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四章)

2023-5-16 04:24|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1276|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好像西方殖民者本来是在做生意的,结果被我们打成强盗一样。实际情况是:西方殖民者本来是强盗,被我们打成了做生意的。没有明军将士奋勇杀敌,倭寇不会自己跑掉。美洲、非洲那些国家没有海禁,结果不仅没有享受到大航海带来的繁荣,反而亡国灭种,就是明证。

三、君臣决裂:内阁封驳与皇帝辞职

 

 

张璁的奏章公开以后,在文官们中间引发了很大的震动。震动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有个观政进士支持皇帝,而是因为张璁这篇文章所讲的道理无法反驳,满朝大臣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把它驳倒。其实也不是张璁多么聪明厉害,主要还是因为这一次杨廷和选择的向皇帝进攻的方式太拙劣。

 

跟赵高的“指鹿为马”相比,杨廷和“指伯为爹”的性质更坏、更糟糕。因为鹿和马就是名称不同,搞错了也就是个知识错误;而把伯父和父亲颠倒,就不仅是知识错误,还违反了最基本的人类伦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完全被理学思想洗脑的文官们,也无法再保持团结。装糊涂和真糊涂的两派出现了分裂。装糊涂的那一派当然要继续装糊涂。但真糊涂的那些人,看了张璁的奏章之后有些就不糊涂了,转而支持张璁或者至少是保持中立、保持沉默的立场。

 

正义终究还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的。

 

有了张璁的理论支持,嘉靖迈出了非常大胆的一步:召集内阁大臣,拿出自己亲笔写的手敕,交给杨廷和,说自己刚刚决定,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要求内阁按照这个拟一道圣旨。

 

明朝皇帝的指示必须先经过内阁草拟之后才能成为合法的诏令,这是明朝内阁权力大的重要原因。

 

杨廷和把皇帝的敕书读了一遍,面无表情地把它退还给了嘉靖,以表示内阁拒绝接受这样的诏书。

 

嘉靖皇帝极度震惊。封驳权六科有,内阁理论上也有,但几乎没有使用过。因为六科是言官,主要职责就是挑政策的毛病,而内阁是和皇帝一起制定政策而不是监督唱反调的。内阁驳封,那就是文官和皇帝的直接对抗,而且是非理性的对抗,双方已经拒绝沟通了。杨廷和显然是铁了心要给皇帝立规矩。

 

随后,言官们又一拥而上,开始对张璁进行弹劾。嘉靖皇帝当然知道这都是内阁指示的,对所有弹劾奏章一概留中不发。

 

正在激烈斗争的时刻,嘉靖的母亲兴王妃也来火上浇油了。即位之后不久,嘉靖就下令去湖广迎接母亲来北京居住。经过几个月的跋涉,王妃走到了北京城的郊外。和嘉靖当初进门的时候一样,议定什么样的礼仪又成了大家争执的焦点。嘉靖开始表现出强硬的姿态,再三否决了礼部的提议,提出要以太后的仪仗入宫,并祭拜太庙。杨廷和等人坚决反对。双方再次陷入僵局。

 

城外的王妃听说嘉靖要称呼孝宗为皇考时,不禁大怒,对身边的迎接官员高呼:“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变成别人的儿子?”她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采用拒绝入城的方式来抗议。

 

当嘉靖皇帝听说母亲在外停留很久也不能入城的时候,再一次痛哭流涕。这个时候,他身上那种倔强的性格发挥了作用,他决定作最后一搏了,带着满脸的泪水奔向清宁宫。他一边哭泣,一边启禀张太后:为了不让母亲受苦,不让自己无法认自己的父亲,他要求退位,带母亲回到湖广继续做亲王。任凭张太后如何劝慰,嘉靖的态度都异常坚决。

 

张太后和杨廷和最后还是妥协了,因为皇帝退位这个事情实在是震动太大了,他们还下不了这样的决心。这将引发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法统危机,谁也不知道最后会如何收场。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兴献王与兴王妃可以改称兴献帝与兴国太后,但是只能称帝和后,不能加皇字。

 

至于要不要管孝宗叫皇考的问题,则仍然悬而未决。嘉靖也没有再争,毕竟退位这个事儿也是非常悬乎的,他其实也承受不起。

 

这次细小的胜利并未让内阁退缩。此后杨廷和又两次采取了内阁驳封的方法来拒绝皇帝的命令。阁权和皇权之间呈现高度紧张的局面。

 

张璁的实习期结束了,要安排实际岗位。杨廷和当然毫不犹豫地把他安排去了南京,临走之前还派中书舍人张天保警告他说:“你本来可以不去南京的,现在只能委屈你了,以后不要再在礼仪问题上搞鬼了。”给事中熊浃上书,说应该尊兴王妃为慈寿太后,杨廷和把他明升暗降外放为河南布政司右参议。

 

而那些力挺杨廷和的官员则得到重用。巡视云南的都御使何孟春上疏说兴献王不宜称考,杨廷和就调他任户部侍郎;都御使林俊上书说,嘉靖皇帝如果坚持己见,就会“取讥当时,贻笑后世”,杨廷和把他提拔为工部尚书。①

 

嘉靖二年,宫内发生火灾。文官们上奏声称,这是老天爷对皇帝违反礼法,不称自己的伯父为父亲的惩罚。嘉靖这个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迷信,后来还热衷于修道。嘉靖他妈也是一样。这可能跟湖广地区的风俗习惯有关。他们暂时接受了文官们的看法,决定妥协:嘉靖管孝宗称皇考,管朱佑杬称本生皇考。两个都称考,相当于同时认两个父亲,孝宗是继父,朱佑杬是生父。杨廷和对这样的胜利感到满意。

 

但这些胜利都只是表面上的,时间在嘉靖皇帝这一边。

 

朱元璋安排的文武分立的体制仍然在发挥作用。杨廷和之所以不敢冒险让皇帝退位,最重要的就是兵权并不在文官手中。只要在这个问题上他退缩了,让嘉靖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又不能剥夺皇帝的兵权,他就没有胜利的希望。等皇帝学会了如何熟练的掌控锦衣卫和军队之后,文官集团就无法再抗拒他的意志。

 

同时,文官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一些言官开始弹劾杨廷和的各种不法事项,特别是兵部给事中史道弹劾他曾经收受宁王的贿赂,为宁王谋反之事提供庇护。

 

这个事情霍韬在私人笔记中也提到过,说宁王在造反之前曾经在北京到处行贿,并记录了受贿名单,从名单中看,满朝大臣只有内阁大学士梁储和兵部尚书王琼没有受贿。而王琼在宁王叛乱中的表现可以证明他应该真的没有受贿。因为当京师风传宁王要造反的时候,他就慧眼独具地把王守仁派到江西去当巡抚。宁王叛乱,京师一片慌乱,王琼却说:“我安排王守仁去就是为了今天,有王守仁在,宁王用不了多久就会覆灭。”结果真的不到两个月,王守仁就在中央没给兵没给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愣是把声势浩大的宁王叛乱扑灭了。

 

嘉靖继位之后,杨廷和独揽大权的这段时间,言官们疯狂弹劾王琼,导致王琼下狱。而王琼在狱中弹劾杨廷和,揭露了很多杨廷和的不法情状。行贿名单王守仁是看过的,他可能向王琼泄露过。霍韬当过兵部主事,也有可能了解内情。把霍韬的笔记与王琼的弹劾结合起来看,杨廷和和宁王应该多少是有些瓜葛的。

 

还有就是杨廷和当首辅期间,提拔了很多同乡。他的弟弟杨廷仪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副部长),他的儿子参加科举又中了状元。这些都有利用特权照顾私人、扶植党羽的嫌疑,也遭到了言官的弹劾。

 

随着文官集团的分裂以及自己的一些不法行为被披露出来,原本希望通过“大礼议”来架空皇帝、实现内阁专权的杨廷和害怕了,上书请求退休。嘉靖多次挽留,因为他确实需要一个干练的老臣来帮他管理政府。到了嘉靖三年,杨廷和已经确信他无力再与皇帝对抗了,再三请求辞职。嘉靖皇帝感到自己地位稳固,也需要把“大礼议”的争论再往前推进一步,也就顺水推舟接受了辞职。

 

杨廷和刚一退休,嘉靖就宣布:召回被贬到南京的张璁。随后,又在张璁的支持下,正式宣布:从今往后,他不再称孝宗皇帝为皇考,而改称皇伯父。

 

保守派的理学大臣们听了这个决定之后极度震惊。虽然杨廷和不在了,但他们仍然决心要跟皇帝斗争到底。他们在杨廷和那个考了状元的儿子杨慎的带领下,来到皇宫门口集体下跪,表示皇帝不收回成命就不起来。

 

跪了半天,嘉靖皇帝不予理睬,只是派人来劝大家回去。后来生气了,又派锦衣卫来抓了几个低级官员以示警告。但这些人决定对抗到底,一些人冲到皇宫大门前用手拍着门梁号啕大哭,诸大臣也跟着一起放声大哭。一些人高呼,太祖皇帝您老人家醒醒啊,看您老人家定的礼法被破坏到了何种程度——这真是欺负朱元璋死了,老朱要是真醒了看到这一幕,估计他们死的更惨;另外一些人则高呼,孝宗皇帝您老人家醒醒啊,我们文官大臣想念你。

 

经过这么一闹,嘉靖彻底被激怒了。大白天的一群人跑到自己家门口哭丧,换了谁也高兴不起来。他下令锦衣卫把这些人全部投入诏狱,四品以上的大臣罚俸一个月,四品以下的全部廷杖,又打死了十几个。至于杨慎则被廷杖了两次,但他命大没死,又被贬往云南永远充军。在文官集团的庇护下,他这个充军也就是个名义上的惩罚,其实一直在南方各省游历,不时回云南报个道就行了。所过之处,往往会得到地方官员英雄般的招待,管吃管喝管路费。在长江边上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成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嘉靖皇帝每次问起杨慎的情况,文官们一律汇报说他在充军地生活得苦不堪言,被病痛折磨,估计很快就会死了。嘉靖就很高兴。但杨慎其实身体一直非常健康,最后活到了七十二岁,比嘉靖皇帝还长命。

 

不管怎么说,经过这一次廷杖以后,挨打的挨打、充军的充军、贬官的贬官,文官们终于老实了。

 

到目前为止,明朝历史上已经出现了三次文官集体到皇宫门前跪着请愿的事件:第一次是宪宗时期,周太后不准钱太后跟英宗朱祁镇葬在一起,这次请愿获得了胜利,宪宗同意了大臣们的请求,一起去找周太后求情,允许钱太后与英宗合葬。第二次是为了阻止朱厚照南巡,朱厚照动用了廷杖,但最后还是屈服了,下令收回南巡的旨意。

 

这两次事情说明皇帝还是讲道理的,真有道理的请愿很快就被接受,阻止南巡这种没什么道理但也还不算很过分的要求最后也逼着皇帝让步。因为有了前两次胜利的经验,所以文官这次才搞得这么过分,非要死活让皇帝管自己生平从未谋过面的伯父叫爹。不仅要下跪,还集体哭丧,终于遇到了铁腕皇帝,遭遇失败。

 

大礼议事件以皇帝的胜利而结束。它暴露了明朝士大夫阶层的极端腐朽和思想僵化。同时,它也给年轻的嘉靖皇帝留下了永远的心理阴影。他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为了争取称呼自己父亲为父亲的权利,而不止一次被逼得痛哭流涕,还跑到张太后面前去下跪哀求。不管他怎么去跟大臣们讲道理,怎么放下皇帝身段去请求大臣们放他一马,都只能得到冷酷无情的回绝。

 

这让他明白了权力世界的冰冷现实,形成了一种倔强、多疑而又冷酷无情的性格,成为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和朱棣之外,御下手段最为严酷的皇帝。

 

①胡凡:《嘉靖传》,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74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6:42 , Processed in 0.026806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