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2019-11-13 23:2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680| 评论: 0|原作者: 简新华|来自: 察网

摘要: 本文论述了社会经济运行及其体制机制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历史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回顾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过程和路径,提出了中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框架和特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必要性、任务和途径。 ...
本文论述了社会经济运行及其体制机制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历史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回顾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过程和路径,提出了中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框架和特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必要性、任务和途径。

【本文为作者简新华向察网的投稿】

简新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创立的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的崭新的经济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惊人成就的基本经济理论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逐步提出和完善的,如此相应,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也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什么又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要和应该怎样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成熟、全面、完善的,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一直存在不同看法、重大分歧和激烈的争论,至今都还在探索之中,本文正是在新时代笔者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新探索,作为一家之言,提出来参与研讨,以利抛砖引玉、求得正确的共识。

一、 社会经济运行及其体制机制

(一)经济体制机制

社会经济运行也就是国民经济运行,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展开和调节,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展开和调节的状态和方式,其主要内容是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各个地区、部门、单位、个体之间的分配和使用)的状态和方式。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的展开和调节的方式,其主要内容是经济资源的配置的方式,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核心内容。除了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原始经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以外,从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发生以来,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状态及其方式即经济资源配置的状态及其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所谓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从社会经济运行的状态及其方式的角度而言的不同经济形式,下面将分别说明两者的内涵、特征和优缺点。

社会经济是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来运行的,所谓经济机制或者称之为经济运行机制是指经济运行(包括展开和调节)采用的机构、手段及其作用机理,是由社会经济的客观条件、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决定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所谓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供求、竞争及其变动的作用来反映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机制,主要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作用的方式;计划机制则是通过国家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来规划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机制,是社会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作用的方式。 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只是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作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两种机制并不是水火不容、完全对立隔绝的,现实中两者可以相互结合,在市场经济中,不仅微观企业内部都要实行计划管理,在一定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也能够实现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不同程度的结合。比如,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就存在国家干预、某种形式和程度的宏观经济的计划调节,传统计划经济中也存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市场调节。

在实行高度分工专业化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上紧密联系的各个地区、部门、单位、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别、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冲突,要做到协调一致、平衡稳定,需要国家(主要是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必要的协调管理。所谓经济体制也称之为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的总称,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运行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调控方式。经济体制的建立存在人为因素(包括人们的利益、能力、认识等)的影响,可以选择、调整,需要不断改革、完善。以上说明,经济体制是就国家的经济作用而言的概念,而经济机制主要是就经济本身的运行方式而言的概念,由于国家管理经济必然要选择某种经济机制,所以经济体制中包含有经济机制的内容,但是两者不完全等同,因为经济体制中还有经济机制之外的内容。

市场机制、市场作用、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和联系是,市场作用就是市场机制的作用或者功能,市场调节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内容,市场经济是市场(主要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者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同理,计划机制、计划作用、计划调节、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之间也存在这样类似的区别和联系。

(二)市场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历史地位

1.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市场经济的优点主要是:第一,能够同时提供供求信息和激励,刺激或抑制生产和消费,自动调节商品的供求,在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自我调整中求得供求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产需结合、供销结合,把有限的资源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第二,可以通过市场竞争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各种要素的充分有效利用、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的加强,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消耗和成本,节约劳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作用的领域范围不是无所不包的,市场的作用也不是无限的,存在多方面的失灵或者无效的缺陷。所谓“市场失灵”(也有称之为“市场失败”、“市场失效”) ,是指市场在某些方面造成不利后果、在某些领域中无能为力或勉为其难的情况。市场经济的缺点集中表现就是存在“市场失灵”,主要有:第一,由于市场调节存在盲目性(市场提供的信息并不完全、充分、准确、对称,可能导致经营决策失误)、自发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事后性(事后纠错性的调节),会引起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起伏波动,可能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和企业破产倒闭,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第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会导致财产和收入分配的差距扩大、高低悬殊,甚至造成“赢家通吃”,可能引起贫富两极分化;第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自然垄断性的非盈利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外部不经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等问题。

2.市场经济的历史地位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从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经济形式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再由市场经济过渡到未来计划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趋势,决定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具有这种时序性。

除了以采集和狩猎为主的原始社会,自然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初级形式(小商品经济)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与之并存,因为二者都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低级经济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必将被先进的经济形式所取代。市场经济必然代替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初级形式必然发展到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市场经济在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是对自然经济的否定,使社会经济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市场机制特别是市场竞争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失灵特别是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缺陷,也不可能是永恒的,也必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转变为更高级的经济形式——未来计划经济。未来计划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端丰富的基础上,由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产品不通过商品货币交换的形式由社会直接实行按需分配的未来社会的理想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是衔接自然经济和未来计划经济的中间环节,是社会经济形式演变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自然经济以手工技术和自然分工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各经济单位之间常常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一种目光短浅、墨守成规、闭关自守、停滞僵化、效率低下的封闭型经济。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机器大生产为基础,存在广泛的国内外经济联系,是一种充满活力、效率较高的开放型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协作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必将逐步取代自然经济,成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发展成市场经济。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更有效的经济形式。社会分工和协作、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以此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社会分工和协作的进一步发展、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促进经济全球化,从而极大地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市场竞争、自由选择、价格调节的市场经济,能够使社会资源流向最有价值的使用方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向未来计划经济过渡必须生产力高度发达、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只有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调动各方面的进取心和创造力,才能不断推动技术进步、管理加强、经济发展、生产出丰富的产品和劳务、增加国民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为向未来社会过渡创造必要的物质前提。任何一个民族要繁荣经济,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都必须充分发展市场经济,舍此别无他途。否则,美好的愿望只会是空想。

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存在许多优越性和巨大的历史作用,所以社会上存在一种崇拜迷信市场经济的“万能万岁论”,认为市场无所不能,既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又可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最好的经济运行方式,将永远存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类似于宗教的市场原教旨主义,是不符合实际的非科学的观点。从前面对市场经济利弊的分析可见,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永恒的,最终还是要被更有效更优越的经济形式取而代之。

(三)计划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历史地位

1.计划经济及其产生

计划经济是社会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经济形式或者说是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者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形式。

在理论上,计划经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和根本弊病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设想,是针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缺陷并且能够克服这种缺陷而提出的理想经济形式,是比市场经济更好更有效的经济形式。 因为,社会化大生产是实行高度分工专业化协作的大规模的生产、而且是要满足全社会需要的生产,如果由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事先自觉地按照社会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有计划按比例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安排生产活动,就能减少甚至消除生产的过剩积压、闲置浪费和短缺不足,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在实践上,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计划经济具有的优越性,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基本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以后,普遍建立起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传统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先采取、随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形式。由于这种实践上的计划经济存在严重缺陷,为了与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计划经济相区别,我们把这种社会主义国家以往普遍实行的经济形式称之为传统计划经济,其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则称之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计划经济的基本内涵是,以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单一公有制)为前提,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为自觉的有计划的组织所代替,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由于这种计划经济是还没有完全变成现实的经济形式,所以无法具体描述其基本特征。

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以国家所有制(又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第二,由国家建立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用行政的方法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主要由国家掌握和配置资源,通过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来规划、调节经济运行,为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所需的资源主要都由国家计划决定和分配;第三,实行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力主要掌握在行政机构的手中,所需的人财物都由国家无偿调拨配给,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收入由国家计划分配,由国家统负盈亏;第四,虽然还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但除了部分农产品和工业消费品之外,各种物资主要都是在国家计划的规定下进行流通,实际上是国家计划分配各种物资的形式之一,主要生产资料由国家计划直接统一分配使用,货币主要是进行经济核算的工具,价格是国家计划价格,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不存在市场竞争,企业优不胜劣不汰,市场对资源配置基本不起调节作用。

无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计划经济,还是传统计划经济,都只能以公有制为基础,因为只有实行公有制,国家才有可能掌握资源、在总体上通过国家计划配置资源,所以只有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共产主义经济才有可能是计划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是计划经济。虽然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调节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但是有市场调节或者计划调节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只有市场或者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者决定性作用,才是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比如:在小商品经济中、传统计划经济中,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市场调节,但都不是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范围内某种程度上也搞了国家干预、计划调节,但资本主义经济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只是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

3.传统计划经济的优缺点

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优点是:第一,计划经济运行的目的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能够自觉地规划短期增长和长远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总量比例,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经济的发展,克服或者消除“市场失灵”,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第二,“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大项目的建设,更快更好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第三,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第四,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品的提供和公用事业的发展,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传统计划经济的实践证明,虽然计划或者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市场没有的优点,但同样不是万能的,也会存在严重缺陷或者说政府失灵。所谓“政府失灵”或者说“计划失灵”,是指政府或者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失误、低效的情况。政府失灵的具体内容也就是传统计划经济的缺陷。传统计划经济的主要困难和不足是:第一,存在信息的局限性(不完全、不充分、不准确、不及时、不对称等),使得计划难以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计划决策容易失误,使得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造成产需脱节、供销脱节,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引起短缺和积压并存,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第二,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激励不足、预算约束软化,难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保证资源最有效地利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短缺和浪费现象;第三,政府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经济,存在利益的局限性(计划制定者和执行者会考虑自身利益,难以只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经济的发展),行政开支巨大,官僚主义可能比较严重,容易形成种种特权、产生腐败现象,还可能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出现凭长官意志办事、主观臆断瞎指挥的情况,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和低效浪费;第四,可能繁琐僵化,统得过多,管得太死,扼杀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使得企业丧失生产经营活力,导致创新不足、技术进步缓慢、花色品种不多、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下。正是由于上述这些主要缺陷,使得世界上采取计划配置资源的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资源配置失误、结构比例失调、产品的普遍短缺与部分积压同时并存、效率低下、经济运行剧烈波动等严重问题。

4.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认为,计划经济能够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实行计划经济是人类社会演进的大趋势,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将来必然会由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虽然曾经取得过重大经济发展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计划经济总体而言是不太成功的,而且普遍进行了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放弃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计划经济不可能有效、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空想,因为传统计划经济及其体制的缺陷不是永远都无法克服的,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实现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订单生产、以销定产、按需生产、劳动生产率可能极大提高成为趋势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设想的计划经济将来是有可能实行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9:03 , Processed in 0.01847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