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2012-7-18 03:23|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800| 评论: 4|原作者: 血色飞蛾

摘要: 从苏联建立到苏联垮台,无不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铁律。在生产力尚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时,是不能在另外一个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如苏联的官僚基础上。因为这个官僚统治基础,依旧是由其生产力规定的。归结起来,生产力是根,其根本性的规定,违背不了。

以社会五层次论详解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合力决定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在这个社会心理状态的基础上则形成各种社会意识,形成五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心理状态——社会意识。社会再复杂,也不能脱离这五个层次的社会结构的决定。

详解一下,生产力是什么呢?生产力分三个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者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力量。生产力的两个主动要素是劳动力和劳动工具。劳动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最重要的依据,而劳动工具的形式则决定劳动力的组织形式。这种劳动力的组织方式,即生产关系。如劳动工具是镰刀锄头时,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必然是不能规模化的,形成的是普遍的小农经济。以此形成的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这种社会基础上,尽管人类一直不竭地发展人类的组织,但其不能消除分散的根源。劳动工具的分散性导致的是生产协作的不稳定性。而劳动工具发展到了机器大生产的高度,那么生产协作就大规模地发展起来了,由此也带来了劳动力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劳动力的组织更倾向于集中协作。形成现代工厂雇佣制度。生产关系按照人类组织的形式不同,在文明时代有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租佃制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雇佣生产关系三类。

生产力的高低,取决于技术高度和普及广度,而生产关系则是人类的经济组织能力。根本地是前者决定后者,技术的出现与普及,推动了人类社会组织的大规模更新。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根本地决定于劳动工具,即生产力的要素。而生产关系则要包含在生产力的规定之中,它是人类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只存在谁决定谁,而不存在谁优先于谁。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类社会,使人类文明向前推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指的是人类组织的各种具体制度,如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要服从于生产关系的经济制度的。一定的生产力与受其决定的生产关系相互结合,即决定了社会的各种力量对比。如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当然配合以相应的生产力),资本家就是社会的决定者,他就要按照自己的利益办事。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则需要兵来将挡地解决,监狱警察等镇压机关,暴力机构,即上层建筑。为维持这种统治而构建的意识形态体系,道德体系即上层建筑。为维护该制度而进行的各种繁杂的具体规定,包括各种法律体系,即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已经将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包括在内,这作为人的心理变动的社会大背景而存在。即人的思维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社会本身,逃脱不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规定。一方面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特点不同,另一方面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所获取的感知不同。这就影响到了每个人,形成具体的,不同的思想和社会意识。如受社会地位不同影响,有产者与无产者倾向于接受不同的思想学说,以为自身利益辩护。同样一片天空,在不同角度所得到的观感也是不同的。这即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作用与人的心理,由于每个人心理的不同呵所处地位的不同,观察角度的不同,就要出现形形色色的社会意识——生产力的根基之上长出了各个不同的社会意识的枝叶。

以上是我对社会五个层次的理解,实际说四个层次也没关系,因为那个“社会心理状态”只能作为一个过渡层次来使用。由此还要对棘手的历史问题进行一番解释。即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自然,这一革命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并非俄国社会原生的,这是外来物。是在英国的生产力根基上产生的社会意识——英国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人的心理发生了作用——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等人在无产阶级利益的角度上提出的一整套思想理论。而后传播到了俄国。

俄国的生产力水平乃至以此决定的阶级构成,均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建立。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社会的生产组织是应当随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在苏联,首先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左右了整个社会,统治者有意识地加强了社会的组织性,并以此做好了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基础。社会的组织力不是因生产力发展而自发加强,而是直接来自于统治者的决策。如此看来,似乎苏联的社会大发展可以作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一个显著案例。

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以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在工业生产时代,私有制下协作的要求使得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且其组织性越高,越对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反作用,即垄断出现,对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在这里,生产力是第一推动力,它自身是原生的,而社会的组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如同是火车头,生产关系如同是火车车身。火车头不断牵引这火车车身前进,而火车车身则在其带动之下产生了巨大的惯性,即即便火车头熄火,火车依旧可以向前滑行,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微妙关系。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很难看得清是谁推动了谁,人们都会认为是相互推动,甚至是相互决定,但相互决定是没有逻辑的。

设若苏联的生产力大发展仅仅是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那么不如说是生产关系起到了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倒是反过来了——是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上层建筑决定了苏联经济基础的变革。但这就陷入到了历史唯心主义之中。

这种看法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谁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谁在指挥和控制一切,先入为主地保证了生产力发展的组织性?是统治集团,甚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统治集团。这个统治集团是上层建筑,那么他们又是什么决定的呢?还是经济基础——俄国的经济基础。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造成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阶级构成。而这么一个统治集团则从社会中异化了出来,“代表”工人利益去发展“社会主义”,即这个统治集团受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决定,那么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言,那么这个统治集团则必然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哪怕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正统思想。他们是应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出现的,根本决定于俄国的生产力。

这样来说,苏联的社会性质就要降低一个层级,与其生产力相配套的生产关系,不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技术水平——高度和广度和与其上配套的中央集中的组织形式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互结合,演变成了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官僚控制生产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还在与,它直接利用了前资本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生产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想改造之。直接演变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运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拉动了苏联经济的大发展。

根本地来说,还是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作用依旧是次要的。概而言之,是俄国生产力基础上才形成了新权贵集团,要代行工人代表的责任,在这一上层建筑的控制下改造了俄国的生产关系——并不是根本改变,依旧是集中的。它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作用与生产力本身。使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这个成就不是归功与社会主义,而是以社会主义为旗号的统治集团,或者说是官僚集团。若生产力足够发达,那么根本就不会出现这样一个代工人组织和管理社会的统治集团,而由此来说,这个统治集团建立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属于社会主义之前的那个时代,本身并不属于社会主义,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它还要起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同时阻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真正建立。这样来说,苏联的社会性质,就不是社会主义的,也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这个社会有相当的社会主义成分,但统治者却是一个新官僚权贵集团——他代行工人利益,并不能将他们等同于工人利益。他们有自己的特殊的私有利益。这是一个“过渡状态”的社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殊形式。还达不到社会主义的标准。

这个官僚统治集团促进的生产力发展,不是纯粹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其之前的官僚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的五个层次还是继续发生微妙的相互作用。即这个官僚集团本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僵化过时,不能适应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官僚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使生产力发展遭到了禁锢和窒息。而那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在这个非社会主义的集团控制之下逐渐丧失了本来的面目——它不在是那个马克思主义了,而是成了一种维护官僚集团利益的工具。俄国落后生产力基础上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推动而出现的官僚权贵生产关系——作为一种过渡形态,面临前后两个选择,要么后退进入典型资本主义,要么前进,让生产力发展了的条件下的工人阶级推翻他们。这种过渡形态下必然形成符合于这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和各种社会意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其中一种,而且在马克思主义被官僚绑架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主流。官僚集团形成了维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态,即向典型资本主义靠拢。不满与自己作为工人利益守护人的地位,而是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苏东剧变,社会倒退一大步,过渡状态完结,经济基础与官僚上层建筑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要非马克思主义化,要演变出为官僚利益辩护的需要,这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要大肆攻城夺地,占据绝对优势。在不革命的条件下,只能后退,进入典型资本主义社会。

从苏联建立到苏联垮台,无不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铁律。在生产力尚不足以支撑社会主义时,是不能在另外一个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的,如苏联的官僚基础上。因为这个官僚统治基础,依旧是由其生产力规定的。归结起来,生产力是根,其根本性的规定,违背不了。

历史在我们直观地看来,往往是与其根本的发展是颠倒的。在历史的长河里,历史前进的方向,往往与我们自己感受到的方向是相反的,因为我们是局中人。最为浅薄庸俗的人总是将最近便的眼前的东西当做是决定性的东西,但这是最次要的东西。如苏联解体中上层官僚的作用,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作用——即意识形态攻势。这些在社会五层次中仅仅是枝叶部分,根本规定他们的,还是生产力本身。

1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插一句 2012-7-18 19:48
机械唯物论,形而上学
引用 前朝遗民+ 2012-7-18 10:33
兄弟,看书去吧,纯粹胡说。
生产力指的是人们有什么工具从事生产。比如农机,比如机械化。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从结成什么样的关系。比如,剥削于被剥削的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平等的关系。
上层建筑指的是政体和意识形态的合称。
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这个事情的文化、教育、思想、观点、信仰等。

其实要是看了《矛盾论》后,对那个决定那个已经感觉没有多少用处了,为什么,事物都是相通的,事物间都是相联系的。你说生产力就不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间接的决定。上层建筑不决定生产力?也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体强制改变生产关系,比如实行公有制,实行举国体制,生产力是不是提高了。呵呵,还是好好看书吧,凭自己的想象的东西是不合适的。

经济基础指的是实行的公有制还是私有制,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所有制的问题。
毛主席、李达他们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有顾虑的,因为,毛主席、李达他们很多时候也说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只能说到这,我不能说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引用 裆中央 2012-7-18 06:51
托派的价值就在于对于斯大林体制的批判,除此之外 鲜有建树。

托洛茨基的招牌 也不是 放到哪里都有掌声。等 革命成功后 再看 谁正确吧、
引用 水边 2012-7-18 05:22
这不就是主席去世之后邓小平鼓吹的“生产力决定论”吗。
俄国革命之后,苏俄的经济条件很差,但是在20年代后期以前,也没有发展出后来意义上的官僚体制。而苏联的生产力在解体前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反倒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了,被共产党自己推翻了,这怎么能简单的说是生产力落后导致的呢?
这种想法是要偷懒,把社会主义历史问题推到某个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东西上去,也是给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敲边鼓。

查看全部评论(4)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06:04 , Processed in 0.01738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