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一章)

2023-5-16 04:21|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7309| 评论: 1|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正是由于张浚和秦桧这种文官集团的领袖人物,在国家民族大义与文官集团的私利之间,选择了以集团利益为重,害怕岳飞功劳太大威胁到文官集团的权力。当他们看到皇帝和武将同心协力,准备北伐的时候,不是感到高兴,而是感到恐慌,按照传统的政治斗争思路,坚决挑拨破坏武将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成功”。 ... ...

五、岳飞之死:文官集团的罪恶

 

 

 

两宋文官们干得最过分的事情还是害死岳飞。

 

岳飞跟狄青一样,既不是官宦世家子弟,也没有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就是一个完全行伍出身的职业武将,通过在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建功成长起来的。这种人统兵建立盖世功勋,文官集团是不能容忍的。

 

宋高宗赵构本来对岳飞很信任,打算把南宋五分之三的军队都交给他掌管,统一负责北伐事宜。岳飞对皇帝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君臣二人多次单独密谈,商议北伐对策。

 

但宰相张浚和枢密副使秦桧一听到这个安排,马上就跳了出来,及时提醒高宗:武将专权是国家的大忌。防范武将是大宋的传统和祖宗家法。岳飞如果北伐成功,必将功高盖主,尾大不掉,到时候想处置也没有办法了。

 

在这两位文官大臣的反复劝诫下,宋高宗犹豫了。把淮西地区的兵权交给岳飞的圣旨本来都已经发出去了,硬是又加紧发了一道新圣旨告诉岳飞事情暂缓,等张浚来跟你具体协商。

 

张浚阻止岳飞掌兵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把兵权攥在自己手里。他见到岳飞后,好像让岳飞统领淮西军的圣旨从来没有发出过一样,装模作样地征求岳飞的意见:“淮西这支部队很服气王德,现在准备任命他担任总管,郦琼担任副总管,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名义统领。你以为如何?”

 

王德和郦琼都是淮西军内部的武将,而吕祉则是外调过来的文官,是张浚的亲信。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岳飞以前的安排不算数了,以后得由我来接管淮西军。

 

按照张浚的想法,岳飞应该很识相的说:“一切听从宰相大人安排。”那么事情就结束了。

 

但这只是张浚的一厢情愿。他用这种方式来跟岳飞谈话是比较无耻的,想把朝令夕改的责任推掉,让岳飞跟他一起装着不知道有曾经让岳飞掌管淮西军这件事,然后顺水推舟的把兵权搞到自己手里,属于“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思路。

 

这种谈话套路在官僚系统里面,是上级对下级耍无赖常用的。但岳飞是武将,并不懂得这些套路——即使懂得也未必会这样卖乖。他听得出来朝廷不想让他掌管淮西兵权了,但张浚并没有直接说,所以就只从字面上实事求是的回答张浚的问题:“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怕难服众。”

 

张浚又问:“张俊(武将,跟谈话的这个宰相张浚不是一个人,也没有亲戚关系,注意区别)怎么样?”

 

岳飞回答:“张俊原来是我的老领导。我本不敢说三道四。但为国家利益考虑,恐怕他性子太暴躁,缺少谋略,尤其郦琼会不服。”

 

张浚这时候脸色已经很难看了,又提了几个不靠谱的名字,岳飞都一一指出这些人很难统领淮西军。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我就知道非你来不可。”

 

岳飞也忍不住了,愤慨地说:“你正儿八经地问我意见,我都是据实回答。难道我是为了图谋这支部队吗?”

 

双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全然没了回旋余地。岳飞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然后未等批复,就把军中事务委托给助手张宪代管,自己回到庐山,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

 

张浚也是怒不可遏,一回去就上书弹劾:“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破坏了皇帝和岳飞之间的信任关系,岳飞立即陷入险恶的旋涡中①。

 

张浚最后仍然坚持派自己的亲信吕祉去统领淮西军队。结果不出岳飞所料:吕祉是个典型的纸上谈兵的文官,没有战争经验,平时吹起来天文地理、排兵布阵无一不通,仿佛军事专家。真到了统兵的位置上,却连最基本的治军方法都不懂,王德和郦琼这两个武将的内斗他根本控制不了。朝廷本来打算派人来调查处理,但吕祉却回复说派人来没用,还应该派军队入驻。这个消息泄露出来以后,郦琼等武将认为是吕祉要搞军事镇压,于是立即发动兵变,把吕祉抓起来杀掉,带领四万多人向金国投降。张浚自己也因此被撤职回家。

 

经过岳飞闹辞职和淮西兵变这两个事件,高宗对武将失去了信任。在此之前,他还一度信心满满的说:“汉高祖打天下的时候,诸将带兵多达几十万,高祖并没有疑神疑鬼的,所以他才能成功。”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他才主动提出要把兵权集中到岳飞手里,打算全力支持北伐。

 

当时金兵其实并没有占据中国北方的决心,主要还是以抢一把就走为主要目标。金兵一路南下推进过快,还没有在北方建立可靠的行政管理体系,看起来势不可当,实际上是孤军深入。北方当时至少还有上千万汉人,金兵只有十几万。一旦岳飞北伐取得比较大的胜利,各地的民间武装一定会纷纷而起,切断金兵的后勤补给线。这种情况下金兵是没有能力长期坚守的,只能放弃中原,带着抢来的财宝退回到燕云十六州。那么整个中国的历史就要彻底改写了。

 

但是,正是由于张浚和秦桧这种文官集团的领袖人物,在国家民族大义与文官集团的私利之间,选择了以集团利益为重,害怕岳飞功劳太大威胁到文官集团的权力。当他们看到皇帝和武将同心协力,准备北伐的时候,不是感到高兴,而是感到恐慌,按照传统的政治斗争思路,坚决挑拨破坏武将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成功”。

 

对于这段历史,有人认为宋高宗害怕金国送回徽钦二宗影响他的皇位,才是高宗停止北伐杀害岳飞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分析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在岳飞北伐之前,宋徽宗就已经死了。

 

这是金国专门派人来通报了的。岳飞给高宗写的北伐奏章里面明确说的是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也就是把宋徽宗和宁德皇后的棺材抬回来安葬,不是活人。

 

徽宗是高宗的父亲,钦宗是高宗的哥哥。父亲回来的话,高宗可能会有很大的压力;但哥哥回来,权力威胁就没那么大了。高宗当时的地位比后来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登基的朱祁钰的地位稳当很多。因为朱祁钰手下都是他哥哥朱祁镇的旧臣。而高宗时北宋政权已经灭亡了,首都被金兵攻陷,钦宗朝的官僚体系已经覆灭。现在南宋王朝的政府班子和武将系统都是高宗时代搭建起来的,钦宗复辟缺乏政治基础。

 

而且岳飞的奏折里面只说要把徽宗的棺材抬回来,却没有提到钦宗,说明岳飞在政治上并不傻,考虑到了高宗的担心,甚至有可能跟高宗达成过默契,不把钦宗接回来。

 

高宗看了奏折很高兴,批示道:“你的奏折我看了,写的很好。有这样的臣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以后军事决策一律由你决定,我不从中干预。只叮嘱你一点,管好手下的将领不要滥杀无辜就可以了(览奏,事理明甚。有臣如此,顾复何忧?进止之机,朕不中制。惟敕诸将广布宽恩,无或轻杀,拂朕至意)。”

 

从高宗的表现来看,他对于北伐原本是很积极的,让岳飞掌握全国兵马就是他在听说父亲徽宗的死讯主动作出的决定。他并不怎么顾虑钦宗,后来对岳飞、韩世忠等武将的猜忌,是张浚和秦桧等文官们反复告诫、提醒、挑拨的结果。

 

《战国策》里面讲过“曾母投杼”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学识、德行都非常好。他在外地居住,有跟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消息传到家里,有人就跟他母亲说:“你儿子杀人了。”他母亲不信,说我的儿子不可能杀人,只是埋头继续织布。过一会儿又来一个人跟她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还是不信,继续织布。后来又来了第三个人跟她说,你儿子杀人了。曾母就丢下织布所用的“杼(音:住)”,也就是梭子,逃走了。

 

俗话说,知子莫如母。人言多了之后,母亲都会怀疑自己的儿子,更何况在前线打仗的将军和深居皇宫的皇帝之间呢?张浚他们先以谗言让高宗犹豫不决,再激怒岳飞,然后又以岳飞的愤怒来作为证据向皇帝告状,如此反复从中挑拨,让皇帝彻底倒向文官一方,主要责任显然应该在挑拨者而不在被挑拨者。

 

宋朝的皇帝权力没有汉朝、唐朝、明朝的皇帝权力大。不管高宗怎么想,如果张浚、秦桧他们能够从国家大义出发,支持岳飞北伐,文臣武将同心协力,皇帝实际上是说了不算的。

 

皇帝必须掌握兵权说话才能算数。当时最精锐的军队掌握在岳飞和韩世忠手里,这两人是坚决主战的。剩下的军队张浚基本能够掌控。如果岳飞、韩世忠在前方打仗,宰相张浚在后方劝说皇帝支持北伐,不搞猜忌掣肘。高宗就算有什么别的想法,也很难付诸实施——更何况在一开始他压根就没有猜忌,这种猜忌的想法也是张浚、秦桧给灌输出来的。

 

最终,在秦桧的密谋和诬告下,为了讨好金国,岳飞被解除兵权,下狱审讯,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我们回对比一下之前范仲淹、蔡确等人跟皇帝死扛,坚决不准皇帝杀人的勇气,就更能发现文官集团的无耻——他们所维护的是只有文官集团才能享有的特权,至于岳飞这种武将,则显然不在保护之列,杀了就杀了吧。

 

所以说,岳飞之死,核心不是皇帝的猜忌,核心是两宋腐败的文官集团一贯防范、打击统兵武将的必然结果。皇帝猜忌,他们就趁机整武将;皇帝不猜忌,他们就挑拨离间一直到猜忌为止,然后继续整武将。这就是所谓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大宋实录公元1127年》,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原始出处为《宋史·高宗纪》。

 

 

 

六、儒家恶棍:史弥远擅杀韩侂胄事件

 

 

 

岳飞死后六十五年,宰相韩侂胄(音:拖咒)再次力主抗金。

 

这个韩侂胄是外戚出身。宋高宗赵构的吴皇后是他母亲的姐姐,因为这层关系担任了负责宫廷内务的长官,掌握一部分禁卫军权。宋高宗当了三十二年皇帝后,自己当太上皇,把皇位传给他的养子赵眘(音:慎),这是宋孝宗。吴皇后就成了太后。宋孝宗当了十六年皇帝后,也学习高宗,把皇位传给儿子宋光宗赵惇(音:蹲),自己改当太上皇。吴皇后又升级成了太皇太后。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侄儿的韩侂胄也跟着权力越来越大。

 

宋光宗赵惇是个间歇性精神病人,无法胜任皇帝的职位。等太上皇赵眘去世,韩侂胄就在姨母吴太皇太后的支持下,联合国防部长赵汝愚等人逼迫光宗退位去当太上皇,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括。韩侂胄也因为拥立有功,成为宰相,并安排自己的侄孙女当了宋宁宗赵括的皇后。

 

岳飞在孝宗时期已经被平反,但秦桧的罪行还没有追究。韩侂胄以外戚身份掌权,宣布追封岳飞为王,并剥夺秦桧的爵位,把他的谥号改为“缪丑”。

 

韩侂胄崇岳贬秦,大大鼓舞了主战派的士气,沉重打击了投降、妥协势力,一时大快人心,上下抗金情绪极度高涨。包括辛弃疾、陆游在内的一批抗金主战派人士被重新启用。此外,韩侂胄还宣布儒家的道学为“伪学”予以禁绝。当时的主和派大臣几乎都是道学信徒,这种打击行动本质上就是强化君权,为集中力量北伐做好政治准备。

 

但韩侂胄的问题是,当年抗金的那一批武将功臣都已经老去,辛弃疾此时都已经六十多岁,陆游更是八十多岁了,主和派文官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军队的几乎所有重要职位。他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才班底。有很多支持韩侂胄的文官也并非坚定的主战派,不过是政治投机分子,看见韩侂胄掌权了就投其所好而已。

 

韩侂胄只在几个关键位置上安插了自己的支持者,而没有对官僚武将集团进行大规模地换血,便贸然北伐。宋军趁金兵不备,获得几次胜利,但很快就转入溃败。在前线统兵的文官大臣、进士出身的丘崈(音:重)见势不妙,便私自与金国议和。

 

韩侂胄闻讯罢免了丘崈,并且捐出家产二十万用于军费,力图鼓舞士气。但很多所谓的“主战派”文官投机倾向暴露,开始背着韩侂胄与金国继续和谈。

 

此时的金帝国已经处在严重内乱的前夕,官僚体系腐败、皇族勋贵内斗、农民起义不断,并无力量继续南侵,非常希望与南宋媾和。但仍然虚张声势,叫嚣必须要有韩侂胄的人头才能议和。偏偏韩侂胄的侄孙女、韩皇后病逝,新任的杨皇后不再卖韩侂胄的帐。主和派文官领袖、进士出身的礼部侍郎史弥远通过杨皇后秘密上书宋宁宗,要求罢免韩侂胄,被宁宗拒绝。史弥远遂在杨皇后的帮助下,伪造宋宁宗圣旨,派人于上朝的路上直接伏击韩侂胄,把他杀死。然后逼迫宁宗接受这个既成事实,并把韩侂胄的人头送给金国以表达议和的诚意。

 

金帝国大喜,以南宋每年进献的岁币从二十五万两增加到三十万两,并一次性赔偿三百万两白银为条件答应退兵。

 

跟害死岳飞相比,文官集团杀害韩侂胄的行径更为无耻。秦桧杀害岳飞毕竟还经过秘密审讯,给岳飞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得到了皇帝的首肯,至少经过了必要的法律程序。史弥远竟然采用伪造圣旨的办法直接暗杀国家当朝宰相,其行径之恶劣无以复加。

 

史弥远完成议和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秦桧平反,恢复他的王爵。第二件大事就是开足马力印钞票——会子,并且宣布新会子不能兑换成金银铜钱,用这种没有准备金的纸币来掠夺民间财富,以满足给金国赔偿战争军费的需要,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

 

史弥远的降金乞和行为,使南宋军民十分不满。在和议签订的次年,有几位主战派的武将试图谋杀史弥远未成,都被处死。十二年后,又发生了殿前司军官华岳谋杀史弥远未遂案。华岳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写过《翠微南征录》等军事著作。宋宁宗听说过他的名字,向史弥远请求饶华岳一命。史弥远说:“这个人想要杀我,怎能轻饶?”下令将他乱棍打死。

 

太子赵竑对史弥远非常不满,曾经在自己的书桌旁边贴了几个字:“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史弥远得知后大为恐惧,于是阴谋废立,趁宋宁宗去世之际,再次伪造圣旨,废掉太子赵竑,另立自己选中的皇室子弟赵昀为皇帝,九年后又逼迫被封为济王的赵竑自杀。

 

史弥远专权二十多年,公开的弄权纳贿,直到病重才退休回家,任命自己的亲信接替自己,死后被封为卫王。他的七个亲信也是个个无法无天,被民间称为“四木三凶”。

 

史弥远这种混蛋、人渣,贪污受贿、任用奸人、专权欺主、阴谋废立、枉杀大臣、坑害百姓、卖国求荣,所有古代权臣能干的坏事都被他一个人干完了。按照儒家伦理,他所干的这些事,无一不丧尽天良。如果他是一个外戚、武将或者太监,那么他在历史上的名声一定臭不可闻、家喻户晓,生前或死后也一定会遭到清算。但他不仅平安着陆,而且直到南宋灭亡,都没有遭到过任何形式的清算,直到今天也没什么骂名。这是为什么呢?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孟子说的:“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史弥远作为当权者,坚决维护而不是触犯权贵集团的利益。宋朝最大的权贵集团就是文官士大夫集团。史弥远是纯粹的儒家士大夫,宋朝理学的坚定支持者,文官集团的杰出代表。他忠诚地维护着自己这个集团的利益,对上限制皇权,严厉打击武将和外戚势力,带头纵容官僚集团贪污腐败,同时大力推崇理学思想,追封理学大师朱熹为太师、信国公,为一大批被韩侂胄打击迫害的理学学者平反,深得文官集团的欢心。只要他代表的这个权贵集团继续掌权,他就不可能被清算。

 

反之,历史上其他著名的权臣,像霍光、张居正这些人物,他们当权的时候秉持的是天下国家的公心,大力整治权贵集团,以铁腕改革来使国家强盛。权贵们对此恨之入骨。等他们一死,立刻就会被反攻倒算,轻则抄家,重则灭族。所以,并不是说大臣专权,犯了皇帝的忌讳就会被清算,还要看有没有“得罪于巨室”。如果你代表巨室专权,只要巨室不倒,皇帝也拿你没办法。

 

宋朝灭亡以后,那些投降元朝的儒家学者在编写《宋史》的时候,拒绝把史弥远列入《奸臣传》,而大力为他粉饰,把阴谋杀害韩侂胄写成侠肝义胆之举,违反宋宁宗遗志非法废立太子也被写得名正言顺,至于降金乞和则只字未提——史弥远是进士出身,他的父亲又是著名儒家学者、进士出身的高级文官,这么根正苗红的人,要是成了奸臣,那让以后的皇帝还怎么重用士大夫?至于为了恢复中原献出自己家产和生命的韩侂胄,因为是外戚而且打击理学,则被列入《奸臣传》大加鞭挞。

 

 

 

4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意识形态 2023-6-25 16:28
作者能突破了千年来中国历代史书的理学糟粕影响,旁证博引各方史料,为现代中国人还原出历史上真实的理学官僚祸国殃民的行为。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9 03:06 , Processed in 0.017633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