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禹贡·九州》所载的夏王朝统辖疆域在历史上是否存在?

2022-12-12 09:15|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3734|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牙璋的地理分布,与本书所列举这些文字证据链与实物证据链一起,一致证明了夏朝强盛时期的版图大于大禹治水中所画的九州范围。

对“《禹贡》所载“九州”生态环境大致相当于公元前第2000年间的情况”的考古学证明(邵望平 1989),就从考古学和自然与人文历史地理学上注释了《尚书禹贡》。《竹书纪年》载“帝禹夏后氏,元年壬子,帝即位,颁夏时于邦国。”表明他一登位,就明令其王朝天文历法中心给各邦国提供“敬授人时”为其头等要务。作为大禹族团以其治水和天文历法服务换取其周围部族臣服和贡品之多边协议的法律文件,这部只有亲历过大禹治水实践的指挥者才能作出的经典,是唯有把河图洛书易数作为天地大法掌握并成功应用于当时全面治理东方两河流域洪水实践的大禹指导下,才能将其经验总结成为其王朝经天纬地的地理开山之作,只有他才有基于洛书易理的宏远战略眼光来宏观当时东方两河流域全境,以展现在《禹贡》中的洛数九宫框架(表1.11.1, 将其“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左传》襄公四年),也是夏王朝能为各邦国提供天文历法服务的范围。

1.11.1 《禹贡·九州》的洛书构架

正西

正北

东北

                                                 
                                                                              河内  河南  河东

       西南  正南   东南          

只有曾用洛书九宫的构架来考察和治理过东方两河流域洪灾的大禹(禹族),才能将其经历过的大地规划成《禹贡·九州》。后世的“九州”说者,由于缺乏这样的实践经验,是无论如何画不出完全符合九宫原理的“九州”的。只需把先秦文献所载的各种“九州”说加以比较 (1.11.2),就可理解其中的这一奥秘。

1.11.2 先秦古籍所载各种“九州”说的比较(略)

《史记》的“九州”说忠实地还原了《禹贡·九州》,表明不愧为伟大史家的司马迁以对洛书的精深把握,排除了前人“创见”的干扰。同样,邵望平排除了疑古思潮的矮化性“总结“,完全以考古学证据,恢复了《禹贡·九州》的本来面目:“黄河、长江流域龙山时代是文明的奠基期,而龙山文化圈恰恰与《禹贡》九州的范围大体相当。……《禹贡》 “黑水、西河惟雍州。”……大致与陕西龙山—齐家文化的分布区相当。……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一支为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今河南省境,与《禹贡》之“豫州”相当。……另一支则是……陶寺类型,……是以华山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区与燕山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区……之间的枢纽地带大体与《禹贡》的“冀州”相当。……山东龙山文化集中分布于泰山周围,北、东至渤海、黄海,南达于苏北淮河故道及皖北,向西抵鲁西平原的东缘,与《禹贡》之“海、岱惟青州”、“及淮惟徐州”的“青”、“徐”二州地域吻合,……《禹贡》中地处黄河、济水之间的“兖州”……亦属于龙山文化圈中,……良渚文化中心分布区及其明显的影响所及地区大致与“扬州”相当。……《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正与“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分布区相合。……《禹贡》 “华阳、黑水为梁州”……与“早期巴蜀文化”分布地域大致相合。依据《禹贡》对“公元前第2000年间的中华两河流域人文地理的实录”,我们可以测算出其中曾受益于大禹治水而成为夏王朝管辖下须向其进贡之所有方国构成的“九州”面积,即按其排列顺序合计各州所含现今省份的国土面积:山西(15.67)、河北(18.77+北京1.68+天津1.13)、山东(15.38)、江苏(10.26+上海0.63)、安徽(13.97)、浙江(10.2)、福建(12.13)、湖北(18.59)、湖南(21.18) 、江西(16.7)、河南(16.7)、四川 (48.14+重庆8.23)、

陕西(20.56)、甘肃(45.44+宁夏6.64)之和为302万平方公里(表1.11.3.1)。

 与此同时, 与本书对羌夏盟族人口由陕西关中扩散到陕北石峁、到甘青至新疆东部哈密平原、到北方至辽河流域、到西南的成都平原至古蜀国全境的实证相印证的是:“牙璋分布竟然比‘禹迹’的空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考古学发现(邓聪,2017)。牙璋的地理分布,与本书所列举这些文字证据链与实物证据链一起,一致证明了夏朝强盛时期的版图大于大禹治水中所画的九州范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7:39 , Processed in 0.018342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