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生物入侵的典型案例

2012-8-13 07:57|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505|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52

摘要: 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而管圆线虫病是因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线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脑膜脑炎。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
蒋高明
案例1:大米草入侵
大米草也称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植物。原产英国南海岸,法国也有天然分布,是原产于英国南海岸,是欧洲海岸米草和美洲米草的天然杂交种。目前在世界许多地方,如爱尔兰、荷兰、联邦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都有栽培。
大米草为C4(植物光合作用的一种类型)植物,阳性,湿生,不耐荫蔽与干旱。气温在5℃以上,营养体即能进行光合作用。春季返青,12~13℃以上生长迅速,花期长,5~11月陆续开花,10~11月种子成熟。在部分地区,冬季地下茎继续生长,植株仍能分蘖。米草根系纵横交错,特别发达。在嫌气条件下,根系不易腐烂,根区细菌增多。这类植物适应幅度大,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淡土、软硬泥滩、沙滩地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一百多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因此具有很强的入侵能力。该物种耐水淹(每次潮水淹没时间在6小时以内生长正常);耐风浪冲击;耐淤(植株一般能随淤随长);耐高温(气温在40.5~42℃时,若水分充足仍能分蘖生长);耐寒(在辽宁省锦西县已安全越冬,该地冬季气温一般为-20℃);耐石油、重金属、放射性金属污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1963年,南京大学生物系仲崇信教授率先从英国引种大米草在江苏省海涂试种并获得成功,1964年引种于浙江沿海各县、市,1980年引种到福建,之后逐渐被其他沿海省市引种繁殖并取得成功。随后,全国近海滩涂引起大米草成风,栽培面积达30 000 公顷。尽管该种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原引种地以外地段,发现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如今成了中国几千公里海岸滩涂湿地最为严重的入侵植物。

2002年和2006年,笔者曾两度赴江苏盐城考察大米草入侵情况。现场发现:在大米草分布的地方,几乎为该物种的单一种群,能够生长的其它物种很少;当地雇用湖南、河南一带的农民抓一种水蚯蚓的物种,出售到日本做钓鱼饵料,效益很低;另外,丹顶鹤喜食或孵卵用的本地植物基本被米草消灭了。去除这一恶性入侵物种成了十分困难的事情,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大米草最严重的国家,现在大米草已经传播到我国北起辽宁锦西,南至广西合浦的100多个县市的沿海滩涂,严重威胁我国海岸带生态安全。
案例2:凤眼莲入侵
凤眼莲也叫水葫芦,是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凤眼莲茎叶悬垂于水上,蘖枝匍匐于水面。花为多棱喇叭状,花色艳丽美观。水葫芦繁殖能力很强,覆盖在整个湖面,使得水中的其它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中的动物因得到充分的空气与食物而消失,对引种地水生生态系统危害很大。
凤眼莲原产巴西,我们是以猪饲料名义引进的。现见于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长江中下游每年8月至10月开花,花期较长。该物种可漂泊在水面上,可在潮湿岸边生长。喜高温湿润气候, 一般25~35℃为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它的无性繁殖能力极强——由腋芽长出的匍匐枝即可形成新株;母株与新株的匍匐枝很脆嫩,断离后又可成为新株。我国南方高温、富营养的水域极易爆发该物种。

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在入侵途径上,凤眼莲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其生长需要吸收氧气,从而导致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不仅如此,凤眼莲还有富集重金属的能力,凤眼莲死后腐烂体沉入水底形成重金属高含量层,直接杀伤底栖生物,对引种地物种可谓采取了“三位一体”的灭杀战术!
案例3:紫茎泽兰入侵
紫茎泽兰, 又称解放草,黑头草,大泽兰,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墨西哥。紫茎泽兰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大约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由中缅边境传入我国,1935 年在云南南部首次发现。
在生长过程中,下部茎老化变硬,呈半灌木,高0.8~1.2m,最高可达2.5m,茎暗紫褐色。每年2~3月开花,4~5月种子成熟,种子很小,有刺毛,可随风飘散,种子产量巨大,每株年产种子1万粒左右,为其向入侵地扩张储备了大量的种子资源。该物种沿河谷、公路、铁路传播;侵占农田、林地,与农作物和林木争水、肥、阳光和空间;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堵塞水渠,阻碍交通。紫茎泽兰全株有毒。更糟糕的是,其种子上面有很多有毒细毛,牛误食后无法消化而死亡,对畜牧业危害很大。
2004年和2008年,笔者在云南怒江、金沙江流域调查时,发现这个物种在自然保护区都很泛滥。其入侵途径是沿着公路传播,然后向山坡蔓延,直接与本地植物争地盘,其分泌物可杀死其它植物。在紫茎泽兰分布区,能够幸存下来的本地物种很少。只有一些高大的树木和灌木能够存活。由于该物种水土保持效果差,紫茎泽兰分布的山地,多发生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

至目前为止,云南80%面积的土地都有紫茎泽兰分布。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地都有分布,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扩散。紫茎泽兰对我国西南山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每年安排大量资金用于该物种的防治。
案例4:火炬树入侵
火炬树为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1959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引入中国,1974年以来陆续向全国各省区推广。原来主要以黄河流域以北各省区栽培较多,目前长江流域也广泛栽培。该物种有非常强的侵占力,凡是海拨500~3000米,降水在300毫米以上、温度在25~45℃之间、年平均温度在8℃以上均能够繁殖。在原产地,自然生长海拨高度在1300m~2200米之间,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适应的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35℃,因此具有极广阔的生态位。由于生态失衡,一旦离开原产地,大量滋生并危及引种地的生态系统。
火炬树的入侵性是笔者研究小组最早在国内提出的,当时提出的时候,引起了不少争议,园林专家甚至部分生态学家认为该物种不是入侵种。现在,这个物种已被总部在英国的《全球入侵植物名录》列为入侵植物。
2005年,为调查火炬树是否在北京构成危害,笔者带领5位科研人员、历时1周、驱车行使2000余公里,调查了北京周围9区县的火炬树种植与生长状况。结果发现,火炬树是北京危害潜力最大的入侵物种。在野外,火炬树表现了不折不扣的入侵行为:每种下一棵火炬树,第2年就会发展成100多棵,5年后就会覆盖半径5-8米的所有土地,并表现出强大的侵占力。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农田。尽管农民将路边的火炬树已砍伐,但砍伐反而刺激了它的扩张,蔓延的幼苗依然在农田里出现,不得不用镰刀割断扔在地头暴晒。但“草”斩了根依然除不掉。2)危害果园。在密云水库公路某段,由12棵母树在8年内产生繁殖的火炬树幼苗,折合每亩1.06万株,平均高度达1.5米,覆盖度100%。为了防“火”,群众只好挖“防火”沟,切断根部的入侵,但是,蔓延的趋势并没有制止。3)危害公路。种植5年左右的火炬树根系能够穿透坚硬的护坡石缝,对公路设施造成危害,有的甚至从排雨沟下,进入到油路边的沙化路面上生长。4)危害本地生态。种植仅3~5年的火炬树, 入侵苗已经向山坡蔓延了30多米,个别地方达到100米。火炬树分布的地方,除了3~5种草本植物外,几乎难以见到本地种。而在北京自然生态系统中,每平方米常见的乔、灌、草本植物及其树木幼苗应当有30~50种。
火炬树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入侵能力?第一来自其惊人的根蘖繁殖潜力,其根系分布很浅,为1.5~15厘米,表层土下,火炬树盘根错节,想要彻底去除是非常困难的。第二是其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该物种的分泌物以及密集的绒毛,几乎使其“刀枪不入”,没有昆虫吃它,也没有天敌控制它。第三,“火炬”上成百上千的种类为其立于不败之地,留下了大量的后代。
案例5:福寿螺入侵
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为苹果螺科软体动物,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溪流、池塘、水田。1981年引入中国,当时引进的理由是,其肉质细嫩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餐桌上的佳肴;另外,还可作为水产动物的饲料。但是,因养殖过度,口味不佳,市场不看好,该物种被大量遗弃,很快从农田扩散到天然湿地,成为南方“臭名昭彰”的入侵物种之一。
福寿螺食量大,可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污染水体。繁殖量惊人,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为其进一步入侵、扩张地盘提供了源源不断了“战斗部分”,由此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破坏引种地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在稻田里,孵化后,福寿螺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

除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破坏食物链构成外,福寿螺也是卷棘口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而管圆线虫病是因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线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脑膜脑炎。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强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0:43 , Processed in 0.01900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