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多重视野下的《甄嬛传》

2012-7-18 10:55|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2866| 评论: 0|原作者: 邵燕君等

摘要: 网上有一个调侃的说法:甄嬛题材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长的宫廷剧:第一季《甄嬛前传》,又名《宫》;第二季《戏说甄嬛》,又名《步步惊 心》;第三季《甄嬛秘史》,又名《宫锁珠帘》;第四季《甄嬛传》,又名《后宫·甄嬛传》;第五季《甄嬛后传》,又名《还珠格格》。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出席第十二期青年文艺论坛。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多重视野下的<甄嬛传>》。 关于《甄嬛传》,网上有一个调侃的说法:甄嬛题材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长的宫廷剧:第一季《甄嬛前传》,又名《宫》;第二季《戏说甄嬛》,又名《步步惊 心》;第三季《甄嬛秘史》,又名《宫锁珠帘》;第四季《甄嬛传》,又名《后宫·甄嬛传》;第五季《甄嬛后传》,又名《还珠格格》。这是总共281集的电视剧《甄嬛演义》。

为什么一个并不长的历史阶段中的故事,被集中搬上银幕,并且在全国持续热播?为什么她们的情感和“宫斗”结合得那么紧密,乃至后者压过了前者?这成为当代文艺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的问题。

下面首先请邵老师为我们做第一个主题报告。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今天特别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在这里聊天,意外之喜是李陀老 师来了。听到刚刚佳山说起了“论坛”二字让我感觉特别地亲切,这让我想起我们当年一起创办的“北大评刊”论坛,我们论坛的工作是扫描主流文学期刊,进行追 踪评点。在座的李云雷、徐妍、季亚娅,包括佳山,都是这个论坛的,我们在那里一起成长,现在又有各自关注的领域。云雷更关注社会思潮和文艺潮流,于是有了 我们今日聚集于此的“青年文艺论坛”;徐妍继续坚守“纯文学”阵地,“北大评刊”论坛目前继续进行的期刊评点工作主要靠她和季亚娅等几个“元老”撑着,我 个人则在北大课堂带领学生关注网络文学的研究。

为 什么我将关注点从主流文学期刊转移到网络文学呢?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以文学期刊为代表的“主流文学”确实已经边缘化了,这个边缘化不是曲高和寡,而是圈子 化的自说自话。背后是生产机制的坏死和文学标准的僵化。与之相比,网络文学虽然泥沙俱下,但确实生机勃勃,是一个巨大的欲望空间,投放着这个社会最核心的 焦虑,而且瞬息万变。某种意义上说,关注最流行的作品、现象,可以及时把握时代文化心理的风向标。

我对于《甄嬛传》的关注,就与网络文学的研究有关。上学期,我在北大开设的网络文学讨论课上讨论以《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穿越文学”,涉及到《甄嬛传》。本来只想扫两眼,但没想到70多 集就一直看下去了。不过,我必须先坦白,我本来就爱看言情剧,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都是我根深蒂固的“低级”趣味。所以,对于《甄嬛传》,我首 先是一个十分投入的观众。从观众的角度说,我觉得这个剧拍得十分成功,它充分调动了通俗剧的各种艺术手段,以“重口味儿”的强度满足了广大受众的欲望,甚 至是潜在欲望,并且以“反言情”的言情方式缓解了当下中国人——尤其是该剧设定的核心受众年轻女白领们的焦虑。我想这也是这个剧如此火爆的原因。

我首先从刚刚收到的一个大三学生的作业说起吧。这个作业是谈“甄嬛体”的,这里,她提到了“全民甄嬛”的说法。什么是“全民甄嬛”呢?首先是收视率。根据她引用的收视率,今年3月底开播的这一轮“卫视”播出,《甄嬛传》连续24天居电视收视率第一名,连续34天居网络点播量第一名,到了430日为止总点击量24亿次。大家知道,现在媒介的使用是有代沟的,一般而言,即使是热播电视剧,年轻人也是用网络看,中老年人才用电视看。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播量双料冠军,说明确实是“全民甄嬛”,从相对小众的网络传播,进入了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主流媒体的大众传播。

“全 民甄嬛”的另一个表现是网络“甄嬛体”的流行。什么是“甄嬛体”呢?就是学甄嬛那样把日常琐事用典雅的词语绕来绕去地说话。比如:“本宫今日日上三竿方 起,只觉得身重体乏,想是前几日胡吃海塞所致,只望不要长胖了才好。私心想着当暮春时节,食些时鲜蔬果最好,那新下来的黄瓜、莲藕,又有那百年老字号陶氏 的辣酱佐之,配以那新下来的香米熬的白米粥,最是开胃健脾的。”

这 是第一代甄嬛体,第二代甄嬛体,是先说这么一段,然后再“说人话”,再用现代话把一个通常是很低俗的欲望说出来。比如:“你今儿买的蛋糕是极好的,厚重的 芝士配上浓郁的慕斯,是最好不过的了。我愿多品几口,虽会体态渐腴,倒也不负恩泽。”“说人话!”“蛋糕真好吃,我还要再吃一块!”

这种语体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到我们这次论坛开始之前,也就是截至2012524日下午230分,新浪微博中“甄嬛体”相关微博已达1380587条。当然“甄嬛体”的流行有明显的网站操作因素,而且和此前流行的“凡客体”、“淘宝体”等一样,是“一阵风儿”,不过,它也确实流入了现实生活。甚至一些政府部门为了表示亲民,也模仿“甄嬛体”发布公告。如2012511日, 厦门地税部门在微博上用第一代“甄嬛体”发布:“今儿个给各位小主提个醒,赶紧把发票章往那白纸上盖个红印,递给税管员备个底儿,也别忘了在自个的证上头 盖个红印。”最后,怕很多纳税人看不懂这“曲折婉转”的通知,厦门地税还加了一句简单明了的“第二代”翻译,“请尽快将新版发票专用章印模报备给税务机 关。”

我们上课的时候,一个“80后”博士生谈到,《甄嬛传》不讲爱情只讲权谋,这恐怕只是一部分白领网民的看法,代表不了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她表达这个观点后,几个比她更年轻的学生(基本是“85后”)反对她,其中一个最有力的反驳是,谁说不是主流呢?《人民日报》都批判了,还能不是主流吗?我一听,确实是,学生们虽然年轻还是很有觉悟的,赶紧查了一下《人民日报》,是58号 发表的一篇署名王广飞的评论文章《宫斗剧胡编乱造 煽色腥到极致》,批评这个戏把人性恶的一面无限放大,内容上将“煽色腥”的“重口味”发挥到极致,“只有成败没有是非,只有你死我活阴谋陷害争斗,不见引 人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更奢谈道德坚守和人文关怀”。文章也明确指出,“后宫剧”的“胡编乱造”源于网络小说,“网络文学作品主打虚构,随意性大,行文天 马行空,转换到荧屏上,就造成这些古装剧对历史把控的先天不足,‘戏说’成分过多,甚至到离谱的程度。《后宫·甄嬛传》的历史背景由小说中虚构的大周帝国 坐实到清朝年间,使得历史真实问题成为质疑的中心。任意设置历史语境,编造子虚乌有的历史情节和人物关系,片面迎合市场的低俗趣味,消费恶、渲染恶,终将 在‘娱乐至上’中‘娱乐至死’,而留下一堆糟蹋历史、无益于人心、无益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垃圾”。

我觉得《人民日报》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水平的,抓到了问题的关键。其中他讲到,由“穿越”、“架空”等网络小说改变的后宫剧脱离“历史文化根基”,这一点很重要。

什 么是“历史文化根基”呢?说穿了,是一套文明制度,文化生态是和这套制度直接相关的。架空了这套制度,历史就成了一间“黑屋子”,人们可以没有障碍地把自 己的欲望、价值观投射进去。穿越、架空的后宫剧在这一点上和现代主义小说相似,超越了现实主义“客观反映世界”的法则,就可以主观投射,就可以夸张变形浓 缩以达到深刻揭示现实本质的目的。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宫斗剧是架空穿越的,而是不“历史正剧”,才成为一个自由投射生产者和接受者欲望的“幻象空间”,才 成为特别有价值的解读对象。

好玩的是,我又找一个材料,是《人民日报》20111230号发表的文章《不妨俗得那样雅》,作者是活跃于“百家讲堂”的人大历史系毛佩琦教 授。这篇文章是称道《甄嬛传》的,称这些年来充斥银屏的“辫子戏”都是宣扬皇权崇拜的,而“郑晓龙和他的团队逆势而上,推出了电视剧《甄嬛传》,给后宫戏 这一类电视剧创作开掘了文化深度”。作者引用鲁迅论《红楼梦》的名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 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表示在他看来,“《甄嬛传》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从中我们看到了人心的丑陋,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 了对腐朽制度的鞭挞,也看到了对侠肠义胆的颂扬”。最后谈到这部电视剧制作的精良,引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雅得那样俗”后说:“那么,能不能让我们的 文艺作品俗得那样雅呢?”

这篇文章发表的时间正是《步步惊心》热播结束,《甄嬛传》在包括北京台在内的8家地面台首轮播出后。此时,对于2012年将禁播后宫穿越剧的传言很盛。广电部在20113月 时曾经下过一个正式文提出警告:“个别申报备案神怪剧和穿越剧,随便编纂神话故事,情节怪异离奇,手法荒诞,甚至是渲染封建迷信、宿命论和轮回转世,价值 取向含混,缺乏积极的思想意义。希望各个制作机构端正创作思想,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努力提高电视剧思想艺术质量。”不过,这只是个警告,不能说禁 令。因为此后《宫锁玉心》、《步步惊心》、《甄嬛传》等电视剧一部比一部火爆,《甄嬛传》在地面台播出后,又于20123月底作为“年初大戏”正式上映。

齐泽克在2011109日“占领华尔街”的街头演讲中,还提到了中国穿越剧被禁的事。他说:“20104月 中国禁止电视、电影小说中包括另外可能的或时间旅行的故事,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好兆头,这意味着人民仍在梦想另外的可能,所以不得不禁止这种梦想,而 我们这儿想不到禁止,因为占统治地位的制度已经压制了我们梦想的能力。”在齐泽克的想象里,中国的“穿越”是穿越禁令去梦想“另外的可能”。这不由让人感 到,大师也是凡人,容易站在自己角度想象他人的故事。

我 想从这里进入《甄嬛传》的解读,因为我对《甄嬛传》其实没有专门的研究,我是将它作为网络文学,特别是“穿越文学”的一个例子。我首先谈谈“穿越文学”的 背景,这个背景不仅是中国文学转型的背景,同时也有一个广阔的国际背景,这就是齐泽克在“占领华尔街”的街头演讲当中非常生动地体现的,也是他在《意识形 态崇高客体》一书中深刻指出的那样一种“启蒙的绝境”状态:今日的意识形态,尤其是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再需要任何谎言和借口,“保证规则畅通无阻的不是 它的真理价值(truth-value),而是简单的超意识形态的(extra-ideological) 暴力和对好处的承诺”。这显然走向了启蒙理性的反面(启蒙主义假定人的理性和理想可以战胜一切卑污),因而表现出启蒙主义的绝境:“人们很清楚那个虚假 性,知道意识形态下面掩藏着特定的利益,但他拒不与之断绝关系。”为什么一切变得如此明目张胆?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已经没有“另类选择”。所以齐泽克必须 在诅咒资本主义的同时申明“我们不是共产主义者”(附加的定义是“如果共产主义是指那个在1990年代覆灭的体制的话”)。问题是,“共产主义虽然彻底失败了,但‘共同利益’(the commons) 的问题尚在”,这在齐泽克看来,至今仍然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唯一理由。然而,奋斗的目标又在哪里呢?“我们知道我们不要什么。但是我们要什么呢?怎样的社会 组织方式可以代替资本主义?怎样的新领导者是我们需要的?记住:问题不在于腐败或贪婪。问题在于推动我们放弃的这个体系。”齐泽克的彷徨是启蒙主义陷入绝 境后的彷徨,而他最深的恐惧还不是醒来之后无路可走,而是“这个体系”已经强大到让人们难以醒来,就如电影《骇客帝国》描绘的图景:我们今日生活其中的所 谓“世界”不过是机器智能(地球上的真正统治者)制作的“母体”(matrix),所有人类复杂的 精神活动都是在被设定的程序里进行的,而程序之所以被设计得如此丰富多彩,是因为唯有在复杂的思维活动中被作为机智能“电池”的人类才可以提供高频率的能 量。这是真正的醉生梦死,人类被剥夺了一切,甚至梦想的能力。但问题是,绝大多数人宁愿在梦想中被剥夺一切,也不愿看到自己一无所有而怀抱梦想。

正 是站在如此深深的恐惧之上,齐泽克遥想中国“穿越”。在齐泽克的联想里,中国的图景尚是奥威尔式的。殊不知,为全球化体系提供最强劲动力的“大中华区”主 体,中国,至少是生产“穿越文学”的白领网民的世界,早已是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继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之后在 中国的学术界广为流行的理论著作,因其笔法通俗,影响范围更广。中国理论界已经过了单纯追赶西方理论时髦的时期,某种理论的流行背后都有其现实动因。和发 达资本主义一样,“启蒙绝境”和“娱乐至死”也是今日中国人深层的精神困境和文化恐惧,只是这个“美丽新世界”更具中国特色而已。

齐 泽克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任何一种真正的变革背后都必须有一套可替代性制度的支持,否则就会演变成一场无害的道德抗议或嘉年华会。他这里忽略的是,真正 有“另外可能”的梦想也需要“另外可能”制度的支撑,否则,禁令之下产生的很可能是更无害的白日梦。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也一直是世界理想的生产基地之一。 最后一次理想的幻灭正在齐泽克所说的“那个体系”覆灭的1990年代。但这一理想的真正死亡(也就 是齐泽克所说的“第二次死亡”,“符号性的死亡”,“幻象的死亡”)却发生在华尔街危机之时。理想幻灭(并且是双重幻灭),问题还在,梦早醒来,却无路可 走,甚至不能呐喊,只能做梦,只能在遥看华尔街的繁华热闹和抗议热闹之余在纸上“穿越”,这就是包括“穿越小说”在内的中国网络文学诞生的现实语境。

前 面说到中国的网络文学。就我对网络文学、主流文学期刊的观察,我觉得中国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兴起和主流文学衰落是同时发生的,其间既有生产机制的分庭,也 有审美原则的抗礼。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居于主流文学地位的一直是启蒙话语支撑的精英文学,虽然其读者数量一直不敌通俗文学,但始终如一个大“超我”般傲然 挺立,牢牢把握着文化领导权。通俗文学也习惯于伏低做小,并以登堂入室为荣。因而每一次张恨水、金庸等通俗小说大家被写进文学史,都会是一场“文学革 命”。

而 网络文学啸聚山林后,却不再买主流文学的帐。在经过一小段“文青”时期后,中国的网络文学没有如欧美那样走上“超文本”的实验之路,而是被资本席卷着成为 类型化通俗文学一统天下的“快乐大本营”。“爽”是这里的唯一王道。对于主流文坛诸如提升“思想性”、“艺术性”的询唤规训,网络文学的态度基本是表面应 付骨子里不予理睬。之所以如此桀骜不驯,本质原因还不在于网络文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媒介,而在于启蒙话语解体后,“精英文学”就丧失了文化领导权。 “精英文学”的伦理基础是,揭示病痛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世界,让人们更好地生活,更合理地做人。网络文学的回答是,既然世界不可改变又如此痛苦,为什 么不能让“我”爽一点?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超我”崩盘,“本我”贲张。网络文学正是一个承载白日梦的巨大容器,一个满足欲望同时又 生产欲望的“幻象空间”。特别是那些广为流行的作品,不但投射了当下中国人最核心的欲望和焦虑,更为大量尚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弥散欲望赋形,用齐泽克的话 说,“正是幻象这一角色,会为主体的欲望提供坐标,为主体的欲望指定客体,锁定主体在幻象中占据的位置。正是通过幻象,主体才被建构成了欲望的主体,因为 通过幻象,我们才学会了如何去欲望”。网络文学不是通过粉饰现实而是通过生产“幻象”来建构现实,通过锁定人们的欲望并引导人们如何去欲望,来替代已经失 效的精英文学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的。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打量“穿越小说”。虽说网络文学让一切被“新文学”压抑的旧文类都得以复活,但“穿越小说”可以算是网络文学的一大发明。身处21世 纪的中国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穿越”的故事?“男穿”的原因似乎还比较显见(大国崛起的梦想和有关现代性制度变革的讨论出于种种禁忌 的原因需要放置在一个有距离的古代空间),那么“女穿”呢?为什么杜拉拉(《杜拉拉升职记》)和乔莉(《浮沉》)们的言情故事要投放到古代那些大门不出二 门不迈的女子身上?为什么她们的言情和 “宫斗”、“宅斗”(折射着现代职场斗争经验)结合得那么紧密,乃至后者压过了前者?齐泽克在谈到传统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在20世纪20年 代被现代小说取代时,提出了一个特别有启发性的洞见:要探测所谓时代精神的变迁,最为简易的方式就是密切注意,某种艺术形式(文学等)何时变得“不再可 能”,并探讨其原因。以“清穿”为代表的“穿越”言情小说的出现使哪一种传统言情叙述变得“不再可能”?换句话说,相对于传统言情小说的叙述模式,“穿 越”言情产生了怎样的变体?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精神变迁?

在“穿越”言情小说出现之前,占据大众文化言情模式主导位置的是琼瑶模式。古装剧《还珠格格》(1997年)可称为2011年初起开始接连热播的“清穿剧”、“宫斗剧”(《宫锁玉心》、《步步惊心》、《美人心计》、《后宫·甄嬛传》)的前身。如今想来,那个从天而降的小燕子实在像个“穿越人物”,而“穿越剧”的出现使“琼瑶剧”变得“不再可能”,质变发生在哪里?

如 果我们把小燕子和若曦(《步步惊心》)做对比可以发现,她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改变世界”还是“被世界改变”。同是具有“假小子”性格的现代型少女降落 到古代宫廷,小燕子一直保持着她的现代品格,独立、平等、打破常规,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她身边的人,无论是皇帝、阿哥还是格格,都被她影响着往现代的路 上走;而若曦这个真正的现代人却越来越古代化了,现代人的观念和做派只是让她一出场时引人注目,但很快她就调整了自己的角色:这里的一切千古不变,即使你 知道历史的结局也没有用,需要改变的只是你自己。不能脱胎换骨,便死无葬身之地。她以现代人的智慧思考,却照古人的规矩行事,渐渐地比古人还古人。时时刻 刻地察言观色,一次一次地深得圣心,不知不觉间,皇权和男权的秩序已是如此天经地义。小燕子之所以可以不变是因为她的世界是爱神特意为她打造的,她可以永 远天真未凿,无法无天,谈不食人间烟火的恋爱。若曦没有爱神的庇护,她的爱情只能在铁打的现实逻辑下存在,所以她只能在步步惊心中事事算计。明知八爷将落 败身亡的结局,还不禁坠入爱河,爱不是不让人沉醉,但若曦却不得不让自己醒来。爱并不能改变八爷争夺王位的“事业心”,不能改变他妻妾成群的现实,所谓的 “真爱”到底能维持多久?有多少爱才能让自己奋不顾身?最终,若曦遵从趋利避害的现实逻辑,舍下八爷而投入未来胜利者四爷的怀抱,但电视剧并没有按以往的 叙事逻辑将她指斥为势利女人,而是引导观众认同了这一选择。言情剧本该是白日梦,受众就是想来YY(意淫)的,但YY也要靠一点“信”来撑。热播言情剧广受认同的女主角居然不再相信爱情,说明爱情这只股票已跌到怎样的谷底。

从《还珠格格》到《步步惊心》,十余年来中国大陆的婚恋观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穿越世界”之外的现实情感剧里,从写“70后”的《新结婚时代》(200611月首播),经《蜗居》(200911月首播)到写“80后”的《裸婚时代》(20116月 首播),演示了根本没有所谓与“在宝马里哭”并列的“在自行车后座笑”的选项,《裸婚时代》里没有爱情的胜利,只有少不更事的盲目和贫贱夫妻百事哀。既然 童佳倩(《裸婚时代》)并没有和海藻(《蜗居》)不同的价值观,那她们的不同也只是一个在宝马里哭一个在自行车后座苦笑。在两剧中饰演“穷小子”的文章从 卑微的男友变成卑微的丈夫,到了电影《恋爱三十三天》(2011118日首 映)里更变成了“男闺蜜”。男友和女友都靠不住了,能靠的只有“男闺蜜”,“我们都爱男闺蜜”的呼唤背后又蕴含了多少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无奈。在这个之后 流行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里面,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女文青”形象,她的名言是“我爱你和你没关系”。她这么说其实是把爱情和爱的对象分开了,自己变成 一个自足的个体,不再需要一个爱情对象满足,这样,实际上使自己进入一种安全状态。这样一个变化在网络小说里也是一个渐变过程。在2004年开始连载的“清穿三大山”开篇之作《梦回大清》(作者金子,晋江原创网)里,“穿越”女主与十三爷的爱情还是一对一、生死相许的琼瑶模式;到了2005年的《步步惊心》(作者桐华,晋江原创网),已经是若曦那样的方式了。到了2006年的“宫斗文”《后宫·甄嬛传》(作者流潋紫,17K小 说原创网)里,我们看到女主角不断在爱情和权谋之间纠结。《人民日报》的批评文章中说这个剧放大了恶,不讲爱情只是权谋,总的来讲有道理。但在我的观片经 验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甄嬛一直想弄清楚一个问题:皇帝对于她是宠还是爱?如果是宠的话有没有那么一点爱?她一直对这个事情挣扎,她所有的伤害都来自于 爱,她只要抱一分爱的希望,她就受到一次伤害,而且这个伤害可能是家败人亡的伤害。直到最后,她没有任何爱的幻想之后,全部变成权谋,再回到后宫,她就开 始稳操胜券一路获胜,最后终于以“无心的狠”登上后宫权力的巅峰。我曾听到某高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要是没有了爱的话,各个是性政治高手。在《甄嬛传》 里面一群被伤透心的、死了爱心的女性政治高手对付一个爱无能的皇帝。原来的言情小说模式要不然是灰姑娘的故事,要不然是白雪公主的故事,但是《甄嬛传》反 转了这个模式,受众快感从“灰姑娘”、“白雪公主”的玫瑰梦,转向“狠心皇后”的成长历程。这个模式成为今天很多年轻女孩的“学习指南”。

其实,这几部被改编成影视剧的网络小说,由于有“老少咸宜”的潜质,转型还是比较温和的。在相对小众的网络小说内部,言情叙述模式的转型更为彻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选2010年度起点中文网“年度作品”(女生频道)的《庶女攻略》(作者吱吱)。

这 是一部向《红楼梦》致敬的作品,只是完全没有了宝黛那一脉的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只取宝钗袭人一路的现实精明、成熟练达。一位在现代社会专打离婚官司的律 师穿越到古代一个大户人家十三岁的庶女十一娘身上,一出场便已是金刚不坏之身。现代人自由平等的理念全都埋在心里,既然在一个嫡庶分明的时代“穿”到了庶 女的身上,就认了这卑微的出身,再审时度势按照游戏规则一步步爬上去。她先努力使自己成为嫡母手中一枚有利用价值的棋子,嫁入侯府后,又以古代贤妻的德行 和现代律师的才干一步步赢得了丈夫、婆婆的信任赏识,最终过上了体面尊贵的幸福生活。十一娘的“冷”冷在骨子里,虽正值花季,却不任性、不怀春、不吃醋, 严格秉承“把老公当老板”的原则,即使这个老公年轻有为德才兼备且有情有义,也坚持让自己不动情。这“冷”的背后是戒,是伤,不动心才能不伤心不出错,才 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化解严峻的生存危机。《庶女攻略》被称为“《杜拉拉升职记》的古代版”,十一娘一直是“白领”,情场如职场。读者也一直在“职场压 力”的笼罩下神经紧绷,直到十一娘在侯府站稳脚跟才松下一口气,才有机会以女人的心态打量一下那个坐在“夫主”位置上的男人。“宫斗”和“宅斗”的封闭性 和惨烈性把现代白领们的生存危机提高到生命危机,生存需要降至安全需要,活命尚且不易,谈何爱情?至此,“穿越小说”真正形成了其“反言情的言情模式”, 虽然不谈爱情,却釜底抽薪地缓解了爱情的焦虑。

爱情的神话正是启蒙的神话。即使在西方,浪漫爱情的理念,作为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并作为理想婚姻的基础,也是19世 纪的事。文艺复兴运动使人的世俗生活价值受到重视,启蒙运动使人的个体生命价值受到尊重。爱情神话的建立,与“个人的发现”有关,与“女人的发现”有关, 与“人权运动”、“女权运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紧密相连。这个神话就是,两个精神共振的独立个体的灵肉合一。爱情价值的实现构成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女 人)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重要部分,没有得到过真爱的女人,基本等于白活了。因此,爱情神话的幻灭从人类深层情感层面显示了启蒙神话的幻灭,从另一角度说, 启蒙话语的解体也必将导致爱情神话的解体。问题是,神话虽灭,欲望尚在。几个世纪以来,罗曼司、浪漫主义文学以及各类言情小说创造的大量幻象,已经把人建 构为“爱情的主体”。所以,今日人们对言情小说的根本欲求不是满足匮乏,而是消除欲望幻象。“反言情的言情小说”的功能正是通过消解爱情幻象、重构世俗幻 象,从而解构“爱情的主体”,使人回到之前的“正常状态”。

于 是,有了“穿越”,至少有了“穿越小说”至今的走势和走向。一“穿”回到启蒙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纲五常、一夫多妻的时代,爱情的概念还没有发 明,《牡丹亭》、《西厢记》和《金瓶梅》一样属于“诲淫诲盗”的“地下读物”。婚姻只是契约,妻子只是职务,夫妻是合伙人,妻妾是上下级,连林黛玉都要唤 袭人作嫂子,还有什么气难平的?“穿”回去,一切现代人的麻烦都化解了,知其无可奈何而“坦然为之”,这是“穿越小说”快感机制中最隐秘的内核。

孙佳山:老 师从主流媒体对《甄嬛传》态度的前后变化为切入点,以全球化语境为依托,从启蒙主义的绝境入手,剖析了当下网络文学在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结构剧烈变迁背 景下迅猛发展的原因,在文本内外做了多方面的深入解读,为我们充分认识当下通俗文学,特别是穿越文学的现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框架。邵老师也为我们指出了启蒙时代以来女性主义身份认同的困境,昭示了在当下消费时代女性所面对的精神困境。

下面请院办公室的刘涛老师做第二场报告。

刘涛(中国艺术研究院办公室):感谢祝老师和云雷给我这次机会,能与各位师友交流一下看《甄嬛传》小说和电视剧的一些心得,也感谢佳山兄的主持,我讲的题目是《<甄嬛传>:从小说到电影》。刚才邵老师主要从宏观上讲了网络文学,也对《甄嬛传》有一个定位,我就具体谈一下文本。我很少看电视剧,之所以看《甄嬛传》就是因为前一段时间写王小波的文章,重读了王小波的作品,实在读不下去了。刚好这一阵子很多朋友都在谈《甄嬛传》,我就边读王小波,边看了76集的电视剧,后来把《甄嬛传》这部小说也找来看了下。

《甄嬛传》的作者叫流潋紫,1984年 出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流潋紫是笔名,一个人若用心取笔名,那么其笔名就能见出这个人的大体。比如说,章太炎、蒋介石、巴金等,通过名字,就能 看出他们的志向、成就,甚至命运。据说,流潋紫是一种唇膏,这个名字颇有些“鸳鸯蝴蝶”的意味,意象也鲜亮,但毕竟只是附在表面。流潋紫此前曾发表过一些 小文章,譬如,《有一种爱,与婚姻无关》、《严小心的超市爱情》、《如是今日,愿不再相见》等,看来像散文或小说。这些文章是典型的文艺青年的作品,有一 些小感悟和小情调,文字也流光溢彩,颇为繁华,一如流潋紫之名。一般中文系的学生,刚读大学,喜欢舞文弄墨,大体就能写成这样。

当 前作家发表作品,进入公共领域,大概有三种模式。一,一般作家都是先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之后通过出版社出单行本,由此进入文坛。二,不经文学期刊,另辟 蹊径,譬如直接出版。近几年有一个叫蒋一谈的小说家,他很少在传统期刊上发表,而是直接通过出版社,每年出版一本短篇小说集。三,流潋紫的崛起与一般作家 不同,她先是在网络上写作,之后由于点击率不断飙升,遂有出版社跟进,出版了《甄嬛传》,接着有剧组跟进,郑晓龙将其拍成了电视剧,流潋紫受邀担任编剧, 于是一时名满天下。

小说《甄嬛传》有三个关键词:历史、后宫和言情,其中后宫主要是权谋的后宫。

《甄 嬛传》将背景置于雍正帝期间,写了雍正之时的后宫故事,也涉及前朝。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画鬼可以随便涂抹,画人则须有些事实的参照,写历史剧也是如此, 较之于纯粹虚构作品而言,历史剧是较难的。《甄嬛传》后宫斗争不完全是她编造出来,应该在史书中有所本,也要在大体不太离谱的框架下展开故事。历史有变 者,有不变者,雍正年间后宫内斗的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就是因为历史有不变者。《甄嬛传》以第一人称叙事,但能从自我的独特感受中抽象出来,扩而充 之。《甄嬛传》之所以能流行,不是因为读者或观众看到了雍正时的情况,而是联想到了当下时代和个人的处境。《甄嬛传》其实就是写今天,只是给了一个雍正时 期的外壳,甄嬛就是今天的人,只是给了一个清代嫔妃的象而已。

老 师讲了穿越的问题,这确实是近些年来重要的现象,对于理解当下的时代是很重要的。之所以要穿越不外乎是因为对现实不太满意,因此需要乌托邦。可是,到底往 哪儿穿?在空间中,穿越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同,或往日本穿越,或往苏联穿越,现在则是往美国穿越。在时间中穿的话,有两条路:一条路往未来穿,一条 路往古代穿。晚清时期,康有为写了《大同书》,梁启超写了《新中国未来记》,蔡元培写了《新年梦》,这是往未来穿,想象未来,把希望放出来,给大众一个明 确的愿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未来有明确的预期,因此希望穿越到未来。但标的还是在当下。最近流行的,则是往古代穿,而且不是穿到1949年这个阶段,基本上穿越到民国、清代等。譬如,某人天天说民国范儿,这也是一种穿越,他臆想民国好极了。往古代穿就是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方案,而这种方案始于90年代,大的背景是苏联解体,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终结”,中国则从官方到学者到民间都提出往传统走的思路。影视剧、小说中的穿越,大致是此思潮的象,大体反映了这样的社会心理。

《甄 嬛传》小说名前缀有“后宫”二字,小说的重头戏即在后宫,小说演绎了嫔妃之间的你死我活,使用了诸多意想不到的权谋和手段。《庄子·外物》中有两句话“室 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只要有父母、兄弟、姑嫂,“妇姑勃溪”之事就不可能消除。张爱玲擅长写“妇姑勃溪”,《金锁记》、《小艾》等把婆媳、叔嫂之间那点 事写得惊心动魄,到今天大家还为之激动不已。后宫不过是放大了的“妇姑勃溪”,只是人多了些,手段也狠毒了些而已。太后是婆婆,皇后是正室,嫔妃、贵人、 常在、答应等是侧室。婆婆、大老婆和一大群小老婆,再加上一个风流倜傥的小叔子,天天在一起,是非自然多,再加上各种利益,与前朝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更复 杂了。《甄嬛传》的后宫局面最初是二分天下,华妃与皇后斗法,华妃略占上风;甄嬛进宫后,逐渐形成鼎足三分之势,甄嬛与皇后联手除掉华妃,形成甄嬛与皇后 对峙的局面;之后皇后除掉甄嬛,甄嬛待罪修行,然后东山再起,除掉皇后,一家独大,最终除掉皇帝,贵为太后。

后 宫嫔妃们勾心斗角无非为了长久保持皇帝荣宠,若以象观之,可以思考个人、家庭、国家如何能够在天地之间持盈保泰。流潋紫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水平。 但是她的答案是错的。流潋紫通过甄嬛给出的答案是:要想持盈保泰,唯有通过权谋,不择手段。中国古典作品给的答案是修德,所谓天佑有德,所谓唯有德者居 之,权谋断难持久。

《甄 嬛传》较大的败笔是言情,这部分占了很大篇幅。甄嬛最先喜欢皇帝,之后心灰意冷,离宫带发修行。之后甄嬛喜欢上果郡王,甄嬛杀皇帝,似乎成了情杀。浣碧和 叶澜依对果郡王也有单恋,温实初对甄嬛也是单恋,沈眉庄对温实初也是单恋,后宫真是乱极了。在《甄嬛传》中,爱情成了推动故事的重要动力,成了事件的第一 因。不知道是人一恋爱就变傻,还是一恋爱就变崇高,《甄嬛传》前面部分显得智力较高,后面写言情就显得弱智;果郡王平时言行谨慎,能在雍正的猜忌下苟全, 一恋爱就置身家性命于不顾了。皇后、华妃因为位不正,故或失位或丧身,甄嬛为了恋爱,失位、僭越,却能一路逢凶化吉,吉人天相。近代以来,五伦中的君臣、 父子、兄弟和夫妇都被革掉,唯有朋友一伦得到大发展,此前的夫妇变成了男朋友、女朋友。爱情成了新的乌托邦,爱情也被赋予了极大力量,成为第一因。所以 《牡丹亭》在近代被抬得极高,所谓情可使生者死,死者生,爱情使生死都可以移,遑论其它。

有 此三个因素,《甄嬛传》就不完全固定于一个类型,给了读者较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们各取所需,各自认同。阴谋家看到险恶的斗争,此消彼长,你死我活。小 白领看到《杜拉拉升职记》,可以从中感受到职场的险恶,作为职场手册来学习。家庭主妇看到妇姑勃溪,叔嫂斗法。恋爱家看到真爱,有了爱可以逢凶化吉,过关 斩将,一路绿灯。

流 潋紫曾说写《甄嬛传》是向《红楼梦》致敬,她在接受腾讯采访时,谈及对《红楼梦》的理解,她觉得《红楼梦》在细节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描写极好。由此大致可 以看出流潋紫和《甄嬛传》的优点和缺点:流潋紫自述深受《红楼梦》的影响,但她只看到《红楼梦》日常生活细节方面的优点,而于《红楼梦》大处未见。《甄嬛 传》煌煌一百多万言,七卷大书,就是以细节和小处取胜。

小 说《甄嬛传》被拍成电视剧,这个过程就是很多人把能量放进去的过程。庄子有一句话“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个物若要生生不息,就须诸多息加入。《甄嬛传》 被拍成电视剧就是加了息,《甄嬛传》的导演和演员阵容在当前可谓豪华了。电视剧现在尚是朝阳体裁,由小说变成电视剧,《甄嬛传》在空间中加分不少。但电视 剧《甄嬛传》之所以能够大流行,根本原因则是与当前的社会氛围契合。这种社会情绪似乎无形,一旦及物,其能量就会显示出来,于是《甄嬛传》大流行。

导演郑晓龙,生于1953年,《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金婚》、 《刮痧》等是其代表作。郑晓龙导演《甄嬛传》,为其加了息。郑晓龙启用流潋紫担任编剧,因此电视剧与小说大体一致。郑晓龙若能因小说《甄嬛传》之优势而用 之,因其短处而改之,则电视剧会更好,但郑晓龙没有,小说《甄嬛传》的优点和缺点大致与电视剧一样。其次是几位主要演员,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人,也为 《甄嬛传》加了息。孙俪饰演的甄嬛,总体上是成功的。陈建斌饰演的雍正帝也可圈可点。蔡少芬饰演的皇后也比较到位。

从小说到电视剧,可谓二度创作,但电视剧《甄嬛传》较之小说《甄嬛传》没有大的改观。电视剧《甄嬛传》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在宫廷礼仪、陈设方面都用功很多,也引以为傲,但这些都是细节,在大处还是如小说一样有所欠缺。

《甄嬛传》小说和电视剧其实非常简单,大体就是这样;对流潋紫的定位也非常清楚。我就讲这么多,请各位师友批评。

孙佳山:刘涛博 士以历史、后宫和言情为关键词,为我们梳理了《甄嬛传》在从小说到电电视剧的改编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他强调历史剧必须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保持平衡, 《甄嬛传》并不完全固定于单一类型,给了读者较为丰富的想象空间。从小说到电视剧,属于二度创作,但电视剧《甄嬛传》较小说《甄嬛传》并没有大的改观。他 指出电视剧《甄嬛传》虽然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但电视剧本身并没有弥补小说的欠缺之处。

论坛的上半场就到这里,我们先休息10分钟。

 

(茶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18:12 , Processed in 0.01555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