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我所历睹的“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

2021-8-18 22:5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932| 评论: 0|原作者: 老兵义雄|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三年困难”考验了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忘记



“三年困难”考验了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能忘记--

  

我所历睹的“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

老兵义雄

笔者在网上发表过《关于“三年困难”成因与主因的考证》的文章。通过考证得出如下判断:“大跃进”的错误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因素是粮食危机。粮食危机又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连续的自然灾害是关键性因素,因而,说“三年经济困难”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造成的结论不能成立。为了证实这个判断,笔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和后来人,以图读者能从笔者的回忆考证中得出客观的判断。

长垣县_的“大跃进”是怎样搞起来的

 笔者出生河南省长垣县。长垣县(2018年改为市)地处豫北,黄河入海口之西南,隔河与山东相望,确保北方安全的临黄大堤穿越其南北,把该县分成堤东堤西两大片。堤东有四个乡(恼里、芦岗、苗寨、武丘),是国家明确的黄河滩区。滩区共206个自然村,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75%,笔者就生在堤东的芦岗乡。在历史上,长垣是“十年九旱七年涝蝗虫满天飞”的多灾区。建国前,每逢黄河泛滥,临河的几个乡庄稼被吞没,一个个村庄被冲垮,是逃荒要饭走西口最多的县份。新中国成立后,长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合作化道路,开展了以治理黄河化水害为水利的斗争,使这个多灾多难的县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56年到1957年,在我们家乡有个顺口溜:“队长见队长,比比新大氅;老婆见老婆,比比豆面馍”,这个顺口溜虽然有抱怨细粮少的口味,却从侧面反映出进入高级合作社之后,长垣农村已经接近解决了温饱问题。长垣的大跃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步的。

在我的记忆中,长垣县的“大跃进”要从农业上纲要说起。1957年九十月间,中国共产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纲要明确提出,在五至七年内全国粮食产量要实现“四五八”的奋斗目标,即黄河以北亩产400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500斤,长江以南800斤。为尽快实现这个目标,纲要提出了巩固农业合作化制度和农业增产的一系列措施。924日,中央和国务院联名下发了《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和积肥的决定》,要求各地要像1955年冬天那样,掀起农田基本建设的新高潮。这个决定实际就是农业大跃进的号角。1958115日,长垣县委制定下发了《长垣县关于贯彻执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规划》,并就落实中央国务院的“9.24”决定作出具体的部署。这个规划总的战略构想是苦战三五年,根治千百年黄河水害给长垣带来的灾难,化水害为水利,彻底改变长垣贫困落后的面貌。应当说,这个规划和奋斗目标抓住了长垣的要害问题,关系到长垣人民的长远利益,无论当时和后来看都是积极和正确的,因而受到全县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记得很清楚,春节一过,各村各户包括我们小学生都投入了兴修水利、深翻土地和积肥的战斗。当时还没有化肥,为了筹措更多的肥料,生产队建起了发酵池,家家都有积肥的坑,把人粪尿都收起来,每隔十天半月收一次。最初肥料料是打工分的,群众积极性很高,每天早上都把尿液送到发酵池。

但就在长垣大跃进刚刚起步时,由于受到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影响,使长垣的大跃进发生重大变化。195822日,河南省委向中央呈送了关于传达和讨论工作方法六十条的报告。将河南省原定粮食上纲要亩产量1962年达到420斤、1967年达到580斤,改为1962年保证达到600斤,争取900;将原定皮棉产量1962年达到60斤、1967年达到90斤,改为1962年达到100;甚至还提出1959年全省实现水利化。1962年全省平均每亩施用化肥50斤,五年内全省达到平均每人一头猪,四年完成土壤改良,三年基本上变成四无省(指无麻雀、老鼠、苍蝇、蚊子)等,以此表示河南省实现"大跃进"的决心。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领导同志认为河南走在“大跃进”的前头,随以中共中央名义转发了河南省委的报告。这个报告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作用,曾经受到毛泽东的质疑,但还是成了河南“大跃进”的指导性文件。这个新的精神传达后,长垣县委经过学习讨论,认为”1月下达规划过于保守,跟不上形势。31日,县委又重新制定下发了《长垣县1956年至1967年发展国民经济规划(草案)》,把粮食产量由420斤提高到600斤以上。为贯彻这个规划,长垣提出了“学徐水、赶登封(登封是学徐水的先行县,笔者注)”,苦战一年实现全县水利化等一系列严重脱离实际的口号。学徐水学什么呢?几乎照搬徐水的做法:大队成立民兵营,实行军事化管理。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社员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听指挥就要遭到惩罚。为解放妇女,每个生产队都办起大伙食堂,大队成立敬老院,有条件的还建起幼儿园。扫文盲、灭四害、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办社办企业。教育也学习徐水,各大队都办起高小,实行同吃同住同上课同劳动(四集体)办学方针。此前,我是在临乡戚寺小学上学,大跃进开始后,我从戚寺小学转到我们大队办的东河集小学。这个小学开始过“四集体”生活,办了半年因面临许多物质困难,又改为走读。当时,因水利工程任务十分繁重,县里提出把课堂办到工地的口号,在收秋种麦和水利工程吃紧的时候,我们常常被停课参加劳动,老实说正常教学生活得不到保证。

1958年长垣的“大跃进”都干了什么

笔者从1991年版长垣县志择其中几件大事如下,仅此可足见分量。

(一)治黄水利工程取得破天荒的成就

第一,护滩控导工程稳定了河槽,取得抗灾的重大胜利

在历史上,黄河泛滥时其河槽中心总是左右移动,移动的范围宽达10余公里,河南山东沿河的田野村庄随时都有被吞没的危险,这是沿河人民千百年不能安居乐业的总根源。根据国家治黄的总体规划,长垣人民在“大跃进”年代以“稳定中水河槽”开展了不懈的努力,其中河滩控导工程就是重大的举措。从1959年开始,长垣在临黄地段先后建设4处控导工程。第一处控导工程全长525米,筑坝43道,控制长4370米,石根围长1615米,累计动土94.49万立方米,石料37.821万立方米,柳料804.5万公斤,铅丝79.08吨,总投资553.2万元。类似这样的控导工程以后又建了三处。控导工程建成后,黄河的游荡范围有2200米减少到1600米,摆动强度由670米减少到410米,对黄河大堤的安全和滩区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使控导工程发挥最大的效能,沿河公社又发动群众在黄河摆动范围极限处建起了生产堰。据1982年统计,从1958年起,黄河滩区增修生产堤5道,总长34.7公里,一般高2米,顶宽2-8米不等,在8000-10000立方米∕秒流量时确保不漫滩,对确保滩区安全和农业收成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都是造福后代的千年大计,而其中主要工程都是在“大跃进”期间建成的。

第二,被冲垮的堤坝重新修复加高加厚

大灾过后,黄河在我们芦岗公社的护河堤多处被冲垮,其中最大的一个口子宽600米。被冲垮的堤必须在翌年汛期到来之前修复,不然,夏季黄河汛期一到就会有数个公社要泡汤。为确保来年的安全,县里下了死命令,必须在冬季枯水期把大堤修复好。那年,村里还抽调一批壮劳力到湖北修澄沙池,壮劳力不足,为按时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公社把妇女和老弱人员也组织起来。我母亲是年近半百的小脚女人,打堤挖河也得随男劳力一样东西奔跑。这样还不行,公社干脆要小学停课,给学生分派挖河任务。1958年的冬天,打堤挖河成了我们的主业。马寨是黄河决口最严重的地段,我们看到,一棵大树横卧河心,枝杈可以做棺材,可以想象发大水时水势是多么的凶猛。我们村的任务是复堤,我就是打堤队的成员。我们的工地离家有10里远,为争取时间,公社在就近的村子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因住房紧张,宽敞的房子住妇女,我们十多个小伙子没有房子住,睡觉时就挤在一家的磨道里,铺上麦秸滚在一起,挤得连翻身都困难。那年还没到困难时期,生活还好,我们拉车推土都比着干,有不卖力的,就会受人嘲笑。我们干了一个多月,完成了任务。几十年过去了,这段生活经历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第三,兴建引黄灌溉工程,为实现全县水利化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长垣县虽临黄河,却是“十年九旱”出了名的地区。历史上的情况通常是,沿河的滩地水淹了,而穿越长垣南北的临黄大堤以西却旱得禾苗发焦。根据长垣长远发展规划,仅1958年就修建大的人工渠4条,总长141.098公里;支渠52条,总长几百公里;斗渠507条,总长近千公里。为完成这些工程,全县动员了近10万劳力,据不完全统计完成土方2577万立方以上。这些水利工程建成后,在长垣形成两个大的灌溉区(卫东灌区,红旗灌区),落实了灌溉网络化的要求。如卫东灌区投资(不含民工费)1116.221万元,可灌面积38.9万亩。为实现引黄灌溉,河渠建成后又先后在临河的七个点投资近200万元建设了引黄闸,再后来还在地势洼地段建设了提灌站。引黄灌溉工程虽然也有教训,但在以后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后来又建设了左寨灌区,郑寨灌区,杨小寨灌区,孙东堤灌区,为旱涝保收打下了基础。几年后又建设了排涝网,使三分之二的土地解决了十年九旱的问题。1958年还开挖了山东干渠,1959年春天完工,和山东接通,惠及两省。

1958年长垣县水利灌溉工程统计表

 

工程名称

条数

长(公里)

土石方(万立方)

民工

投资(元)

干渠

2

35.098

258.67

35600

1116.221

支渠

9

80.093

 

斗渠

129

240.000

 

干渠

2

106.000

460

39973

 

支渠

50

 

1519

 

斗渠

378

 

340

 

 

合计

 

 

2577.67

75573

 

 

(二)工业迅速发展,为后来乡镇企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垣县到90年代就进入全国的工业强县(2019年改市)。如果追忆长垣的工业化,我认为应从1958年兴办“五小”工业(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说起。“大跃进”之前,经过手工业改造,长垣的企业只有50余家,职工1800余人。遵照中央要发展地方“五小”企业,使工业产值过几年要超过农业的号召,长垣的工业在1958年一下子发展到582个,职工达到1.42万人。县成立了发电厂,第一次解决了县城的照明用电问题。根据服务农业的要求,长垣还建成了化肥厂、水泥厂、钢铁厂、煤矿等企业。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512万元上升到1295万元,1959年上升1743万元。1961年,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按照“关停并转”的原则进行了整顿,整顿后国营企业由14家减为3家,部分企业由国营企业转为集体企业,一部分企业被关闭。到1962年,工业总产值降低到350万元。在三年困难时期,许多工厂企业虽然被关闭了,但是经过“大跃进”工业洗礼的长垣人却大开了眼界。“三年困难”一过,长垣的工业一部分又恢复起来。他们接上在“大跃进”年代建立的业务关系,一批适应国家范围需要的辅助工厂陆续发展起来。到1985年,长垣的工业总产值由最低时的350万元,上升到12822万元。过了10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前10名的位置,生产的起重设备、防腐工程、卫生材料都成为国家的拳头产品。又过10年,长垣由落后的贫困县跃升到全国百强县的前5名,其中工业的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的千百倍。长垣人都知道自己成功的秘诀,如果没有“大跃进”那段曲折的经历,哪会有辉煌的今天?如果有人嘲笑长垣的那段历史,企图否定当年的“大跃进”,是没有道理的。

特别是1958年大办钢铁使我不能忘怀。

根据省下达的任务,1958年县在太行山下的汲县办起长垣县钢铁厂。县从全县调集了近万名青壮劳力,按土炉炼钢法炼钢。我家六口人有三人参加。父亲是第一批,他是7月先期到达汲县的。首批人员的任务是建炉子,开矿,选矿石。我和比我大六岁的哥哥是第二批,是9月前往钢厂的。我哥哥离家前是大队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他是在苦水中长大的,对党和社会主义常怀感恩之情。当国家发出大办钢铁的号召后,他像参军卫国一样,义无反顾的奔赴钢铁第一线。当年的大炼钢铁是按军事化的管理要求组织的。一个大队编成一个连。哥哥是我们青年连的副连长。大办钢铁期间他编在运输连,负责耐火材料的生产和供应。他完成任务很突出,1959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办钢铁停办后哥哥转到煤炭系统,后来成长为中级领导干部。那年我14岁,还不到成年人,但我个头长得高,觉得很新鲜,故意提高脚根,很顺利地进入了大办钢铁的行列。出发前母亲给我准备了鞋袜和过夜盖的东西,把我交给哥哥。我们在路上走了三天。路上不时会遇到运物资的汽车。我们年轻人虽然脚上打了泡,但还是打打闹闹,时不时总有人搞点恶作剧。在新乡,我第一次看到火车。我一节一节的数,共计48节,大约过了三四分钟的时间。这个场景开了我的眼界,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到达汲县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搬矿石。长垣县钢铁厂在太行山下,我们住的地方叫夏枣庄。到夏枣庄我以为能见到父亲,因不在一个连,一直没能见到他。运矿石不像今天全是机械化,那时全靠肩挑人扛。采矿点叫猴头脑,距离炼钢处很远,要通过吓人的十八盘。当地人说一盘大约一里多。因路程远,每天早4点吃饭,吃过饭领取干粮集体出发。中午在山上吃干粮,吃了干粮抗上矿石下山。下山要快些,到下午4点也才能回到营地。炸开的矿石小块儿也有七八十斤,我们背不动,背了两次就不让我们干了。随后我们童子军的任务是打茅草,好像准备过冬的问题。在这期间发生一件事至今记忆犹新。一天,上山打草我捡到一个钱包,包内除了饭票还有几块钱。事后知道,这是邻村一家父子的全部家当。我把它交给指挥部。丢钱包的父子认领后找到我,再三致谢。后来指挥部召开先进表彰大会,表扬了我,还奖给我一条白毛巾,我第一次尝到受表彰的滋味。

11月,毛泽东准备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会前在新乡接见了地区县委书记和地委的领导同志。当毛泽东从林县县委书记杨贵那里了解到全民办钢铁的真实情况后,指示地委把“全民办钢铁”停下来,除留少数人做收尾工作,其他立即下山,抢收庄稼,转抓农田基本建设。我在长垣钢厂干了一个月,回来后又被编入秋收大协作的队伍。我们滩区因水灾没收成,就到临黄大堤西帮助丰产队收割。那年庄稼长得特别好,因为壮劳力都办钢铁和挖河去了,靠老少收不到家里。马上要上冻了,花生红薯还在地里,眼看着烂掉了,十分可惜。为了争取时间,我们搭起窝篷在庄稼地里过夜。大概是12月初,县里通知我们学校要复课了,很快回到家里。

(三)教育事业取得巨大的成绩

长垣在古代是文化很发达的地区。城北学堂岗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明朝时,长垣文化教育再度兴起,明清两朝先后有87人考取进士(明朝50人,清朝37人)。明朝名相李化龙就是这批进士中的佼佼者。但进入民国后,中原由于战乱连年,再加上黄河水害的肆虐,这个先前文化发达的长垣却沦落为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地区。据县志记载,刚解放时全县只有一所初中,初小也仅有207处,完小只有3处,适龄学生全县9257名。到1957年小学发展到221处,完小48处,学生突破4.3万。根据农业发展纲要大办教育的要求,1958年完小发展到103364个班,学生13918名。中学由原来的2所扩大到10所,其中完中两处,初中8处,高中11个班,550名学生,初中51个班,学生2572名。为适应教育和发展工业的需要,1958年还成立高级师范学校1所,中等技术学校1所。此外,1959年全县涌现民办中学51处,92个班,学生4273名。为了缓解师资力量不足,长垣师范学校招收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毕业生80名,学制3年,毕业后,这批老师对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与此同时,长垣还办起职工业余文化学校,从扫盲班办起,设有初小班、高小班,以后又发展到初中班、高中班,使过去上不起学的职工、农民学到了文化知识。应当承认,这个时期的教育,因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够高,但它对普及教育和全面提高长垣人的文化水平,并对后续人才的提高,向国家输送高级教育学苗,对推广科学种田,发挥了铺路、搭桥、撑高的历史作用。如长垣四中,1959--1960年招收了六个学班,后压缩为4个学班,三年后有十几名考入省重点高级中学,其中笔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些学生毕业后在各条战线都成为顶尖人才。这个时期受过教育的人员,在后来地方工业的发展中成为领头羊、探路者和引领长垣工业发展的栋梁。有些人不承认这个时期的教育,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战胜了黄河特大洪峰的威胁,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19587月,黄河花园口(开封西)出现了22300立方米/秒洪峰,临黄大堤全部偎水,地处黄河滩区的几个公社176个自然被洪水围困,水深0.4米至4.6米,房屋倒塌达80%以上。这次洪灾惊动了中央和国务院,周恩来总理718日乘飞机出现在黄河滩区的上空,对抗洪救灾作出紧急指示。县委迅速组成780人的干部和5万人的防汛队伍,派出大小船只139只实施救灾。经过抢救,迁出139个自然村,救出94869人,牲畜12000头,粮食685万斤。这事如果发生在建国前,不知多少人家会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如今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滩区人民得到及时救援和安置。我们李寨村被对口安置在堤西一个叫郭寨的大村。我们没事干,就参加他们的锄地拔草。我在那里住不惯,趁船回家取东西逃到家里,又加入看家护村的行列。我是在黄河里长大的,从小就见惯了惊涛骇浪,对洪水入村并不害怕。回到家没事干,我们就出去摸鱼,捞柴火。一天,我从河里捞到一根房檩,还捞了一口大铁锅,抓了一桶红头大鲤鱼,没油做,就在锅里加点盐煮了吃。

长垣人民抗洪救灾的任务除了确保滩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另一项使命是确保临黄大堤的安全。临黄大堤是确保黄河安全入海的人工屏障。如果临黄大堤决口,对豫北河北都会带来特大的灾难,因而,确保大堤安全事关大局。确保大堤安全的措施除了加高加固大堤,其中,长垣石头庄溢洪堰的建成是确保临黄大堤安全的重大措施。长垣溢洪堰是建国初期全国第一大水利工程,总长1.5公里,宽49米,顶海拔高度67米 ,分洪流量5100立方米。该工程动员了全省的劳工,投资200亿元旧币,与19514月建成。溢洪堰的功能是:如果洪水水位超过大堤的安全警界线,为确保北方安全,就炸开石头庄的溢洪闸,把超高的河水分流至临黄大堤以西与北金堤(长垣北部黄河故道北,同太行堤临黄堤均为重大河防工程)以南11个乡的广大地区。据测算,一旦分洪,临黄大堤以西将有9个乡泡汤,这意味着长垣人民为保大局将作出最大牺牲。周总理视察水情后,要求河南省地领导要全力以赴确保临黄大堤的安全,并做好最坏的准备(炸堰和转移群众)。根据周总理的紧急指示,省地领导紧急赶到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长垣迅速落实紧急抗洪救灾体系,建立了指挥部,组成了民兵基干队、抢险队、运输队,要求召之即来,来者能战。确定沿大堤10华里内为防汛区,5华里以内为第一线。基干队日夜沿堤巡逻,遇有险情立即报告。为确保大堤安全,全县出动5万多名劳力战斗在第一线。719日,中共中央又派飞机飞临长垣溢洪堰,投下12只橡皮船和16名水手帮助防洪。经上下努力,终于战胜洪峰,谱写了战洪图最壮观的诗篇。这是长垣历史上治黄的重大胜利,也是长垣人民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我和家乡人民是怎样度过三年困难的

1960年至1962年是新中国建国后最困难的年期(史称“三年困难时期”)。笔者初中的三年就是在这个时期度过的。在这三年里,我和长垣人民一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60年过去了,由于感受至深,至今仍历历在目。

19598月我考入长垣四中。

那年四中招了四个班,我被分在最后的十二班。因四中是从周边的5个公社招生,除了学校所在地的孟岗的学生走读,其余要全部住校。刚入校那年,还没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按县的规定我们都从大伙食堂带面,到校后交到伙上换成饭票就餐。因粮食标准不高,我们每个人都从家里煮些红薯或蒸些菜馍带上,每天有伙房馏馏配着吃。这时还可以将就。60年进入困难时期,随着国民经济调整,长垣四中的四个班要缩减两个班,我所在的班在砍掉之列。散班时.学校告诉我们回家等转学通知。那段时间心里总不踏实。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春节过后,我天天派通知,就不见通知来。一天,我要找同学探听复学的问题,生产队长却要我出去挖河,说你家有任务没人干(我哥哥要订婚,父母去哥哥那里了)。我说要合计上学的问题,不去。中午回来,队长还对我动了粗,不让我吃饭。妹妹把她领的馍扳一半给我,我不要。无耐,妹妹陪我到村西挖了一蓝子“福根”(牵牛花根,因救了急,使我们度过灾荒,故被誉为福根)回来煮了吃。几十年后妹妹还告诉我们的孩子,说福根是我的救命菜。

不几天,我接到长垣八中入校通知,我被编入二年级五班。八中在我家的南边12里的恼里,仍住校就读。但生活的困难程度逐步加重,我的学生生活也更加困难。1960年我们公社是大灾之年。那年,有涝灾,有蝗灾,还有气候的影响,大豆只开花不结荚,农业大减产,与全县面临相同的形势,社员的口粮一天天紧张起来。到1960年下半年,我们的口粮标准降到每人每天不足半斤(4.8两),生活就很难维持了。当时大食堂吃粮标准是按年龄段定量的:16周岁以上为成人标准1整份;  1512周岁为3/4; 117周岁为1/2份 ; 63周岁为1/4份。妹妹和弟弟都不够整份,尤其是弟弟只有1/4份。弟弟不够吃 ,母亲怕耽误他成长,就自己少吃一口给他凑够半份。当时怕各个食堂吃超标准,口粮是由公社统一控制的。但到了1961年的正月,公社已经无粮食可供了,集体食堂面临断炊的危险。我们队当时是穷队,光棍汉最多,其中有两个就是这个时候饿死的。父亲也得了浮肿病,饿得担不动一担水了,都是提个罐子打水吃。不几天得到通知,要大家到司务处分面。哪是什么面呀,是豆饼混合各种杂粮磨在了一起,没经箩筛,上捧下砌连皮带瓤的杂粮碎。食堂就剩这点家底了,给大家分了,实际就是要散食堂了。我们家五口人分了八斤杂粮碎,并告知是四天的口粮。人均不到二斤,要吃四天,每天不足半斤,对于饿透支的人来说,一顿都不够。

怎么办?只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黄河滩野菜种类很多,这成了村人求生的必然选择。男女老少,能走动的都进滩挖野菜,把踩来的野菜掺上少量的面粉,揉成菜团子吃,没有面粉时干脆煮野菜充饥。我们要感谢母亲河,是黄河滩的野菜使全村人逃过了最困难的一劫。 四天后,上级给灾区调来了粮食。好像是每人每天八两原粮。这对饿空肚子的老百姓可是救命粮呀!但是远远不够的。为填饱肚子,必须配以相当量的野菜充饥。那时,我和妹妹放了学就到地里挖野菜,或到头年种白菜 萝卜 红薯的地里捡扔下的老干叶子,回来用清水泡泡淘洗干净煮熟,再用刀剁碎放点盐,配着糊涂吃。再晚些时候,应时的树头菜下来了,像柳树叶,椿树叶 ,榆钱,槐花都成了我们的救命菜。食堂解散后我们家里分了几分地的小片荒。小片荒里有榆树柳树,院子里还有椿树槐树。榆钱下得最早。我和妹妹爬到树上踩榆钱,揣上点面做成窝窝。榆叶长成了又撸叶子,拝上面蒸了吃。吃了榆叶吃柳絮,吃了柳絮吃柳树叶,光叶子要吃上两茬。自家树上不够吃我们还走出去,踩杨叶椿树叶,煮后泡两天再吃。几十年后我和老伴还保持吃蒸菜的习惯,就是那个时期养成的。

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家五口人(哥哥大办钢铁后转为工人)吃粮,因我们姊妹三个上学不能参加劳动,能挣工分的只有父母亲 ,所以秋后算账我们家总是缺粮户。父亲是贫农代表,非常勤劳。为弥补缺粮,父亲除正常出工,每年还能在看场期间获夜间补贴工分。我父亲解放前给富户人家种过地,对收收打打很有经验。父亲又肯出力,能把各种荘稼按碾压顺序放置得井井有条,所以,在那些年麦秋荘稼收到场里,父亲都被派到场里专职看场。如打场时,他总是一个人在大家出工前把场摊好,使收打过程简短高效。他把集体的活当成自家的活,深得干部群众信任和满意。此外,父亲还有一手好编织的手艺,在冬天农闲时,就编织斗,升 ,笸箩,簸箕、安全帽等,一部分拿到市场出卖,一部分送到矿山换成钱。这方面的收入虽然是微薄的,但对克服困难、保我们上学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实在补不齐,有时候再求助哥哥。

1962年初,压缩教育,长垣八中又被取消。我又重新考回长垣四中。这么一折腾,我们比四中正常班差半个学期的课程。回到四中后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的补习。这年,经济形势逐步好转,但口粮标准还不高。家里不得不拿出一半的口粮供我上学。在校吃饭的方式还如同以前,每次带一周的面粉,交到伙上。周六回去,星期天返校,交上下一周的面粉。我推磨一转圈就呕吐,每次都是由妹妹组织叔叔家几个妹妹推磨,并给我装好。我们家姊妹间关系特别好,根本的原因是在困苦的岁月我们是患难与共。62年尽管比61年好多了,还是吃不饱。上午有4节课,上第3节课时我经常饿得头上冒汗。因营养不良和过度的学习,不久我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整个脑袋像被胶皮紧箍着,连说话都产生障碍,发展到了一天不出一身汗到第二天就不能上课了。我们的班主任叫赵廷乾,他很了解我,特别照顾我,告诉我,课实在听不下去可以自行出去活动。后来赵老师看我病得不轻,就劝我休学,说把身体恢复好,待来年能考个好成绩。我接受了赵老师的劝导,从第二学期起休学了。休学后我到哥哥那里治疗了一段时间,并想通过劳动锻炼治好神经衰弱。但可能因衰弱过重,没有根本好转。时不待人,我怀着急迫感于1963年秋天重新复学。1964年我考入滑县一中。是赵老师给我下的通知,我高兴得热泪盈眶(笔者注:20214月回老家,得知他还健在,专程看望了他,老师已88岁,还共忆学生时代)。滑县一中是省重点高中。此前,考入该校都转为商品粮,到我们这一届取消了这个待遇。口粮在本县兑换成粮票,到校后补到11两。通知要求得有41元的报名费,母亲手头只有8元钱,余下的33元哪里来?无奈,家里把正养的一头猪卖掉,毛猪3毛一斤,卖了24元,后来母亲从两家叔父那里借了10元,总算可以报到了。至此,总算从“三年困难”走了过来。“

三年困难”时期穿衣也是个大问题。当时凭布票买布,每人每年发三尺六寸布票 ,不够穿。我和妹妹上学要讲究些,家里的布票都供给我和我妹妹做棉衣。夏衣没着落,等到棉花摘了分了,母亲就连明加夜用手剥去棉籽,再用弹花弓弹开,纺成纱线,织成布,染上色,以适合季节衣裤颜色,再做成衣裤鞋袜。母亲为我们孜孜不倦,贡献了全部的母爱。母亲活了101岁,百岁时我们给她举办了隆重的庆典仪式,五世同堂十分热闹,了却了我们忠孝两全的心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05:57 , Processed in 0.016892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