附近谋生的五六十岁美国汽车业老工人进行所谓“文化/心理比较”是根本不可比的。因为这两群工人根本不在同一个发展水平上。

而且对后者来说,工资还不到原先工作一半(福耀时薪12.84美元,原雇主通用的时薪29美元),却要承受比过去更大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片中一个美国工人在通用15年都没工伤,在福耀两年就腿上挂彩拄拐杖了)。换谁谁都会不爽,会想要改变。

放眼全球:这种“农村移民工人到更发达地区打工”与“工业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生活更差了”对比起来所凸显的所谓“文化/心理冲突”,根本不是什么“中美之间”特有的特殊文化冲突,而是全世界普遍有的现象——就拿天朝来说,东北的传统老工业城市、国内媒体早前报道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除了东北、还有很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同样呈现出产业凋敝、大量失业、社会破败、生态恶化的景象,这些天朝的“锈带地区”数千万老工人在后来接受待遇显然更低的工作时,同样也会有大量不满和冲突,他们整个心态和生活状态当然也完全不同于那些刚从落后地区上升到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可是爱好报喜不报忧的天朝主流舆论很少关注到这些苦难深处的工人心声和问题,现在更多人早已把他们遗忘。

而那些农村移民工人的更年轻一代也逐渐起来争取更好的生活,可他们迟早会经历那些城市下岗工人经历过的抗争(部分农村移民工人已经正在刚刚开始经历着,越来越多还准备着去经历)。

所以谈论这种所谓“文化差异冲突”是没有前途的,要不了两代人,这种所谓差异冲突问题就会让位于真正的致命问题——那就是资本已经对工业化地区劳动者上演过的、还将继续更大规模上演的杀手锏:也就是《美国工厂》片尾所展示的用技术取代人工的趋势。后面我再细说这个问题。


2.多数人没注意的重要细节:片中更多反映了工厂基层管理心态,不同于工人心态


作为一个曾经的一线普工,我特别注意镜头所聚焦的每个工厂人物角色的身份,很快我注意到:被请到天朝学习管理经验的那些美国人、包括说美国工人很烂的那位美国人、被企业精心营造的劳资和谐大家庭氛围感动得热泪盈眶的美国人,骂脏话扬言要让美国工人周六“滚进来加班”的天朝人,把美国女工训得落泪的天朝人,扬言底下有自己耳目、要两周内让某美国员工走人的天朝人,——他们统统都是工厂生产线的基层管理,并不是从事一线生产作业的工人。

可很荒唐的是,我看到几乎所有评论都不加区分地把这些骑在工人头上的基层管理当成中美工人的代表,认为这些基层管理的言论就可以代表所谓中美文化差异了。

如果这些评论者知道在天朝的生产线也常常发生一线的普工与基层管理的激烈冲突,甚至总是不乏有工人暴力攻击基层管理的案例(比如我在富士康龙华厂区就听说的,在工人里引起很大关注,工人随手拿起一个金属零件直接捅向一个线长的胸口),他们会不会说这就是什么鬼“文化冲突”?

这哪里是什么文化冲突,这是阶级冲突在工厂基层一线的反映。

我说这些基层管理是骑在工人头上的,是毫不夸张的。更准确说他们是资本家的基层监工,是帮老板驯服工人完成日常产能指标的角色,——这是他们在生产中的位置决定的,不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动机。我看到纪录片里的“王”提到天朝员工(其中很多是基层管理)的压力很大,不禁想起数年前我在富士康一次午休时(只是趴在生产线旁边小睡片刻),当时生产线旁人很少,我听到身后不远处那位比我还小几岁的90后线长小声地向她一位同事诉苦,她说她当线长的大半年来压力非常大,因为要完成上面的产能指标,就不得不压(迫)产线上的员工,但那些员工确实很不顺从,而她真的很不想得罪人,她说自己其实也很迷茫,甚至有时候晚上都睡不着觉,几次动摇不想做(线长)了。这个谈话被我偷偷听见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我看着她从全技员上升为线长助理、然后到线长的,感觉她是一个远未扭转“工人心态”的很不成熟的线长,而她的诚实和坦白暴露了她内心的冲突:她对于工人和基层管理两种身份认同的心理冲突。她的自白说明了基层管理这个阶层(包括线长、组长、工段段长)与工人阶级的冲突,这种冲突会尖锐到让人直到下班后半夜都睡不着觉的程度。

客观平心看待《美国工厂》,其中提到的那位天朝工人“王”,他还是比较善良的,我没看到他有什么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至少也说明拍摄此片的美国独立电影人起码比那些带着有色眼镜的天朝网民要纯粹一些,并没有带着刻意丑化的意图去拍摄。有些天朝网民评论时别有意味地对比了工人“王”与他的被解雇的美国工友的“不同结局”,让人觉得他们的跨国工友情谊像是某种讽刺。但我并不这么觉得。那只是资本家的分而治之产生的不同结果罢了,为何要反而渲染鼓吹工人之间的对立?我反而觉得这些天朝网民明显过度解读,且三观功利庸俗刻薄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