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八章)

2023-5-16 04:28|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3189|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但这一次他们遇到的不是软弱的万历皇帝,而是铁腕的天启皇帝和魏忠贤。地方势力被迫妥协,交出了五个带头闹事的人。这五个人被逮往北京处决,商税仍然继续征收。后来东林党衣钵传人,复社领袖张溥写了《五人墓碑志》来纪念这五个人,把他们称为“豪杰”、“志士”。

八、觉华惨案:宁远保卫战的成败得失

 

 

打击了腐败、整治了豪强,对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后金入侵问题。

 

在广宁沦陷以后,天启皇帝开始日益冷落东林党,而信任魏忠贤。从天启二年广宁陷落到天启五年杨涟等人下狱,这是魏忠贤和东林党反复斗争,彼此拉锯的一段时间。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面,努尔哈赤一直在跟北面的蒙古林丹汗、喀尔喀部,女真的虎尔哈部、卦尔察部等作战,意在彻底统一北方,没有把精力放在继续攻击明朝上。甚至在占领广宁一年以后,干脆把辽西地区的人民全部掠掳到辽河以东,然后把广宁城墙拆毁,各种建筑一把火烧了,西平堡等辽西地区的城堡也通通毁掉,放弃了广宁。

 

努尔哈赤这么做,就是把广宁设为缓冲地带,不跟明朝发生军事接触,专心于北方的战争。

 

这是明朝日子过得比较舒服的一段时间。天启二年七月,天启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主动请命督师辽东,“收复”了大凌河以南的辽西走廊地区。这里的“收复”之所以要打引号,是因为这些地方都是熊廷弼主动丢弃的。后金打下广宁后也没派兵来占领,就这么空着。

 

天启三年四月,后金主动放弃了广宁。一个月后,孙承宗确定辽河以西已经没有金兵了,就壮着胆子开始在宁远修城,然后在距离宁远海岸线四千米的觉华岛搞了一个水军基地和商贸基地,供商人们居住,并且希望这里的水师能够在战争时期与宁远互为犄角。

 

把宁远城修好以后,后金还是没动静,孙承宗就把锦州也给“收复”了,然后开始在锦州修城,并且沿着大凌河重修了大凌河堡、右屯等一系列小城堡,以此为据点在周边组织人屯田,种植粮食。最远的地方距离山海关有接近四百里。从表面上看,孙承宗就用三年多的时间,“收复”了关外四百里土地。

 

这个开疆辟土的功绩比较虚,因为占据的都是敌人不要的土地,不是打下来的。锦州、大凌河堡这些地方,距离山海关三百多里远,后勤补给线很长,金兵真要打过来,是很难守得住的。

 

孙承宗就这样在关外修了三年城、练了三年兵,号称收复四百里疆土、练兵十一万,竟然没有跟后金打过一仗,却每年消耗高达六百万两的银子,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非东林的言官御史们纷纷质疑这六百万两银子花到哪里去了?是不是有吃空饷的嫌疑?

 

迫于压力,孙承宗和他的亲信、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决定找机会跟后金打一仗,以堵住朝廷上那些人的嘴。

 

孙承宗调运了三十万石粮食到距离三岔河只有几十公里右屯,做出一番要进攻的架势。但是刚刚准备开战,山海关、前屯、宁远、松山等处纷纷出现了士兵哗变——就是士兵们把军官的门口堵住吵着要钱要粮食。后来经过调查,士兵的粮饷并没有被拖欠。士兵们选择这个时候闹事,其实就是害怕打仗,想通过闹事来让统帅做出停止出征的决定。这些兵很大部分都是孙承宗上任以后招募的,没上过战场,光想着领国家工资,并不敢真的去跟后金拼命。

 

正在这个时候,天启五年八月,从后金跑过来一群难民,他们向马世龙透露说三岔河入海口东侧的耀州城,目前只有三四百名后金兵,防御极为薄弱。而且后金四王子也在耀州。只要明军渡河攻击,就可以有辽民起义内应,活捉四王子。

 

孙承宗跟叶向高一样,是在政治上倾向于东林党的当朝大佬,可以算是东林党的盟友,也可以算是东林党成员。他具备东林党人一贯的军事白痴的特征,却自认为自己很懂军事,用儒家正统思想来理解军事问题。他跟丢掉广宁的王化贞一样,觉得大明王朝是中华正统,辽东人民当然一定是心向大明的,王师一旦出动,辽民就会奋起响应,所以对“难民”提供的消息深信不疑。也就不管军队哗变的问题了,立即派马世龙带了七八千人去偷袭耀州城。

 

那些向马世龙报告情报的“难民”很有可能是后金的奸细。因为明军前锋部队渡过三岔河后不久,就遭到后金突袭,数百人被杀,剩下的被赶下了河,大部分被淹死。副总兵鲁之甲、参将李承先战死。后面还没有渡河的几千人一听说前军败了,也就一哄而散。

 

这一段河口被当地人称为“柳河口”,这次战役也就被称为“柳河之败”。后金方面的记录,这次战斗斩首四百,俘获战马六百八十匹、战甲七百件。由此推之,明军的实际阵亡人数当在千人以上。

 

几千人的进攻部队溃逃以后,迅速在整个关宁军中形成了恐慌。大家纷纷以为后金马上就要打过来了,也就跟着逃跑。战后,兵部核查兵力,发现孙承宗号称的十二万大军的关宁军仅剩下五万八千人①。减少的六万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军官吃空饷的虚额,还有一部分就是柳河之败后溃逃的。历时三年、耗资千万两白银,就训练了这么一支军队出来,孙承宗之无能,可见一斑。

 

在这之前,魏忠贤的一直对孙承宗很不满意。他认为孙承宗光知道修城墙,而没有注意练兵,更没有趁后金与蒙古作战的时候更大胆的发动进攻,多次组织人手上书弹劾孙承宗。孙承宗自己也一再请求辞职。偏偏天启皇帝非常信任自己的老师,不接受他的辞职。

 

柳河之败以后,孙承宗很不老实地向皇帝汇报,说是我们负责日常巡逻的巡河小分队被金兵偷袭,损失了几百人。但马世龙是辽东地区职位最高的武将,孙承宗出关时候亲自点名带出去的铁杆亲信和第一副手。“巡河小分队”竟然由马世龙带队,一仗就死了一个副总兵外加一个参将②,说是日常巡逻的遭遇战鬼才信。朝廷一片哗然。

 

战前军队哗变,战后军队逃散,这种事情必须追究责任。马世龙马上就被免职了。孙承宗脸上无光,只能再次请求辞职。天启皇帝一看自己这个老师确实不成器,批准了辞呈,换上了兵部尚书高第来当蓟辽经略,主管蓟州和辽东地区的军事。

 

高第是魏忠贤的亲信。他上台以后,经过分析,认定努尔哈赤很快就会发动对辽西走廊的大规模进攻。当时锦州城墙还没有修好,大凌河、右屯这些小城堡更是不堪一击。因此高第决定从锦州撤兵,归并宁远进行防守。但宁远守官袁崇焕坚决反对这个决定,认为应该死守锦州、大凌河,双方僵持不下。③

 

到了天启六年的正月初六,高第紧急上书皇帝,说这个月十五号左右努尔哈赤就会来进攻锦州、宁远,现在必须紧急撤离。尤其严重的是,孙承宗还在右屯存放了三十万石(四千多万斤)粮食,这个绝对不能落入后金的手中。天启皇帝批准了高第的奏议。当时从陆路运粮已经来不及了,于是紧急调派水师从水路把粮食运回来。因为右屯那个地方离大凌河入海口比较近。

 

事实证明高第的情报非常准确。正月十七日,努尔哈赤就亲率大军渡过三岔河,向锦州、大凌河一带发起进攻。这一带明军基本都已经撤空了,后金没有费力就占领了大凌河堡、右屯和锦州。右屯的粮食搬运大部分已经完成,但在港口还有四万石没有来得及装船,被后金给抢到了。

 

努尔哈赤随即带兵南下进攻宁远,攻打了两天宁远城之后,就绕过宁远,向觉华岛发动了突袭。

 

孙承宗的“战略部署”存在一个极为幼稚的漏洞,就是他安排的可以和宁远“互为犄角”的觉华岛,在冬天会因为海水冰冻而跟陆地连为一体!

 

作为辽东前线的最高统帅,他在辽东呆了三年多,过了三个冬天,竟然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想到,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孙承宗还喜滋滋地想着后金没有水师,把粮食储备放在觉华岛上很安全。而且如果后金来打宁远,觉华岛水师就可以从海上袭击大凌河和三岔河,捣毁河上的浮桥,截断后金的退路。而他提拔起来的袁崇焕更神,明明大海都已经冻住了,竟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听说后金来了,还在命令宁远城外的居民带着财物和粮食往觉华岛避难。

 

等后金快要打到宁远的时候,袁崇焕才下令觉华岛方面组织人手凿冰,想凿开一道缺口,阻止后金向觉华岛发起攻击。

 

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袁崇焕的凿冰计划估计是拍脑袋拍出来的,从来没有实际操作过。觉华岛海岸线长达二十七公里,在大海被冻的像铁板一块的情况下,要想短时间凿出可以阻挡骑兵前进的大裂缝是不可能的。士兵们日夜凿冰,很多人的手指都被冻掉了,但这里刚凿开去挖别的地方,第二天被凿开的地方又被冰封住了。

 

后金骑兵踏冰渡海,攻上了觉华岛。水师的陆战装备很差,又没有堡垒防守,面对后金铁骑毫无招架之功。整个觉华岛七千多士兵,还有七千多商民,共计一万五千人,被屠杀一空,无一幸免。岛上的八多万石粮食,全部落入后金之手。两千多艘各种船只被焚毁。

 

 

 

抢完觉华岛之后,努尔哈赤接到消息:明朝皮岛总兵毛文龙派兵数万,从朝鲜登陆,兵分两路,向海州和沈阳进军,海州城正在被明军围攻,距离沈阳几十里远的威宁堡被明军攻克。

 

努尔哈赤这次带了十万大军亲征,本打算彻底摧毁明军山海关以外的全部防线。但宁远既然一时半会儿攻不下,后方又遭到毛文龙偷袭,万一海州失守,退路被明军切断,那问题就严重了。无奈之下,只能退兵。

 

由于走得比较仓促,锦州、大凌河堡等这些堡垒没有来得及摧毁,辛辛苦苦抢来的粮食有很多来也不及运走,只能放火烧毁。

 

宁远之战从总体来看,明朝这边是打了一场败仗,主要是觉华岛上的七千多水师全军覆没;而后金方面,明军战后汇总的斩首数量是二百六十九颗,后金自己记载的损失则是“伤我游击二人,备御官二人,兵五百人”④,明军损失是后金的十几倍。更何况明朝还有十多万石粮食的损失,以及觉华岛上七千多商民被屠。总的算下来,明军可以说是惨败。

 

但是,这一仗又跟沈阳、辽阳、广宁战役有很大差别。物资损失大部分没有被后金带走,堡垒没有被摧毁,最关键的是宁远守住了。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后金对明朝基本是摧枯拉朽之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熊廷弼守沈阳的时候,对后金有过一两次小规模的胜利;毛文龙开镇东江,多次偷袭后金取得过胜利。但在正面战场对阵后金主力,宁远保卫战可以算是第一次“胜利”。

 

袁崇焕在上疏中大力夸耀此次辉煌胜利,把宁远保卫战称之为“宁远大捷”。这个牛皮吹的有点过,其实也就是守城守住了而已,没有大规模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斩首数量只有二百六十九颗,同时对觉华岛上的屠杀视而不见。

 

对战争的实际情况,天启皇帝和魏忠贤都是知道的。但经过反复考量,他们最后还是决定认可袁崇焕所说的“宁远大捷”。因为这毕竟是第一次后金主力出动攻击明朝的重要军事据点而没有打下来。

 

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因为连续的惨败,明军已经对金兵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好像金兵就是刀枪不入的怪物一样,根本没法打。明军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

 

宁远保卫战打破了“后金不可战胜”的神话,袁崇焕立下了大功,特别是跟袁应泰、王化贞比起来,那是强太多了。而且在柳河之败以后,各地的士兵纷纷逃散,只有宁远的士兵没有逃。不仅如此,袁崇焕还拦截安置了一部分溃兵。前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中称赞他说:“柳河败绩,士卒西奔,崇焕狂呼邀截,使各还信地。关外城堡,幸而得存。”现任兵部尚书王永光则上疏说:“柳河之陷,无处不逃,独袁崇焕一军屹然不动。”⑤

 

可见袁崇焕在治军方面还是有一套的,这种胆略和才能在文官当中非常罕见。朝廷于是下诏大力表彰袁崇焕和他的“宁远大捷”,并把袁崇焕破格提拔为辽东巡抚。

 

宁远保卫战的胜利,袁崇焕和他所率领的宁远守军当然是立下了大功。但其他人的功劳也不能抹杀。

 

首先是皮岛总兵毛文龙,尽最大努力倾巢而出攻击后金,迫使努尔哈赤退兵,功劳并不比袁崇焕小。

 

其次,就是魏忠贤的情报工作和反间谍工作发挥了作用。在宁远之战前,高第就准确地知道了后金发动进攻的时间,各方面提前做好了准备,右屯粮食搬运得比较及时。如此精准的情报在辽沈之战和广宁之战中是没有的。

 

此外,努尔哈赤还试图派间谍渗透进入宁远。他派了一个叫武长春的汉奸到北京,通过各种行贿手段,伪造了出身档案,花了四百多两银子外加两张貂皮,被兵部认可为武举出身。兵部收了钱以后,还准备给他一个守备的官职。而武长春的下一步计划就是用利用这个军职混入宁远,去当内奸。但有人匿名向兵部告发了武长春伪造履历的事。当时魏忠贤正在大搞反贪污和反间谍,兵部那些收受贿赂的人害怕被东厂发现,也就没敢给武长春封官。

 

武长春在北京混不到军职,只能冒险前往宁远。正好袁崇焕在宁远也在反间谍,清查各种来路不明的人的身份。武长春没有兵部认证的身份,在宁远的清查中无法证明自己的来历,被赶出了宁远,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以后,武长春继续从事间谍活动,终于被东厂发现,抓起来杀了。

 

努尔哈赤打下沈阳、辽阳和广宁,其实都是靠的间谍、内奸,并不是靠实打实的攻城。而在宁远,他在情报和间谍战方面,并没有占到便宜:出兵时间被明朝方面摸得一清二楚,派往宁远的奸细也被抓起来了。这是袁崇焕和魏忠贤共同努力的结果。也说明天启皇帝在广宁惨败之后,通过太监重建情报系统的作法是比较成功的。

 

“武长春案”是《熹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的一个反间谍案。魏忠贤主持的情报战线肯定还干了大量的工作,毕竟努尔哈赤不会只派一个间谍出来活动。

 

有大量记录说东厂在魏忠贤的主持下,派出大量特务四处活动,搞得鸡飞狗跳,很多人都被东厂监视。文官们把这些事情作为太监乱政的证据记录了下来。这些记录中有很多夸大其词、捕风捉影的内容,但应该也反映了一部分事实。当时肯定有大量的后金间谍渗透进入了明朝的各个机构,搜集情报或者在关键时刻当内应。明朝文官系统已经十分腐败,像武长春这种拿着大把银子开路,要想在军队或者六部等关键部门谋个低级吏员的职位实在是很容易;或者像广宁孙得功这种,跟后金秘密交往,搞两面派投机甚至暗中投降后金的人,也不知道有多少。明朝与后金处于战争状态,努尔哈赤又是一个搞情报和谍战的高手。魏忠贤指挥东厂在京城等敏感地区加强特务活动非常必要。

 

古代战争其实跟现代战争一样,都是情报、间谍、后勤、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的全方位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秘密战线三位一体的,区别不过是现代战争的技术手段更先进而已,并不是古人比我们笨,只知道在战场上对砍。宁远保卫战,袁崇焕是正面战场的统帅,毛文龙是敌后战场的统帅,魏忠贤是秘密战线的负责人,还兼管后勤。三方密切协作,才取得了这场萨尔浒之战以来最重要的胜利。

 

①《明熹宗实录》卷68,天启六年二月御史李懋芳弹劾孙承宗的奏章中的数据。

②明朝军职分为本官和差遣两套系统。本官从高到低为: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卫指挥使(正三品),卫指挥同知(从三品),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正六品)等等;差遣不是正式官职,没有品级,从高到低为“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随着卫所制度被营兵制度取代,武职本官逐渐沦为表示品级高低的虚衔,而差遣职务虽然没有品级,却有实权。

③《明史》里面说高第是想连宁远也撤了,而袁崇焕反对从宁远撤兵。但是从现存的奏章原文来看,高第并没有要求从宁远撤军,袁崇焕反对的也是从锦州和右屯撤军。《明史》中记录的原文是:“督屯通判金启上书崇焕曰:‘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崇焕亦力争不可,言:‘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亦失保。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这里所说的“三城”是指的锦州、大凌河堡和右屯。

④《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10

⑤《明熹宗实录》卷68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9:47 , Processed in 0.011284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