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三章)

2023-5-16 04:23|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9172|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的十六年,是明王朝历史上国防力量振兴和社会比较安定的十六年。不管从国防还是内政上看,朱厚照都跟昏君沾不上边。如果真要说他是昏君,那最昏的事情就是听信奸臣诬告,把忠心耿耿为他推动变法改革的太监刘瑾给凌迟处死了。

四、刘瑾惨死:官僚集团的报复

 

 

除了清丈田地和审计财政收支以外,刘瑾还加强了对官僚体系的管理。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奏请皇帝下令:凡是在京官员休假超期及生病满一年的全部强制退休。

 

这又是试图纠正中国官僚体系下的一个老毛病。反正做官是铁饭碗,有些人混了个一官半职,领着国家的工资就长期请假不来上班,然后利用关系在外面做自己的生意。现在这种事情在各个政府机关里面都还多得很。刘瑾这么一搞,就是断了这些人的饭碗。

 

然后刘瑾又改革官员考核制度,不再采取每三年考核一次京官、每六年考核一次地方官的方式,而是随时抽查,轮换着来。增加了官员的考核压力。

 

这些措施也激怒了官僚集团,再加上清丈田地让他们要补交多年隐瞒的税收、查盘钱粮搞得他们不好侵吞国家财政。权贵们无比愤怒,团结起来要置刘瑾于死地。

 

首先是安化王叛乱。因为刘瑾对军屯土地的清查,激起了边关军事将领的愤怒,大家怨气冲天,说刘瑾是个混蛋。这个安化王的王府在甘肃,靠近边镇,听闻这些消息,认为朱厚照和刘瑾的改革已经犯了众怒,想要学习朱棣,趁机起兵篡位,打的旗号就是“清君侧”,也就是清理掉皇帝身边的奸臣——刘瑾。

 

朝廷派出文官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前往平乱。但是朝廷大军还在路上,安化王叛乱就已经被附近的将领给扑灭了。但是张永抓住这个机会,和文官们合谋,把安化王的造反公告和文官们写的告发刘瑾罪状的奏章进献给朱厚照,然后添油加醋地告了刘瑾一状。

 

刘瑾自己确实也有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就是贪污。虽然他大力打击贪污腐败,但却似乎认为自己贪污一点没什么关系。他一方面替皇帝敛财、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没有少干贪污受贿的事情。这成为了刘瑾变法最大的污点。贪污的数量,根据刑部档案,抄家抄出来的有数百万两。这个数量没有后来各种野史吹得那么多,什么五千万两白银之类的,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千年十大富豪之一,都是过分夸大的。还有就是这些钱不全是受贿所得,也包括了他们全家人经商的收入。虽然家人经商也会利用刘瑾的权势,比如可以在京城黄金地段开店、打击同行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可以算为合法收入。权贵之家经商在明朝是普遍现象,在当时并不被视为违法行为,皇帝、勋贵、太监、文官,家家都这么干。刘瑾当了几十年太监,积累数百万家产,算是大贪污犯,但也绝没有后来的野史吹得那么玄乎。而且我们对照后来严嵩的抄家数据,抄出来上报皇帝的钱比最后真正进入国库的多了几十倍,所以刑部档案记录的数百万两也可能是过分夸大的,因为里面有官僚集团对刘瑾栽赃陷害的部分。

 

朱厚照看了安化王的造反告示、听了张永的密告以后,说:“刘瑾辜负了我。”于是下令把刘瑾逮捕审问。第二天又下令把刘瑾罚往南京闲住,降为六品奉御。这个处罚跟当年朱见深处罚汪直一样,相当于强制退休,是很轻的。

 

文官集团和张永等人决心置刘瑾于死地。《问刑条例》已经明确废除了贪污的死刑,而诸如专权、迫害官员、伪造圣旨等罪名,看起来皇帝并不认可,只对刘瑾作了免职的处罚。文官们于是组织人连夜查封了刘瑾的家,往他家里塞进去了很多武器、盔甲、伪造的玉玺等等,制造刘瑾要谋反的假象,最牛的还是把刘瑾常带的一把扇子里面装了一把隐藏的匕首,说这是刘瑾随时带在身边准备刺杀皇帝的。然后当成大新闻跑去报告朱厚照,请皇帝亲自前去查看。

 

朱厚照看到这些东西以后,果然勃然大怒。同意以谋反的罪名处置刘瑾。诸法司会审的结果,判处刘瑾凌迟处死,获得了朱厚照的批准。

 

正德五年八月,刘瑾被凌迟三日而死。按照规定,要剐三千三百五十七刀,第一日先剐三百五十七刀,每下一刀吆喝一声,可说极为残酷。

 

这一年,刘瑾刚好六十岁。

 

刘瑾的惨死昭告世人:触动权贵利益的改革者很难有好下场。而且,改革者在对权贵集团的利益动刀的时候,一定要首先管好自己、管好家人,不要给利益集团以把柄,不然一旦遭到反扑,下场必然极为悲惨。

 

随后,刘瑾当政期间的所有改革立刻被全部废除,清丈活动停止,连已经清丈出来的田地也不算了。

 

这场斗争最大的失败者除了刘瑾和他的支持者以外,就是皇帝朱厚照了。他一时冲动听信了文官们的诬告,同意残酷处死刘瑾,也就意味着他所想要推动的改革被终止了。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只忠于皇帝而得罪官僚集团是不行的。皇帝可能一时宠信你,给你很大的权力,但官僚集团总会想办法反扑,把你置于死地,到最后算总账肯定得不偿失。

 

刘瑾一死,也就再也没有人愿意替皇帝去干得罪官僚集团的事情了。而朱厚照自己,也因为刘瑾的贪污和谋反等罪行,以及变法活动激起了郡王叛乱这样严重的后果,不敢再授予其他人这样大的权力去推动改革变法了。

 

这场疾风骤雨一般的变法,刚刚开始就结束了。

 

 

五、应州之战:对蒙古的军事反击

 

 

体制方面的改革虽然终止,朱厚照还是没有放弃振兴国家军事力量的努力。他再也没有刘瑾能帮忙镇住文官集团了,所以只能选择逃避。他在皇宫的旁边营造了一个“豹房”,花了大概24万两白银,跑到里面去处理政务。这样就可以避开宫中的各种繁文缛节,也可以不跟大臣们见面。

 

朱厚照在豹房里面仍然每天大量地批阅奏章。《明史》里面说他在里面纯粹就是玩乐、荒废朝政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他把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的武将江彬视为心腹,在豹房里面跟江彬一起练习武艺、并商量整顿军备的策略。江彬是一个非常勇敢的武将,曾经头上中了一箭还坚持冲锋杀敌,在皇帝面前也无拘无束,想到什么说什么。朱厚照就喜欢这种人,而讨厌成天引经据典对他进行说教的文官士大夫。

 

根据江彬的建议,朱厚照作了一个重大的军事调整,就是把京城的军队和边防部队进行了对调。这样做是因为京城部队长期不习战阵,战斗力大幅度下降,在镇压刘六刘七起义中表现很糟糕。这种轮换制度就是把内地的军队送到边关去锻炼,提高他们的战斗力。实际上京城的军队都算是精锐,按照高标准来招募的,花大价钱养着这么废掉肯定是不好的。

 

除了这个重大部署以外,朱厚照的其它措施都没有被官方史料记录下来。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朱元璋为明朝制定了两套相互独立的管理系统——行政系统和军事系统,军事系统是走的“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军事卫所”的指挥体系。这个体系的运转是可以不经过文官行政系统的,武将们的报告和皇帝的命令也不会像文官的奏章一样公开刊发,属于军事机密,所以文官们整理的历史里面找不到这些材料。

 

文官们参与军事决策的方式主要就是跟皇帝讨论,还有就是出征的时候要搞文官统兵。朱厚照进入豹房,拒绝跟文臣们见面,当然就更没有兴趣跟内阁讨论军事问题,也不再让文官统兵,那么这方面的信息文官们就几乎一无所知。所以就他们发挥想象力,硬说朱厚照在豹房里面就是天天淫乐妇女、玩各种珍禽走兽等等,什么正事儿也不干。

 

要说好色、玩乐这些事,二十岁出头的年轻皇帝应该是有的。但能不能就说皇帝除了这些事情以外就不干正事了呢?

 

我们有证据证明,朱厚照在豹房是干了很多正事的。首先是《武宗实录》里面显示他每天都在不断地批阅大臣的奏章,做出各种决定。第二就是他在豹房期间,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孝宗时期那种被动挨打的局面得到了扭转。

 

在《孝宗实录》中,对蒙古骑兵作战取得斩首一百级以上的战斗,只有王越偷袭贺兰山那一次。除此之外,斩首超过一百的战斗都是镇压农民起义或者在云南、两广或者在辽东对女真取得的——那个时候女真还比较弱。

 

但是到了朱厚照时期,特别是刘瑾变法之后,边关对蒙古作战斩首一百级以上的战斗则开始频繁出现:

 

正德五年四月,蒙古骑兵进犯甘肃庄浪,各路明军联合进击,取得胜利,斩首一百五十三级,取得自从王越贺兰山大捷之后对蒙古最大胜利(《武宗实录》,卷62)。

 

正德六年十月,蒙古兵进犯陕西山丹卫,守备都指挥张鹏在独峯山湖斩首六十五级,西北副总兵白琮在甘州黑柴沟斩首一百六十三级,并各获马驼牛驴及器械甚众(《武宗实录》,卷80)。

 

正德六年十一月,总兵官王勋在甘肃观音山斩首二百六十六级;都指挥张鹏、傅德在甘肃新河北山坡斩首一百八十六级;副总兵苏泰、游击将军吴英等在凉州姚家寨斩首二百四十七级(《武宗实录》,卷81)。

 

正德六年十二月,副总兵苏泰等在甘肃大沙窝斩首一百零七级,指挥同知吕桧在陆坝湖斩首七十三级(《武宗实录》,卷82)。

 

正德七年一月,都指挥董杰在肃州斩首一百零九级;总兵官王勋在甘肃赤斤番城斩首九十九级(《武宗实录》,卷83)。

 

正德九年六月,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率兵进攻宣府。明军初战不利,后来使用前后夹击的战术,迫使蒙古退兵。这一场战争虽然明军没有占到便宜。但跟之前的的胜利一样,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孝宗时期那种被动挨打、龟缩不出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军队敢于出城和蒙古骑兵硬碰硬地打野战了,而且给对方的杀伤有时还比较大。

 

此外,在《武宗实录》里面还有两次边将探听到蒙古骑兵在某处驻扎,在晚上长途偷袭取胜的记录,更是英勇不凡。

 

如果说朱厚照就像文官们描写的那样,天天淫乐游玩、不务正业,那边关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呢?

 

正德十二年八月,朱厚照得到消息,蒙古骑兵可能有一次大规模的进犯。他偷偷换上便服,带上江彬等少数几个心腹,瞒着文官,溜出了北京德胜门,直奔昌平。但是出乎他的意料,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竟然拒绝开关,并写奏疏劝皇帝返回。朱厚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在关外傻等了一晚上,只好于次日返回了北京城。

 

回到北京之后,立即就被大臣催促着上朝,还有他出去这几天积压的奏折,需要他去处理,搞得他不胜其烦。半个月之后,朱厚照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打探到了张钦出巡,不在居庸关,再次半夜偷偷跑出北京城,神不知鬼不觉地出了关。为了防止那些大臣们又跑来把自己拉回去,朱厚照留下谷大用镇守居庸关,不准任何官员出关。

 

朱厚照最终如愿以偿来到了边关重镇宣府。江彬和朱厚照俩人经常穿着便装,和平民一样在宣府游玩。这里没有宫廷的拘束,没有文官们的絮絮叨叨,朱厚照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参加这里各种娱乐活动和集市,他太喜欢这个地方了,称宣府为他的“家里”。

 

正德十二年九月,也就是朱厚照刚到宣府的那个月,蒙古五万骑兵开始在玉林卫周围进行集结,意图大规模的进犯明朝边境,统帅是蒙古小王子。朱厚照闻讯大喜,集结明军边境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准备与蒙古骑兵进行一场大战。

 

朱厚照召集大同一带的守军,开始做出军事部署,大致的部署结果是:以大同为防守的核心,命令总兵官王勋驻守。同时,在大同的四周布下重兵,大同外围的聚落城由辽东参将萧滓驻守,大同东北的天成卫由宣府游击时春驻守,大同北边的阳和卫由副总兵陶杰驻守,镇虏卫由副总兵朱銮驻守,威远卫由游击周政驻守。朱厚照集结了六万明军,严阵以待五万蒙古骑兵的到来。

 

十月,朱厚照亲自率军来到顺圣川,这里在宣府和大同之间,可以遥相呼应,便于他指挥。但是十月十五日,蒙古骑兵并未进攻大同,而是分道南下。朱厚照考虑到镇虏卫和威远卫的兵力薄弱,立即命令驻扎在大同周围的时春和萧滓带兵驰援。同时,要求大同参将麻循等人带兵尾随到蒙古骑兵背后,牵制其南下,并调集宣府各处的军队来到战场,准备迎战。

 

十月十八日,在应州城西北的绣女村,明军王勋部和蒙古骑兵遭遇,双方展开激战。

 

第二天,明军其他部队和王勋会合,在应州城北的五里寨再次和蒙古军队激战到黄昏,蒙古骑兵无法取得优势,只好暂时退却。王勋率军退入应州城休整,准备明日再战,明军朱銮部等人也在当天晚上赶到会合。

 

十月二十日,王勋带兵出城主动攻击蒙古骑兵,双方在应州城附近的涧子村遭遇,展开激战。蒙古方面人数略占优势,朱厚照立即派萧滓、时春、周政等人前往援助,但是小王子派人对援兵进行阻截,使得两边的明军不能会合,情况十分危急。

 

在后方指挥的朱厚照得到消息,和江彬、张永等人亲自率军从阳和赶到战场支援。正在作战的明军见援兵赶到,而带兵来到阵前的居然是皇帝陛下,都受到强烈鼓舞,士气大盛,无不拼死作战,将蒙古人逼退。朱厚照命令明军就地扎营,等待明日的决战。

 

十月二十一日,蒙古人主动进攻明军,昨天已经上过战阵的朱厚照带着内心的激动,亲自率军冲向战场。六万明军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甚至连朱厚照都在阵前亲斩一名敌人。双方战斗激烈,规模空前,都是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冲击对方阵地,来回拉锯。这场战斗从早上的七点多,一直打到晚上六点多。

 

到了夜里,蒙古人不得不撤退。到了第二天,基本全部西去。朱厚照试图集结大军准备对蒙古人再进行追击,但是不幸遇到天气问题,黑沙风暴对作战不利,只好也就此作罢。①

 

应州战役是明朝中后期对蒙古作战最大的一次胜利。它比宪宗时期王越和汪直偷袭蒙古王庭更重要,因为那一次是趁其不备进行的偷袭,威慑作用大于对敌军的杀伤。而这一次是两军主力的正面野战,最终以明军胜利而告终。蒙古军队退兵以后,在此后十年间再也没有发起过较大规模的入侵。其原因是蒙古内部发生了分裂。但这并不是朱厚照的幸运,而是应州之战取得胜利的结果。

 

根据蒙古方面的史料记载,小王子巴克蒙图就是在这一年去世的。如果应州之战发生了他去世之前,此时距离年底也就两个月,巴克蒙图之死就有可能是受应州之战失败的打击或者受伤造成的;如果巴克蒙图在这之前就去世了,那么新继位的就是他年轻的儿子。这个新的小王子刚刚继位就带大军南下,就是为了树立威望,但想不到被朱厚照亲自带兵迎头痛击,无功而返,这对他的威望必然是很大的打击,这在促成蒙古鞑靼部落的再次分裂上必然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从应州之战的过程来看,朱厚照表现出了很好的军事素养。

 

首先,情报工作很到位,他偷偷跑出居庸关之后一个月,蒙古骑兵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入侵;

 

其次,刚开始策划以大同为中心,守城待援,拖住蒙古骑兵寻求决战,发现蒙古骑兵进军方向有变之后,又及时调整策略,派遣先头部队火速拖住蒙古军队主力,再逐步派遣援军,最后亲自带兵与之决战。这个过程军队调度有方。

 

最后,他自己也勇于上阵厮杀,亲手斩杀蒙古骑兵一名。

 

所有这些东西加起来,我们还能相信文官们记录的历史里面所说的:朱厚照从小就光知道飞鹰走狗、宠信奸佞、不务正业吗?

 

按照文官们的说法,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樘是千古明君,每天都在勤政,使用的人全都是贤臣,又没有太监乱政,什么都好。但不知道为什么,军队战斗力越来越糟糕,屡战屡败。而朱厚照是古今罕见的荒唐皇帝,特别是重用太监刘瑾,更是祸国殃民、颠倒乾坤,但明军却在皇帝长期不务正业和刘瑾不断贪污腐败、陷害忠臣的情况下,突然就变勇敢了,敢主动出城和蒙古骑兵野战了,还能打得赢。朱厚照远离贤臣,每天都在宠信奸佞,但这些奸佞却跟朱厚照一起带兵上阵跟蒙古骑兵对砍。

 

这样的历史记录,我们能够相信吗?

 

我认为,这样的历史,是不能相信的。历史是文官们记录的,关于内政事务他们怎么编都可以,但是对外战争,他们编不出来,或者说至少编不了太离谱。这就给了我们一面比较客观的镜子,可以从中看出哪些是真正的奸邪,哪些是真正的英雄。

 

根据我们能够看得到的史料,我认为以下的解释才是更符合历史事实的:

 

朱厚照是一个从被儒家理学思想教育长大的皇帝,原本很尊重文官士大夫。但他也看到了他父亲执政时期国力衰落,屡屡被蒙古欺凌的现实,下定决心加以改变。结果他一上台,文官们就千方百计架空他的权力,阻止他任何想要改革现状的努力。最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和他父亲留下来的文官集团决裂,重用太监刘瑾进行大力的整顿,严格吏治、清理财政、丈量军屯土地等等。但是太监刘瑾贪污腐败严重,令他十分失望,加上文官们的诬告,刘瑾被凌迟处死。他的改革期望落空了。

 

此后,朱厚照不再寻求全面改革,但他对文官集团还是没有任何好感,拒绝他们试图给他订立的任何规矩。于是,他选择了抛弃文官集团,躲进豹房,任用江彬等行伍出身的武将,利用朱元璋设计的军事指挥系统来对军队进行改革。同时自己带着太监们努力练习骑射,为亲自上阵作战做准备。而这些都被文官们视为荒唐、不务正业的行动。

 

这种努力的成果,就是明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得到了提高,对蒙古作战不断取得胜利,在应州之战中更是击败了蒙古五万骑兵,并间接促成了蒙古鞑靼部落的分裂,使得在朱厚照执政的后期,中国北方边境相对安宁。这不是朱厚照运气好,而是他拼命努力工作干出来的成果。

 

①《明武宗实录》卷154。过程描述转引自慈询:《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8:27 , Processed in 0.03267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