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学点马克思主义(四十三)—— 阶级社会的产生和消亡

2020-3-28 03:08|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213184| 评论: 1|原作者: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摘要: 在总结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质,正确地总结毛主席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又为什么导致资本主义复辟。

学点马克思主义(四十三)—— 阶级社会的产生和消亡

 

红色中国网理论编写组

 

自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与进步力量有了很大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表现为广义的马列毛左派的发展。

无产阶级力量的发展,首先是表现为数量的增长(目前全国无产阶级的总数约为两亿人,占全社会劳动力总数约四分之一),又表现为无产阶级组织力量的增强,表现为无产阶级斗争数量的增加,表现为近年来国民收入分配发生了对无产阶级有利、对资产阶级不利的变化。

       无产阶级斗争力量的增强,是中国阶级斗争的新特点。目前在世界上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中国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但是,在历史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核心和半外围国家的无产阶级斗争力量增强,是曾经反复出现过的现象。无产阶级斗争力量的增强,是资本主义出现重大经济和政治不稳定的先兆,是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革命形势的必要条件。但是,以往,在其他国家,这种不稳定和危机最终都以对资产阶级有利的方式来解决。

       中国要发生革命,其基本的前提,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增强到资本主义积累所无法容纳的限度,在经济上表现为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并通过经济危机(不是一般的周期性危机,也不是单纯由于债务、泡沫、需求下降引起的危机,而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结构性危机、不经过革命或重大制度调整无法克服的危机)以及持续的、大规模的群众斗争,来决定性地削弱资产阶级的中央政权。我们在现阶段的理论任务,是努力了解中国未来革命形势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及其历史规律,了解未来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了解为什么中国资本主义的危机无法在资本主义自身范围内得到解决而只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即无产阶级革命)来解决。

 

       中国的马列毛左派目前还不是与无产阶级有机结合的政治力量,但是已经是一支在政治和思想上活跃的力量。就其阶级基础来说,在前期(2000-2012年),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边缘化小资产阶级、原国营企业反私有化斗争积极分子(老工人)、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原官僚特权集团中被排挤出来的部分(老左派)、原文革造反派积极分子(其社会经济地位基本属于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半无产阶级)。2012年以来,激进的大学青年社团以及由此派生的各种小组成为马列毛左派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这说明在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化趋势下产生的小资产阶级激进分子正在成为马列毛左派最新的、增长最快的社会基础。

       中国的马列毛左派,目前还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带着来自小资产阶级的各种天生缺陷,在政治作风上充满着宗派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在理论上和哲学上则往往沦为主观唯心主义的俘虏,各种错误思潮流行。这些缺点,是在中国的马列毛左派尚未真正与无产阶级结合、中国革命形势尚未高涨之前不可避免的。我们在现阶段的任务,是要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英雄主义、宗派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做斗争,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宣传并扩大正确思想在左派队伍中的影响,逐步形成符合当前中国阶级斗争实际的新时代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为未来的大革命做思想上初步的准备。

 

       在总结以往革命的经验教训时,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质,正确地总结毛主席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又为什么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里还是沿用复辟这个说法)。

       按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理论(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有两条路线的斗争,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但不是必然性)。如果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党的领导权被修正主义者篡夺(即被走资派篡夺),就会发生资本主义复辟。至于为什么党内会产生修正主义,修正主义为什么会上台,文革理论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旧的剥削阶级残余的思想、文化、习惯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农民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在党内的反映。这一套对修正主义上台及资本主义复辟的认识,目前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国马列毛左派积极分子所接受的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上述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历史局限性已经十分明显。这一套理论的实质,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是英雄创造历史而不是群众或奴隶创造历史。这一套理论,回避了修正主义赖以产生并占统治地位的真正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无论是旧剥削阶级的影响还是小农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都不能解释为什么修正主义不仅会产生,不仅是革命党内的某种个别倾向,而是在前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占优势的力量。这一套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修正主义上台,没有遭到广大劳动群众的坚决反抗。这一套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复辟以后,新确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马上陷入严重的矛盾和危机,而是在相当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较为顺利地发展。

这一套理论的产生,在当时有不得已的地方,即毛泽东及其同志们无法直接面对新的剥削阶级、压迫阶级已经形成并占统治地位这一历史事实(不是思想感情上无法直接面对,而是政治现实中无法直接面对)。如果我们现在对这一理论仍不加以鉴别和改造,并给予扬弃,就不仅不能指导当前革命的实践,还可能造成相当的危害。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甚至可能重蹈覆辙,失败或者短命。

要正确地总结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就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搞清楚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级社会,什么是阶级社会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什么是阶级社会在未来走向消亡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社会产生和消亡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这样总结的: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整个的派别的脑海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正如其他一切社会进步一样,这种占有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平等、正义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件。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个完全委身于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摆脱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但是这并不妨碍阶级的这种划分曾经通过暴力和掠夺、狡诈和欺骗来实现,这也不妨碍统治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就牺牲劳动阶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对群众的加紧剥削。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要实现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要废除阶级 仅仅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平等、正义等等相矛盾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说,自从阶级社会产生起,自从有压迫和剥削起,劳动者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这些斗争,为什么在以往都失败了呢?为什么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失败了呢?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来认识二十世纪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否则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生产不大发展就必然导致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过去的官方马克思主义的教科书(主要是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将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些论述与马克思的其他论述割裂开来,笼统地讲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把共产主义降低为是要满足人们无限的消费欲望(反过来,只要这种消费欲望还没有满足,共产主义也就不能实现,各种不平等和剥削也就顺理成章)。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的学说的阉割和庸俗化。

什么叫做生产不大发展当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因而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就是说,当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展的时候,社会剩余产品的总量还不够多,因而全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不得不把自己全部或几乎全部的时间用于生产必需品的劳动(这种劳动主要是体力劳动),社会就必然分裂为阶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产品占全社会总产品的比例并不低。历史上,在世界各地,地租和其他形式的剥削往往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一半或三分之二。但是,按照当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按照当时的社会剩余产品的形式),无论这些剩余产品怎样分配,都不能造成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普遍大幅度减少的条件。

只要绝大多数人仍然被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体力劳动所束缚着,就只能由少数人来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政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这些少数人,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形成一个摆脱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所以说,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就是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也可以说,直接生产劳动与从事社会共同事务的劳动之间的分工,就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物质基础。

这种分工和阶级划分一旦形成,并不妨碍阶级的这种划分曾经通过暴力和掠夺、狡诈和欺骗来实现。但是,暴力和掠夺狡诈和欺骗都不是阶级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持久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失败,表面上是因为修正主义者上台。但是,修正主义者上台只是一定的现实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结果。真正需要解释的,是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导致了修正主义者上台而且使其权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不是修正主义者如何利用狡诈和欺骗,如何违反公平和正义。

这种分工和阶级划分一旦形成,统治阶级就必然要牺牲劳动阶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对群众的加紧剥削,从而独占社会的剩余产品。所以,只要还没有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只要只有社会的少数人能够从直接生产劳动中摆脱出来并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这一根本的历史条件没有改变,社会就必然分裂为阶级,社会剩余产品就必然为少数人所占有,就必然有压迫、有剥削。

恩格斯在晚年的这些论述,是符合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思想的。还在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就有这样的论述:

 

这种异化(用哲学家易懂的话来说)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现存的有钱有教养的世界相对立,而这两个条件都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马克思在这里讲,只要不得不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就必然要死灰复燃。就是说,除非绝大多数人能够从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中摆脱出来,阶级社会是不可能消灭的,社会分裂为阶级是不可能避免的。

紧接着,马克思又讲了一段话:

 

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这一段论述,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包括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否可能的问题。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是阶级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但是,在过去的官方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故意回避这个问题,将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产生简单说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结果。这一套官方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在斯大林时期成型,又被中国社会主义继承过来。毛泽东主义者,由于理论的局限,也由于政治现实的限制,只能将走资派的产生(实际上即新的剥削阶级,毛主席曾在个别场合用过官僚主义者阶级的提法)说成是旧的剥削阶级残余思想和意识的结果,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又提出走资派产生是因为还有资产阶级法权。实际上,资产阶级法权(即按劳分配,也包括因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差别造成的不平等)只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造成的一部分结果。

从后来的实际历史发展来看,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进入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些国家内部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绝非仅限于按劳分配或资产阶级法权,而是在事实上产生了起初作为官僚特权集团存在的新的剥削阶级。这个新的剥削阶级作为一个不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少数,却能够独占(控制和支配)社会剩余产品的使用,而不是由整个社会来共同占有和支配社会剩余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处于阶级社会的一个阶段(对于这一个问题,下面还会详细阐述)。

 

历史上官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主义者的理论局限,又被现在中国的各马列毛左派青年小组毫无批判地继承下来。因此,历史上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马列毛左派积极分子来说,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解答的。他们对于历史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很大程度上,还在重复着前人的错误,将少数个人的历史作用无限夸大,将走资派的欺骗和劳动群众的上当受骗当作是历史的原动力,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淖无法自拔。还有一些托派分子,则简单地将历史社会主义的失败归结为没有形式民主。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是阶级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脑力劳动基本上完全是由当时社会中主要的剥削阶级(统治阶级)来从事的。祭司(僧侣)和军事领袖往往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世纪的欧洲,祭司即天主教会(包含了中世纪社会中主要的知识分子),国王和各级封建领主即军事领袖。在中国古代,士绅地主阶级既是社会剩余产品的主要占有者,又是脑力劳动的主要承担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情形有所不同,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人员来从事科学研究及其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维持和巩固又需要大量人员来从事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意识形态等活动,仅靠占全社会人口1-2%的统治阶级成员已经完全无法满足资本主义条件下对脑力劳动的需要。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资本家阶级本身仍然从事于社会的共同事务以外,还需要一个庞大的现代小资产阶级来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疗教育、经济管理、行政司法、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工作。其中,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是为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服务。医疗教育是为提高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服务。经济管理、行政司法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社会科学、人文艺术是为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服务。

现代小资产阶级虽然不是统治阶级,但是因为他们从事脑力劳动,他们的劳动力有一定的垄断性,他们从事的活动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至关重要,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往往显著高于无产阶级,并且有一定的上升加入资本家阶级的机会。小资产阶级的收入,无论是否采取雇佣劳动的形式,都包含一部分剩余价值。

现代小资产阶级在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分布,依各个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在核心国家,小资产阶级大约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20-25%;在半外围国家,大约占10-15%;在外围国家,则一般不到10%。这种差别,除了反映核心、半外围、外围国家资本家阶级可以与小资产阶级、工人贵族分享的剩余价值的量依这些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而有所差别以外,也说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脑力劳动高度集中在主要核心国家,而体力劳动则主要由外围、半外围国家承担。

 


9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小王向前冲 2022-12-4 02:17
看来,政权不是万能的,不能让阶级社会跳跃到无阶级社会,也不能将社会意识灌输给劳动群众以追求一跃而起地变革社会存在。
政权主要是镇压反革命。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19 14:00 , Processed in 0.01975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