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三章)

2023-5-16 04:23|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9179|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的十六年,是明王朝历史上国防力量振兴和社会比较安定的十六年。不管从国防还是内政上看,朱厚照都跟昏君沾不上边。如果真要说他是昏君,那最昏的事情就是听信奸臣诬告,把忠心耿耿为他推动变法改革的太监刘瑾给凌迟处死了。

六、武宗南巡:正德是一个荒唐的皇帝吗?

 

 

正德十三年七月九日黎明,朱厚照又故伎重演,穿上便服,带着几十个随从,偷偷地溜出了居庸关。这一次,朱厚照带着一万七千人的军队,从宣府出发向西而行,开始巡视各个边镇。这次巡视持续了五个月,朱厚照走了一千多公里,全程骑马,从北直隶一直走到甘肃。顶风冒雪,备历艰险。有当地官员为他准备了舒适的车,朱厚照从来不乘坐,而是一直和士兵们走在一起。①

 

这种皇帝亲自骑马巡视边关的行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晓得文官们是怎么开的脑洞,把这么能吃苦耐劳、关心国防的皇帝描写成荒淫无耻、古今罕见的大昏君。对于朱厚照在宣府下了哪些军令、巡视到了哪些地方等等,文官们绝口不提,表示皇帝不准我们出居庸关,我们没法记录。而对于朱厚照在宣府抢了几个民女、什么时间、在哪里抢的、姓甚明谁、有没有带着江彬一块去等等,全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像他们当时就在身边亲自看见一样。

 

在外巡视期间,朱厚照仍然在不停地批阅大臣们不远千里送来的奏章,只不过数量比较少,专门挑选重要的批示,朝政事务则委托给首辅杨廷和处理。这个杨廷和倒真是一个很干练的行政人才,在朱厚照离京期间,把行政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明史·杨廷和传》里面说:“当廷和柄政,帝恒不视朝,恣游大同、宣府、延绥间,多失政”。而杨廷和“灾赈蠲贷犹如故事,百司多守法”,使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明末文人陈子龙指出:“武皇穆骏西驰,而天下晏然者,以任相得人也。”可见朱厚照用人得当,并没有因为自己跑到边关去亲自督查国防,就把内政给荒废了,国防力量加强、蒙古不敢再来侵扰的同时,国内也没有出大乱子。这是一个荒淫无耻的皇帝干出来的事儿吗?

 

从宣府回来以后,朱厚照又想去巡视江南地区。这一次文官们下定决心,坚决不让他南下。因为皇帝管军队还勉强能说得过去,而经济社会问题如果也跳过文官系统皇帝去直接抓,那就完全不可接受了。

 

文官集团认为皇帝最好的做法就是把自己关在紫禁城里面,所有信息都要以文官系统提供的奏章为准,文官们说国家是个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明朝的皇帝也大部分都很听话,一辈子窝在皇宫里面哪里也不去。

 

实际上,明朝也是唯一一个皇帝从来不在京城以外给自己修建行宫、离宫、避暑山庄、皇家围场的大一统朝代。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里面明确的告诫后世儿孙:“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宮、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虽是朝廷嗣君掌管天下事务者,其离宫、别殿、台榭游玩去处,更不许造。”后来的皇帝一直遵守了这条祖训。

 

到了朱厚照,花24万两银子把皇宫旁边的“豹房”——也就是皇室饲养珍稀动物的地方,严格来说也属于皇宫的范围——改成办公居住的场所,有两百个房间,占的土地也还是皇室的土地,就被文官们骂死。

 

最搞笑的是,就这样什么离宫行宫都没有,后来清朝编写的明朝历史还非说明朝皇帝所用的太监宫女有十多万人。而明朝紫禁城总占地面积也就75万平方米,房间面积15万平方米。如果真有十多万人,人均使用面积就只有1平方米,大家全都得站着睡觉,皇帝的金銮殿上都得站人才站得下。就这么荒谬的数据,还在研究明史的各种书籍文献中被反复引用,作为明朝皇帝挥霍无度的重要证据。②

 

朱厚照要南巡的消息一传出来,文官们就接连不断地上奏反对。在所有反对无效之后,他们就集体跪在皇宫门口,要求皇帝保证绝不南下,否则就不起来。

 

对这种耍无赖的做法,朱厚照是真生气了,下令锦衣卫把这帮家伙抓起来打板子。有几个身体不好的挨打之后,回家几天就死掉了。这又成为朱厚照是暴君昏君的一大罪状。

 

问题是谁叫你们跑人家门口堵着不让出门的?如果有人跑我家门口来堵着不让我出门,怎么劝也劝不走,我也会生气想要动手打人。直到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驱散游行示威的队伍,用高压水枪、催泪弹还有致人死亡的呢。

 

皇帝作为国家元首,对帝国兴衰人民疾苦负最终责任,有权利也有义务去了解国家的真实情况。这种行动要花一些钱,耗费一些人力物力,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劳民伤财。今天美国总统出行也得带着一大队警卫,出远门还有空军一号专机。这专机价值十几亿美元,使用年限也就二十年,连保养费用足够一千户美国普通家庭二十年里吃喝不愁了,为什么不省下来呢?还有他的专用防弹车和警卫随行人员的费用也是一笔庞大开支。是不是为了省这些钱,总统就应该天天窝在白宫批阅文件就可以了?咱们的政治局常委也不断到中国各地调研,每次调研都要花费很多交通运输和人员安保成本,如果为了节约这些成本而取消这种调研活动,改为在中南海批阅文件,对国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朱厚照出巡边关并没有耗费巨资。他要去巡游江南也没像隋炀帝那样修大运河、修离宫别殿,只不过带着卫队去视察一趟,为什么文官集团拼了命都要拦着呢?这里面有一些人是装糊涂,但还有一些人是真糊涂,真的认为皇帝出游会危害国家、劳民伤财。但他们所认为的是错误的——把皇帝关在皇宫里面,不让他接触真实的中国社会,再由文官集团垄断皇帝的信息渠道,对国家人民是不利的,会使官僚们欺下瞒上、贪污腐败的情况得不到有力的监督。

 

明朝的文官没有宋朝的文官权力那么大,但是他们在团结起来跟皇帝斗争方面,力度更大、态度更坚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理学思想在明朝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了。有这么一个完善的意识形态来作为思想支撑,就教育出来了一大批真不怕死的激进分子,为了维护“道统”非要跟皇帝死磕到底。而文官集团也需要利用这种激进分子,把他们捧为英雄、树为典型。谁要是上书把皇帝骂得狗血淋头、猪狗不如,那么谁就是正直之士;谁要是激怒了皇帝、挨了廷杖,那就更是无上的光荣。这种人只要没被打死,很快就会被提拔重用;就算被免官回家,也是名震一方,不管经商办学都有人来资助帮忙;万一真被打死了,也会有人照顾你的父母妻儿。

 

廷杖完了之后,大臣们还是没完。朱厚照一看真没办法,之好宣布取消视察江南的计划。

 

不过朱厚照运气很好,没过多久江西的宁王就造反。他宣布以皇帝亲征的名义南下,这下大臣们就找不出充足的理由来拦住他了。虽然宁王叛乱很快就被南赣巡抚王守仁平定了,但朱厚照仍然继续南下,在南京呆了六七个月才返回北京。关于他在南京这大半年做了些什么,历史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这期间葡萄人已经到了广州,他们派了一个懂中文的代表到南京来朝觐中国皇帝。朱厚照很高兴,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接见了他,又把这个使者留在身边问长问短,还带回了北京,详细地了解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情况。

 

在返回北京的路上,朱厚照不小心在一次游玩中掉入湖中,虽然很快就救了起来,但是从此一病不起。看起来有可能是呛水引发的肺炎。回京之后不久,朱厚照就去世了。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的十六年,是明王朝历史上国防力量振兴和社会比较安定的十六年。正德年间确实爆发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是正德四年十月,“河北响马”刘六、刘七起义,起义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波及北直隶、山东、湖广、南直隶等地区,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平定。但刘六、刘七等人当“响马”打家劫舍是从孝宗年间就开始干的,当时北直隶就已经很乱了。当地负责给朝廷养马的农户,时常因为无法缴纳足够数量的马匹而破产逃亡,很多人选择了去当强盗,小规模的暴动时有发生。

 

刘瑾当政以后,采取铁腕镇压,派御史宁杲为“捕盗御史”到北直隶搜捕响马。宁杲“奏立什伍连坐法,盗贼捕获无虚日”。这些响马头目以前就被官府逮捕过,但每次都通过行贿被放了出来。这次被逮捕以后,他们还想行贿逃脱,被刘瑾拒绝了(正史里面的说法是刘瑾的家人要价太高,刘六等人交不起)。这才激起了大规模的起义。

 

在平叛初期,朱厚照发现京城的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老是打不过农民起义军。他亲自召见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的一线将士江彬,了解了其中的内情,并接受江彬的建议,下令边军和京军对调,起义才被平定。

 

起义被镇压以后,朝廷随即下令减免京畿、山东、河南等地税粮,并宣布“流民复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又裁撤冗官,清查皇庄、官庄,退还给农民一部分土地。从此一直到嘉靖初年,是一段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局面安定的好时光。朱厚照采用先铁腕镇压叛乱,再对暴乱地区轻徭薄赋的方式,化解了矛盾、恢复了社会秩序。这种做法是正确的、成功的。

 

不管从国防还是内政上看,朱厚照都跟昏君沾不上边。如果真要说他是昏君,那最昏的事情就是听信奸臣诬告,把忠心耿耿为他推动变法改革的太监刘瑾给凌迟处死了。这让他的改革不再可能深入,而只能做一些整顿军务这样的表面功夫。

 

没有深刻的内政改革,军事力量的强大注定只能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这使得朱厚照没有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皇帝,实现明王朝的再次中兴,只不过在军事上暂时的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维持了一个表面上安定团结的局面而已。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一个非常努力为国家工作的皇帝。但跟他的祖父明宪宗比起来还是要差一大截,最后的庙号也很合适——“武宗”,也就是主要在军事上成绩比较大,与全面中兴的“宪宗”不在一个档次上。

 

 

①《明武宗实录》卷170

 

②所谓宫廷里面有十万人的谣言,源头是康熙皇帝的一句话,他说他听皇宫里面以前的老太监说,明朝有十万宫人。因为是皇帝说的,就被当成权威资料记入正史。实际上,明朝宫廷全部人员加起来应该不超过一万人。邱仲麟所著的《〈宝日堂杂钞〉所载万历朝宫膳底账考释》里面有过考证:“从《宝日堂杂钞》所录膳单来看,其身份属皇家者,膳食均以‘分’计;至于宦官、宫女人等,身份较高者以‘位’、‘分’计者,其余则以‘桌’计者。统计宦官、宫女(含婆婆),以‘位’、‘分’计者,数字为618。至于以‘桌’计者,则有361桌。以一桌8人计,数字为2888人。”“其他,还有一些内廷杂差净身人等,未记其分数或桌数。暂估以5000人。合计宦官、宫女,加起来不满9000人。若加上其他外朝的官役,宫膳所供应的人员,合计约10000多人。”邱仲麟对内廷杂差净身人的估计明显过高,所以实际应该是不超过一万,五六千人是比较靠谱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9 03:08 , Processed in 0.01670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