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再读“那儿”

2012-8-17 20:32| 发布者: 望天螳螂| 查看: 923| 评论: 0|原作者: 新左翼文艺讨论|来自: 金沙水磨坊

摘要: 曹征路的中篇小说《那儿》出来已经快十年了。没想到我们成渝两地的文艺爱好者——这些临时聚集起来的网友,很多都还记忆犹新。这次征集讨论会主题,本来是想按照我们开始确定的三个原则:热门作品、新人作品、反映底层劳动者生活的作品。但结果,推荐这个“老”小说的人还是最多的。可见这篇小说的生命力有多强,对读者的感染有多深。 ... ...
 再读“那儿”
——第二次成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专题文章

按:曹征路的中篇小说《那儿》出来已经快十年了。没想到我们成渝两地的文艺爱好者——这些临时聚集起来的网友,很多都还记忆犹新。这次征集讨论会主题,本 来是想按照我们开始确定的三个原则:热门作品、新人作品、反映底层劳动者生活的作品。但结果,推荐这个“老”小说的人还是最多的。可见这篇小说的生命力有 多强,对读者的感染有多深。而如果畅想“那儿”的遥远,走向“那儿”的路途的曲折艰巨,重读也不能算多余之举。“那儿”在何方,今天对多数人,难道不是一 个问题吗?我们感谢作者曹征路,我们不在意这个优秀的小说仅仅用了这两个字做标题。对它之下内含的丰富,我们深深的理解。而作为曾经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 论的优秀小说,也使我们遇到个问题,就是这个小说的评论太多了,让我们很难再找到切入议论的地方,要议出新意思确实很难。何况,我们还都是业余的爱好者。 我们水平不专业,但我们是文艺的最后受众,是最广大的读者群,我们有理由提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真实的称赞和批评。这就是我们下面的文章和发言。现在发出 来,愿同大家交流,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赵永健:直面人生,仰慕崇高
——读曹征路《那儿》


     忘记了是谁给我推荐的这篇小说了,反正很早就已经看过了,而且给朋友推荐过,最近因为讨论的事情,又翻出看,自然需要更贴近时势的观点,那么我的注意力就 没在“大头”,罗蒂,杜月梅,外婆等人物身上,我特别地注意起了小说中关于“时代青年”的描写和展示,“他们”和我们怎么来看待《那儿》中的“大头”做的 这个事情,这比起小说想要表达的,我认为对于未来则重要得多。

     小说中首先出现的青年是月月。“月月在里屋看电视剧,跟着韩国美女抹眼泪的时候”,“为了好狗罗蒂,月月跟我哭过两回了。说,捏不住鼻子揪耳朵,算什么本 事啊?你心里有气你就怨我们罗蒂啊?”小说一开场,罗蒂吓到了杜月梅,大头心神不安,而月月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除了影响到了和自己亲密的罗蒂。后面 慢慢地丰富了人物的背景信息,没考上大学,长得不算太漂亮,可是个头高皮肤白,穿的又时髦,在集贤街开鞋店的,别看读书不行,做生意绝对一流,关键是她是 “我”们家的先进生产力。

     这样的青年,今天我们在城市的大街上,一抓一大把,应该说月月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在整个小说的叙述中,“国企改制”“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月月基本上没 怎么触及这样的话题,她作为主人公的年青一代,她没办法理解父亲所要做的事情,用“新的世界观”打量过去,她能关心的是她的罗蒂,她的父亲,她超越不了她 自己的视线。她看影视剧,知道物质的力量,知道真相,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然而却需要知心的朋友,渴望沟通,他们是今天的青年,他们代表我们,那么我们还 又有没有救?

     “月月说,富人的快乐都是相似的,穷人的痛苦各有各的不同,而且痛得稀奇古怪。”“月月有时候也会来看我,来了就带一包卤菜,把我灌得烂醉。有一天她突然 小声说,回家吧,我姑眼睛都快哭瞎了。说完就偷偷观察我的脸色。”“月月抓着小舅的手猛煽自己耳光:爸呀爸呀,我对不起你呀!”她毫不关心,并不代表她完 全不知道,不理解,只是她的立场已经不会站在过去的立场上了,她有新的立场,虽然很模糊,甚至有时候也不甚清楚,可是面临新的问题,难道就没有新的解决办 法了么?“月月说,你不就是想看看人间吗?这就是人间。”

     小说还有一个青年人就是“我”,这个人物比较复杂,而且为了对比这样一个角色,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青年就是“西门庆”。“小舅说,你是我们家的知识分子!” 很显然在整个“那儿”的故事情节中,“我”基本知道所有的事情,而且了解历史,了解事情的真相,能够洞察人世,可是“我”一开场确是一个场“跳楼秀”的旁 观者。我们能看到“人间”,但是我们能“直面人生”吗?

     “人这个东西,我说,真的很偶然,很虚无,很结构,很符号。”“其实照我看,这些破烂事你不说领导也未必不知道。现在我们那个地方哪家国营企业不是这样? 哪个工人日子好过?男的蹬板爷女的搞破鞋领导不知道?那些早年离职下海的反倒好了,有了位置也有了积累。而那些听领导话要以厂为家的,现在满大街都是。分 工越来越细,连掏耳朵挠痒痒的都有了。现在谁要能想出一个挣钱的点子,立马就有成百上千学样的,可谁来消费呢?领导不知道?” “你写了又能怎么样?现在有谁还关心这种事?你们厂工人关心吗?反正你也不少拿一分钱。人家爱怎么整就叫他整去,他能把喜马拉雅山搬回家当盆景,咱没意见 呀。” “我的意思是,让你下这么大的决心,让你激动成这样,就没有一点点个人的理由?小舅想想,说你是什么意思啊?我说,你太崇高太伟大了,所以让我不太相 信。”“我”的基本态度,就是小舅说的其实我都很清楚,但是社会变了,崇高已经是一种让人难以置信的情感了,人怎么可能呢?除非是神,然而神又是没有的。 我们关心自己,做好自己,关心别人干什么,“我”所见都是命运。难道还真有“英特纳雄奈尔”?

    当然,还有另一种知识分子,像西门庆。“是专门写苦难的,已经很火了,他有一次到前街邮政所拿稿费,把柜台的现金都拿空了。” “直到有一天西门庆来拍我肩膀,说要请我去鸿运楼洗澡,说那儿新来的小辣椒特别有味道。他说,你呀你呀,你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瞧你脖子僵的,快让小 辣椒给你暖和暖和。” “我瞧着西门庆那颗硕大的脑袋,发觉那里面真的装满了智慧,就忽然像见到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你小子太现实主义了,太当下了。现在说的苦难都是没有历史 内容的苦难,是抽象的人类苦难。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那还搞什么纯文学?再说你小舅都那么大岁数了,他还有性能力吗?没有精彩的性狂欢,苦难怎么能被超越 呢?不能超越的苦难还能叫苦难吗?”

     其实,“我”和西门庆就是知识分子的两面,横着能来,竖着也可以。大部分的人,习惯接受和知道被告知的答案,而写这个答案的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社会 的良知,其他人不知道社会怎么运行的,他们知道,其他的不明白道理,他们明白。可是,怎么说?这确实有知识分子的立场问题。看到的一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 却完全不一样。知识分子,知不知道什么是“崇高”,我想他们是知道的。

     回到现实,失望多于希望,这大概是我人生以来得到的有限经验。我所看到的恶也确实比善多,也是我人生以来得到的有限经验。今天的我,以及我的同辈,以及我 们相似的,以及更年轻的人的思想,是我思考的事物,我在想我们的心中到底对这个世界有没有我们自己的蓝图,我们怎么来的,我们要到哪里去。其实,对我而 言,《那儿》的基调,我并不太欣赏,有人说,这是工人阶级的伤痕文学,可是当我们剖析文中的时代青年,当我们看看现实,这首忧伤的曲子能否阻挡我们远离崇 高的步伐?我亦没有确信的答案。

     可是,有限的经验同样的告诉我,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精神,这种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仍就有作其芒的精神,它指向我们的终点,贯穿我们的人生,它在我们的个体人生之中,确又不限于我们个别的人生。
(2012年08月05日 成都)


朱昭宇:读《那儿》第一遍的读后感


     我好多年没有读过小说了,特别是完整地、一字一字把一篇小说读完,因为很多小说都是那种脱离实际的、充满男女性爱的七荤八素的为市场而作的作家用来换钱之 物。曹征路的《那儿》是我几年来第一次读完的一篇小说。我读之前规定我不要先看其他评论、也不要去了解作者,避免带着预设的观念看小说。我以为我需要花几 天时间来读,于是,我选了一个晚上11点开始读,结果读起来就放不下了,读了个通宵,把它读完了。

     这是部很好的好小说,我必须得写点什么,把我的读后的感觉写下来,以免时间长了就忘了。我喜欢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和其他文艺作品: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读完了《那儿》,我也这么来分析分析。

     先从技术方面来分析。关于小说的技术性分析,我喜欢分析这么两个方面:作品的主要构成、作品的主要逻辑。前者是作品的静态分析,后者是作品的动态分析。这一部分比较枯燥,但我也写出来跟朋友们分享分享。

     小说是部大概3万四千多字的中篇小说。三万字如果朗读的话,大概需要一个下午,跟某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似。《那儿》的主要构成包括:
1)人物:主要人物是我的小舅朱卫国,围绕朱卫国的其他主要人物有:我、我妈、我小姨、我表妹月月、朱卫国的徒弟杜月梅、老干部、留学回国的博士处长、老干部、上级领导、工人等,还有一个非人类的角色:一条德国黑贝罗蒂。
2)事件:一个工人老干部因为看到工人由于工厂被一些领导搞得濒临破产而生活窘迫,所以去上访和为工人请命最后没有成功含恨去世。这个故事由以下主要故事 情节构成:朱卫国家的好狗罗蒂吓着了下岗女工杜月梅;朱卫国将罗蒂“放生”到几百公里外;朱卫国失踪(上访)后家里人到处找他;文化不高的朱卫国找我代笔 写上访材料介绍工厂这些年搞得凋敝的事情;朱卫国上访中遇到的领导设的陷阱和磨难;朱卫国当工会主席期间因相信领导而动员工人支持改制结果工人蒙受损失而 失去工人信任;朱卫国上访被忽悠和截回后由于相信工人还相信他所以任然充满信心为工人和国家利益请命;好狗罗蒂历经千辛万苦找回来却被朱卫国再次赶走,而 从高台跳下自杀;好人朱卫国看到工人不再信任他而心灰意冷,失去信念的朱卫国像失去了魂一样生活;杜月梅和工人看到“股改”通知,再次唤起朱卫国为工人请 命的*激*情*;朱卫国发现还是骗局后,求领导发还工人房产证;朱卫国不久死去,股改也失败。
3)时间:小说发表于2004年第五期《当代》,所以,应该是描写的04年前不久在全国比较普遍的国企第一次改制(由大资本购买或参股,利益向管理层倾 斜)时期的事,遇到了极大阻力,而现在的改制采取了新的模式,基本上由第一次的模式改成了以上市为主来实现国有资产资本化市场化的模式。这些成分不太复杂 地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结构。好狗罗蒂在故事里起了一些隐喻作用,大概隐喻的是人性中的良心、忠诚、坚贞等,朱卫国上访后回来继续请工人签字失败,心灰意冷, 好狗也死了。

     小说的主要逻辑是指小说的故事反映的某些被设定为具有某种必然因果关系的东西。一个小说如果故事情节牵强附会,没有必要的真实性做基础,那么,其逻辑性就 很脆弱,不值得推敲,相反,如果一个小说具有坚实的生活真实性为基础,反映因果关系的正确的逻辑关系又被作者找到了,那么就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因而具有很 强的说服力。《那儿》里面的主要的逻辑是:“矿山机械厂在改革以来,国有资产流向少数领导人,工人和工厂都面临困境,作为工会主席的朱卫国两次相信上级, 号召工人支持了上级的这些改革措施,结果工人利益受损,工厂也没得到好处,他就失去了工人的信任和支持”,这个具有坚实真实性支撑的故事逻辑,反映了“国 有资产由代表工人利益的国家掌握,是工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也是工厂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而那些将利益向少数人倾斜的改革让工人失去了这个基本条件,就会 失去工人的信任和支持,事业就会失败,工人也不会幸福。”

再看看艺术方面

     人物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方面,事件才是主要方面。这个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用笔不多,但仍将人物性格分明地表现了出来。朱卫国的执着,杜月梅的坚忍,我他* 的躲避等等。小说在大部分时候都用故事里的事来反映作者要表达的东西,而到了末尾处,作者以“我”的口吻巧妙地表达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另外一些可能被极 端情绪推演的思想,作者采用了隐喻的方法,用好狗罗蒂来实现了这个目的(忠诚因信仰的失去而死去),用“那儿”这个英特纳雄耐尔的尾音节“耐尔”经常被误 读的“那儿”来隐喻一个遥远的不可触及但很美好的梦想般的信仰的悲剧结局等。事实上,要反映国企那几年的改制的乱象,《那儿》在3万多字的篇幅里,以高度 真实性为支撑,构建了大量引发共鸣的情节,引发读者深思的同时,揭示了前面所讲的那个简单而深刻的主要逻辑。能做到这样的,还不多吧?

     思想性方面,我想说的是,《那儿》是一部反映工人心声,为工人的利益而呐喊,并深刻揭示某种乱象原因的好小说。

     读完这篇小说,天已开始放亮,楼下远处的雄鸡开始鸣叫。我整理了一下思路,在肚子里形成了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然后,我再查了查曹征路到底是什么人,这是我查到的:
曹征路,江苏阜宁人。出生日期 1949年9月30日。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小说集《开端》、《山鬼》、《只要你还在走》、《那儿》、《霓 虹》、《反贪指南》等。 作品多次收入当年的中国各类年度最佳小说选本,省级文学奖、刊物奖多次。
(2012年08月05日 成都)


倪剑雄:在努力的过程当中积极的理解工人
——看《那儿》里面的工人


     曹征路的中篇小说《那儿》自2004年在《当代》第五期发表,就引起巨大轰动。我经人推荐,才看了这篇小说。后来反复看了很多次。我没有想到,几乎就在企 业改制的同时,就有作家留意到这个事情,并且那么旗帜鲜明的表示置疑。曹征路在后来写的创作谈里,明确的讲,他不相信那些热闹一时的鼓噪,而相信人的具体 感受,“相信皮肤”。这毫无疑问,是站在工人立场的作家宣示自己的现实主义立场和批判态度。小说通过矿机厂工会主席朱卫国对国企私有化的反抗,最终愤然自 尽的故事,深刻揭示了产权改革在承受者工人心里是个什么样子。而主人公朱卫国所以最终会走向自杀,跟自己被欺骗、压制,自己想出的挽回自己兄弟姐妹的厂子 的主意,都被那些强烈支持改革的人一一挫败,最后闹得自己成了和工人面对面的骗子,因此无法承担这巨大自责,而走向绝境。这里也透露出一个关于工人阶级实 际状况的信息,作为整体,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阶级意识,如何团结起来,共同为自己的利益进行斗争的问题。简单说,就是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是否足够承担他们 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使命的问题。朱卫国的悲剧,就是发生在整体的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尚没有充分觉醒,而对立面势力足够强大的前提下。从中国历史的过程看, 这个前提,同样是中国所以“补课”的前提。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朱卫国对国有企业产权改制当中的种种违法勾当的不满和对工人处境的深深的忧虑而开始设法上访展开的。如果说,他跟那些“上级”的交锋是 主要矛盾,是小说的根基,是对当时的私有制改革力量的极端强盛以至无法无天,肆意欺压工人这个事实的揭示,那么,作者对朱卫国身边的人,包括小月月、以及 朱卫国的爱人、杜月梅、“我”及其父母等等普通人的具体塑造,继而对他们之间的认识分歧和矛盾的描写议论,却带有更加深刻的对于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 况的触及。虽然未必深入透彻,但确实有很强的认识价值。小说里面的工人形象,整个是对当时中国工人阶级整体状况的真实描述。而这个,对我们深刻理解小说, 有开启性的作用。至于我和“西门庆”等文化人,仅仅是边缘的人,在小说里起附带作用,通过对他们的良知在经济体制改革条件之下的逐渐泯灭的简单描写,来映 衬主题罢了。

一:怎么理解朱卫国?

     朱卫国是个理想主义者形象。要认识无产阶级的优秀分子,就要抛开我们常人由私有制传统沿袭下来的一些观念,普通人对此习焉不察。热爱劳动,不在个人利益上 斤斤计较,热心公共服务,甚至不惜自我牺牲等等,在这些观念里,全是“二”的表现。雷锋对别人议论自己是傻子,有过正面、积极,以至叫人怀疑其真实性的表 白。朱卫国却没那么复杂的想法,他根本不管这些议论,他就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和他的女儿月月都不爱读书,但有一技之长。联系到作者对文化人的淡淡的挖 苦,可以看出作者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原则跟精英主义者有根本的区别,他们仅会在嘴上笔下议论人们的苦难,而不敢也不愿象朱卫国那样,不顾一切的去做。在作 者看来,朱卫国就是一个英雄。

     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朱卫国,他的个性确实有些弱点。比如他不善于说话,老大不小了还跟小孩子打闹,看问题缺少变通等等。这些都说明,他确实有不成熟的地 方。不能因为他首先是合格的劳动者,就对此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忽略。严肃的文学,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社会的发展。今天不是一个需要我们故意扭曲和掩盖事实的 时代。直面立体的朱卫国个性,只会带给我们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力。作者所以要安排一个个性有不足的人,承担正在遭遇下岗——被抛弃的工人 阶级整体反抗的使命,实际上也出于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常态的工人,“理是死的,人还是活的”,往往是不大可能主动承担反抗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就是说,作 者这样的安排,实际上是出于常人往往不作反常的事,非常的事情,总是由非常的人领头干起来的,这样一个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认识。在一个巨大事件的前期,必定 有很多特殊的人聚集起来。自然,也难免有一些有缺点、甚至病态的人。这些人的积极意义和固有的缺点,不应该因为事情的正当性和正义性而被故意混淆。因此, 朱卫国,作为工人运动前期出现的一个领袖,有着特殊个性是符合实际的,完全可以接受。

二:能否积极的理解工人的麻木?

     朱卫国身边的那些工人,无论是具体描写或一笔带过的签名者,包括他的师傅们,作为朱卫国起来反抗的当然的同志,他们总体是麻木的。但这个主体的“常态”的麻木,总有深刻的原因。

     中国首先是个农业国,它的工人主要来源于农村的农民。因此漫长的封建史沉积下来的小民意识,在当代还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因此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必然要 经历一个不短的时期。他们当中,不缺乏个别的思想和政治成熟的人。但作为整体,政治觉悟还很低。这些,从朱卫国身边的亲人、同事如何规劝、阻挠、讥讽他为 大家的利益起来抗争就可以知道。政府对这个时期的工人来说,不是服务者,是“官”;反对“官”就几乎等于谋反。你不敢谋反,“官”怎么可能遵从你呢?中国 的革命,解决了经济、政治问题,但文化问题仍然没多大改变。因此官僚往往如旧。尤其在毛*泽*东*发动的文化革命被终止以后,整个官僚阶层迅速*腐*败* 变质,成为民众头上的压迫者。能瞒就瞒,能骗就骗,能压就压。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这些手法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工人开初自然感到懵懂,后来慢慢清醒了, 但他们整体也只能忍受。这里有被蒙骗的原因,更多的是政治觉悟的低下导致的自信力阙如,因而必然显得软弱。

     但也有个别的人,因为个性特殊和处境极端,因此醒悟很早。朱卫国属于前者,后者就是杜月梅。她才是因为“皮肤”的疼痛感觉而醒悟的人。她由被朱卫国迟钝错 过了自己的爱情、到丈夫出车祸去世、到女儿生病,直至从一个团支部书记沦落为“失足”妇女,处境可以说非常悲惨,她的反抗是必然的。但由于整体工人阶级的 分裂、麻木和软弱,反抗以朱卫国的自杀结束。她还是绝望了。她走向了宗教。宗教虽然根本上属于欺骗性的东西,但它在抚慰人心之外,确实有一般妇女终身操持 的家务所不能给予的积极一面,就是把她们的心,引导向家庭之外的广大社会。中国人性格的弱点,往往与社会人的自觉不够关系密切。这个,用家庭残缺的杜月梅 比之于朱卫国、再比之于朱卫国爱人以及非工人的“我”妈,就可以看出,主体的工人阶级当中,越是有家庭需要守护的人,前期越少反抗的冲动。这就是常态的工 人和积极的工人的区别。中国工人阶级跟西方的工人阶级不一样的地方,也来自中国没有成熟的宗教这个文化传统。所以公民意识产生比较缓慢,社会觉悟起点比较 低。

     没有公民意识的工人,是难以提升自己的阶级意识的;而没有阶级意识,也必定难以承担自己的历史重任。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工人的觉醒,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

三:2004年以前有什么不同?

     分裂的、“原子化”的工人阶级走向团结和统一,是自身处境的持续恶化的必然结果。
     朱卫国的自杀,根源不仅仅是他必然承受的来自“背叛”社会主义者的巨大压力,也来自相关的工人阶级自身早期政治觉醒程度低下造成的本能逃避。这是一个阶段 的必然。主人公就曾经有对工人阶级的宿命观似的迷茫,他的激进和自杀,有这个观念的影子。尤其是,他后来对工人的麻木产生绝望,由此深深的感到无助和无 谓,他只能责备:“那他们也不能这样对我”。他感叹自己没文化,他对工人的理解,仍然是“卖力气、靠手艺”的劳力。他理解不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作用, 而只能寄希望于他可能找到的那些“上级领导”。而作者在创作谈中,强调了自己对“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的公开宣传的拒绝,强调对人的真实感受的信 任。但他也深知在“天气预报”和人的真实感受之间,还存在“湿度”等等具体的条件。就因这个,作家对“皮肤”的信任,也是有局限的。但他对知识分子的理解 上,就非常冷静、客观。“我”父亲和“我”,和“西门庆”等,就有显著的区别。他们也会分裂,其中多数人也会由同情而走向工人阶级,产生无产阶级的政治意 识的。

——这是2004年以前的中国现实!

    2004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尚且迷茫着。有少部分人开始觉察人民的疼痛,慢慢意识到改革给中国工人阶级带来了什么。这些,本来不是新鲜的发现。伟大的马克思 早就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中国*共*产*党为之浴血奋斗的过程,不过就是为超越这段历史。但是,无论如何,在邓上台以前,这些努力失败了。一些迷信私有 制的人,这时纷纷跳出来,打着产权改制的旗号,开始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全民的产权,被叫作“没主体”的产权。有的地方领导公开发文鼓吹“经济人”理论,说 什么“现代商业不考虑道德”。而对工人阶级所设的陷阱,早就预备好了。因此朱卫国根本不可能直接跟总工会那个博士处长就“国有资产谁有处置权”问题较劲。 从那时起,他就想到了死。“他都已经那样了,他就不能不这样!”,他的死,在那个时候,是必然的。

     十年以后的今天,各地的工人纷纷起来聚会抗议。从广东工人喊出的“打倒汉奸”,到湖北工人喊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已经预示着,工人阶级的觉醒, 与十年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尽管我们看到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自发的抗争已经兴起,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渐次显现,但我们仍然等待着,尤其是 考虑到作为大国的中国,社会的实际差异的存在,要达到中国工人阶级的全面觉醒,还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

     但是,那一天会来的!
(2012年8月7日 成都)


项仁: 那儿……这儿
——读中篇小说《那儿》


     《那儿》是这篇中篇小说的名字。
     这一中篇讲述的是,在那一次丧心病狂的国有企业改制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工人下岗的浩劫,一个为保护自己心爱的工厂,保护工友们的利益而走投无路被迫以 身殉道的工厂工会主席的凄惨故事。其实象这样的故事在和谐国家俯拾皆是。它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上,发生在你的亲朋好友身上。它不在那儿就在这儿。作者以平 淡无奇的开篇,把你一步步带入惊心动魄。这个血淋淋的故事会告诉那些在稀里糊涂中下岗的工人朋友们,自己的工厂是如何破落,自己为什么会下岗。那一个个内 外勾结、精心设计的陷阱,那一个个你不知道的内幕,就像是一巴掌打在你的脸上,会让你猛然惊醒。故事的大幕在寒冷的冬天的凌晨2点钟拉开……下岗女工,曾 经的朝气蓬勃的车间团支部书记杜月梅,在冰天雪地中结束了一天的“站街女”“工作”,在回家途在,被突然窜出来的一条叫罗蒂的狗吓瘫了。惊动了街坊四邻, “站街女”的“工作”也因此彻底曝光了。无意中惹下大祸的狗----罗蒂,是小说的主人公,被改制的矿山机械厂的工会主席、曾经的省劳动模范朱卫国主席的 女儿的宠物,一条纯种的德国黑背。这条倒霉的狗,后来为了主人的尊严,竟然爬上车间的行车跳下来自杀了,它的这一壮烈一死,从曾经千夫所指的恶犬,在人们 的心目中一下子形象高大全了,立刻成为一条义犬。呜呼,这样舍命一死的回报,竟鬼使神差地不幸复制到了主人公朱卫国的身上。主人公朱卫国同志,象大多数的 国有企业干部一样,怀着一颗朴素的相信党相信政府的虔诚的心,稀里糊涂地,积极地响应资改派的忽悠,三次在不知不觉中迷迷糊糊地做了资改派瓜分抢劫国有资 产的帮凶。当他察觉上当受骗;当他看到自己昔日的徒弟、恋人、曾经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对生活充满希望的车间团支部书记杜月梅因为为给孩子治病沦落为色*情* 服*务的“站街女”时;当他看到三千多下岗的工友每个月只能得到128元的生活费的窘境时;当他看清楚官*商*勾*结就要把与自己朝夕相处曾经用青春和血 汗建设起来的工厂就要被贱卖时,一种责任感让他走上了不归路。于是,他组织材料上访;组织工人签名保工厂。尽管被工友们误解、尽管被贪官污吏忽悠、被黑监 狱扣押等等,吃尽了苦头与委屈,但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坚持---坚持……老天爷无眼,让这个善良的,却没有政治头脑的工会主席再一次的被卑鄙的资改派贪官 污吏忽悠。当他和三千工友按照市政府的文件要求,拿出最后的老本----房产证,抵押贷款购买了工厂的股份后。无耻的贪官污吏却背叛了承诺,把大部分利益 出卖给了资本家。眼看着三千工友们的最后希望彻底破产,用保命的房产证抵押贷款被席卷一空。而此时此刻,那个想为职工争利益的工会主席转眼间变成了与贪官 污吏狼狈为奸为虎作伥的资本家、的帮凶。摆在一筹莫展、又气又恨、走投无路的工会主席朱卫国同志眼前的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了,那就是用自己的命为工友们讨 回房产证,这也是他必须去做的。他最后一次回到心爱的工厂、心爱的车间。他买了许多的酒。打开空气锤,喝着酒,用自己年轻时骄傲的手艺,打造出一大堆各式 各样的镰刀、斧头。一大堆的空酒瓶,那是他一生要喝的酒。然后他抱着空气锤开关,静静的躺在空气锤下,勇敢地按下了开关。他的鲜血喷染了那一大堆的镰刀、 斧头,那样的鲜红。从此,他的灵魂一刻也没有离开这个工厂,他和他的义犬罗蒂时时刻刻保护着这个工厂、保护着三千工友们的利益。他死得其所,终于上级的上 级派来了调查组。市政府的贪官污吏被抓起来了,工厂保住了,三千工友们笑了。在朱卫国工会主席同志的保护下,调查组对矿山机械厂的调查结论是两个没想到; 一没想到,一个停产了几年的工厂,设备保养的这么好;二是没有想到这个工厂的工人队伍还是那么的整齐。悲剧结束了,朱卫国同志,工会主席同志用生命换来一 个好的结局。这是血腥残酷的较量,这样的较量在这个和谐的国家大多数是以工人阶级的失败而告终,象朱卫国同志这样以生命捍卫国家利益、工友利益的工会主席 凤毛麟角,所以大多数的失败是必然的,不可阻挡的。这样血腥的斗争、这样公开的抢劫就发生在8000万下岗职工的身边、身上,这是用血和泪甚至生命讲述的 千百个故事中的一个。感谢小说的作者,感谢主人公朱卫国。看到这篇小说的下岗工人兄弟姐妹们会明白,他们是怎样失去了工厂、岗位;没有失去岗位、工厂的工 人兄弟姐妹们会提高警惕保卫自己的工厂、利益和岗位。那儿的故事其实就在这儿,极可能会发生在你的身上、身边。麻木了30多年的工人阶级,清醒吧,睁开眼 吧,看好你的工厂,看好你的岗位,看好你的利益,这一篇《那儿》的主人公用生命告诉了你什么千万要记住啊!前车之鉴用命来交换啊。
(2012年8月9 日 重庆)


程克寒:一个忠诚者的迷惑与悲剧
——《那儿》读后感

     “那儿”这个小说取名应该就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与情感方向。小说通过外婆之口说出了:英--特--纳雄--那--儿就一定要实现......赞美了那儿的美 好与悲壮。据有评论讲,作者原打算将这部小说就取名为《英特纳雄那儿》,后作罢。我觉得还是“那儿”这个名字好,有死地之意。

     毫无疑问这部小说涉及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现在正在经受的苦难,但我更愿意理解作者是在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忠诚与背叛。

     小说有两个悲剧角色,一个“小舅”朱卫国,一个是“义狗”罗蒂。两个角色都死了,都是自杀,而且都是因选择了忠诚但又忠诚不成,而悲壮的选择了自杀。其情悲切,催人泪下。小说这两个角色命运的描绘,相互烘托、相互映证,让人深感真切,其创作是成功的。

     普遍都说,自杀是懦弱者的表现,朱卫国并不孬种!罗蒂作为一条狗要能自杀更是极为优秀。他们选择自杀都是因要有所坚持,而又走投无路才不能不为之。我们不能指责他们。

     朱卫国作为一个工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优秀的。按现在的标准也可称之为“精英”,就像德国专家夸奖朱卫国所言,他可以当“议员”。正因为他优秀, 才被评为省劳模,被提拔为干部。只要他稍微“活范”一点,就可以为自己获得好的生活。可他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与工人们在一起共命运。他没有与其它干部一样 搬离“工人新村”,而坚持与工人们住在一起。与工人们近距离,也就意味着与工人们的痛苦近距离。这不,“义狗”罗蒂吓着了杜师傅,朱卫国与罗蒂的苦难也就 来了。

     朱卫国的苦难其实就是现在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国有企业工人下岗问题。一般的人们都经历并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与现实。先期认为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是党和国家为了 振兴中国经济的一步策略,所以还有党员带头自动下岗,以为这是响应党的号召。后来又说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是因国有企业养“懒汉”,对国有企业职工进行“优存 劣汰”才能发挥市场经济活力,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大多数人就都是这样被稀里糊涂、连哄带骗地失去了国有企业工作,大多数人也都无可赖何将这社会 不公当作自己命运接受了下来,以“愿赌服输”的心态来安慰自己。可朱卫国是一个另类,是一个有坚守有担当的另类;就像他当年把梦中“都那样”了当作自己的 承诺一样,坚守自己誓言的另类;坚守自己是干部、是工会主席就应该为职工利益考虑的另类;是坚守共*产*党*员要为人类幸福奋斗终生誓言的另类;更是坚信 宪法所表述的中国工人阶级是国家主人的信念的另类。朱卫国坚信国有企业工人下岗是因有人要搞垮国有企业,坚持相信上级领导一定会干涉这种不正常现象的。

     朱卫国开始上访了。他的上访遇到的有忠诚、有背叛。结局只有一个。

     朱卫国不怕上访的艰辛,他有的是力气与技术,完全不存在自己市场经验中生存的问题。也不缺克服困难的机灵,身无分文、证件全无的情况下完成了上访。但朱卫 国不能承受是工人们对他的不信任,他一心忠诚于工人和工人的利益,但上级领导不相信他,说他代表不了三千工人;工人们说他这是想上电视了,想当名人了,过 瘾!是瞎折腾。

     朱卫国因不能得到工人们的信任病倒了,但当工人们需要他的时候,他又奋力的站了起来,全力为工人利益而无私的奋斗。并发出了“我就不相信,咱们厂有这么好 的设备,这么好的技术工人,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口饭吃?搞不过一个街道工厂?搞不过一个乡镇企业?说到天边我都不相信。”豪言。可现实并没有给朱卫国表达忠 诚的机会,相反让他出演的是背叛角色。市领导来宣布的是MBO方案,是“朱卫国同志,根据文件精神,你最少能拿3%啊,你以后就是大老板啦。”
朱卫国只有以死明志,以死表明自己的清白。

     朱卫国的悲剧是时代工人阶级的悲剧。他悲就悲在不知道该信任谁?该依靠谁?谁是忠诚者?谁是背叛者?谁在侵害工人阶级的利益?其实我们现在也不知道!

     这就引出了一系列地问题,工人阶级的利益到底谁能代表?谁能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如何才能保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是否有权保护捍卫自己的利益?

     无论如何,我相信民权已经是现代社会必须普遍承认的权利。现在工人阶级要捍卫自己的利益可能要退回到保护民权这个层面上去了。我们只有先不管谁是先进代表,工人阶级只有先起来捍卫民权,在实践中去看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了。
(2012年8月10日 成都)


李节:那儿与彼岸
——读《那儿》随感

     我没有在《那儿》出版随后的时间内读到这部小说,而是在8年后首次读到。自然,优秀文学作品时效那特有的感染力,没有及时感受到,被今天理性的认识所代替 了。有所失也就有所得。8年中思想上更多的变化,使我可以用小说以后的历史去对比小说当时生动的描写,看看小说穿越时间的魅力。

     小说写的是国企改制,读这部小说我也就不自觉地加进了经济学专业视角,一些看法更多是从专业视角出发。

     2000年前后,我国学术界围绕劳动价值论突然发生了一场十分热烈的争论。2003年时任中国社科院长的政治局委员李铁映同志发表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 书笔记》,代表着讨论达到一个高峰。据说这次争论的本意是想看看老祖宗能不能为改制帮上什么忙,可是按照马克思的逻辑,从按劳分配中怎么也得不出按要素分 配这个推论,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把李文极其曲折地因而极其勉强地迂回到按要素分配,理论探讨只好中止。所谓按要素分配,举个例子,就是机器 也要参与分蛋糕。资本家用机器把蛋糕、把肉分走了,原本是机器、蛋糕或肉的创造者的工人自然就少有或没有蛋糕、肉吃,最极端的就是已被饿死的重庆市第二针 织厂职工张苏玉这一年继续变成白骨。

     小说发表的2004年是非典后的第二年,官方因为非典应对好,威信还比较高,人们一时有╳╳新政之说,也有所期待。也是这一年,后来的左网大本营已经渐露 头角。这意味着理性的认识与感性的作品基本同步。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作品以及真实的生活,其实从那时甚至更早开始,两 个方向看着很近,实则是两根轨,直至今天渐行渐远,因此,小说那光明的尾巴不象是小说逻辑发展的结果,我百度后得知,这个尾巴是小编为和谐而要求作者加 的。

     我注意到,小说对“先分配股权,然后再按股权分配”这样的改革思路是有质疑的。小舅朱卫国不就是因为分到自己名下的管理层持大股而自杀的么?无独有偶。我 们可以看看把国企股权彻底分给职工的苏联。2004这一年,中共中央党校黄苇町教授把自己三年前写的一篇热门文章扩充成一本书《苏共亡党十年祭》,我因为 之前读了那篇同名的热门文章,自然也就在第一时间读了这本书。书里补叙的一件事给我强烈的印象:涅恰伊院士是苏联核武器主要设计者之一,苏联解体后,因为 他所在的核工业中心斯涅仁斯克市,有1.6万名职工一连4个月领不到工资,包括家属在内全市4.6万多人生计无着。他在多方奔走仍无任何效果后,感到对不 起职工,于1996年10月饮弹自尽。这个正直优秀、为祖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留下的遗言是:“不能再这样生活!”可见,朱卫国是有原型的。休克疗法 的本意是想让苏联每个公民拥有的股权相当于两辆伏尔加,可是因为资本的掠夺,最后只能买两瓶伏特加。生活的逻辑就是作品的生命。作品敢于面对和表现如此现 实的逻辑,怎能不感人?

     作家应该写自己熟悉的事,作品反映出作家对改制企业工人命运变迁的把握。我想,其实每个同情甚至产生共鸣的读者都或多或少地会问: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才能到那儿、到彼岸?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再次退回到这儿、此岸?这或许是作品今天带给我们的意义。
(2012年8月11日 成都)


田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简评曹征路中篇小说《那儿》


前言

     这篇小说给我的冲击力是很大的。作者短短的几万字,把中国工人阶级所处的历史转折阶段的不幸遭遇揭露得淋漓尽至,使我荡气回肠,反思不已!

     小说情节的发展共有三条线索。一条主线:朱卫国直至自杀的经历;两条副线:“我”的思想经历变化和“罗蒂”的自杀经历。但这两条副线与主线的关系是有差别 的,“罗蒂”的自杀暗喻了主线的结局同时充实了主线的情节发展,相互照映,这是一主一副两条线都是悲惨的“死”线!

     “我”的个人思想经历的变化这条副线恰好是随着主线人物的情节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当朱卫国自杀后,而最终已经觉悟了的“我”这一个小知识分子走入了工农群体,去找寻自己的阶级同伴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劳动的塑造。这是一条“生”线!

     因此,作者通过这两“死”一“生”三条线索的情节构思也就巧妙的将工人阶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自己的方式连接了起来,也暗指出了工人阶级未来的希望!

     悲乎,怒耶,恨矣

     悲痛——这是我看了这篇小说的首先有的感受。痛惜曾今的豪气干云的工人姐妹为了挣点自己孩子的手术费,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身体;还痛惜一条忠于主人的好狗“罗蒂”不惜用自杀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最痛惜的是朱卫国最终用自杀来表达自己的绝望。

     当看到朱卫国自杀的那一段描述时,我悲自心出,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失声痛哭。

    愤怒——这是我看了这篇小说的第二个感受。“霓虹灯下的哨兵”一个曾经高尚的时代称呼,竟然被这个“特色社会主义”解构成了卖淫行业的特殊称谓,共和国的 光荣历史就是这样被特色官僚集团抹黑了;“罗蒂”的死是被月月手中的编织袋给害的,月月却不知道把他丢掉,还无意识的拿在手里,这条编织袋对于“罗蒂”来 说就是一段悲惨的经历的象征。而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也正是特色官僚集团举在手里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两大招牌把工人阶级给麻痹后出卖了。很 显然,对于特色官僚集团而言,他们要完成的历史作用就是把“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两个牌子解构成“罗蒂”眼中的编织袋,然后毫不留情的把她扔 掉,完成“改革”!

     作者这里用的这个暗喻十分的巧妙,编织袋对于“罗蒂”是生不如死的象征;而*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两大招牌对于工人阶级原本却是一种信任和依靠的象征,正 是这种信任和依靠感才使得特色官僚集团完成了把整个工人阶级推入同样是生不如死的境地,实现了对这两大优秀传统招牌的彻底颠覆,达到了把她们从曾经的“崇 高自豪”的名称概念到普通至“编织袋”处境的转换。

     最让我愤怒的是特色官僚集团对工厂的改制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朱卫国为了保护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连续被官僚出卖了三次,最终绝望自杀。这样的结 果官僚是乐于见到的,因为特色官僚改制的目的就是要消灭工人们具有的工人阶级的整体的阶级意识和有觉悟的工人领袖人物!特色官僚的三次出卖不是简单的* 贪*污*腐*败**,而是为了贯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治纲领,他们要把历史上的曾经是强大的顶天立地的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力量消灭掉,而 只剩下一堆等待宰割的个人,成为为官僚和资本当奴隶的人口资源!

     仇恨——这是我看了这篇小说的第三个感受。特色官僚集团对于作为政治力量的工人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官僚集团通过76年政变全面否定“文革”后,到90年 代已经彻底演变成一个特权阶层,共*产*党*想通过“文革”实现工人阶级中的领袖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治意图和目的基本落空了。从权力的角度来说,一山不容二 虎,既然官僚精英集团掌握了国家和党的权力,工人领袖和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必然会被削弱直至被消灭,因此官僚集团对国营工厂的改制实质就是一场残酷的阶级 斗争。然而朱卫国为首的工人阶级群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依然把特色官僚集团作为一个依靠的力量,也就注定了朱卫国他们被玩弄于官僚的股掌之上的命运。 官僚的目的是培养资本家,让少数人先富,朱卫国也可以被收买,也可以成为先富者,但就是不允许朱卫国带领工人搞共同富裕!

     这就充分说明了剥削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仇恨总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时候剥削阶级的身份十分的隐蔽,正如毛*泽*东*所说“资产阶级就在党内”,他们大多都是干部的身份,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因此工人阶级没有理论的武装和政治自觉就会总是吃亏的。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小说中通过“我”的外婆之口,将“英特纳雄耐儿”变成了“那儿”,外婆首先是听力不好,然后就是听不见了,于是这种称呼改变就形成了。这其实暗喻了中国的国家性质的改变,从“社会主义”质变成“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
     “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实用主义,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只有搞资本主义,官僚手中的权力才能够通过种种寻租捞取金钱,谋取私利,聚财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因此“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至于先富带后富的问题是否有解,就不管了。

     “那儿”这个题目也暗喻了在特色官僚集团掌管下的中国,共产主义信仰是永难到达的“彼岸”,不再是全国人民曾经共同努力为之奋斗希望早日到达的“此岸”, 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中国就是这样被特色官僚集团引向另一个方向,这也就是毛*泽*东*反复说过的“两条路线的斗争”的结果!
    这样的名称的改变,就已经宣告了掌控我们这个党和国家的官僚集团已经从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的道路中分道扬镳了!

     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先天不足,在整个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起的历史作用不大,没有经历残酷的自发到自觉的政治斗争的发展,实际是在建国后的 毛*泽*东*为首的党的培养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不客气的说是温室里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个阶级群体,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锤炼。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 阶级付出了巨大的力量和热情,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成就,但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阶级力量显得政治斗争意识和政治能力不够是明显的,特别是“文革”时期,工人 阶级的整体政治意识和能力表现相当的幼稚,被挑拨,被收买,被分裂。

     小说中的朱为国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个典型的工人领袖。他的身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淳朴的政治觉悟和自发的政治意识。开始他只知道上层官 僚出了问题,却不知道是这个党组织本身出了问题。于是出现了不断上访的现象,以为告倒贪官就可以维护工人的集体利益,但是最终的现实让他彻底明白了工人阶 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力量必须被解体,而自己作为一个工人领袖的身份是必须被彻底消灭掉的。这样的现实逼迫他背叛作为工人阶级中一个优秀分子曾经取得的光 荣的历史功绩,彻底否定自己的光荣历史,工人阶级曾经的战天斗地的时代,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的时代在他这里将结束了。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他的理想和荣誉都化为了虚幻,他是工人阶级中的优秀者也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痛苦的迷茫者,最终对组织的绝望让他选择了结束人生!

结语

     朱卫国时代的工人阶级在历史上有两大缺陷:首先是工人阶级的文化水平不高,绝大多数都是文盲,因此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领导能力肯定是普遍低下的,没有政治 甄别能力和政治敏感性,这就导致了被欺骗和出卖的一个客观原因。其次是工人阶级自己没有领导过残酷的阶级斗争经历,属于培养起来的一代工人阶级,不是斗争 起来的一代工人阶级,因此缺少主动性和战斗性,缺乏坚定维护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治意志和政治决心,这是这代工人阶级失败的主要原因。

     朱卫国的自杀和苏联巨变后许多共*产*党*员自杀的原因是一致的,对党和国家的前途绝望产生了生不如死的情感挫折。我们所有的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共*产* 党*人都可能要面临这一个历史时刻,因此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中央出了修正主义,你们怎么办?”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解答的历史难题!

     当代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工人群体也有了成分复杂的组合,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总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朱卫国时代的工人阶级群体,他们的政 治理论和政治能力必然也会超过传统的工人群体。从近两年的工人群体性事件来看,他们的政治经验和政治决心也会在将来的斗争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新兴工人 阶级在斗争中成长起来,我们的党回归无产阶级党性和国家回归社会主义道路才真正的有希望!
(2012年8 月12日 写于重庆)

--------------------
第二次成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综述:

8月12 日讨论会涉及话题较多,因故没有请大家再写讲话稿,只在这里大致介绍如下:

下午两点,讨论会开始。
     主持人首先给新来的朋友大致介绍了本讨论会的宗旨和组织方式,即:坚持理性、并积极说话;用文艺的方式为人民服务;用谈话来为左翼文艺爱好者创造一个适宜 创作的氛围,向更广大的有左翼思想倾向的文艺界朋友致意。我们用具体的民主方式举办每一期讨论会,充分理解我们的任务,冷静接受我们的现状,扎扎实实,为 我们的未来努力。
     然后,与会者联系各自在小说《那儿》反映的那个“改制”时期个人的具体经历等,谈了对小说《那儿》的理解和认识,揭露了一些当时的阴暗事例。对这个改制的过程有基本的理解,但也有许多负面评价。
     随后,大家对反映基层劳动者真实处境和感受的文艺展开了讨论。回顾了各自的许多实际经历。例如,当年的露天电影、工人文艺宣传队——“工人的‘乌兰牧 骑’”、上山下乡为农村基层服务的“背篼剧团”、成都味精厂的故事队、金堂县话剧团主演的话剧《南海长城》,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每周一歌”节 目,教大家唱歌等等,都是为具体的老百姓服务的文艺工作方式。现在很多人可能还有印象。但新一代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根本不相信,***时代,对普通 群众来说,文化生活要健康丰富得多。这个时期的文化生活是被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当然部分,主要是在群众当中推广,虽然水平不算高,但各个单位都在搞,确实 生机勃勃,富有感染力。现在有的人难以理解、甚至故意拒绝,大家均不认同。但是,也有人提到一些单位具体的情况,例如当年有会绘画的工人,对工会组织职工 绘画展览等,就持疑义,认为自己仅仅的被工会的头头们“利用一下”而已,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当中,一般工人的政治理解水平的差异和更深层的社会矛 盾,也值得我们反思。大家共同认为,***时代的文艺,首先是为人民服务的,但也确实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最后,大家针对我们自己试着搞的“新左翼文艺”论坛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人认为“新左翼文艺”题目太大了,大而不当;也有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太明确自己的左 翼立场,而应该低调折中一点,以利于现在还对政治漠然的普通人接受;还有人认为高调和低调应该因具体的情况而定等等。有人专门叮嘱大家,我们这个圈子和论 坛,均不宜有自己的章程,以免被管理部门误解。
    晚上大家共进晚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0 05:03 , Processed in 0.02195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