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三)

2021-5-10 04:4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401| 评论: 0|原作者: 张文茂|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人民公社制度是农业合作化的升级版。人民公社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组织载体,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组织载体,也是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组织载体,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桥梁。



人民公社制度是农业合作化的升级版。人民公社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组织载体,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组织载体,也是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组织载体,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桥梁。

  关于人民公社问题的提纲

  张文茂

  目录

  第一部分:研究人民公社问题的重要意义一、毛主席一生为中华民族开辟了两条道路二、公社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制度要分开来研究三、研究人民公社要有多层视角

  (一)不同视角考察的人民公社十个一般特征

  (二)人民公社的三大战略发展目标

  (三)人民公社的五大经济社会功能

  (四)人民公社产生的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公社化运动的兴起和演进过程

  二、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三、毛主席纠正了公社化运动中的哪些问题

  四、毛主席当时还没有完全解决的理论问题

  五、公社化运动应吸取的教训

  第三部分:关于人民公社制度和体制

  一、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二、人民公社需要经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人民公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二)人民公社要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

  (三) 人民公社不同发展阶段转换的前提条件

  (四)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对社队企业的不同看法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机制(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二)公社工业化进程的实现途径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实现途径

  (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四、公社工业化发展对三级体制的改革要求

  五、南街村的发展告诉我们什么

  第四部分: 后公社体制时期三农问题的演变

  一、废除人民公社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二、残存的农村集体经济的演变趋势

  三、关于农民工夹角陷阱

  四、解构村社是农村彻底私有化的目标

  五、人民公社能够被颠覆的原因分析

  六、人民公社制度对当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第三部分:关于人民公社制度和体制

  人民公社制度是农业合作化的升级版。人民公社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组织载体,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的组织载体,也是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组织载体,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桥梁。

一、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人民公社三级体制是指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分别独立经营核算,公社对大队、大队对生产队又有一定的管理职能,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体制。大队和公社两级所有的资产主要通过发展企事业生产积累起来,不能从生产队那里平调过来。当公社的企业发展起来以后,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社一级的经济规模最终会超过大队和生产队。那时,三级体制的变革才能到来。

(一)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的优势

  在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发展阶段,人民公社三级体制的优势在于,这种体制的组织层次和集体所有制规模正好与我国的自然村、行政村和乡镇这一传统农村社区结构相吻合,使其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相协调,减少合作化到集体化中对农村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因为突破村与村之间的界限,是一个对传统社会冲击力较大的变革。这也是主张私有化的人为什么会把解构村社做为最后攻击的堡垒的原因。

  那么,这三级各自有什么功能呢?

  1.公社一级是为了农业产业的供、销两端准备的组织载体,而农业生产活动的组织则主要在生产队。所以,公社有很多站、所、院等服务组织机构,如供销、信用、农机、水电、农业技术、植物保护、种子、林业、畜牧等等,这些都是农业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村的水利工程、道路等基本建设社项目的组织者。

  2.公社一级又是农村工业化(公社工业化)的组织载体,是发展社队企业和解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平台。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工业、建筑、运输等项目,适宜在公社一级兴办。

  3.公社一级又是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中心,也是行政管理的中心。

  4.生产队则主要是为了适应农业的特点,不需要太大的组织规模,便于组织生产。生产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一级,虽然在农业发展的初期是一个中间环节,但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会逐渐增加农业产业的经营者和组织者的职能,使生产队只剩下作业组的功能,类似工厂的生产车间。

  所以,简单地归纳,公社是农村工业化和社会结构转型的主要载体,而行政村则是现代农业的组织和经营主体。

  5.三级体制并存,并随经济发展而逐级过渡,恰恰是一个动态的、统筹兼顾的体制形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6.三级体制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以粮为纲的发展阶段容易造成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在后期即工业化阶段又需进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或者说三级体制是一个比较适合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体制,此后应向两级所有、多层经营的复合型体制发展。

二、人民公社需要经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却是正确总结人民公社这段历史的一把钥匙。因为,发展阶段的混淆,正是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认识上的原因。

(一)人民公社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1、农业是一切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这就决定了人民公社的首要任务是要先解决农业问题。

  2、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来看,农业的发展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展开,即毛主席讲的处理好农、轻、重的关系问题,综合平衡问题。

  3、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公社工业化的急于展开,恰恰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导致六一年、六二年社队企业不得不下马和六十条中的限制发展,目的是为农业生产让路。这就在客观上使人民公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的阶段性,因为不同阶段要面对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不同的。

(二)人民公社要经历哪几个发展阶段(略)

  1、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阶段

  2、公社工业化阶段。

  3、城乡一体化阶段。包括农业、工业在内的城乡产业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

  4.关于“农村工业化”的概念:

  首先,资本主义工业化没有农村工业化的概念,因为资本主义是消灭农村的。

  其次,农村工业化是指生产方式的革命,是生产力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然包括兴办二、三产业企业。

  第三,从兴办工业企业的角度看,农村工业化是公社工业化,而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遍地开花,而应该集中在社一级。

(三) 人民公社不同发展阶段转换的前提条件

  由以粮为纲向公社工业化阶段转变要有两个前提条件

  1、全国范围上保证温饱的粮食问题必须首先解决。人均粮食300公斤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转型的时间节点和前提条件。

  2、国家独立的工业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3、由公社工业化向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到来的主要标志有两个:即农村内部的城镇化集中集聚过程开始和出现社队企业与城市国有企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第一个阶段转换的时间节点。

  根据国家的统计资料,我国在1974年达到人均占有粮食303公斤,1975年达到307.9公斤,1978年达到316.5公斤。这些都是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查到的历史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有什么意义?这些数字的背后又能说明一些什么问题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指标的含义。全国人均占有300公斤粮食,即人均占有600斤的原粮,如果按照80%的成品率来折算,那么,这就意味着人均年占有成品粮480斤,等于每个月人均可以达到40斤的成品粮标准。这样的水平说明了当时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只是吃的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副食品供应也还不充裕。但是,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粮食问题,即吃饱的问题已经越过了安全线。

  有人会说,当时还有很多老少边贫的地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这也是事实。但是,达到了人均300公斤的指标,意味着更多的高产队能上缴更多的粮食,使国家有了返销救济贫困地区的能力。除此以外,这个指标儿还有什么经济学上的意义呢?这是需要特别指出的。

  第一点,这个指标的实现,意味着农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逐渐调整了。过去为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政府都要下达粮田播种面积指标,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很难发展。而达到这个指标以后,随着粮食的进一步增产,粮田播种面积的压力减弱,使一部分土地向发展经济作物的调整具备了条件,可以拿出部分粮田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点,这个指标的实现,说明大农业的农、林、牧之间的产业结构也可以逐渐调整了。因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除了食用粮以外,可以拿出更多的粮食用于加工饲料,这就促进了鸡、猪、牛等养殖业的发展和肉、蛋、奶的供应。同时随着粮食产量的增加,耕地中适宜还草、还林的部分进一步增加,又为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农林牧的结构趋于现代化。

  第三点,这个指标的实现,也为加快整个农村的产业革命进程提供了前提条件。因为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过去那种”车马归队、劳力归田”的局面可以逐步加以扭转了,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这就加快了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开始进入毛主席早就规划好的公社工业化发展阶段,开始逐渐地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农工商并举的发展阶段转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由陈永贵所代表的农业学大寨阶段向吴仁宝所代表的公社工业化阶段的转变。这才是毛主席念念不忘的“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

  这里有什么崩溃的迹象吗?我们看不到。难道1978年的人均316.5公斤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时最高标准吗?难道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均只有207公斤和217公斤粮食没有崩溃,到了人均300公斤以上的时候却到了崩溃的边缘了吗?到底是经济要崩溃了,还是政治要崩溃了?也许是一些政治势力在政治上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将其扩大化到经济领域了吧?

  可以这样说,1974年到1975年人均粮食超过300公斤,恰恰是后来一切改革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历史前提和时间节点。

(四)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对社队企业的不同看法

  下面我们看看毛主席和其他一些领导人对社队企业的态度和论述,从中也能发现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领导人之间认识上巨大差异。

  1、毛主席对社队企业的认识过程

  由积极支持到限制发展再到大力支持。

  a、时间节点为1958年8月视察七里营公社的轴承厂,表示积极支持。

  b、1959年2月郑州会议上讲社队企业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c、1962年通过的六十条中提出:公社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地不办企业”。必须保留的企业占用劳动力不得超过2——3%。

  d、1965年在华西村办企业的材料批示:这是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

  e、1966年“五七指示”中讲:农村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f、1975年9月,批示给邓小平三份文件,即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办企业的文章、华国锋的一封信和逝江银行干部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意见封信。

  毛主席从1958年开始到他去世的前一年(1975年),在前后十八年的时间里,关于社队企业的话讲(批示)过至少有五六次,特别是那句说社队企业是“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话,反复出现过多次。

  这个认识过程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一是他非常坚定的认为社队企业的大发展才是人民公社制度成功的经济基础,也是国家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二是经过1958年的教训,他又清楚地认识到,在农业特别是粮食问题解决之前,还不能马上大规模推进社队企业的发展,只能把这一战略措施后移,先解决吃饭问题。因为三年困难时期的教训太深刻了。所以,我们看到毛主席对社队企业的态度是一个u字型,由支持到限制再到支持,反应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而1975年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即公社工业化开始起步的时间节点,正好和全国粮食实现人均300公斤这一指标相吻合,而恰在此时,毛主席批示支持发展社队企业。这种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准确把握,堪称奇迹!

  在1974年12月15日的《河南日报》头版刊登一篇重要文章。题目是《光明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这篇文章在十个月以后的1975年10月又被人民日报转载。因为河南日报的调查报告在浙江省的一些银行干部中引起了共鸣,他们认为在农村发展工业企业应该是当时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旨,为此他们还专门给毛主席写了信。这封群众来信转到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将这封信和河南日报的文章一起批给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人民日报对回郭镇公社办企业的事迹重新进行调查核实,并于1975年10月11日重新发表了《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河南巩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这篇文章。在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世以后的七十年代后期和整个八十年代,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大潮不是如期而至吗?在这里,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农村改革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到底是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制度问题,还是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队企业的发展,解决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

  2、华国锋主政时期对社队企业的态度和政策措施

  a、1975年10月,华国锋在笫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社队企业。毛主席关于社队企业的批示也是在这次会议上传达的。

  b、1976年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陈永贵讲话,大段引用毛主席在1959年郑州会议上关于社队企业的讲话,特别是那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的话,都被陈永贵讲了出来。

  c、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新修订的人民公社六十条,其中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问题独立成章。

  d、1979年3月,《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发布。其中透露的规划目标是:1978年,社队企业总收入占三级总收入达到29.7%,到1985年要达到50%左右。

  1979年,农业部重新设立人民公社企业管理总局,各省市地方政府开始设立人民公社企业局。

  3、邓小平对社队企业的态度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那南斯拉夫的科罗舍茨的谈话时说:“农村改革总的来说发展是比较快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经营,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乡镇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率,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了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今年已经过了五个月了,这五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超过百分之二十几。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往城里跑,而是建立了大批小型、新型的乡镇。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这个政策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使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的,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

  毛主席从1958年就开始讲公社要工业化,那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就在社队企业的话,从1959年到1975年反复地多次讲过,并且还在1975年直接批示给邓小平。可是,到八十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化大潮到来时,他却说完全没有预料到,是意外地抱了个金娃娃。

  4、社队企业的恢复和发展

  社队企业的恢复性发展开始于1970年代初期,加快发展开始于1975年以后。

  1970年,国家重提毛主席在十五年前提出的“二十五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号召,要求农机修造业、机械加工业、铸造业等要在农村有个大发展。于是,社队企业开始了恢复性发展。湖南省于1972年就成立了人民公社社队企业管理局,是全国最早的。

  1975年9月,毛主席批示的关于社队企业发展的三个材料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传达以后,极大地推动了各地领导对社队企业的重视,社队企业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当时,在江苏、浙江等沿海省市和湖南、河南等中部地区省市,社队企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活跃。全国有名农业典型江苏华西和河南刘庄,都已经成为社队企业发展的先行者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的人民公社和60%以上的生产大队办起了各类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一千多万人。1976年2月,当时的农林部成立人民公社企业管理局,同年,全国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四川、甘肃、安徽、江西、河北、辽宁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社队企业管理机构。到1977年,只剩下一个西藏自治区没有成立社队企业局。

  有一组国家农业部的统计数据,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发展特征。

  1957年,合作社办企业总产值23亿元。

  1958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62亿元。

  1959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100亿元。

  1962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4.2亿元。

  1965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29.3亿元。

  1971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78亿元。

  1976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243亿元。

  1978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493亿元。

  1983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1017亿元。

  1986年,社队办企业总产值:3541亿元。

  1978年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的规划目标,是在1978年社队企业总收入占人民公社三级总收入29.7%的基础上,到1985年要达到50%左右。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一,这里看不到一丝一毫“崩溃的边缘”的迹象,恰恰相反,倒是社队企业加快发展的铁的事实。从社队企业总产值的数据看,1976年比1971年增长了三倍,1978年又比1976年增长率了两倍,1983年又比1978年增长了两倍。而1958年62亿,1959年达到上百亿,1962年下降到只有4亿多产值,几乎清零。难道只有4亿多产值的时候不崩溃,反而在增长到500亿时却到了崩溃的边缘吗?

  第二、这种社队企业的加速发展,完全不是起步于分田单干以后,恰恰相反,是开始于分田单干之前的1970年代。没有70年代的加快发展,怎么可能在1978年社队企业总收入占到公社三级总收入的29.7%,接近三分天下有其一?

  第三、这说明社队企业的加速发展正好验证了毛主席“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是战略远见,是在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农村的工业化大潮必然到来的客观趋势。这与废除人民公社,倒退到小农经的所谓“改革”没有一毛钱因果关系。恰恰相反,废除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到是为后来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夭折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陷阱。

  人民公社制度或人民公社道路与邓的私有化道路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把工业化进程的主动权留给组织起来的农民,让农民主动地、有组织地完成由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发展。而后者是让农民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融入现代工业化进程,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所以,问题的要害不是对农村工业化大潮“完全没有预料到”, “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而是要不要人民公社这样的农村工业化的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载体。这也是毛主席为什么从1959年就开始讲“伟大光明灿烂的希望”,一直到他去世前还在讲的根本原因。

三、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公社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机制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1、由以粮为纲向多种经营的拓展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2、农业的多功能开发和区域的差异化发展。

  3、农业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建设。全产业链中的集体和国有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公社工业化进程的实现途径

  1、社队企业三级结构的变化,社一级比重的提高。

  2、社队企业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公司化趋势。

  3、社队企业区域布局的集中化。公社二三产业经济中心(产业园区)的形成。

  4、社队企业产品和技术结构的改造和升级。

  5、社队企业和城市国有企业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三)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实现途径

  1、小城镇集聚中心的形成。村庄改造和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的多功能化。

  2、城镇化集聚的若干模式。

  3、两类社区和两类产业园区的联动机制。

  4、经济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改革和多元化。

(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1、产业经济的一体化。

  2、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的均等化。

  3、集体经济和地方国有经济的融合发展。

  4、社会管理体制的趋同化。

四、公社工业化发展对三级体制的改革要求

  1.三级体制内部过渡升级的动力是产业革命。社队企业的发展是三级体制变革的动力。

  2.三级体制变革的机制,即过渡升级的条件队共社的产

  社级经济的扩大来自于社办企业的发展,而不能靠平调生产队的资产。随着社一级经济实力的增长,结果必须是生产队共公社的产,而不是公社共生产队的产。所以,过渡的经济动力来自于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

  3.分工分业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农业产业体系和企业(公司)组织形式的发展。复和型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农村改革的客观合理性来自于人民公社进入产业革命的工业化阶段。这种产业革命造成的多种经营和分工分业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突破原来的三级体制,在社和队的组织形式基础上出现大量的工厂企业组织、公司组织等,并引发分配方式、管理方式的变化,由此产生农村改革的客观需求。

  4.长远的发展趋势,是与地方全民(国有)经济的融合和一体化。

五、南街村告诉了我们人民公社的发展趋势

  如果不被废除,人民公社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可以用南街村的例子来推断一下。

  1.它一开始只是个村级集体经济体。类似于人民公社时期已经取消了生产队的生产大队,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产组织,而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从事商品生产的经营性组织。是一个典型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它自称外圆内方,是因为在它的内部,已经取消了商品交换和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实现了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等多方面的按需分配和土地、劳动力的计划调节,只是企业的生产活动还服从外部市场的需求和市场机制。

  2.如果把南街模式的范围扩大到二三十个村,即升级到一个乡镇(公社)的规模,内部实行有组织的计划生产,统一资源配置,按产业分工调配劳动力,按劳分配,全员保障,对外尊循市场机制,实行商品交换。这就是毛主席设想的人民公社,是已经没有原来的三级体制而过渡到公社核算的人民公社。

  3.如果把南街模式的范围扩大升级到一个县,就变成了一个县级、县域范围的地方全民所有制经济体了。各公社的独立性弱化并逐渐被县级(各种集团公司)的统筹所取代,实现在县域范围内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有对外还保留商品交换和市场机制的功能。此时,农村集体经济形态已经与地方全民所有制经济融合发展,这已经接近完成集体所有制向全面所有制的过渡,是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尾声了。

  4.当南街模式扩展到全国时,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毛主席所设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才能到来。一国之内全部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让位于按计划生产社会主义的产品经济,实行统一的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障,商品货币关系消亡,只有对外贸易还保留商品交换的属性。那时,才可以宣布,社会主义在一国之内已经建成了。

  5.南街村的存在只是证明,社会主义在中国是走得通的。基本的途径是由户自为战发展到村自为战,如合作化;再由村自为战发展到人民公社;再由人民公社发展到地方小全民,最后发展到全国统一的全民所有制(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所有制)经济。这是一个很长的、不断革命(或改革)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是某种模式的固化。毛主席讲的不发达社会主义,就是指这一历史阶段。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私有化的政策导向把这种不断变革的前进基础(乡村两级集体)破坏掉了。所以要有一个重新振兴乡村的进程。

  6.当南街模式扩展到全球时,它自身也就消亡了。那时也许就是人类大同吧?但这一过程可能仍然需要战争与革命这一助产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17:42 , Processed in 0.019114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