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九章)

2023-5-16 04:29|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2883|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这些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然后经过层层选拔,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步步高升,最终进入帝国决策层的文官精英们绝不可能愚蠢到这种程度。他们主要不是愚蠢,而是贪婪。宁锦防线在政治上是一条利益输送通道,把国家的大部分白银收入输送进贪官大佬们的口袋。

二、杀毛议和:东林党与袁崇焕的秘密约定

 

 

袁崇焕出关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平息宁远兵变。士兵哗变这种事情,有钱就好处理。皇帝给了他120万两的内帑,用一小部分给士兵们发拖欠的工资,然后把带头闹事的人杀掉,问题就解决了。

 

第二件事就是把老冤家满桂一脚踢走。满桂在宁远之战后跟他平分战功,宁锦之战后受到表彰而他却被免职,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就想把满桂赶出辽东,但经略王之臣竟然坚决反对,把他留在了山海关。现在王之臣已经走人,袁崇焕成了辽东老大,满桂就别想在辽东呆下去了,他的山海关总兵一职被赵率教取代。还好朝廷还有人认可满桂的才能,把他调到大同当总兵去了,让袁崇焕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件事就是再次派兵占领锦州,又开始重新修建锦州、大凌河、右屯等城堡。

 

第四件事是大力削减蓟州镇和山海关的兵力,调往关外,充实锦州等地的防守。这就造成了蓟镇兵力薄弱的情况,把天启和魏忠贤大力加强的蓟镇防御体系给破坏了。

 

第五件事就是派人与皇太极秘密议和。

 

第六件事就是对东江实施禁运。袁崇焕下令,所有开往朝鲜、皮岛方向的船只,不管是官方的运输船还是商船,都必须取道宁远、觉华岛。只有到宁远取得辽东督师的关防以后,才允许出海。因为天津、登莱等地都归袁崇焕节制,这一条命令被执行得相当彻底。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这后面的四件事,每一件都是在为金兵从蓟镇突破长城防线攻打北京创造有利条件。所以老有人怀疑袁崇焕是叛徒。但从现有的证据来看,他还真不是。其实这四件事都可以从文官集团的一贯策略中推出来。

 

像议和这种事儿吧,文官集团就特别喜欢议和。北宋对辽国有“檀渊之盟”,秦桧要杀岳飞议和,史弥远要杀韩侂胄议和,都是一贯的风格。和平当然是好东西,但如果一个国家原来固有的领土都被别人抢走了,议和实际上就是承认别人的侵略成果嘛,更何况还要每年倒贴钱,这肯定有问题对不对?就好比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咱们也跟日本议和,不仅东三省不要了,每年还给日本一大笔钱让他别来侵略我们,那不就是卖国吗?

 

核心的原因其实还是打仗打不过,越打越吃亏。其实中原政权的人口数量、战争资源、技术装备都比少数民族政权要有优势,怎么会打不过呢?关键就是文官集团自己不行,内部腐败不说,还要防范武将。为了防止武将勋贵掌权,宁可对外议和,也不能让武将掌兵,立下收复故土的盖世功勋。

 

对文官集团来说,他们去指挥战争,最有把握的就是修城。把城墙修的又高又厚,然后躲在城墙后面指挥大家防守,不管是放箭还是放炮,都比较简单。袁崇焕的坚城大炮战略就是文官统兵的必然选择。打野战对文官来说太难了,要排兵布阵、穿插包围,打埋伏、反包围,佯攻、佯败,冲锋、反冲锋,变化太多,有时候还要主帅带头上阵跟敌人对砍,必须经过长期马步骑射的训练和积累大量的实战经验,非行伍出身的专业武将不能胜任。

 

所以,大部分文官只会打两种仗,一种是对农民起义这种战斗力很差的队伍,官兵处于绝对优势的时候,他们就会指挥武将“分兵合围、大举进剿”,这是我们前面讲萨尔浒之战的时候分析过的;第二种就是面对战斗力很强的北方骑兵部队的时候,他们带出来的兵,就只能缩在城墙里面固守,不敢也没有能力跟对方野战。

 

在城墙里面固守的问题就是:无法大规模地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也无法恢复已经失去的领土,最好的结果就是维持现状,把现有的防线守住。这种消极防守策略一般都会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因为野战能力更强的攻击方可以选择的策略太多了,可以围点打援,也可以绕过难啃的防线攻击你的后方,或者攻击你的首都等战略要地迫使你出城救援,实在不行就长期围困,切断你的食物来源,活活饿死你。

 

正确的防守必须是城墙堡垒防御和主动进攻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明宪宗时期,王越守卫河套,虽然没有大规模清理河套的实力,但小股精锐部队具备较强的野战能力,蒙古骑兵南下的时候,能够时不时地抓住机会偷袭其后方,迫使他撤兵回援,此时城内的守军就可以追击斩杀其殿后部队。这才是积极防御,才能真正防守得住。不然好几千里的长城,敌人可以随意集中兵力攻击任何一个点,几万兵马怎么守?

 

除了王越这种极少数天才以外,大部分文官将领都不会训练和指挥部队进行野战。这样,消极防御带来的被动挨打的局面也就无法改变,因此只能求助于议和。袁崇焕在辽东混了那么多年,城外有敌人的时候从未出过城,连野战打起来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更别说自己去指挥了,所以非常迷信坚城大炮战略。这必然导致他积极主张议和。东林党当然也完全支持。

 

除了要议和以外,东林党还想国家少收税,想省钱,所以还需要减少军费。但是东林党又跟整个文官集团一样,有贪污的毛病,军费里面也少不了他们的一份。这样一算下来,宁远-锦州堡垒群是孙承宗开创,袁崇焕建设的,都是自己人,这个钱可以大手大脚地花,大家该贪污继续贪污,但是其它地方的军费就要坚决裁撤,比如蓟镇和东江镇等等。这些地方虽然一直很穷,但还必须继续裁减。这就跟让腐败的官僚体系去征税一样,越是有钱的官绅豪强之家越不交税,越是没有背景的穷人越要多交税。

 

所以,袁崇焕督师辽东,实际上是代表东林党去执行他们的辽东战略:为了防范武将,坚持文官统兵,必须实施消极防守的策略,推动议和;为了省钱,必须裁撤蓟镇和东江镇的开销;为了贪污军饷,必须继续在修筑锦州等城堡上大手大脚花钱。不用假设袁崇焕是汉奸卖国贼,也能想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干。

 

反过来看,东林党和袁崇焕要杀毛文龙的理由也很简单了:毛文龙身为武将却不受文官节制,直接向皇帝负责,该杀;毛文龙从辽东海州卫起家,自从他抗金以后全家老小各种亲戚几百口人都被后金杀了,他跟后金有血海深仇,绝对不会赞成跟后金议和,该杀;毛文龙天天想着主动进攻,不停地向朝廷索要军饷,想要在东江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彻底消灭后金,花钱太多,该杀;毛文龙因为军饷不足,多次向皇帝举报文官集团克扣贪污东江镇军饷的事情,该杀。

 

毛文龙有这四大该杀之罪,文官集团早就看不惯他了,这还不仅是东林党的事儿。魏忠贤当政时期,文官集团就一直各种弹劾毛文龙,但是天启皇帝和魏忠贤能镇得住文官集团,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到了崇祯这里,魏忠贤被干掉,文官集团中的极端分子东林党上台,他们就决心向毛文龙下手了。

 

其实这个事情还是有可能和平解决的——只要皇帝下令把毛文龙撤职让他回家养老就可以了。但崇祯皇帝在别的地方糊涂,偏偏在这个问题上一点不糊涂。

 

在天启七年九月,崇祯刚刚登基,毛文龙上疏抱怨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请求辞职。崇祯批示安慰他说:你远驻海外,孤悬敌后,备尝艰苦,屡次建立功勋。忠诚不贰的心迹不言自明。我正对你寄予厚望,怎么能在这个时候要求让别人来接替呢?还希望能更加奋发努力,让我宽慰。

 

在崇祯元年三月,毛文龙上疏说粮饷器械都不足时,崇祯皇帝又安慰他说:毛总兵在海外劳苦,我非常想念(“该镇劳苦海外,朕甚念之”)。现在内地的粮饷,都已经陆续发送解运,海天寥廓,不会送一次就够了。我会严禁解运官员侵占贪污,一定要让饥饿的军队填饱肚子。

 

崇祯元年五月,毛文龙再次上疏陈述自己处境之艰难时,崇祯再次安慰他说:毛文龙本就是激于大义,挺身而出,开辟东江的抗金基地数年,这其中的苦心,我是深切了解的,别人的诽谤议论,何足置辩?

 

崇祯元年七月,毛文龙就军队数量问题上疏辩白,说上次朝廷派大臣来东江检查,只认可有36000名士兵,其实还有很多地方他没有去查验,东江兵远远不止这个数。崇祯虽然没有明确否定大臣核验的结论,但也对毛文龙的申诉表示理解。他回复说:辽民为了避难,屯聚在海岛之上,扛上锄头就是百姓,接受盔甲器械就是士兵(“荷锄是民,受甲即兵”),不能和内地招募军队规定军饷当成是一回事情。你应该乘机奋勇,等有了显著的功劳,谁能用糜饷作为借口来攻击?我寄于深切期望。

 

还有崇祯元年十二月毛文龙再次上疏说被诽谤的冤枉,崇祯依旧下旨勉励他尽力去建功,人言自然平息,不必太理会那些诽谤。①

 

崇祯之所以会干掉魏忠贤,而坚决保毛文龙,是因为魏忠贤的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高层内幕他当藩王的时候不知道,所以相信了东林党的谣言;但毛文龙的问题比较公开透明,各种来往的文件都会摘录到塘报、邸报上发布,大家都能看得到。他的功劳和东江镇的战略地位非常明显,任何不带偏见,真心为国家考虑的人都很容易想清楚。

 

所以,给袁崇焕尚方宝剑的时候,崇祯把满桂和王之臣的尚方宝剑收回来了,却没有收毛文龙的,就是明确毛文龙还是归皇帝直接管。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保住毛文龙。

 

但是他想错了。东林党人的无耻已经突破天际,超过了崇祯想象力的范围。

 

通过崇祯的批示和尚方宝剑的处理方式,东林党也算是看明白了:不要说让崇祯杀毛文龙,就连让他把毛文龙撤职都不可能。那么,要实现明金和议,除了背着皇帝把毛文龙杀掉以外,就没有其他选择了。

 

为了诱杀毛文龙,袁崇焕才决定对东江实施禁运。所谓船只需要到宁远获得批准才能驶往东江只是一个幌子,其实根本没有船只获得过批准,不论官船民船,所有运输渠道都被切断。

 

东江镇孤悬海外,在北方寒冷的海岛和山岭之中建立根据地,靠自己屯田是无法自给的。士兵以及部分难民的吃穿都要依靠后方的接济。袁崇焕这一招,就是断了大家的活路,连续八个月的物资禁运,让东江出现了大量饿死人的情况。毛文龙在塘报中称:“东江缺粮,饿死多命”、“东江各岛绝粮,地上又无野菜,兵丁饿死”,出现了兵丁想要夺船逃亡的事件,而且为了争夺船只,自相残杀。

 

这些事情被后金获悉,又趁机发兵来打,东江兵“粮饷不敷,士皆菜色,马匹、甲胄、器械全无”,难以与之为敌,导致大量被东江恢复的领土又再次失去。

 

在战争史上,将士在前方打仗,后方官员腐败无能而后勤供给不足的情况多有发生。但像袁崇焕这种,为了内部斗争的需要,主动对自己国家在前线作战的士兵和人民实施物资禁运,不惜将他们饿死在前线的事情,可谓古今罕见,必须无耻狠毒到一定境界才能干得出来。不管毛文龙有罪没罪,该不该杀,袁崇焕的这种手段,都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严重犯罪,被千刀万剐也一点不冤枉。

 

更让人完全不能想象的是,袁崇焕一边禁运饿死自己的将士和同胞,一边却拿出大量的粮食布帛去接济已经背叛明朝、投降后金、与后金结成同盟的喀喇沁蒙古部落。

 

喀喇沁蒙古部落的位置正好位于后金与蓟镇的中间,后金要从攻打蓟镇,必须经过喀喇沁的地盘。喀喇沁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都是明朝的藩属,与后金为敌。但是天启七年,后金打朝鲜、打毛文龙的时候,袁崇焕不仅不去援救,还跟后金议和。这让蒙古部落对明朝非常失望。王之臣当时就跟朝廷报告说,蒙古部落对此提出了严重抗议:“你汉人全没脑子……你自家驮载许多金帛,着喇嘛替他吊孝求和,反倒教别人与他为仇,我等不如也投顺罢了!”②后来皇太极通过军事政治压力,逐步地也就招降了这些部落。

 

从崇祯元年的三月,到崇祯二年的一月,包括喀喇沁在内的漠南诸多蒙古部落先后投降后金,与其达成盟约。盟约的内容明确规定:

 

各部蒙古诸贝勒……若征明国,每旗大贝勒各一员、台吉各二员,以精兵百人从征,违者,罚马千驼百。③

 

有了这样直接针对明朝的军事同盟条约,喀喇沁部落就跟后金可以视为一体,都是明朝的敌国了。

 

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袁崇焕是否清楚,但大同总兵满桂的情报非常迅速,在盟约还在准备的过程中,他就向皇帝报告,称喀喇沁部、速不的部、伯彦二部等朵颜三十六家全部叛变投敌,归附后金。崇祯曾经派人去争取过,希望这些部落改变主意,但是被拒绝了。

 

所以,袁崇焕在崇祯二年三月,还以救灾为名,卖给喀喇沁部等蒙古部落粮食、布帛等物资,就是在资敌。蒙古部落从袁崇焕这里买了大量的粮食布帛运走,不仅自己吃,还拿去帮助同样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后金。实际上,根据到前线视察的官员汇报,在蒙古部落派来买粮买布的队伍中,就有上百女真人混杂在其中。

 

崇祯皇帝当时对袁崇焕十分信任,基本上他奏报什么就批准什么。唯一的一次驳回袁崇焕的请求,就是这个事情,而且措辞极为严厉,不容商议:

 

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

 

但是袁崇焕并没有遵守这个圣旨,继续偷偷摸摸地卖米给蒙古部落。他的理由是,蒙古这边饥荒严重,如果不接济他们,他们就会倒向后金。同时他向皇帝保证,喀喇沁部“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

 

袁崇焕之所以敢下这样的保证,并不是觉得喀喇沁部会忠于明朝,而是因为,他认为后金正在积极争取与明朝议和。根据袁崇焕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如果议和成功,后金根本就不会来打明朝,当然也就不会有喀喇沁部协助后金入犯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的情况看起来确实如此,皇太极对议和的事情再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什么条件都好谈,对袁崇焕在锦州和大凌河堡的工程也不那么介意了。他崇祯二年二月二十八日的求和信中表现得非常谦卑,说:“我等小国,岂敢征讨大国耶?”又说:“我愿和好,共享太平。是以诚心遣使,如何议和,听尔等之言。”

 

显然,皇太极在说谎,因为就在他写这封信的同时,他跟蒙古部落的盟约里面明确规定了“若征明国”的战争条款。他正在积极为远征明朝做准备。

 

至于具体的条件,皇太极在四月二十五日给袁崇焕的信中简直就是对明朝卑躬屈膝了:“尔铸金国汗印与我。至於以修好之礼、相馈财帛,尔等计之。勿待我如察哈尔汗,则我不能允。”④他竟然请求明朝赐给他金国汗印,这就跟称臣差不多了。而且连每年向明朝索要的钱,也不再像上次一样狮子大开口,什么黄金十万两、白银一百万两之类的,提都不提了——你们看着给就行了,比给蒙古林丹汗(察哈尔汗)的条件好一点就可以。

 

皇太极怎么会突然变身和平主义者了呢?他刚刚收降了蒙古朵颜三十六家,正处在发动进攻的绝佳位置上,好好的议什么和?

 

显然,诚心议和是不可能的。议和的目的无非那么几个,一个是骗点钱来花,一个是让明朝方面放松警惕,三是让那些蒙古部落知道明朝已经无意与后金为敌,加速他征服蒙古的步伐。

 

皇太极不仅给袁崇焕写信,还给朝廷写信。当时兵部尚书王在晋坚决反对与后金议和,他回复说:没有议和,只有投降。投降之后,归还全部辽东土地、人民以及叛徒,才有和平。不然只有大兵进剿一条路。

 

这个王在晋不是东林党,熊廷弼下狱后接任辽东经略,后因反对孙承宗建宁远-锦州堡垒群,给贬到南京去了。这是因为天启皇帝支持孙承宗,跟魏忠贤没关系。但魏忠贤被打倒以后,他被东林党错误地当成受魏忠贤打压的“忠臣”给提拔了回来,当了兵部尚书。东林党在这个关键人事安排上看错了人,议和的事情因此遭到严重挫折。

 

袁崇焕得知议和遭到王在晋抵制,非常生气,就私底下写信给钱龙锡、王永光等权臣说:要想辽东做事方便,非换掉王在晋不可。

 

此前不久,东林党大佬、内阁大学士刘鸿训因为收受贿赂,在任命惠安伯张庆臻总督京营的诏书上面增加了四个字——“兼辖捕营”,就是把北京的巡捕治安也划给张庆臻管了。买官卖官在当时已是常事,但这个刘鸿训也太大胆了,直接就让内阁中书篡改皇帝诏书。京营和捕营按照惯例是不能一个人兼任的,这个突破常规的任命很快被人举报,事情败露。刘鸿训被下狱审问,又查出来一堆其他贪污受贿的事情。

 

这个案子本来是东林党自己犯的事情,跟王在晋没关系。但他们把王在晋给牵连了进来,刘鸿训被皇帝免职,王在晋也跟着被削籍为民。⑤

 

新任兵部尚书王洽是个真正的东林党,上了魏忠贤《东林点将录》的。袁崇焕给王洽写信说:“辽东议和,内阁已有主张。现在王在晋被拿下,就剩毛文龙了。他要是能同意议和当然好,要不同意的话,只能把他杀了。我愿意当这个提刀之人。”⑥

 

这句话是现存文献资料中关于“议和与杀毛文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个结论的重要证据,是袁崇焕自己白纸黑字写在跟东林党人的秘密通信中的,无可辩驳。

 

经过几个月的封锁,东江镇的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袁崇焕这个时候对毛文龙说,我可以给你粮饷,但是你要多宁远来一趟,有些事情当面商议一下。

 

毛文龙意识其中的危险,但还是去了。

 

去了之后,双方谈了半天,没谈出什么结果。袁崇焕给了毛文龙一些粮食,就放他回去了,说下个月亲自去东江视察,看看情况才能决定给你们发多少粮饷。

 

崇祯二年的六月,袁崇焕带兵前往辽东半岛最南端、旅顺海外的一个小岛,叫双岛。他要在这里再次会见毛文龙。

 

袁崇焕之所以在宁远放过了毛文龙,是因为如果在宁远杀了毛文龙,无法向皇帝交代。宁远是他的大本营,他完全可以把毛文龙抓起来,然后向皇帝请旨如何处置,无需杀掉。所以必须进入东江镇的防区,才能以情况紧急、不得不先斩后奏的借口,告诉皇帝自己在毛文龙的地盘无法把他带走,只能冒险杀掉。

 

但是,如果真的去东江镇大本营皮岛、铁山、云从岛这些地方,那又太危险,可能杀不了毛文龙,甚至自己陷入危险境地也是可能的。袁崇焕经过精心考虑,才挑选了双岛。这里既算是东江镇的防区,又远离皮岛,没有什么东江兵驻守,是下手的最佳地点。

 

毛文龙因为上次从宁远平安归来,也就放松了警惕,没带多少人就去了。袁崇焕早已经布置妥当,在那里等待多时。他以有机密事情相谈为由,让毛文龙的亲兵在帐外等候,然后把毛文龙带到在山上设立的一个大帐之中,随即下令左右将毛文龙拿下。

 

袁崇焕拿出尚方宝剑说:“皇帝赐我尚方宝剑,有专杀之权,就是为了诛杀你这种乱军之将!”不容毛文龙辩驳,即下令:推出帐门斩首!

 

①杜车别:《明冤》,三联书店2013年版,212页。原始出处为《藏钞本崇祯长编》。

②《三朝辽事实录》卷16

③《清太宗实录》卷5

④书信内容记载于《满文老档》。

⑤此事见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11:“先是,奴酋托西虏根根儿通禀乞和。晋甚恶‘和’字,语之曰:‘当乞降,降则还我辽东土地、人民及诸叛臣,乃题请,不则惟有剿耳!’揭达,阁部不敢闻,乃奴中叛臣阻之,事遂寝。比袁崇焕为督师,于御前力任五年灭奴,且矢誓焉。后知奴不能即灭,乃阴许奴和。有通官参将张定者,进京至兵部,与奴讲款。余时为本兵,立叱之,知余之不可绐也。崇焕乃致语冢宰王公射斗曰:‘要边上做事,须易本兵。’王公密告余,旋图避路,而奸党搆谋,借惠安敕书事,侍御吴玉与余为难矣。余归而崇焕得信心行事,中奴之诱,先杀毛文龙除奴肘腋之患。”

⑥原文见《崇祯实录》卷2:“崇焕与王洽书言:‘关东款议,庙堂主张已有其人,文龙能协心一意,自当无嫌无猜;否则,斩其首,崇焕当效提刀之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0 11:28 , Processed in 0.017029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