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论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问题

2019-11-17 23:2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9770| 评论: 0|原作者: 罗博思|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中国只有抛弃绝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西方神话,立足于自力更生,以扶植集体经济和振兴民族经济为出发点,立足国情和承继古老中国的农业优良传统,全面客观估价千年的农耕文化的优越性,才能够找到适合中国自然和人文条件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

再看如下事实:

  •      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价值34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农业收入的20%。

  •      2015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47万吨棉花,价值26亿美元,占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的13%,占美国棉花的50%。

  •      2016年,中国还从美国进口140万吨生猪。中国也从美国进口大量玉米。而中国的大米就主要从泰国、越南进口。

  •      中国的棉花进口也是从15年前大量增加,增加了25倍。

  •      中国的玉米淀粉曾经是出口的重要产品,现在也停顿了。

  •      2012年开始,中国三大主粮进口量暴增,玉米、小麦、稻米进口量分别比 2011 年增长了 197%、195%、305%;其中,稻米进口量 12 年来首次超百万吨。2011 年我国已经步入玉米的“全面进口”时代。

  •      如果把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士力架巧克力、以及咖啡、奶粉等产品加进来,中国市场消费了多少美国的农产品?

  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逐步沦落为粮食进口大国 –见下表2010-2013谷物进出口比例变化:

  表七

未标题-1.jpg

  该图显示,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逐步沦落为粮食进口大国,主粮的进口量逐年增长。

  IV对中国粮食生产状况的近距离观察和分析:

  中国粮食产量世界居首,粮食进口量也是世界第一。这个矛盾的数据值得我们深度探讨。粮食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以下笔者试图从17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政府制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分工”制度已陷入严重危机

  中国目前的区域粮食生产格局基本上是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逐渐确定的,2001 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后,全国被正式划分为 13 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 11 个基本平衡区。这一制度设计以“比较优势”为出发点,改变了过去的过去全国一盘棋的统购统销粮食生产总体政策。

  但是实际情况是,以上的粮食生产区域划分没有得到顺利执行。当下,在国家确定的 13 个粮食主产省区中,其实只有五个省份能够稳定地输出粮食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五个省份只略有盈余 (江苏、山东、江西、湖南、河北); 而中国的大粮仓辽宁、湖北、四川已经沦为了粮食短缺省份。很明显,实际上近年来粮食主产区的萎缩已经严重威胁了国家粮食安全。

  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实际上是改变了毛泽东时代的“以粮为纲”和“自給自足”的方针大略,把全国 30 个省市区,规定了 21 个是粮食输出区 (包括江苏、广东、浙江在内); 结果是,1990 年代中期,只有九个省份有粮食剩余,可以外销; 而目前,只剩五个省份有稳定的余粮可输出到其它省份。

  在“比较优势”的格局下,“主销区”以发展工业化、规模宏大的城市化,和工业园化为主,不再能够承担粮食生产的任务。这就相当于国家在为“主销区”提供粮食安全提供“保护伞”; 所谓的“放开销区”,即在农业资源,如耕地、播种结构等方面全面放开,由自由市场去自动和自然调节,这就迅速造成“主销区”的粮食产量和耕地数量急剧下滑。因为失去了“用途不变”政策的保护,“长三角”、“珠三角”这两个农业生产条件最为优越地区的良田沃土,迅速被征用、占用。人所共知,这些地区恰好是中国雨量最充足,土地最肥沃,气候最适宜,灌溉最发达的地区。数以百万亩的耕地被不可逆转地转变了用途,成为厂房、仓库,写字间,道路、住宅,甚至变成毫无实用价值的为富人享乐的游乐场,高尔夫球场,等。这虽然短期内迅速推高了地方 GDP,却使得“主销区”的粮食短缺趋势无法再扭转。  从而使得改开初期订下的粮食生产分工制度正走向彻底完结。

  在全国追求 GDP 的主导环境下,主产区也面临“发展”的压力,因此大力仿效“主销区”的发展路径,以“圈地运动”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甚至在内陆地区,如在成都、长沙、武汉、郑州等地,正在迅速形成以“珠三角” “长三角”、为模式的新“经济圈” (即所谓的“成都经济圈”、 “长株潭经济圈” 、“武汉经济圈”、“环郑州经济圈”)。 这些“经济圈”一旦形成,每个“圈”可能就意味着数万亩乃至数十万亩耕地的消失。“主产区”的潜力在不断萎缩,同时“主销区”在迅速扩大,这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将可能走向全面失败。

  1998~2003 年,粮食产量的连续下滑终于引起中央政府的警觉,由此出台了国家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从 2004 年始,在中央政府越来越多补贴的刺激下,全国粮食产量逐渐有所增长,基本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给安全。但是,补贴政策的暂时成功掩盖了粮食生产的制度性危机。由于“主产区”、“主销区”这一制度设计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的消除,发达的“主销区”继续“搭便车”,而欠发达的“主产区”则在中央政府的“强迫”下提供粮食安全这种公共品,所以“比较优势”下的制度性痼疾依然存在,而且越来越危险:七个“主销区”的粮食缺口在继续扩大,而且已经到不可逆转的底线; 13 个“主产区”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也都面临新的危机,越来越成为“强弩之末”;11 个“基本平衡区”内部也在激烈分化。如此下去,如果遇到过去已经出现过的任何天灾人祸,粮食危机将随时可以爆发。目前国内的猪肉供应突然严重不足,以及前两年大蒜突然猛涨价和供应链断裂,就是缺失长远综合规划的必然后果。

  2.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实际劳动生产率下降,资本农业和小农经济都难以为继

  随着种子商品化,再加之、化肥、农药和浇水的日益提高的成本,种粮基本上已经不赚钱或者种粮收入过低。中国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已经无法提高。如果大幅度提高粮价,城市低收入百姓将无法承受。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农民将会完全失去种粮的积极性。因此,农民如果能到城里去每月赚1000多元,就不会在家种地了。种地成了农民的一种副业,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社会局面。

  今天,80年、90年的年轻人和壮劳力几乎没有在农村种地的了。70年代之前的农民没有了后来者,中国可以说是就没了真正的农民或农业职业劳动者。我们看到,大多山地农田已经抛荒不种,大片土地荒废 。

  中共中央从2015年开始的“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和种粮问题。中国的主粮只有3种,既是水稻、小麦和玉米。到了2019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不得不首次将土豆也列入第四大主粮。这就更近一步说明,主粮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3.纯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对粮食生产的祸害

  纯粹的,西方新自由主义旗帜下的市场经济,是否完全符合经济规律,请看如下事实:2017年5月,一位菜农种的70多亩卷心菜遭遇滞销,20多亩土豆,14亩是假种绝产,绝望的这位农民喝农药自杀。

  还有一例,一对夫妇承包了100多亩土地,拿出所有储蓄,借了五,六万元,全部种了卷心菜和土豆,谁知收获时遭遇滞销,2分钱一斤都没人要,种的菜只好拿来喂猪。

  据统计,2001年到2012年,中国发生过622起大规模蔬菜滞销事件,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全国大规模农产品滞销达到1612起,滞销事件遍及全国31个省314个地级市,可以说是遍布中国每一寸土地,损失惨重。笔者过去有许多美国农民朋友和大学农业教授朋友,产品待销和销毁的事件也是频频发生。这就是所谓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劣根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粮农组织曾经指出,全世界的食物生产三分之一左右是被浪费掉的,严重的饥饿问题也源于制度的不合理,这一结论是千真万确的。农民没有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再加之城市市民过分浪费型的消费意味广大公民没有承担粮食安全的责任,诸多国家政府已使得农业彻底破产,特别是包括拉美,非洲,中东,亚洲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另一方面,大量的粮食在第一和第二世界极度浪费。中国富人的餐桌,宴会和蹭饭上每日都是杯盘狼藉,浪费不是可以用亿位数计算的。笔者在纽约生活过一个时期,笔者所见纽约街头上每天浪费的面包,菜蔬,水果,食品足够养活美国的所有流浪汉或者一个非洲小国家的全体呈民。 中国富人对粮食和食品的糟蹋,也是中国进口粮食的缘由之一,绝对不可忽视。中国的形势也不可过于乐观。如此下去,必将造成粮食的无计划生产,和巨大的粮食浪费。如此看来,还不如恢复粮票制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02:14 , Processed in 0.01167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