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探索

2019-11-13 23:2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689| 评论: 0|原作者: 简新华|来自: 察网

摘要: 本文论述了社会经济运行及其体制机制的区别和联系,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历史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回顾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过程和路径,提出了中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框架和特征,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必要性、任务和途径。 ...

二、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经济体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的总称,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是要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所以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条件、要求和内在逻辑,就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由于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或者说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有效运行首先需要健全完善的市场,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和维护包括商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在内的完整、统一、竞争、开放的市场体系。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有效运行要求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三,由于存在市场失灵,使得市场经济难以协调稳定发展,而且市场竞争必须规范有序,否则无法优化资源配置,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制定财政、金融、产业、收入、人力、资源、环境等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制定相关法律规制、进行市场监管、实行公平竞争原则、规范市场行为,以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第四,由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竞争失败者和缺乏竞争能力者将无法生存,可能导致财产和收入贫富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使得市场经济难以有效运行,所以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各种救助机构和社会保障制度,帮助弱势群体,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持社会稳定。

笔者认为以上四个方面,就是符合市场经济内在逻辑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或者说共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之中、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以一定的所有制为基础的,并且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中,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基础,因此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之中的市场经济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存在的市场经济主要有两大类,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有两大类,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种市场经济体制,虽然都应该具有上述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是同时也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和特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以私有制为基础、并且受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也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但是作用有限,因为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难以从根本上克服市场失灵、无法消除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并且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的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共产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主导的多种所有制为基础、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主要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国家实行更为全面、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和宏观调控,建立符合国情的更为合理有效、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更为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持续稳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一个一穷二白、极为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就显著,但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相当突出,出现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重大的失误,经济增长甚至发生从1958年的高速增长21.3%到1961年的大幅下降27.3%的大起大落,三年内升降幅度高达48.6%,产业结构畸形化,“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落后、服务业太少”,到1978年还有几亿人缺衣少食、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工农业消费品严重短缺、甚至连火柴、肥皂都要凭票限量供应。改革开放以前,除了“一穷二白”的客观条件和封锁禁运的外部因素之外,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突出问题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①中国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追求单一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为零,国家主要采用行政的方法和指令性计划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国营(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的企业制度,供产销和人财物的权利都掌握在行政机构手中,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怎样生产、产品价格主要由国家计划决定,资金由国家统收统支,就业由国家统包统配,产品由国家无偿调拨、计划分配和统购包销,由国家统负盈亏(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盈利全部上缴给国家),市场对资源配置基本不起调节作用,企业基本不存在也不参与市场竞争、优不胜劣不汰,收入分配存在平均主义的倾向,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及其家庭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都由国家大包大揽,农民则由家庭、农地和村集体保障。

如前所述,这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能够自觉地规划短期增长和长远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总量比例,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经济的发展,克服或者消除“市场失灵”,避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大项目的建设,更快更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防止贫富两极分化等,但是实践表明,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计划决策常常失误,造成产需脱节、供销脱节,甚至引起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剧烈波动,导致资源配置不当,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对国民经济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企业缺乏生产经营自主权,再加上平均主义的分配倾向,缺乏经济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和职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济活动缺乏动力和活力,技术进步不快,经济效益也不高。

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结束以后,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工农业生产、改善缺衣少食的生活、解决温饱问题,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更有效的经济发展新路。既然单一的公有制不利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力量,那就应该发展多种所有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力量,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既然存在平均主义倾向的分配制度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主动性,那就应该改革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和所有劳动者的生产经营积极主动性;既然计划机制往往失效,那就应该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既然优不胜劣不汰难以优化资源配置,那就应该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积极作用以提高经济效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迄今为止市场经济体制是比计划经济体制更为有效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也证明,现阶段计划经济体制还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这些就是中国要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因。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和路径

中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框架结构、性质特征和功能作用的认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变化发展、深化提高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实践,也是随着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提出和逐步曲折推进的,大致上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准备阶段,第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第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准备阶段(1978年-1991年)

虽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才首次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1992年才开始建立的。应该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就在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准备,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市场取向”的改革。1978年通过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要“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应该给地方和工农业企业“有领导地大胆下放”“经营管理自主权”,强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部门、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普遍地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就是要改革实行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管理、排斥市场作用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邓小平指出,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范畴。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这就是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纠正片面追求单一公有制的倾向;虽然只是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但是强调要“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甚至提出计划也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这就是要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否定市场调节作用的缺陷。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和缺陷,明确指出,

【“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强调“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虽然提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还没有认可“市场经济”,也没有明确中国经济改革要建立的到底是完善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已经开始在放弃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更不是市场经济的传统观念,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点,并且强调“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是思想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了一大步。

1985年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只搞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③】

1987年邓小平还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④】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改革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实际上是说企业生产经营不再是由计划直接调节而是由市场引导了,这些原则和要求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1989年中共中央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受到当时苏东剧变、国内经济过热、政治动乱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多地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但是依然坚持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观点。

从1978年到1991年的以上这些经济改革的要求、内容、措施,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容和要求,是在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条件、打基础、做准备;从忽视、否定市场调节作用到强调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再到市场的作用范围覆盖全社会、市场引导企业,从社会主义经济只是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以上这些认识和提法及其变化也表明,中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在经济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深化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9:41 , Processed in 0.01025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