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读懂《资本论》(八)

2012-6-24 22:05|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205| 评论: 0|原作者: 余斌

摘要: 要消除或化解纸币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消除这一切矛盾的根源——商品经济。而消除的办法则是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最终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实行真正的计划经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加以说明。

纸币的诞生与超储备发行

货币的出现,并没有消除商品二重性的内在矛盾,而是创造了这些矛盾得以在经济活动中运动的形式。但是,这样一来,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二重化了。它作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一种由它的独特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然而,货币商品不能既是商品,又是货币。当它执行货币职能,它就不能执行商品职能,反之亦然。中国古代曾限制铜器的消费,就是因为铜本身也是制作钱币的材料。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办法也是形成外部的对立,创造这些矛盾得以运动的形式。结果就是出现货币符号来代替货币商品行使货币的职能。

货币符号的得以出现,也与货币职能的一些特点有关。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例如,一件上衣标价为10美元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而只需要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而在货币不断转手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

由于货币商品在流通中可以被单纯的货币符号代替,主流经济学就声称,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货币商品已经成为多余的了!也就是说,世界各国不必再储备黄金了,但是美国呢?美国不仅牢牢地控制着自己的黄金储备,还强迫其他国家将黄金储备交给美国保管,并在俄罗斯和韩国陷入金融危机之时,强迫他们用黄金而不是其他东西来还债。

事实上,纸币只有代表金量,才成为货币符号[1]。但是,纸币所代表的金量却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纸币刚出现时,它是由私人机构以一定的金属货币为担保发行的,并可以按固定比率与金属货币兑换。这时由于有足额的金属货币退出流通作为担保,因此纸币所起的作用只是方便携带和便于交易,并没有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只有在纸币超储备发行的情况下,即在纸币的发行机构超出金属货币的储备量发行纸币,或者在纸币的发行机构还没有收回发行的纸币,就将原来储备的金属货币重新投入流通的情况下,流通中货币量(包括金属货币和纸币)才会增加,从而纸币发行才能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而社会的需求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的问题很快就促使纸币的超储备发行。

随着纸币的超储备发行,货币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二重性矛盾就得以缓解。此时,货币商品金或银就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消费掉而不影响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不过,这时私人机构的信用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当人们拿着超储备发行的纸币要求发行纸币的私人机构兑换成金属货币时,类似银行挤兑的问题就出现了,而这种不能兑现的纠纷,最后必然要由政府出面处理。而政府也意识到发行纸币有利可图。后来,纸币的发行便由政府垄断,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并依靠国家权力来强制流通,而政府允许用纸币纳税也极大地扩大了纸币的使用范围。但是,这种以国家名义的发行的货币,其发行权在欧美一些国家却完全掌握在控制了国家机器的私人寡头手里。发行美元的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就像马克思那个时代发行英镑纸币的英格兰银行一样,是一家私有且私营的机构。

纸币的出现虽然化解了一个旧矛盾,但也产生了一个新矛盾。由于纸币的印刷成本低,因此发行纸币的机构可以一本万利地用极低生产成本的纸币按纸币的面值套购物质财富即所谓铸币税。这种铸币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得不花费在流通手段上的成本,相应的收益应当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因此铸币税归政府所有并用于公共财政支出要远比归极少数人如发行纸币的中央银行的私人股东们所有要合理得多。

如果纸币的超储备发行使得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量,而纸币的发行机构又不收回多余的纸币并限制纸币的发行量,就会导致纸币的贬值即出现通货膨胀。在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35美元纸币尚能代表1盎司金量,而如今代表这么多金量却需要1000多美元纸币。但是,美国人民甚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在美国的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面前别无选择,只能以这样的美元来作为货币使用。

要消除或化解纸币的矛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消除这一切矛盾的根源——商品经济。而消除的办法则是通过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力,最终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或共产主义,实行真正的计划经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加以说明。



[1]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人民币和解放区的边区币并不直接代表金量,而是代表以粮食、布匹等组成的商品的价值量。但那时的解放区经济和新中国的经济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本书是以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为前提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1:22 , Processed in 0.02043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