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红色人物 查看内容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一)

2012-6-18 18:23| 发布者: 谁主沉浮?| 查看: 1046| 评论: 0

摘要: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一)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与书为伴。马背上吟,担架上读,一张大床,书占一半。他曾经戏称,我是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明人冯梦龙所著《智囊》一书,晚年毛泽东时常阅读,对孙膑褒奖有加。有段记述孙膑“围魏救赵”的文字,毛泽东写下这样的评语——“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围魏救赵是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运用最熟练的战法之一。如果只是仿照古人,毛泽东当然不会 ...
(十一)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十一)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与书为伴。马背上吟,担架上读,一张大床,书占一半。他曾经戏称,我是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明人冯梦龙所著《智囊》一书,晚年毛泽东时常阅读,对孙膑褒奖有加。有段记述孙膑“围魏救赵”的文字,毛泽东写下这样的评语——“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围魏救赵是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运用最熟练的战法之一。如果只是仿照古人,毛泽东当然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统帅,他的伟大,在于他基于古典战法,而不囿于古典战法。从人们熟知的围魏救赵战法中,升华构思出一整套内线与外线相结合,防御与进攻相融汇的新的战略战术,形成了在世界战争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战争指导理论。

 

(十一) 内线防御 外线进攻

 

毛泽东第一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法,是在1929年初。国民党湘赣两省军队,共6个旅约3万兵力,分五路进攻井冈山根据地。在一个小村庄,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法,以彭德怀率红5军和红4军一部内线防御,保卫井冈山,他和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外线进攻。内线与外线相配合,以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军事科学院陈力说:“进军赣南闽西的红4军主力有效调动了国民党军,但是由于进攻井冈山根据地的敌人兵力较强,根据地最终失守,围魏救赵,打破敌人‘会剿’的目的没有实现,然而在毛泽东指挥下,红4军主力在转战赣南闽西的过程中,又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同年5月,红4军主力来到赣南,国民党军立即发动“进剿”,毛泽东以地方武装内线作战,率领主力出击闽西。三打龙岩城,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赣南的“进剿”,而且初步开辟出了闽西苏区。此后,毛泽东熟练地运用了围魏救赵战法,并上升一步,创造出了红军以内线防御与外线进攻相结合,打破敌人“进剿”的作战指导理论。军事科学院寿晓松说:“所谓内线与外线,这是一个军语,是对军队作战的一种界定。内线是指处于防御或者被包围态势下的军队,所拥有的作战线,一般它都比较小;外线是指处于进攻或者实施包围态势下的军队所拥有的作战线。毛泽东认为:红军作战,能在内线消灭敌人打破‘进剿’最好,否则就必须坚决地‘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之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以主力的外线进攻,结合一部的内线防御来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进剿’,这就是毛泽东对围魏救赵战法作出的新的解释。毛泽东反围剿的一个基本东西是诱敌深入,但是也不排除在一定条件下的敌进我进。”

 

到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围剿”作战时,毛泽东的内外线作战理论再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理论。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都采取了诱敌深入的作战指导,执行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的作战原则,从作战空间上讲,红军都是在根据地内作战,属于内线作战,但毛泽东却赋予这种内线作战与众不同的涵义:这就是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互转化。毛泽东对于这种转化,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说;“将敌军对我军的战略上优势,改为我军对敌军的战役或战斗上的优势;将战略上处于强者地位的敌军,使之在战役或战斗上处于弱者的地位。同时,将自己战略上的弱者地位,使之改变为战役或战斗上的强者地位,这即是所谓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军事科学院周继强说:“古今中外,两军对垒作战线历来都是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毛泽东发明的,这种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作战方式,却打破了对作战线的传统认识,他明确指出:红军作战,没有固定的作战线。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

 

在红军反“围剿”作战的战场上,毛泽东指挥部队,在内线作战中,灵活游动于多路敌军之间。在具体战役战斗中,对孤立之敌切割包围,加以聚歼。将战略上的内线防御变成了战役战斗中的外线进攻。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军事科学院黄迎旭说:“无论是主力跳出敌人包围圈所实施的外线进攻还是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恰当地选择跳出的时机。外线作战的方向,与所要进攻敌人,这是把握外线作战主动权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毛泽东独具慧眼,具有高人一筹的精准判断力。但是,这种判断力也曾受到怀疑,甚至否定。”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开始后,掌握党和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分兵把口。他们以笨拙消极的阵地防御,对抗国民党军优势兵力以堡垒线为依托的步步推进,使得红军处于内线防御的极端被动地位。时值福建事变发生,国民党第19路军宣布与蒋介石决裂,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已被解除兵权的毛泽东,立即提出一个气势恢宏的“进攻的外线作战”方案。红军主力跳出国民党军的堡垒线,兵分四路,出击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四点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部队。遗憾的是博古李德拒绝了毛泽东的建议,有此上策不用,红军的反“围剿”作战步履艰难。到了19346月下旬,红军在广昌会战中失利,战局岌岌可危。心急如焚的毛泽东,又提出一个中策,依旧是外线出击的战略。他建议红军主力立即转到外线作战,向湖南中部前进,以战略进攻调动进入江西苏区的敌军,至湖南消灭之。但这一建议,又一次遭到了否决。后来毛泽东曾非常感慨地说:“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全国抗战时期,已是八路军、新四军统帅的毛泽东,开始将自己的内外线作战理论,有效付诸实施,并依据形势的变化,赋予它新的内涵。军事科学院刘庭华说:“抗日战争,日本侵略军处于外线的战略进攻地位,中国军队则处于战略内线的防御地位。而日军后方,却是大有可为的天地。毛泽东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一主要特点,为八路军、新四军确定了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全民游击战争的总任务。”

 

挺进敌后,形成了敌我力量在内线与外线犬牙交错的状态,也形成了正面抗战与敌后抗战,在战略上两面夹击日军相互配合的态势。八路军、新四军等在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使日军感受到来自背后的巨大威胁。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其在关内侵华兵力的58%75%和伪军的几乎全部,对抗日根据地连续发动“扫荡”、“蚕食”和“清乡”。毛泽东又在指导抗日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中施展“围魏救赵”的方略。军事科学院岳思平说:“此时的‘围魏救赵’,就是在日伪军向抗日根据地进攻的时候,抗日根据地以一部分军队带领地方武装,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坚持内线作战,疲惫消耗日伪军;主力则跳出日伪军合围圈,到日伪军后方去,向日伪军‘来的一带地方’,展开积极进攻,内外线结合夹击日伪军,迫使进入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回援。”

 

毛泽东的围魏救赵方针,为他的将领所深刻领悟,并翻新出了不同的战术方法,导演出了一幕幕现代战争史上游击战争的奇观。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刘伯承的方法是:敌进我进,打磨盘、摸敌人的屁股。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罗荣桓的方法是:“翻边战术”,敌从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人那里去。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的方法是:“到敌后之敌后”,主力转入日军深远后方作战。在苏中抗日根据地,粟裕的方法是:“以进为进”,主力撤至敌军清乡区外围,随时抓住敌人弱点,机动地予以打击。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内外线作战理论,更加丰富多彩,大气磅礴。何时内,何时外,为何内,怎样外,灵活变化,因势而用。当内线能多消灭敌军,就暂时在内线多打胜仗;当外线能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时,他一定出奇制胜。毛泽东从不因循机械的定法,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方式。在毛泽东指导下,苏中战役,粟裕巧妙调度,指挥华中野战军充分发挥在解放区内作战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集中兵力,各个歼敌,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军事科学院江英说:“苏中战役以及其他战役都证明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人民解放军一般都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重大的胜利,凡是脱离解放区,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作战的,那么代价就比较大,取得胜利的把握比较小。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根据战争前四个月的作战经验和敌我力量对比,确定了新的作战原则,就是:选择作战地域,应以便利歼敌为前提,外线作战的时机,应与如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相联系。”

 

全面内战开始后的一年中,人民解放军依托解放区,实施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为370万人,正规军由200万人减为15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则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195万人,敌我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使毛泽东得以将早已成竹在胸的外线战略,进攻计划提前付诸实施。他不待国民党军的进攻被彻底粉碎,不待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和装备超过国民党军,立即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用陈毅元帅的话说就是:“用蒋介石的骨头熬蒋介石的汤!”

 

1947630日夜,月明星稀。刘伯承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突然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蒋介石手忙脚乱,急调部队封堵。毛泽东看上的是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那里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心地带。挺进大别山,可直接威胁上海、南京。军事科学院华国富说:“毛泽东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的两大集团称作两个拳头,而将中原称为国民党军的胸膛。他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狠狠插上一刀!这一刀就是我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毛泽东指示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石破天惊的一刻。刘伯承指挥部队以破釜沉舟的气概,夺路抢隘、千里跃进,终于到达大别山,并以顽强的战斗粉碎敌人的围攻,站稳了脚跟。毛泽东要求刘邓大军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孤军深入敌深远后方,刘伯承对此感叹说:这一行动“史无前例”。时任美国军事记者的贝尔登则惊叹这一军事行动的构想,它的胆识、气魄、特别是它的创造性的想象力,高明出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在这一事件上堪称大师!

 

与此同时,根据毛泽东的部署,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豫皖苏;陈庚,谢富治集团进军豫西,全力配合刘邓大军行动。三路大军逐鹿中原,在江、淮、河、汉之间,构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密切协同,一下把国民党的部署扯得七零八落!而在内线,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在陕北,许世友、谭震林指挥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胶东,紧紧拖住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人民解放军形成了三路大军中央突破,两路大军两翼拉开的战略格局,外线出击与内线作战相互配合,战争的天平,由此彻底向人民解放军一方倾斜!毛泽东因此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如此壮丽的战争画卷令人不能不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从井冈山的围魏救赵,到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从抗日战争的敌进我进,最终到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毛泽东的内外线作战理论,在实践中成熟、在实战中发展,引导着中国革命战争闯过激流险滩,不断走向胜利!

 

                            2012618日星期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8:27 , Processed in 0.02422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