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学点马克思主义(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020-2-1 03:11|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89294| 评论: 3|原作者: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的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半外围地区占世界总人口的份额大大增加了。这一结构变化,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长远命运有什么影响?是喜还是忧?

学点马克思主义(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点是对资本积累的无限追求。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时代物质生产和消费无限扩大的趋势。这一趋势要发展到全球的范围并且在相当一个时期存在,在物质方面的前提条件,是要不断突破原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限制。在十六世纪至十八世纪,这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地理大扩张来完成的。十九世纪以后,则主要是通过化石燃料的大规模消费来实现的。到了二十一世纪,整个世界的生态系统正面临毁灭的危险。

       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在这个体系之内,有多个国家(政治结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又迫使体系内的各个国家允许资本家阶级占有大部分的剩余价值并为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努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从十五世纪起,西欧各专制君主国的兴起,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兴起创造了初步的政治条件。由于当时西欧各个君主国(以及后来的荷兰联合省)的领土、人口大致相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征服其他的国家,在反复征战中,西欧各国的疆界逐步稳定下来。在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的1648年,这种相对稳定的疆界又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基础,按照这种国际法体系,欧洲各君主承认彼此是各自疆界范围内的“主权者”(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各国内政不受外国干涉。在近代国际法体系下的各个国家内部,劳动力、资本和商品可以自由流动,在这种流动中,实现了语言的统一和标准化,各种风俗习惯也趋于一致,从而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内市场。随着资本主义国内市场的发展,近代民族也就产生了。此后,这种资本主义的近代民族又通过资本主义的国民教育和对外战争而得到强化。这种领土疆界确定、内部人口由讲同一语言的单一民族构成或者以某一个主体民族为主、为近代国际法体系所承认的“主权国家”也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民族国家。(当然,实际上即使在欧洲,在历史上乃至现在都存在着对于这种典型的、理想的民族国家的例外,这里暂不探讨。)

       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以前,只有西欧、北美、俄罗斯帝国等少数国家是被近代国际法体系所承认的“主权国家”。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地区则沦落为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上一期的“学点马克思主义”讲到,早在十六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已经形成了核心、半外围、外围三个结构性层次。

       在二十世纪以前,核心国家主要是西北欧诸国。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上升为核心国家。核心国家通过征服和掠夺以及不平等交换剥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口,占有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大部分财富。在历史上,核心国家是世界资本积累的中心。核心国家的资本家阶级通过将自己占有的超额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与本国的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分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内部的阶级矛盾。核心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其他各阶级的妥协,往往通过较为稳定的资产阶级民主、福利国家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历史上,外围国家包括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在二十世纪以前,外围国家曾经长期沦落为核心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外围国家则主要受到核心国家以不平等交换方式进行的剥削。在不平等交换中,外围国家出口包含较多劳动的商品用以交换核心国家的包含较少劳动的商品。这种不平等交换将外围国家的大量剩余价值转移到核心国家。

       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专门从事有垄断性的、高利润的商品生产,外围国家则专门从事高度竞争性的、低利润的商品生产。由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矛盾,每隔一个时期,核心国家所从事的垄断性商品生产就会发生利润率下降的危机。当发生这样的危机时,核心国家需要一方面寻找和发展新的有垄断性的高利润行业,另一方面将原来的、已经失去垄断性的行业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由于半外围国家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比核心国家要低,另一方面其工业基础和政治条件又往往比外围国家要好,因而在历史上便成为接受从核心国家转移出来的正在过时的原高利润行业的主要地区。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哪些国家是核心、半外围或外围国家呢?自1870年以来,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是四个公认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图一比较了这四个国家自1870年至2008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指数。图一中,取四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为100,称之为“帝国标准”。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霸权国家,人均GDP显著高于帝国标准。在二十世纪,英国的人均GDP指数一直趋于下降,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稳定下来。在二十世纪即将结束时,英国的人均GDP指数约为80%

       美国的人均GDP,在二十世纪初超过了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确立了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霸权国家地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人均GDP指数一直保持在帝国标准的110%以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恢复时期,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指数曾经大幅度下降。除此以外,法国和德国的人均GDP指数一般保持在帝国标准的75%以上。根据这些历史情况,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核心和半外围之间的边界大致定在“帝国标准”的75%

       图二介绍了1870年、1913年、1950年、1970年四个年份中世界各国人均GDP自高向低的分布以及在各个人均GDP水平以上的累计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份额。

 


 

       图二中,各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按照指数自高向低排列,取各年的“帝国标准”(即英、法、德、美人均GDP的加权平均值)为100%

       如图所示,在1870年至1970年的整整一百年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分配结构高度稳定。其中,大约有2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在帝国标准50%以上的最富裕的国家。在这些人口中,人均GDP达到了帝国标准75%以上的核心国家人口在不同年份分别占世界总人口的10%-17%。这符合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国家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标准:“资本主义现在已经划分出极少数特别富强的国家(其人口不到世界人口的1/10,即使按最“慷慨”和最夸大的计算,也不到1/5),它们专靠“剪息票”来掠夺全世界。”

       此外,大约有20%的世界人口始终生活在人均GDP为帝国标准25%-50%的区间。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则始终生活在人均GDP在帝国标准25%以下的国家中。其中,1870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刚好处于帝国标准的25%以下。1870年时,印度已经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也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并且正在沦为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下的一个半殖民地。中国和印度是毫无疑问的外围国家。所以,可以将帝国标准的25%作为区分半外围和外围的一个界限。

       图二还表明,从1870年至1970年,各个外围国家的人均GDP指数总的来说是趋于向下移动。这说明,在这一百年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的财富分配总的来说越来越不平等。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末。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的分配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半外围地区占世界总人口的份额大大增加了。这一结构变化,对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长远命运有什么影响?是喜还是忧?我们将在以后的学点马克思主义中再来探讨这一重大问题。

 

 

 

1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激活 2021-8-9 20:50
“由于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矛盾,每隔一个时期,核心国家所从事的垄断性商品生产就会发生利润率下降的危机。当发生这样的危机时,核心国家需要一方面寻找和发展新的有垄断性的高利润行业,另一方面将原来的、已经失去垄断性的行业转移到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有例子嘛?什么行业会这样啊?
引用 远航一号 2020-2-1 08:59
毛经天: 我在想,作为帝国主义的指标,超额利润可能不如增加值有说服力。从外围和半外围剥夺来的剩余会转化成利润、工资和税收,所以在一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利润份额较低 ...
这是可以讨论的。不过,超额利润是列宁使用过的经典定义。如果离开这个经典定义,许多同志可能不理解。
引用 毛经天 2020-2-1 05:08
我在想,作为帝国主义的指标,超额利润可能不如增加值有说服力。从外围和半外围剥夺来的剩余会转化成利润、工资和税收,所以在一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利润份额较低,但劳均增加值一定是高的。所以人均GDP在表现帝国主义上是个不错的指标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23:20 , Processed in 0.03079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