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红色人物 查看内容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

2012-6-17 16:57| 发布者: 谁主沉浮?| 查看: 1059| 评论: 0

摘要: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 谈到国民党军的各部将领,毛泽东曾把号称“小诸葛”的国民党军桂系军阀白崇禧称为“中国境内最狡猾的军阀”。就是这位白崇禧,听完周恩来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的基本内容大为叹服,认为这是中国抗战唯一的制胜之道。他把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战争的舞台上,毛泽东所看重的从来才是生存的空间,作战的空间,以空间换生存,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发展, ...
(十) 创造战场 空间制胜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

 

谈到国民党军的各部将领,毛泽东曾把号称“小诸葛”的国民党军桂系军阀白崇禧称为“中国境内最狡猾的军阀”。就是这位白崇禧,听完周恩来介绍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的基本内容大为叹服,认为这是中国抗战唯一的制胜之道。他把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在战争的舞台上,毛泽东所看重的从来才是生存的空间,作战的空间,以空间换生存,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发展,以空间换战机,以空间换胜利,创造战场,克敌制胜。毛泽东娴熟地掌控着战争的时空,挥洒自如地指挥着人民军队,夺取战争的胜利。

 

(十) 创造战场  空间制胜

 

19279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踏上了湘赣边界崎岖的山路。征程漫漫,疾病蔓延,敌军袭扰,部队疲惫不堪。此时的毛泽东面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为这支队伍找到一个落脚之地,如何保存微弱的革命火种?在宁岗古城,毛泽东决定上井冈山,做革命的“山大王”。他说,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山大王,可从来没有听说有谁把山大王消灭过。山大王没有什么主义,可我们是共产党,既有主义也有政策,山大王和我们比不了,那么敌人怎么能够消灭我们呢?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赵一平说:“在战争中,毛泽东始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一切从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身的力量出发,在我们力量相对弱小的时候,他考虑的是生存的空间的问题,力量壮大以后呢?他考虑的是发展空间问题。”

 

要做革命的“山大王”,首先需要获取生存空间,井冈山有一支由王佐、袁文才领导的农军。毛泽东以诚相见,以理服人,成功地收编改造了这支武装。在崇山峻岭呵护下休养生息,红色革命力量终于有了一个宝贵的生存空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对这座山充满了感情,他说:“这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蒋介石‘占市为王’,我们‘占山为王’”。军事科学院袁德金说:“红军要发展不仅需要生存空间,更需要发展空间。落脚井冈山暂时解决了红军的生存问题,但发展的空间是不够的。毛主席说:‘没有回旋余地,三十五计用完,第三十六计就用不上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也;三十六计用不上,无处可走之谓也。’”

 

4军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挥手指向了赣南、闽西,那里是红4军“前进的基础”。他指出:以赣南、闽西20余县为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相接。军事科学院黄迎旭说:“要创建根据地,更要巩固发展根据地。在扩大苏区时,不是急风暴雨式地推进,而是循序渐进地巩固一块,发展一块。当根据地推进某一地区,就暂时停止推进,待新区巩固并可以作为依托后,再继续向前推进。”

 

按照这个部署,红4军在江西红军独立第2、第4团配合下,首先在兴国、宁都、瑞金、雩都四县,建立起赣南苏区,巩固后挥师入闽,三打龙岩,将红色苏区,逐步推进到闽西地区。随后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不断粉碎国民党军的“会剿”,并逐步向外扩张战略区。红军不仅力量迅速壮大,而且获取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作战空间,为采取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战机”的战略,迎击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奠定了基础。军事科学院寿晓松说:“一部红军反“围剿”作战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以空间换时间’、‘以空间换战机’的作战史,红军以部分根据地‘空间’的丧失,争取到集中兵力,选择战场,和疲惫敌人的‘时间’,获得了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机,从而赢得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但毛泽东并不满足于这些胜利,他已感到红军如果局限于固定区域,将便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困和“围剿”,会影响红军拓展空间。粉碎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之后,19323月,苏区中央局,在赣州江口圩这个地方开会,毛泽东又提出了,“出击求巩固”的新的发展方略,建议红军主力,立即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和空虚的赣东北以及闽北、浙江、皖南、苏南等地区发展,以“进攻的外线作战战略”,求得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广大农村建立苏区,发展革命战争。军事科学院陈力说:“这是一个务实的外线出击方案,反映了毛泽东一贯的避强击弱思想,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实行,中央红军可以和赣东北、闽北的红军会合,在当地有利的群众条件配合下,依托武夷山、仙霞岭和天台山,等有利的地形条件稳固地向外发展,开阔更广阔的发展和作战空间。同时还可以直接促进自‘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以来上海以及全国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可惜这个方案被苏区中央局否决了。几十年后,朱德元帅旧地重游,回顾往事,十分感慨地写下了,‘不听仙人指’的诗句。”战略性出击的方案被否决,毛泽东只得退求其次,寻求首先向东,然后再向东北发展。仔细研究国民党军的部署后,毛泽东建议,红军以一部主力出敌不意,兵出闽南,直下漳州、泉州,调动敌人,求得战争,展开时局。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的周恩来,立即召开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由毛泽东率红1、红5军团远征闽南。闽南只有国民党杂牌军张贞部一个师,且战斗力不强。红军所向披靡,顺利打下了漳州,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大部,缴获大批装备,物资,还捎上两架飞机。这一仗柬但解决了中央苏区的财政物资困难,并且打开了战局。

 

1935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历尽艰辛,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与红15军团会师,开始创建西北革命大本营。完成长征的红军,并没有摆脱危险。蒋介石调集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和西北地方军阀,从四面八方压向陕甘苏区。当年12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红军主力大举东渡黄河,不是“以巩固中求发展”而是“以发展求巩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周继强说:“毛泽东的主张,当时在党内引起一场争论。一些同志主张,红军应该以巩固陕甘苏区为主,逐步向渭水以北地区发展,但毛泽东同志坚决反对。面对优势的敌人,只有1万多兵力的红军,很难巩固陕甘苏区,只有以攻为守、以发展求巩固,方能稳固陕甘苏区,发展陕甘苏区。”

 

19362月,黄河岸边,漫天飞雪。毛泽东呤诵了豪迈的词章《沁园春·雪》,率部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魄,迈上了东征之路。历时75天的东征作战,战果辉煌,红军消灭敌人七个团,扩大新兵8000多人,筹款30余万元,并且迫使“进剿”陕甘苏区的晋绥军撤回山西,巩固了陕甘苏区。东征回师,毛泽东又将目光投向了西面。19365月,彭德怀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西征作战,在陕甘宁三省边界开辟出纵横各200余公里的新区,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褚银说:“无论是东征还是西征,毛泽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争取空间、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大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他圆满达到了这一目的,经过东征、西征,红军建立起拥有200万人口,约13万平方公里的陕甘宁苏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因此稳固地奠基西北,迎来新的大发展时期。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枢纽,中国革命一个起承转合点。”

 

全国抗战爆发后,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在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应该根本避免进行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而“不决战就须放弃土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这一战略,指导中国抗战渡过了漫长岁月,迎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第一次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刚一结束,国民党军就大举运兵北上。而山东解放区地处中原、华北之间,津浦铁路穿境而过,是国民党军北上平津的必经之路。毛泽东高度重视山东战场,特别看中津浦铁路这条南北交通大动脉。指示山东野战军,立即截断徐州至济南段交通,“必须将占领区地段向南北扩展,创造出打运动战的战场。”山东野战军以争取先机,开辟战场、待机歼敌为方针,发起津浦路(徐济段)战役。向南北猛烈扩张,控制了铁路沿线大片土地,进而在运动战中,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部及所属3个师。国民党军的北进遭到阻滞,蒋介石暴跳如雷,立即大举增兵津浦路沿线地区。毛泽东洞察秋毫,再次指示山东野战军,为准备战胜必然要来的大举进攻,除集中与整训部队外,必须创造更广阔的战场。向南北扩展解放区,拔除敌人据点,发动群众,把“创造战场的任务,当作战略任务”。山东野战军继续进攻,包围临城,攻克滕县,猛烈反击进攻鲁南解放区之敌,不但迟滞了国民党军运兵北上的计划,而且为以后进行运动作战,开辟出广阔战场。对毛泽东来说,战场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主观能动的因敌而变的可以发挥创造的作战空间。

 

19481月,当国共两军在中原战场往复拉锯,处于僵持状态时,为打破僵局,毛泽东决定,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率3个主力纵队,渡江南进,直下闽浙赣,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军的深远后方。他要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进一步扩展人民解放军的作战空间,创造新的战场,调动国民党军精锐部队回援,夺取胜利。粟裕坚决执行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率部进入濮阳整训。他知道大量消灭敌人是党中央、毛主席的目的。他认为,分兵渡江南进,开辟新的战场,不如集中全部力量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较量,打大的歼灭战较有把握。粟裕以对革命事业的坦诚之心将自己的意见,“斗胆直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并与陈毅亲赴河北阜平城南庄,向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作当面陈述。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经过认真研究,重新作出决定:粟裕部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力量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打大仗,尽可能多地将国民党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地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姜铁军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决策,它直接影响到了解放战争的进程。毛泽东曾导演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惊世之举,而此刻,则果断放弃渡江南进计划,决定与国民党军决战中原。一进一收虽然方式各异,而最终目的则完全相同,那就是以最有效的方法,创造最有利的战场,最大限度地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粟裕直接已见,毛泽东从善如流。将帅协谋,在这一决策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毛泽东和他的将帅们所设想的轨迹发展,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在中原战场联手作战,纵横驰骋在江淮河汉之间,取得了豫东战役的胜利,打破了中原战场的僵局,为最终彻底消灭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因此定下决心,集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主力,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决战,待歼灭国民党军中原主力后,再渡江南下,华东、中原野战军再接再厉,连续取得襄樊战役、济南战役等胜利,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继而两军协同,发起淮海战役,取得了中原决战的最后胜利。

 

精通哲学的毛泽东,又洞悉战争。他以哲学入军事,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军事辩证法;他以哲学入战争,构建了战争指导中博大的时空观。“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毛泽东超越局部战场,狭小的地域时空,以中国辽阔疆域作为求生存、谋发展的空间,指导人民军队走出困境,赢得胜利,赢得辉煌,最终赢得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

 

                  2012617日星期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2:44 , Processed in 0.03615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