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八章)

2023-5-16 04:28|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3093|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但这一次他们遇到的不是软弱的万历皇帝,而是铁腕的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地方势力被迫妥协,交出了五个带头闹事的人。这五个人被逮往北京处决,商税仍然继续征收。后来东林党衣钵传人,复社领袖张溥写了《五人墓碑志》来纪念这五个人,把他们称为“豪杰”、“志士”。

第八章 救亡图存

 

 

一、辽东沦陷:东林党的第一次主政

 

 

萨尔浒之战损失惨重,不过对明朝来说并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四万五千人的损失在明朝历史上只能排第三。第一名是土木堡之变,损失了十多万人,而且由于是皇帝亲征,无数的高级武将勋贵和大臣都随同前往,国家顶级精英几乎被一网打尽。但明朝很快就恢复了国力,后来也没受什么大的影响。第二名是永乐七年,明成祖朱棣派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北征蒙古,结果全军覆没,丘福、王聪、火真、王忠、李远五员大将也全部战死。

 

这两场惨败的损失都是萨尔浒之战的两倍以上,而万历时期的国家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都是永乐年间的好多倍。所以只要能够吸取教训,重振旗鼓,找到正确的战略战术,重新恢复在辽东对后金的战略优势,并非一件很困难的事。

 

萨尔浒之战后,万历皇帝很快下令将杨镐下狱论死,同时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整顿辽东局势。

 

熊廷弼之前当过辽东巡按,对辽东的情况也很熟悉。其实打努尔哈赤就该派他去的,但是文官集团只提名了杨镐。表面上是因为杨镐实战经验比熊廷弼丰富,但这个理由并不成立,因为杨镐的实战经验主要是打败仗的经验。

 

主要原因还是熊廷弼这个人是文官中的异类,喜欢习武和研究战略,左右手都能拉开几十斤的大弓,而且极其反感朝廷中的党争,不与任何政治势力结盟,深受万历皇帝赏识。

 

万历“怠政”期间,内阁大臣的上疏都很少理睬,唯独熊廷弼的折子,总是能很快得到批复。因为他的奏章都是谈的实事,比如该如何在辽东屯田、如何建立常平仓、如何练兵等等。万历皇帝一眼就看得出来这个人做事情务实,不结党。也正因为如此,他在朝廷大臣中人缘很差,大臣们当然不希望让熊廷弼再去辽东立功。

 

万历没有坚持用熊廷弼,而同意了廷议推举的杨镐,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个重大失误。但杨镐惨败之后,朝廷大臣们都害怕承担责任,不敢说话,只能同意让熊廷弼出山去解决问题。

 

从万历放弃杨镐,起用熊廷弼之后,辽东局势就迅速开始好转。

 

熊廷弼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不仅赐给他尚方宝剑,而且凡是熊廷弼的上疏基本都很快批复同意。

 

熊廷弼刚到辽东的时候,辽东地区一片风声鹤唳。到处都在传言后金兵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抚顺、沈阳,甚至辽阳的人民和士兵都纷纷逃亡。他命令佥事韩原善前往安抚沈阳,韩原善害怕,不肯去。接着派佥事阎鸣泰去,阎鸣泰走到一半,大哭而返。熊廷弼于是亲往巡视,抵达沈阳,又冒雪夜往抚顺。

 

抚顺当时已经是最前线,无兵守卫,后金随时可能打过来。总兵贺世贤劝他不要去,熊廷弼说:“冰雪满地,敌人想不到我会来的。”还命令随从兵士打着鼓,挥舞着巡抚大旗进入抚顺城,以安定人心。他在抚顺祭祀了那些为国事死亡的将士,哭了一场,察看了当地的地理形势,然后返回。一路上所到之处都招集流民,分派兵马驻扎,当地军民的心重新稳定下来了。

 

然后,他马上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斩逃将以祭死节将士,杀贪将陈伦,罢免总兵李如桢,以李怀信代替。同时监督军士建造战车,火器,疏浚城壕加固城墙,作好长期守御的打算。接着他向万历皇帝上疏,认为就当前形势而言,漫谈恢复、进剿显然过于草率,不如以固守为稳着,挡住后金的进攻势头,应该步步为营,渐进渐逼,以守为攻。

 

这一战略方针,得到万历的高度赞赏,他马上批复熊廷弼说:“审度贼势,分布战守方略,颇合机宜。防守既固,徐图恢复进剿,尤是万全之策。”

 

熊廷弼在万历的全力支持下,仅仅一年,就使辽东形势改观,辽阳颓城整修一新,逃亡人民纷纷回归,原先奉集、沈阳两座空城,俨然成为重镇。

 

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又用了半年的时间,彻底消灭了援助明朝的叶赫部落,解除了北方的威胁以后,他才派兵来打沈阳。双方在花豹冲、蒲河等地小规模交战,结果是明军损失大概七八百人,而斩获后金兵首级三百多。由于明军的斩首数一般会远远小于实际杀敌数,所以后金应该吃亏比较多。这说明经过熊廷弼的整顿,明军战斗力已大为恢复。后金见占不到便宜就退兵了,辽东局势遂趋于平稳。

 

熊廷弼脾气刚硬耿直,喜欢漫骂,在朝廷的文官中人缘相当不好,言官们几乎把他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不停地攻击诋毁诽谤,几次逼得熊廷弼辞职。万历和言官斗争了几十年,很容易就看穿他们的把戏。对熊廷弼的辞职申请,他回复说:

 

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愒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

 

最后一句“毋为人言所阻”,可谓是万历和文官集团打了几十年的交道的经验之谈。他很知道那些动辄摆出正气凛然模样的言官是怎么一回事情。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污蔑皇帝生病是酒色财气所致,那么现在他们污蔑熊廷弼的话里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呢?正因为自己有了几十年的切身经验,所以他才语重心长地告诉熊廷弼“毋为人言所阻”①。

 

然而,万历皇帝已经没有时间给予熊廷弼更多的支持了。他已经当了四十八年的皇帝,超过了他的祖父——在位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刷新了明朝皇帝在位的记录。早在萨尔浒之战前,就已经因为病重而卧床不起了。后来因为萨尔浒的惨败,才又勉强打起精神,试图挽救危局。

 

但他终究还是撑不下去了。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去世,告别了他与之苦斗了一生的文官集团,也告别了他鼎力支持保护的熊廷弼。

 

万历皇帝死后,太子朱常洛继位,是为明光宗。东林党人因为在“争国本”事件中大力支持朱常洛,打击郑贵妃和朱常洵,因而得到光宗的信任。东林党于是按照自己的纲领,开始大力扫荡万历弊政。

 

空缺的高级官员职位全部补满,各地的税监被全部召回。而万历皇帝大力支持保护的熊廷弼当然也在弊政之列,是非扫除不可的。

 

就跟张居正一死,戚继光和李成梁就被反改革派文官赶下台一样。万历一死,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他们给熊廷弼安了很多帽子,比如独断专行、军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滥用刑罚、不能收拾人心等等,最扯的是御史张修德,他说熊廷弼破坏辽阳城防,而实际情况是熊廷弼大力加强了沈阳、辽阳等地的城防。

 

熊廷弼无论如何上疏辩解,都会遭到一大群言官的围攻。他只能请求缴还尚方剑,辞职离任。廷议的结果,允许熊廷弼离任,而让袁应泰接替,此时距离万历皇帝去世仅三个月。

 

弹劾熊廷弼的主力,包括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等,要么是东林党成员,要么是东林党的盟友。

 

袁应泰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之前在内地做行政官员,刚调到辽东来一个月。东林党推举这么一个人接替熊廷弼完全是扯谈。他们只关心政治斗争,对真正的军国大事并不了解,意识不到这种不负责任的任命可能带来的危险。

 

袁应泰完全按照内地行政管理的方式来主持辽东事务。最严重的错误就是大力接济很多来历不明的少数民族难民,让他们进城居住甚至编入军队。这种做法在内地是可以的,但是在战争最前线,就是在做滥好人、引狼入室。而且他还大规模的收纳来自女真、蒙古部落的叛将、叛兵。手下的将领纷纷提出警告,他也听不进去。努尔哈赤得知袁应泰的做法以后,就大规模的派人伪装成难民进入沈阳和辽阳。

 

所谓“慈不将兵”,长期从事地方行政职务的袁应泰显然不能理解这里面的含义。熊廷弼在的时候,治军严格,部伍整肃。而袁应泰对手下非常宽厚仁慈。结果就是管不住,军队纪律日渐废弛。更要命的是,他对当时明朝在辽东与后金的实力对比没有概念,放弃了熊廷弼制定的以坚守城池为主的战略,力主大力进攻、收复失地。上任之后没多久,就向皇帝上疏要求征兵十八万,准备收复失地,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城防上来。

 

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场灾难。第二年,后金大举进攻沈阳。总兵官贺世贤、尤世功放弃坚守的策略,出城与后金野战,中了埋伏,大败而回。那些被袁应泰救济和招入军队的少数民族难民和士兵,他们对明朝是没有忠诚度的,只不过有奶便是娘。一看见明军打输了,立即叛变,私自打开城门放金兵入城。贺世贤、尤世功两总兵死于乱军之中,沈阳陷落。

 

努尔哈赤随即进攻辽阳。袁应泰带兵出城五里与后金野战,仍然是大败而归,被迫退入城中据守。沈阳的悲剧再次发生,袁应泰招纳的叛将叛兵在半夜打开小西门,迎接金兵入城。袁应泰得知消息,自杀身亡。辽阳陷落。

 

就这样,在东林党人掌权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他们就成功地赶走了熊廷弼,任用军事白痴袁应泰,连续丢掉了辽东最重要的两座城池沈阳和辽阳。长白山脉以西,辽河以东十万平方公里的明朝领土落入后金之手,局势一片糜烂。

 

①杜车别:《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二、辽西溃败:经略与巡抚的斗争

 

 

在对外战争连续惨败的同时,东林党人仍然在热衷于党争,好像辽东失陷跟他们无关一样。

 

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东林党人把这归结为郑贵妃送给朱常洛了几个美女,导致他纵欲身亡。这些东西都是捕风捉影的猜测,属于看到白胳膊就想到裸体、性交的道学家思维,没有根据。朱常洛以皇太子之尊,要想找几个美女来侍寝还是很容易的。而且他已经三十八岁了,嫔妃一大堆,孩子都生了好几个,为啥非要等到当了皇帝才开始纵欲?

 

此外,还有一些大臣进献各种药方,其中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了一个红色药丸,朱常洛吃了之后两天就去世了。东林党大佬邹元标就说李可灼是跟郑贵妃的太监崔文升合谋,故意下毒想要害死皇帝。这在当时的医学水平下,也无法证实。没人知道朱常洛得的是什么病,也没人知道红丸里面到底含有什么物质。

 

其实朱常洛在吃红丸之前就已经病情非常严重,连续拉肚子,吃不下东西了,处于病危状态,不吃红丸恐怕也很难挽救。朱常洛活了三十八岁,在明朝皇帝中间属于正常寿命,不是早死。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还有武宗朱厚照、隆庆皇帝都没有活过三十八岁,所以光宗死于普通疾病的概率很大,而不是纵欲或者吃了红丸。其实还算东林党运气好,如果朱常洛提前一个月死掉,或者万历皇帝晚死一个月,那么继位的就应该是东林党死敌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洛的弟弟福王朱常洵了。

 

这些事情,让东林党又掀起一番攻击郑贵妃的政治风波。因为红丸是首辅方从哲推荐的,所以东林党也顺便把方从哲给拉下水,搞出来一堆政治斗争的烂账。

 

郑贵妃已经被整得不敢说话了。东林党又盯上了皇长子朱由校的养母李选侍。因为朱由校的生母王氏很早就死了,作为祖父的万历皇帝亲自指定了朱常洛的妃子李选侍来负责抚养朱由校。李选侍很得朱常洛的喜爱。朱常洛刚一继位,就下令把她封为皇贵妃。但这个事情的手续还没有办完,朱常洛就死了。

 

由于李选侍是朱由校的养母,光宗死前留下遗命,由皇长子朱由检继位,并追封李选侍为皇贵妃。但东林党不想认账,因为李选侍跟郑贵妃关系不错。

 

李选侍还一直住在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正殿,皇帝的寝宫。光宗在的时候,她以妃子的身份侍寝,住在那里当无问题。但光宗已经死了,她以皇长子养母的身份住在那里,东林党就有文章可以做了。他们宣称李选侍住在乾清宫是想搞垂帘听政,挟持皇长子;更有想象力的是,他们还引用武则天和太子李治私通的故事,认为李选侍不是朱由校的生母,而朱由校已经十六岁了,两人都住在乾清宫,有可能发生有伤风化的事件,所以李选侍必须马上搬走。

 

这些说法纯粹瞎胡闹。明朝从未出现过后宫垂帘听政的事情。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下,文官权力很大,太后是没办法搞什么垂帘听政的。更何况李选侍既不是皇后也是不是太子的生母,朱由校都十六岁了,之前那么多任皇帝的亲妈都没搞过垂帘听政,一个低级嫔妃出身的养母要想搞垂帘听政绝无可能。武则天能够垂帘听政,因为她既是李治的皇后又是新皇帝的生母,而且在李治当政期间就已经搞了很多年“二圣临朝”,掌握实权,在大臣和武将中间培育了一大批自己的亲信。李选侍完全不具备这种条件。

 

至于声称李选侍和朱由校可能搞出什么丑闻出来,则是对皇室的无理羞辱。李选侍是万历皇帝指定给朱由校当养母的,抚育朱由校已经很长时间了,光宗也认可,二人是有母子名分的。李选侍还给光宗生了一个女儿,算是朱由校的妹妹。而武则天只是唐太宗身边一个普通的才人,地位跟宫女差不多,与太子李治也没有任何名分。东林党人毫无根据的瞎联系,完全是道学家伪君子的一贯做派:表面上自诩清高,搞什么男女授受不亲,心里面却一团污,什么事情只要可能跟男女之事扯上关系,就往最荒淫的方向联想。

 

在朱由校正式登基称帝以前,作为养母的李选侍居住在乾清宫继续照顾朱由校,是她的合法权利。至于说她想要争一下皇贵妃的名分,这本来就是光宗的遗命,应该追封,跟想不想垂帘听政没关系。

 

东林党人拿着这个小事情大做文章,把它搞成一个政治事件,要求李选侍立即移出乾清宫,本质上还是搞政治投机。他们从支持朱常洛当太子、打击郑贵妃上面尝到了甜头,在光宗继位后得到了重用。现在,他们又想把好把戏再玩一遍。通过凭空捏造并不存在的危险,然后挺身而出保护太子,驱逐坏人,树立自己一心为太子着想的形象。这样太子登基以后就会对他们倍加信任。

 

光宗驾崩的当天,刘一燝、周嘉谟、杨涟、左光斗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请见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刘一燝、杨涟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立刻将朱由校带离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然后,决定不让太子返回乾清宫,断绝他和李选侍的交流,安排在慈宁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监视。然后派人前往乾清宫要求李选侍立即移宫。

 

到九月初五日这一天,李选侍仍然拒绝移宫。东林党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与东林党勾结,在乾清宫内,带人强行驱赶,殴打李选侍的几个贴身太监魏忠贤、刘朝等人。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带着魏忠贤等,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

 

第二天,万历四十八年(同时也是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九月初六,朱由检登基,定年号为天启,这就是天启皇帝。

 

东林党为了取得新皇帝的信任,又进一步跟太监王安达成密谋,由王安在天启面前造谣,说天启的生母王氏就是因为李选侍争风吃醋,派人害死的,现在又想挟持天启垂帘听政。没有经历过政治阴谋的天启皇帝听信了这些鬼话,误以为东林党真的是在全心帮助自己,登基以后不久就下旨谴责李选侍,宣布不再按照光宗遗命给李选侍任何封号。

 

内阁首辅方从哲在这个过程中是反对移宫的,希望遵从光宗的遗命,保一下李选侍。东林党就把“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合起来跟方从哲算总账——这三大案都发生在方从哲当内阁大学士期间。他们攻击方从哲是勾结郑贵妃,害死光宗,袒护李选侍的大奸臣。

 

方从哲终于顶不住压力被迫辞职,移宫案主谋、东林党大佬刘一燝成为首辅,朝廷主要职位大都被东林党把持。东林党全面夺权成功,《明史》里面就把这段时间称为“众正盈朝”的好时光,也就是朝廷里面全都是正直的大臣,国家振兴有望。

 

三个月后,就发生了沈阳和辽阳连续失守的惊天剧变,山河破碎,国土沦丧。

 

这下东林党急得团团转,以为金兵马上就会越过辽河攻击广宁。这帮人搞权力斗争是高手,对打仗完全一筹莫展。国难当头,谁也不愿意出头去承担责任。无奈之下,只能再次启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派他去收拾烂摊子,阻挡后金的进攻。

 

不过努尔哈赤并没有马上向辽河以西继续进攻。毕竟吃下了辽河以东那么大一片土地,必须要花时间来消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努尔哈赤对情报、间谍这些工作非常重视。他对辽河以西的情况还不熟悉,需要时间安插内应,搜集情报。

 

东林党一看局势稳定下来了,后金并没有打过辽河,以为没事了,又开始后悔让熊廷弼出山的决定——这不是等于承认他们很无能吗?如果熊廷弼守住了辽西,那他们的脸往哪里搁?

 

等熊廷弼走到广宁,迎接他的就是刚刚上任的辽东巡抚、东林党人王化贞。王化贞是首辅叶向高的学生,刚被任命为辽东巡抚,掌管广宁卫全部兵马。熊廷弼这个辽东经略名义上是辽东巡抚的上司,但王化贞手下的一兵一马他都指挥不动,最后只能回到山海关,那里还有五千人马可以归他管,实际上就成了个山海关总兵。辽东事务的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王化贞手中。

 

王化贞具备跟袁应泰一样的特点,就是没打过仗,完全不懂军事,非常容易相信人,对手下比较宽厚仁慈。他跟蒙古的林丹汗(明人称为虎墩兔憨)关系很好,坚信广宁西部的蒙古察哈尔、喀尔喀等部落可以帮助自己收复辽东,计划合兵四十万出击。而四十万这个数字也是林丹汗向他吹嘘的,实际那些部落根本没那么多人。每次王化贞计划向后金发起进攻,蒙古部落的援军都不见踪影,无奈只得改为防守。

 

熊廷弼主张重点防御广宁,他提出五条意见:不要分兵驻守、辽地人不可信用、蒙古人不可凭仗、投降后金的将领不可相信、广宁地方有很多间谍让人担心。

 

在明朝,辽人和中原汉人是有一定区别的。辽人当然也可以算是汉族,但他们也带有女真、蒙古的血统,生活习俗方面也受影响。辽人的将领很多人与女真、蒙古高层彼此都是认识的,有些还是好几代人的交情。所以熊廷弼一直认为辽人可用,但必须严加管束和注意防范。

 

王化贞则一切相反,绝口不提防御,说我们一渡河,辽民必为内应,纷纷起义迎接王师。他还把兵力分散到镇武、西平、辽河沿岸等多个地方布防,还跟投降后金的明朝将领李永芳书信往来密切,请求他作为内应。并且飞书报告朝廷,说再过几个月你们可以收到我光复辽东的捷报了。

 

王化贞这么说是因为他相信自己在辽东的间谍发来的情报,以为里面有内应,于是又联合蒙古发兵突袭海州,结果明军走到半路内应也没有,蒙古援军也没见着,只得退了回来。

 

天启二年的正月,努尔哈赤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发兵越过辽河。王化贞在辽河沿岸布置的防线不堪一击,金兵随即围攻西平。王化贞相信了手下将领孙得功的建议,认为这是消灭金兵的大好时机,派出广宁的全部兵马前往西平支援。

 

正月二十二日,明军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就带头逃跑。明军惨败,多名大将战死。

 

孙得功是辽人,也是王化贞最信任的将领,王化贞对他言听计从。但他不知道的是,孙得功其实早就背叛了他。就是因为王化贞妄想策反李永芳,由孙得功负责跟李永芳联络,结果反而让李永芳把孙得功给策反了。全军出动救援西平,就是孙得功故意想消灭明军搞出来的主意。

 

孙得功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广宁,声称后金已经打过来了,明军已全军覆没。于是广宁城内一片恐慌,大家纷纷收拾家当南逃。王化贞也真是个脓包,一见所有人都在跑,外面乱哄哄一片,也没搞清楚情况,还以为金兵已经破城了,就带着几个亲信将领抢先跑路。结果跑了两天之后,金兵才到达,在孙得功的迎接下进入了广宁城。

 

熊廷弼得到消息,赶紧领兵去救援,但显然已经于事无补了。只能一路掩护着溃逃的百姓进入山海关。

 

东林党掌权之后一年零几个月,辽东、辽西的领土就全部沦丧,作为全球经济中心的明帝国被迅速推到了接近亡国的边缘。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01:32 , Processed in 0.05487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