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英国催生了产业革命的贸易保护主义

2020-12-8 23:5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642| 评论: 0|原作者: 左大培|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到20世纪30年代为止的一百多年中,英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就转了一个完整的轮回:从几个世纪的贸易保护主义转变到系统的自由贸易,最后又回归到新型的保护关税。

保护下毛织业发展的历程

 

英国从最初限制羊毛原料自由出口,到不遗余力地夺取产品的海外市场,在毛纺织业的培植上用尽手段(梅俊杰,第二章,6566页)。在这样全力的保护下,英国国内的毛纺织业在几百年中逐步发展壮大。

14世纪上半叶,英国自产的毛纺织品稳步地收复此前由进口货所占据的国内市场。英国原来每年通过外商进口1.2万匹呢绒,1337年下降到仅进口0.2万匹。14世纪中叶终于发生了第一个转折点:英国开始向外出口呢绒。13511360年间,英国出口了折算成羊毛1276包的呢绒。从此以后,英国总体上羊毛原料出口持续减少,毛织呢绒出口则稳步增加。英国羊毛原料出口的十年平均数,从13511360年间的32655包,下降到15311540年间的3481包,而折算成羊毛的呢绒出口则从13511360年间的1276包,增加到15311540年间的23424包(梅俊杰,第二章,6667页)。

15世纪中叶,英国出口呢绒所耗羊毛稳超羊毛原料出口量,14411450年间英国羊毛原料出口的十年平均数为9398包,折算成羊毛的呢绒出口为11803包,14511460年间英国羊毛原料出口的十年平均数为8058包,折算成羊毛的呢绒出口为8445包,呢绒织造已成英国第一大出口产业,标志着出口结构已发生积极变化。与此相关联,15世纪之后,毛纺织品从外国的进口实际上停止了,国产毛纺织品得以独占国内市场(梅俊杰,第二章,6667页)。

进入16世纪,英国羊毛原料输出持续大幅减少,呢绒出口则逐年上升,在出口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16世纪上半叶更是英国呢绒出口的全盛期。14851509年亨利七世在位的24年间,英国呢绒出口增长61%;15091547年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间,呢绒出口增长45%。156465年度单呢绒一项即占所有出口品总值的78%,各类的羊毛、羊毛皮和衣着加总则占到90%以上。外国商人控制贸易的局面也改变了(梅俊杰,第二章,67页)。

17世纪英国毛纺织业延续了上个世纪的发展势头,品种增多、质量提高,这支撑着大规模出口的能力,轻质精纺的新织物已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到该世纪中叶,英国已全面掌握了呢绒生产的整套工艺,呢绒经国内印染和精加工后再行出口的比例从原约占三分之一提高到接近100%,后续处理的本土化大幅提高了出口品的附加值。同时,毛纺织业在传统领域外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主要是从事各类新织物的生产,产品并已行销西班牙、葡萄牙甚至意大利(梅俊杰,第二章,6768页)。

通过至17世纪完成的毛纺织业发展的全过程,英国不仅积累了厚实的物质财富基础,更积累了许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知识涉及国家政权的政策扶持、产业管理和对外竞争,工商界的组织经营、技术应用和外贸竞争,劳动力的技艺学习和培养,经济学家们探讨产业发展和贸易保护、经济运行和社会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经验知识为下阶段棉纺织业及其它各行业的迅速发展,乃至帝国殖民政策的形成等,都奠定了扎实基础(梅俊杰,第二章,68页)。

 

 

 

第四节 进口替代催生麻织业和丝织业

 

 

 

 

相对比较,毛纺织业可以算英国的本土产业,而棉纺织业、丝织业甚至麻纺织业都可以算英国的外来产业。本来在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产业格局中,英国已专业化于毛纺织业并已形成优势,欧洲大陆则在麻织业以及丝织业中也充分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已经在1617世纪赢得了英国的市场。有人估计,假如延续原来几近自由贸易的状况的话,此格局原本完全可能保持至18世纪。然而,英国执意通过关税和补贴,实际上让外国麻织品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市场上备受打压,麻织和丝织则都在18世纪的英国被拔高成大产业。这二者都是幼稚产业在保护之下经悉心哺育而走向成熟的清晰案例(梅俊杰,第二章,第6873页)。

在英国已经成为欧洲市场上首屈一指的毛纺织品供应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其国内麻类等非毛制纺织品的需求仍然依靠进口来满足。在伊丽莎白一世执政初年的15591560年度的全部进口中,除了有6%为来自意大利的高档布料,如天鹅绒、丝绸、缎子、塔夫绸、麻纱、里子薄绸等,还有17%的部分为亚麻及亚麻布和粗帆布。当时英国财富所有流失中最为严重者就是亚麻和亚麻材料的进口,被视为国家财富的漏斗。麻织业具有国防意义,英国历代王朝对其发展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但英国麻织业落后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下半期。在制成品的进口中,最为重要的门类就是从荷兰与德国进口的粗麻制品,进口量在17世纪有了快速增长,因为英国没有可观的产业与其展开有效竞争,甚至都没有人出来高声呼唤保护(梅俊杰,第二章,6869页)。

 

 

从下令植麻开始培育国防关联产业

 

 

英国当时连麻类的种植都还没有。然而,在英国当政者看来,减少麻织品的进口具有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好处,既可以节省花费减少财富的流失,又可以推动航海业和海军力量的成长,因为麻织业涉及帆布及绳索的供应。因此英国领导人就人为地刺激此前从国外进口的大量工业品的生产,在麻类等非毛纺织品问题上首先实行进口替代,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出口竞争来壮大产业优势。英国历代统治者为培植麻织业,使用各种手段争夺人才,禁止输入竞争对手的产品,还鼓励种子、原料和半成品的输入并奖励成品的输出,甚至刻意扶植附属国的相关产业以对抗主要竞争对手(梅俊杰,第二章,69页)。

英国麻织业起步首先要实行原料的进口替代。伊丽莎白一世时的麻类制品进口主要有两项:一是经低地国家从意大利进口棉亚麻混纺布,其中所含亚麻和棉花产自叙利亚和埃及或葡萄牙殖民地等地;二是进口亚麻布和帆布,主要从法国西部输入,少量来自佛兰德。对于前者,当时提出可以通过装运地中海甜酒的船只直接从克里特岛进口原料,以期在英国内部加工而替代棉亚麻混纺布的进口。而为替代亚麻布和帆布的进口,当局则计划在英国和爱尔兰鼓励甚至强迫种植麻类作物(梅俊杰,第二章,6970页)。

特别是在伊丽莎白女王时期,英国1563年再次重申1553年的法令,规定在60英亩或60英亩以上的耕地上,四分之一的土地必须种亚麻或大麻。其效果是,经伦敦进口的亚麻从女王当政初年的大约值15000镑降至159394年度的9571镑,亚麻布和帆布的进口值则从原每年10万镑以上降至15941601年间年均不超过7万镑。据对诺福克和萨福克两郡的统计,直到16世纪末,有13个教区发展了麻织业,虽然这只占到教区总数的1.1%,但麻织业终于在原料进口替代的基础上艰难起步。该两郡17世纪下半叶有占教区总数23%的262个教区发展了麻织业(梅俊杰,第二章,70页)。

此后英国引进该行业工匠。在16601685年在位的查理二世和16891702年在位的威廉三世时期,英国议会深知,假如对于邀请外国新教徒在当地定居给予适当鼓励,那么每年因购买亚麻及其制品而导致大量货币和贵金属外流的现象,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来自爱尔兰商品的供给而制止。为此,议会颁布法令,用自由经营和税收豁免等优惠措施招引外商前来发展麻织业。同时,英国驻法大使特别留心当时法国对胡格诺教徒正在加剧的迫害,在获悉有胡格诺亚麻布工场主有意携家移居英国后,即告请国务大臣抓住机会,以便将帆布生产方法引进英国。很快,英格兰的伊普斯维奇在此法国胡格诺工场主管理下,开始织造上等细麻布,并且又引来了4500名法国诺曼底麻织工匠。此外,北爱尔兰以及以后苏格兰境内麻织业的建立也直接得益于法国胡格诺工场主及其他工匠移民的移入(梅俊杰,第二章,7071页)。

对于劲敌法国,英国常施以高关税和禁运措施。在16781685年间和1689年之后的交战过程中,英国完全禁止法国的制成品输入,16931696年又再次对法国的制成品设立近乎禁运的特别关税,这些措施一直延续到1786年两国签订“艾登条约”。这样,当时在麻织业及其它行业中,英国躲在高关税的背后,借助胡格诺难民的技能,建立起大幅替代法国产品的产业。结果是,16世纪法国各种优质麻织品尚可在西班牙市场上与荷兰同类产品相匹敌,但到了17世纪竟为爱尔兰出产的麻织品所击败,而后者恰恰是由定居在贝尔法斯特的法国移民织工所织造的(梅俊杰,第二章,71页)。

英国在培植麻织业过程中更加娴熟地利用关税进行调节。在威廉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之后的15年中,英国的关税结构从一个大体上低水平、以财政为目的的体系改变成一个较为高水平的体系,虽然它依然有财政目的,但在实践上已有贸易保护的功能。这体现于16901704年进口贸易关税总水平大致增长4倍,更体现于此后税收政策的保护主义性质。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鼓励国内种植麻类,满足国内麻织业加工能力扩大的需求,英国于17051707年解除了亚麻种子的进口税,并为大麻种子的进口提供补贴。接着,英国在1732年废除了亚麻的进口税,1752年降低并在1756年废除了亚麻线的进口税。同时,英国自1732年开始补贴帆布的出口,1742年开始并于1756年延续补贴输往某些外国及殖民地市场的亚麻制品(梅俊杰,第二章,7172页)。

 

宁愿扶植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麻织业

 

 

为了对抗欧陆麻织业强国,英国宁愿扶持自己附属国的相关产业。它于16971703年免除了爱尔兰麻织品的进口税,1705年又废除了爱尔兰的出口税;在1707年与苏格兰合并后则撤除了与之原有的一切关税,还于1727年成立专门机构鼓励苏格兰种植亚麻植物并培训麻织工。特别是在172030年代,英国严厉禁止印度软棉布的输入,而自产的棉纺织业尚未成长,故此爱尔兰和苏格兰的亚麻制品填补了由保护主义立法所造成的供应空缺。爱尔兰亚麻出口在171822173438年之间增加了一倍,苏格兰亚麻制品的销售很可能也以可比的速度增加着。1742年,英国也同时对经英格兰出口的苏格兰和爱尔兰麻织品提供奖励性补贴,并于1745年加大了补贴力度。于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麻织业在17207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简直在突飞猛进(梅俊杰,第二章,72页)。

英国一边扶植其附属国的麻织业,一边与之相挂钩的却是禁止爱尔兰向英格兰出口羊毛呢绒、压服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因此,1707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合并后,自由贸易使边境以北附属国的毛纺织业大受损害。这样既消除了附属国竞争性的毛纺织业,扩大了自己强势的毛纺织业的发展空间,又削弱了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对手的麻织业。到18世纪中叶,来自大陆的麻织品进口在急剧下跌,并已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供应超过颇多,再到1774年,英国及其殖民地所消费的大多数麻织品来自于不列颠岛屿内部,原从德国和荷兰的进口则已被砍去一半。凭借着长时期内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出口补贴,以及原料税的降低,英格兰和苏格兰的麻织业缓慢并艰苦地建立起来,原大量进口的供英国及其殖民地使用的外国麻织品有了大幅度的减少(梅俊杰,第二章,7273页)。

 

绵延四个世纪保护丝织业的发展

 

英国丝织业在刻意保护中成长。

丝织业一直是英国纺织业中被选定的重点支持行业,地位仅次于毛纺织业,其中原因既有抗衡法国这一长期对手的政治考虑,也有基于丝织业属劳动密集产业的就业考虑。就在英法1786年签订“艾登条约”前夕,丝织工人在伦敦掀起骚乱,迫使将丝绸从商约义务中删除,表现出丝织业的政治影响力。1820年,英国首相感叹道,也许一开始就不应当鼓励丝织业,但是,由于它雇佣着五万人,故而不应任其遭受进口竞争的打击(梅俊杰,第二章,75页)。

1455年,英国即已禁止丝织品进口以保护本国的织造业,当时禁止的对象当然是欧洲大陆的产品。此后英国对法国的丝绸长期征收进口价上再加三分之二的关税,而对于中国和印度的丝绸则实行历来禁入东方丝绸的政策。然而,丝绸的特有品质优势使其依然在英国较富有的消费者中大有市场,故此,英国的国策是加大禁入的力度并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英国于1678年禁止进口法国的丝绸和亚麻织物,而一个不期而来的结果是使印度棉织品的销路扩大(梅俊杰,第二章,7374页)。

英国丝织业的关键性发展也依赖法国胡格诺工匠的移入。这种技术移民使英国丝织工业逐步专业化和多样化,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到18世纪初,丝织业已经成为英国纺织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在1685年以前,英国每年需要进口价值20万英镑的光亮绸,而到1698年,英国政府已经可以完全禁止这种丝绸的进口了(梅俊杰,第二章,74页)。

在印度棉纺织品持续涌入的态势下,羊毛和丝织产业开始寻求议会支持,它们于1696年发起了首次寻求保护的运动,到1701年,它们已经遏制了亚洲纺织成品向英国市场的侵入。此后保护措施变本加厉。1722年,英国以进口原料和加捻丝线已被征过进口税为由,向丝绸制品的输出提供出口奖励;1765年,废除了生丝进口税;176376年间出台一系列保护性立法,有关禁止输入的商品中包括了丝绸手套、长筒袜子、天鹅绒及其它丝织品;其间1766年制订有一项临时法令,完全禁止进口外国丝绸品。这样,丝织业在针对法国进口所设的特别税收的壁垒背后确立起来,它同样是在18世纪得到了一系列对其有利的关税措施的进一步支持(梅俊杰,第二章,7475页)。

丝织业在英国的机器化大生产实际上直接源自对意大利技术机密的窃取。英国气候不适于植桑养蚕,17世纪末英国不得不向国外购买生丝,但仍坚持在本国把蚕茧细丝合股捻成丝线。然而贸易限制措施导致大量走私捻丝进入英国市场,而且其价格明显要低得多。闻知低价产品由意大利的捻丝机器生产之后,英国人在18世纪初也试图制造捻丝机,可并未成功,廉价捻丝继续走私输入。在此情况下英国人约翰·隆贝于1716年冒险前往意大利打探。经一当地教士纵容,隆贝进入机器所在建筑,秘密画下机器图样,将之藏于丝绸布匹中寄回英国,随即上船逃跑。意大利人觉察后派船追击未及,但据传终在数年后赶至英国将其毒死。但隆贝一回到英国即与兄弟于1717年安装根据图样制造的机器,还于1718年得到为期14年的专利权,并不久建起了一家大型捻丝厂。该厂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英国丝绸纺织业的发展,而且标志着英国工厂制度的真正开始(梅俊杰,第二章,75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23:33 , Processed in 0.016537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