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六章)

2023-5-16 04:26|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0457| 评论: 1|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东林党人代表的“官商一体”的利益集团打着维护工商业和市民阶层利益的旗号,对上拒绝缴纳正常的国家税负,对下搜刮欺压普通商人、市民,试图用古老的宗法尊卑等级制度和官僚特权,来控制新时代的工商业资本主义生产,攫取暴利。

二、心学革命:从陆九渊到王守仁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显然比东林党人所期待的那种“理想社会”要好的多。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妇女改嫁的情况仍然十分普遍,不缠足的风气也在兴起,殉葬的风俗遭到了强烈的抵制。这是因为一个新的商业阶层、市民阶层正在兴起,他们具有改革创新的气质,从本能上反抗那种等级森严的宗法体系和它背后的思想支撑。

 

官僚体系的爪牙固然伸得很长,但控制最严格、破坏最厉害的还是在农村地区,对城市化和近代工商业繁荣带来的新的社会经济结构,这个古老的官僚体系控制起来还缺乏经验。

 

官僚贵胄集团纷纷利用特权经商,大发横财,但是一些草根的工商业从业者仍然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特别是大航海时代带来了广阔的贸易机会,城市近代手工业兴起,庞大的增量财富被创造了出来,整个财富分配的格局,就不再像农业时代那样是“零和博弈”了。既然官员们自己经商也能发大财,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精力去盘剥普通商人。那是一个一起做大蛋糕的时代,所以在分蛋糕的问题上,官僚集团和草根工商业阶层还能够和平共处。

 

农村地区严重土地兼并,大量农民因为不堪承受沉重的赋税而被迫抛弃土地进入城市,从事近代手工业。富商们也因为土地上的税和劳役太重,积累的财富不是去购买土地,而是大量投资于纺织、炼铁、造船、瓷器等实体手工业。近代资本主义开始在东南沿海萌芽。这种状态,非常类似于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而且正好发生在同一时期。明朝的工商业经济发达程度和城市人口,则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英国,纺织技术和冶金技术也都领先于欧洲。

 

因为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一种新的革命性的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它也是儒家学派的一个分支——心学。

 

心学诞生于南宋末年,跟理学是同一时期。心学的创始人叫陆九渊,他提出了心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陆九渊对心学的贡献,类似于韩愈提出了“道统”的概念对道学的贡献。在蒙古灭亡南宋以后,心学发展一度中断。

 

心学的再次振兴是在明朝正德年间。平定宁王叛乱的南赣巡抚王守仁,对心学思想进行了系统化、哲学化的构建。王守仁对心学的贡献,就类似于程颐、朱熹对道学的贡献。程颐、朱熹改造后的道学被称为理学,王守仁改造后的心学被称为王学。一般现在谈理学就是“程朱理学”,谈心学就是“陆王心学”。

 

心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反教条、反宗法,认为天理不是脱离人心客观存在的东西,天理就在人心之中。人心才是衡量天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儒家经典或圣人语录。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儒家“六经”这些东西在陆九渊看来,只是学习的工具,不是神圣不可动摇的真理。

 

心学也是儒家思想的一派,不是对孔孟思想的背叛。孔子、孟子在提出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时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思想,一个方面就是把“君臣父子”的礼法体系视为理想的国家治理模式,另一个方面就是民本思想,也就是以人民的生活幸福为一切政治体系构建的基本出发点。

 

这两个方面的思想,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是一致的、不冲突的。因为孔孟生活的是乱世,国家分裂,诸侯并起,民不聊生。以人民生活幸福为出发点,就需要建立一个有稳定秩序的国家,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身份各安其位,各自履行自己的义务,享受自己的权利。国君统治国家,军队守卫边疆,大臣负责行政,人民安心劳作,合理缴纳赋税。这样一个社会,当然是符合民本思想的。后来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就真的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所以孔子、孟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个没有问题。

 

但是,到了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宗法体系逐步发展,就开始跟“民本”的要求产生矛盾了。这个时候社会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战乱,而是宗法体系中的上层统治阶级,贪得无厌、腐败无耻,严酷剥削劳动人民,导致民不聊生。这个腐败特权阶级所索取的利益,已经完全突破了孔子、孟子所描述的宗法体系规定的范围。宗法体系就走到了民生幸福的对立面,人民开始不断反抗这些特权阶级的宗法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孔孟的思想就分裂了,坚持宗法体系的思想和以民为本的思想出现了冲突。那么,就有一派人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进一步强化宗法体系,加强镇压和对人民进行奴化教育,让他们完全认可这一套东西,继续各安其位。强化的方法就是把宗法体系加以神化、宗教化、仪式化。这一派就形成了道学、理学思想。

 

而另一派则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坚持以民为本,不利于民生幸福的东西,就应该废除,或者至少是大幅度地修正。修正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性。人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些东西儒家学者也是可以去体验到的。体验的方法就是求诸于自己的本心。因为大家都是人,人心是相通的:你喜欢喝酒吃肉,人民肯定不愿意吃糠咽菜;你喜欢娇妻美眷,女人们肯定也不愿意年纪轻轻就守寡;你喜欢健康长寿,女人死了丈夫也不愿意自己去寻死。这些东西只要到自己内心去真诚地反思,再结合外部的体验、实践和学习,都是不难想清楚的。所以为人做事,真诚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外部的学习。这一派就是心学思想。

 

很显然,孔孟只是把宗法体系当成实现民生幸福的工具,而不是绝对真理。所以,在继承孔孟的思想上,理学得了孔孟之道,心学得了孔孟之魂。理学必然走向固步自封、僵化保守,而心学则是开放进取、除旧布新。理学代表了宗法体系下的既得利益群体,心学则代表了反抗宗法统治的那部分人群的利益。

 

心学的诞生晚于道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也晚于理学,所以它同时也是对理学思想的反抗。它是儒家学派中一些心存正义的人,对道学家们表现出来的伪善感到无法容忍的结果。王守仁的理论强调“知行合一”,就是针对那些嘴上说一套背后干一套的人来的。知行不一的人就是伪君子,不是心学门徒。心学学派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别人干的事自己首先得做到。

 

公元16世纪——也就是王守仁生活的年代,欧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改革的核心诉求,就是不再承认罗马教廷对《圣经》的垄断解释权。改革发起人马丁·路德声称,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圣经》,无需跟罗马教廷保持一致。而同时期中国的心学学派,则喊出了“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口号,要求打破理学家对天道的解释权,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诚心正意来理解天道。宗教改革派和心学学派的改革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东西方同时出现的这两场思想改革运动,都代表了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寻求人格平等、思想解放的政治诉求。一场伟大变革的曙光,同时出现在了欧洲人和中国人面前。

 

心学大师王守仁生于1472年,马丁·路德生于1483年,东西方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年龄只相差了十岁。王守仁“龙场悟道”的时间是1507年,马丁·路德发布宗教改革的“九十五条论纲”是在1517年,也是只相差十年。

 

东西方社会此时在政治思想上的发展阶段几乎并驾齐驱,正在极力争夺未来工业时代的领导权。

 

 

三、海瑞变法:一场被误读的改革

 

 

王守仁发动的心学革命,在儒家学者中间引起了轰动。一大批尊崇心学的士人进入政府当官,对于维护明朝中后期政府中的正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璁变法就是在心学思想驱动下进行的。欧阳堔在考察了大礼议中支持皇帝的文官与心学的关系以后说:“赞礼诸臣思想渊源,多为姚江(王守仁)王门高第。则此一新旧士大夫集团之政争,实与当时王学与正统朱学之对立有关。”①

 

“大礼议”中文官集团的分裂,其实就是心学学者反抗理学权威的成果。张璁、霍韬这些地位低下的官员,敢于坚持真理,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靠的不仅是勇气,还有独立思考的人格。不管你是多大的权威,不管你对礼法的研究论证看起来多么神圣深奥,你要求一个人管自己没见过面的伯父叫爹就是不对,经不起良知的考验。而且礼赞派都对自己要求严格,后来身居高位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从不以权谋私,就是有王守仁“知行合一”的教导在背后支撑。

 

后来徐阶和张居正都跟心学思想有渊源,徐阶自己还公开讲授过心学。但他们都不算心学学派的士大夫。他们把心学当成一种“权谋之术”,所谓“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用坚持道德原则,而可以随心所欲,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择手段。这是对心学的曲解。所以徐阶用那么卑劣的手段打倒严嵩,张居正也是靠诬告高拱来获得权力。他们在本质上还是传统理学士大夫,所谓“心学”不过是一个好用的工具。

 

真正的心学学派政治家,在张璁、霍韬等人之后,最有代表性的是海瑞。

 

海瑞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个刻板而保守的道学家。以至于当时就有人传言,说海瑞七岁的女儿吃了男孩给的食物,他认为这违反了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学原则,竟然命令女儿自尽。把海瑞描写得跟那些丧尽天良的道学家一个模样。

 

海瑞名满天下,文人墨客听到有关海瑞的事迹就会记录到自己的笔记中去。此事并没有海瑞身边的人记录过,我认为是不可信的。

 

这个传闻之所以不可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海瑞完全不是道学家、理学家,还有什么封建卫道士之类的。海瑞是一个反理学的人,是心学革命的先锋。他被任命为应天巡抚以后,刚到任就颁布了《督抚条约》,里面就有一条:不愿守节的寡妇应立即改嫁,溺杀婴孩一律停止。②

 

“溺杀婴儿”也是当时重男轻女搞出来的恶习,一般被溺死的都是女婴。海瑞对礼教这种东西,相当不感冒。他曾经多次写文章大力批判朱熹。要说海瑞是道学家,那可真是冤枉死他了。海瑞对朱熹的批判,挑两段出来给大家欣赏一下:

 

朱熹把读书放到正心诚意的前面,搞一些像蚕丝牛毛那么细小琐碎的学问,还有人说他是集大成的学者。我看,要说他能够学习诸子百家的观点,做些编撰整理工作,还是有贡献的,但要说他搞的那个东西是儒家的大道,那就不然了。朱熹从小到老,每天都在阅读各种经史子集。(要是大家都像他这样,光做学问不反诸内心,)圣人的真谛和儒家的大道就会变得支离破碎,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过失。

 

功过相比,朱熹的功劳在于使人博学,过错在于让人忘掉了本心,总的来说过错大于功劳。像朱熹这样读书读成书呆子的,实在是太多了。朱熹认为自己是一代宗师,现在全天下也都把他认为是宗师。所以我别人不骂,就骂他,就是他开的坏头。③

 

朱熹说陆九渊的学问好像禅宗,只讲究内心的顿悟而对天下国家无用。朱熹学习知识却不经过自己内心的反思,拿过来就指导天下国家。摇头晃脑地读半天,说书上某句话是这样说的,书上某句话是那样说的,就这样就能搞出有用的学问来了吗?陆九渊的心学虽然有时候会陷于流俗,但大的道理是明白的。朱熹则天天捧着他的《楚辞》、《阴符》、《参同契》、《韩文》,搞他的训诂之学,要训诂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呢?

 

孔子的学生颜回大家都知道是圣贤,但他一本书都没有写过。如果像朱熹这样,舍去本心,日日从事于古典文献研究,搞得什么章句注释,其实不过是出于好胜之心、好名之心。靠这样的动机来做事,不可以入尧舜之道。④

 

《海瑞集》里面还有很多夸奖陆九渊和王守仁的,说圣贤之道是“子思、孟子传自尧舜,陆子得之”等等,就不列举了。总的来说他的理论水平一般,但立场鲜明,把理学大圣人朱熹一脚踢出“尧舜之道”的正统,说陆九渊才得了孟子的真传,作为铁杆心学粉丝是跑不了的。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把海瑞描述为“古怪的模范官僚”,不顾社会现实,就知道恢复朱元璋的祖制;《明朝那些事儿》则说海瑞是比较笨,读成书呆子,只能墨守陈规,按照书上的教条来做事。这些都是对海瑞的误解。

 

海瑞脑子灵活得很,简直就是离经叛道,根本不承认从孔孟传到韩愈,再传到程颐、朱熹的那个什么“道统”,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成是专门研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忘记了真正的大道。读书读傻的人说不出来这种话。

 

朱熹的《四书章句》等注释儒家经文的书,是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和评分标准,海瑞却说这些“章章句句”不入尧舜之道。他考了很多年才考中举人,死活考不中进士,估计跟他这个思想有很大关系。张璁也是考到四十多岁才中的进士,应该也跟他喜欢心学而对朱熹不太感冒有关。这些做了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业的人物,智商应该都没有问题,老是考不好科举应该主要是立场问题。

 

至于说海瑞主张恢复朱元璋的祖制是不是保守落后,其实东林党人也要恢复祖制,“大礼议”派也要恢复祖制,张居正也要恢复祖制,张璁也要恢复祖制。祖制这个东西就是一个政治工具箱,各个政治派别都跑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东林党人看出来要减税,海瑞看出来要严惩贪污,大家各说各的,跟思想保守不保守并无关系。

 

海瑞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理论的忠实践行者。他跟道学家的区别在于:道学家那一套是用来要求别人的,而海瑞的道德规范是用来要求自己的。道学家是“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海瑞才是真正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海瑞做事情并不僵化。比如前面讲的驿站招待标准,真按照朱元璋的规定淳安县一年只需要九十两银子,而他实际开销是九百多两银子,多了十倍。就是考虑到物价问题,而且考虑到“朝廷大员须稍存体面”,还要供应鱼和鸡。这个标准比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水准高了许多,可以保证过客吃饱吃可口。所以他虽然把接待经费压缩了90%,也没有因此闹出什么大事,过客们虽然吃的不够爽,但也不至于吃不饱,吃不下。

 

他在应天巡抚任上要徐阶退田,若完全按照法律来,徐阶的田应该全都退,甚至像后来蔡国熙那样直接把徐阶家的土地没收。但海瑞采取的办法是写信给徐阶,要求他退超过一半就可以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带头作用,才能让海瑞的退田政策在松江府推行下去。像徐阶那样象征性地退个几百亩确实是不行。松江府上上下下几十万双眼睛都盯着呢,你家占了二十多万亩地只退几百亩能服众吗?

 

海瑞大的原则是要在江南地区抑制土地兼并,这个原则不能贯彻他就决不让步。但是只要能够贯彻这个大原则,他也希望降低改革阻力,不要把徐阶逼的太急太过。这个策略是正确的。但徐阶太强硬,死活不肯让步,结果海瑞罢官,换上蔡国熙,直接就把徐家土地给充公,儿子给充军了。从后来的事情看,不管对海瑞的改革还是徐阶个人的利益来说,退田一半都是最佳选择。徐阶要是真退了一半,不跟海瑞闹,海瑞不用走人,徐家还是巨富,也没有充公充军这些事儿了。

 

海瑞到任应天巡抚的这一年,江南地区恰好发生了特大水灾,万顷良田泡在水里,庄稼面临绝收,老百姓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严峻的形势,海瑞一面治水,一面救灾。海瑞坐上小舟亲自赴灾区,实地进行测量勘查,然后组织饥民疏浚吴淞江和白茆河。

 

这种做法是相当高明的,一方面用本来就应作救济的粮食治理了河道;另一方面,饥民既有饭吃又有事做,稳定了饥民的情绪,防止了社会动荡的产生。更重要的是由于吴淞江、白茆河的治理,在一段时期内消除了三吴地区的水患。

 

就连当时反对海瑞的大地主、松江人何良俊后来也说:前几年海瑞任应天巡抚,大力开浚吴淞江。后来隆庆四年、五年这个地区皆有大水,百姓没有遭受水害,即开吴淞江之力。如果没有海瑞倡开吴淞江,怎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呢?

 

海瑞应天巡抚衙门坐堂审案的时候,提出一个原则:“凡讼之可疑者”,兄弟打官司,尽量照顾哥哥;叔侄打官司,尽量照顾叔伯;贫民和富豪打官司,尽量照顾贫民;老实人和奸猾之徒打官司,尽量照顾老实人。官僚士绅跟小民打官司,如果是争财产的,尽量照顾小民,以维护社会公平;争言貌的,尽量照顾官宦,以保存其体面。

 

这个原则说明,海瑞对于社会改革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看法,而且认真思考过:怎么样在促进社会公平的同时,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上面的原则就是他思考的结果。

 

有人批评海瑞这种做法:“不是想方设法去弄清案件的是非曲直,而是按照一套古老的道德标准,根据当事双方的身份和地位来做出判决……仅凭此一点,我们就不能说海瑞是个明察秋毫的明官。恰恰相反,称他是个糊涂官倒是有点名副其实!”

 

这种批评直接就把海瑞这句话中的“讼之可疑者”这五个字的前提给吃了。海瑞判案当然是先要搞清楚事实,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但作为有着丰富的一线断案经验的官员,他很清楚:有很多案件,根据双方的证言和提供的证据,是没有办法搞清楚事实的;或者说,虽然知道事实,但按照法律条文也很不好判决,在两可之间。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根据儒家扶弱除强的理念,尽量作出有利于贫苦弱势群体一方的判决。同时,在涉及到名分地位上的争议,海瑞也愿意承认官僚士绅们的特权地位,照顾他们的面子。此外,还应该尊重民间长幼有序的习俗,尽量作出有利于长辈、兄长的判决。

 

海瑞就想用这套原则,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公平。他并不想一下子颠覆社会秩序,来个大革命;但是也绝不想保持现状,不对它做任何改进。

 

这套断案原则,可以在极大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保证公平。如果每一个案子都要穷尽精力去办,那么挤压在海瑞案头的上千个案子就都别办了。批判海瑞糊涂的人,自己才是真糊涂:缺乏实践经验而对实干家横加指责,这是一种迂腐之见。

 

海瑞从来不曾迂腐过。就像他批判朱熹一样,他对理论教条没什么兴趣,只想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他从最底层的教谕到知县,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上来,只要是有实权的岗位,他全都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做事,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处世,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跟那些伪善的、清谈误国的东林党人完全是对立的两个极端,不可混为一谈。

 

海瑞在应天巡抚的任上只干了七个月,却整顿了驿站——他曾经把借用驿站证明信的人抓起来严刑拷问,查出是谁违规出借驿站凭证;又澄清了吏治,完成了救灾,治理好了河道,推动了退田,打击了豪强,审结无数的陈年旧案,探索了“一条鞭法”的改革。这种办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所以,海瑞不仅是一个清官,还是个实践经验丰富、精明干练的行政能手。

 

应天巡抚任内,是海瑞政绩最辉煌的时期,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获得了老百姓的爱戴。江南百姓听到海瑞被解职的消息,都“哭泣于道”,大家不忍心让他离去,家家绘制海瑞之像,年年祭之。海瑞死后,江南百姓都十分悲痛。出丧那天,商民停业,平民百姓都来给他送葬,“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如果我们把这种成功,仅仅理解为海瑞是一个保守的、古怪的清官,那么其实就是在说中国的老百姓都是愚昧无知的,只要立一个道德偶像起来,他们就会发了疯一样地崇拜。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够成立的。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也是很不好糊弄的。占着茅坑不拉屎,哪怕是清官也是要被骂的。海瑞之所以能够得到江南老百姓的爱戴,清廉只是一个方面,但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他真抓实干干出了成绩,老百姓真的得到了好处,而且是很大的、受益面很广的好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爱戴他、纪念他。

 

就好像现在,毛泽东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中国许许多多家庭还要挂毛主席像。有些人无法理解,就说这是因为中国底层人民都很愚昧无知,被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奴化了。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民崇拜毛泽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毛泽东给了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是他们几千年来没有得到过的。中国人民不信神,但是讲良心,谁给了他们好处他们就感谢谁。东林党人以气节自诩,在历史书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自己描写成道德模范,有好多人官做得也比海瑞大,人民群众怎么一个都不鸟?

 

①田澍:《嘉靖革新研究》。

②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③“朱子则先意于此,读书为先,求心反为后,茧丝牛毛,识者以集大成归之。谓择诸家之训什而纂其长,则亦可矣。谓道在是,则朱不然矣。夫朱子自少至老,无一日不在经书子史之间……圣真以此破碎,道一由此支离,又不能不为后人之误。功过并之,而使人繁于枝叶,昧厥本源,其过为大。……学之陷溺如朱子者,比比是也。朱子欲以其学位天下宗,天下亦因此信宗于朱子,故予不及其他,独指朱子为过。”(《海瑞集》,324325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朱子指陆为禅,然则将不讲其心,就外为天下国家之用。呻吟其佔毕,而曰某章句如此,某章句如彼,然后能为学欤?……陆子不免少溺于俗,然心知其然。……朱子则《楚辞》、《阴符》、《参同契》、《韩文》,皆其年年训诂之册。不知此一训诂何日能已也?……夫颜子曾有一著述乎?……舍去本心,日从事于古本册子,章章句句之。好胜之私心,好名之为累,据此发念之初,已不可以入尧舜之道矣。”(《海瑞集》,第32332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锤炼旗帜 2023-8-30 12:06
祖制这个东西就是一个政治工具箱,各个政治派别都跑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东林党人看出来要减税,海瑞看出来要严惩贪污,大家各说各的,跟思想保守不保守并无关系。
不忘初心这个东西就是一个政治工具箱,各个政治派别都跑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右派看出来要继续开放,左派看出来要坚持国有,大家各说各的,跟思想保守不保守并无关系。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9:03 , Processed in 0.022565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