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九章)

2023-5-16 04:29|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2860|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这些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然后经过层层选拔,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步步高升,最终进入帝国决策层的文官精英们绝不可能愚蠢到这种程度。他们主要不是愚蠢,而是贪婪。宁锦防线在政治上是一条利益输送通道,把国家的大部分白银收入输送进贪官大佬们的口袋。

六、穷途末路:内忧外患之下的明王朝

 

 

袁崇焕被下狱后不久,钱龙锡和王洽也被下狱受审,王洽死在了监狱里,钱龙锡被充军。崇祯开始重新启用太监和非东林人士,东林党的势力遭到了削弱。“众正盈朝”的时代又草草结束了。

 

明朝末年,东林党“众正盈朝”、全面当权的时期加起来不过四年,也就是天启皇帝刚刚上台的两年和崇祯皇帝刚刚登基的两年。在第一个两年里,东林党一上来就把熊廷弼拿下,把辽东经略和巡抚换成自己人,然后接连丢了沈阳、辽阳、广宁,后金从长白山打到了辽西走廊;第二个两年,东林党先干掉魏忠贤,再杀掉毛文龙,引出了李自成,让后金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这战斗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第一次“众正盈朝”之后,明朝还有得救,或者说至少在理论上还有抢救的余地。经过天启皇帝、魏忠贤、毛文龙等人的努力补救,局面基本稳定下来了,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次“众正盈朝”之后,明朝就彻底没得救了,可以下病危通知书了。

 

因为我们前面讲的,东林党上台压缩军饷和减少政府收入引发的两件“小事”,受后金围攻北京的影响,都继续扩大了。

 

为了解北京之围和收复关内四城,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援军前来勤王。甘肃、陕西、山西这些地方靠近边防重镇,军事实力比较强,所以勤王兵马主要从这些地方抽调。但这些地方也是农民起义闹得比较凶的地方。精锐部队被抽调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就借机发展壮大起来。不仅陕西全境糜烂,起义还开始波及山西。崇祯三年二月,正是孙承宗带着全国援军收复遵化的时候,陕西农民起义军开始渡过黄河,大举进军山西。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这个。

 

明朝军队的粮饷,在防区内由自己解决,有固定的来源。一旦有军事行动,离开防区,就由国家财政另外发放粮饷,被称为“行粮”。援军四集,中央财政就得花钱。东林党既不让多收税又变不出钱来,只能拖欠。山西巡抚耿如杞带了五千士兵入援,兵部没钱给他们发饷,就在三天之内连续把他们调动三次:由通州调到昌平,再从昌平调到良乡,故意用这种方法逃避发饷。因为军令规定,部队到达驻地之后第二天才发饷,所以兵部就让他们不在任何一个地方驻扎超过一天。士兵们沿途辛苦劳累,连续三天都不发饷,还要被没完没了地调来调去,就沿途抢劫。

 

金兵撤退以后,朝廷以失职罪逮捕耿如杞,判处死刑。这五千人就一哄而散。

 

遭遇同样情况的还有甘肃巡抚梅之焕带领的部队,也就是因为粮饷短缺,走到半路就发生了哗变,逃跑了上千人。

 

陕西的延绥镇总兵吴自勉更奇葩,在抽调兵马进京的时候,还在克扣军饷,赴京的不发钱,想要不去北京的还需要给他交钱。结果部队还没有出发就发生哗变,大量士兵逃走。延绥巡抚张梦鲸忧愤而死。①

 

这些溃散的士兵无处可去,于是纷纷跟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结合。

 

这一下麻烦就大了。

 

农民起义军一般都是乌合之众,数量虽然多,无组织无纪律的,很容易就被镇压。但士兵们都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大规模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以后,马上就成为起义军的中坚力量。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立刻大增。要想在短时间内彻底镇压下去,基本上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变兵和变民相结合,是明末农民起义最主要的特征,明朝中前期的农民起义,都没有这种特征。所以也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变民,而是亡于变兵。

 

这样,明朝就面临着内外夹攻、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勤王部队刚赶走入塞的金兵,就要调去镇压农民起义;农民起义镇压得差不多了,后金又打过来了,于是马上又要把军队调过来抗金。

 

明军镇压农民起义的能力还凑合,关宁军被吹成所谓的“关宁铁骑”,就是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吹出来的。但他们没有与后金骑兵作战的实力。那个时候军队已经十分腐败,大部分老弱病残是没人管的,只能种地。各个将领都会养几百几千个“家丁”作为自己的私人军队,待遇稍微好一点,训练得也好一点,这是他们保证自己权力地位的基础,哪能去跟后金硬碰硬的消耗掉?都是跟在金兵屁股后头跑,好像在追击,完成朝廷的任务,其实离得很远,根本不交战。各路人马也都各自为政,就好像金兵的仪仗队一样,远远地在他们周围跟着走,都希望金兵去找别人的麻烦。

 

于是金兵就在华北平原毫无阻拦地到处烧杀抢掠,系统性地摧毁中国北方的经济基础。抢的杀的差不多了,就再从喜峰口出关,回去消化胜利成果。

 

等后金走了,李自成、张献忠那边又发展壮大成了十几万、几十万的大军。勤王部队又赶紧调回去跟起义军开打。眼看又要把起义军灭了,后金又打进来了,赶紧去勤王……

 

就这样,两头受敌、内外夹攻,而且两边的敌人都是机动性极强的军队,农民起义军本来就是流寇战术,在陕西、山西一带到处跑。后金骑兵跑的更快,在北直隶、山东地区四下抢掠。明军在长达数千公里的战线上不断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来回奔波,疲于奔命,不断地被消耗,毫无取胜的希望。

 

崇祯二年的金兵入塞,以及随之而来的变民与变兵相结合,是明朝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使明朝完全丧失内政改革的余地,只能在内外交攻中快速灭亡。东林党和袁崇焕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把明朝置于必亡之地,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像山崩一样的倒塌,无可挽回。

 

这个时候再谈什么改革复兴,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和空间了。中央枢机哪里还有精力来研究如何反腐败、改革税收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整顿军队之类的东西?每天就是焦头烂额地调动部署军队和想办法收税筹钱。

 

为了支持这些绝望的军事行动,苟延残喘,朝廷必须开足马力征税。商税就别想了,东林党宁可亡国也不让多征,只能主要往农业税上面想办法,按照土地加派。

 

从表面上看,加派的银两并不多,每亩地才九厘,最多的时候加派过一分二厘银子,相当于每亩地多收几斤粮食。把所有加派和正税加起来,一亩地总共也就收五六分银子,相当于二三十斤粮食,占亩产的10%15%左右,税率还是不高。但当时土地兼并已经很严重了,官员士绅们享有诸多优免特权,占据良田万顷基本不用交税,地方官员只能把这些全都压到普通农民头上。农民负担就被成倍的加重。此外还有很多私派钱粮,为官僚集团的腐败买单的,这个我们在前面都讲过了。这些因素加起来,才让看起来很合理的辽饷加派,变成了亡国暴政。

 

农民不堪忍受逃亡、造反。逃走农民的税就会再摊派到还没有逃亡和造反的农民头上,逼着这些人继续逃亡、造反。形成恶性循环,农民起义军的队伍越来越大,局面遂完全不可收拾。

 

①参见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二章第二节,“勤王兵的哗变”。

 

 

七、围城打援:大凌河之战

 

 

袁崇焕死后,崇祯皇帝出于政治考虑,没有敢像天启皇帝用魏忠贤那样彻底整肃东林党——因为那意味着要给魏忠贤翻案,这是崇祯皇帝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袁崇焕一死,就有人上疏要求给毛文龙平反,被崇祯严厉驳回。崇祯小心翼翼地回避“党争”这个话题,将袁崇焕、钱龙锡的问题局限为个人问题,而不再进一步牵连。所以东林党只是被削弱了,并没有完全失势。

 

在这一点上,崇祯跟他那被称为“木匠皇帝”的哥哥比起来,要少了很多魄力。天启皇帝在“移宫案”后信任东林党,也根据东林党的意思下了圣旨严厉谴责李选侍、魏忠贤等人,大力表扬移宫诸臣和太监王安,还把上书反对移宫案的大臣贬黜。可是等他看到东林党在辽东接连丧师失地以后,他马上就翻脸不认人,重用魏忠贤,清洗东林党人,而且下旨公开说以前那些圣旨是错的,是东林党趁我年纪小忽悠我,我亲爹尸骨未寒就让我违背遗诏驱逐李选侍,陷我于不孝。这种作风崇祯皇帝是没有的。

 

所以,分析袁崇焕死后的国家政局,跟天启年间东林党“掌权”和“倒台”那种黑白分明的局势不同。东林势力只是因为袁崇焕的案子被削弱,他们的政治路线没有被否定,他们作为一股政治势力没有被打倒,在朝力量仍然十分强大,足以左右国家政局,只不过不再能够一支独大而已。

 

这种局面体现在军事上,就是袁崇焕虽然被杀,但他的城墙大炮战术没有被否定,消极防御的战略更没有被否定。孙承宗重新出山,担任蓟辽督师。作为“堡垒战术”的祖师爷,宁锦防线的创建者,孙承宗当然继续大力修城。锦州已经被袁崇焕重新修好了,孙承宗就再接再厉,加固大凌河堡。

 

大凌河堡快修好的时候,皇太极就带着大军打过来了。这是崇祯四年的七月。

 

之前打宁锦大战的时候,皇太极还攻了三次城。这次打大凌河堡,金兵根本就不攻城,上来二话不说就给包围起来。明军在里面修城墙,金兵在外面修城墙,还挖壕沟,彻底给围死——你不是喜欢守城吗,我就让你守个爽。

 

大凌河的守将是祖大寿,人送外号“飞毛腿”——不是古人送的,是今天的网上明史爱好者送的,意思就是他跑得快。当年金兵打广宁,围攻西平堡的时候,王化贞派兵去救援,孙得功先跑,祖大寿第二个跑,虽然速度比孙得功慢了半拍,距离则远远过之,他从西平堡南下一口气跨过大凌河、小凌河,经过宁远,渡海向东,直接跑到觉华岛上去,才觉得安全;后来袁崇焕被抓,他又从北京城跑回锦州,一口气跑了1000多里。这不是飞毛腿是啥?

 

被围起来以后,“飞毛腿”也跑不动了,只能干瞪眼。

 

努尔哈赤打宁远,只围了两天就撤了;皇太极打锦州,围了24天也走了。袁崇焕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的坚城大炮战术用的好。毛文龙牵制无功,杀了就杀了。结果毛文龙一死,后金绕道千里去打北京就不说了,打大凌河也是来了就不走,一口气围了三个月。

 

孙承宗跟袁崇焕比起来有一点强,就是敢派援军。但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孙承宗连续派了四次援军。第一次是离大凌河堡最近的松山堡的2000守军过去救援,有去无回;第二次是吴襄带着他那领了八万人的军饷才养出来的3000精锐,再加上别的地方抽调的3000人前去救援,因为天气原因没怎么打就退兵了;第三次还是这6000人,被皇太极带着200亲兵就给打得溃不成军。吴襄率先逃跑,也因此被崇祯逮捕下狱治罪。第四次,是从关内调集了3万多军队前去救援,结果几乎全军覆没。

 

皇太极还嫌援军来得不够多,自己找了一批金兵,假装成明军来救援大凌河,一路冲杀,眼看就要杀到城下了。祖大寿一看,援军大胜,金兵溃败,赶紧带兵出来接应。结果走近一看,全是金兵伪装的,被杀得人仰马翻又逃回城里去了,从此打死他也不敢再出来。

 

祖大寿在大凌河堡里面弹尽粮绝,吃完了粮食就开始杀马来吃,马也吃完了就开始杀人,先把施工和后勤人员给杀来吃了,吃完之后还有一些蒙古兵,也给杀了吃了。最后剩下的都是关宁军自己人,没办法,只能投降。副将何可纲反对,祖大寿就干脆利索地把何可纲也给杀了。这样,大凌河里面的一万多守军全部投降后金。

 

大凌河之战,也就标志着孙承宗堡垒战术的破产。因为它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在野战能力不行的情况下,敌军长期包围你的堡垒你怎么办?

 

答案是:没有办法,只能坐以待毙。

 

对此,毛文龙在天启七年五月的塘报中就说,有内线告诉他,后金有个王子声称:“西边(指宁远、锦州)全靠几个火器,兵如死鬼,点阅时东挪西补。马匹用来驮载柴火过日。我今只带三千人马,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东江疏揭塘报节钞》卷6

 

毛文龙挑选这段话来写进塘报里去,就是借后金王子的口,告诫皇帝和袁崇焕——关宁军这样一边吃空饷、不训练,就想依靠大炮、城墙来防守是不行的,人家一把你包围你就完蛋了!

 

天启皇帝应该是听进去了,可惜没多久就死了;袁崇焕没听进去,很快就把毛文龙杀了。

 

战后,孙承宗无可奈何,只能再次辞职,此后就再也没有出过山。他一辈子就跟后金打了两次仗,一次是柳河之战,一次是大凌河之战,两次都是惨败。就这样,还被《明史》和《明朝那些事儿》吹成“明末最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没有争议的民族英雄”,简直笑死人。

 

这边大凌河之战开打,那边农民起义也就越发壮大。三边总制杨鹤费了天大的劲,花了很多钱,才招抚了神一魁等几支陕西境内重要的起义军。但金兵一开始包围大凌河堡,军队都调去辽东,陕西救灾经费又没有着落,神一魁等人马上重新叛乱。杨鹤被崇祯下旨切责,忧愤而死。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应该牵制后金的东江镇也正在忙着搞兵变。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以后,为了防止东江不受节制,就把东江镇分为两个协,一个协由毛文龙的亲信陈继盛负责,一个协由袁崇焕的亲信刘兴治负责管理,以求双方互相制衡。这个制衡效果确实好,东江兵从此忙于内斗,再也无力牵制后金。

 

刘兴治原来是辽东将领,辽东沦陷后投降后金;但在后金混的不如意,又投降毛文龙。毛文龙把他留在手下干活,但是没有重用。他又不满意,偷偷地跟袁崇焕联络,打毛文龙的小报告。袁崇焕就把他当成了在东江的内线,杀了毛文龙以后,就把他提拔上来。

 

这种叛变了无数次的家伙,当然不在乎再多叛变一次。陈继盛在东江还是有威望的,刘兴治压不过他。袁崇焕死后,刘兴治觉得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又秘密跟皇太极联络,准备投降。皇太极当然乐于接受。刘兴治就设下圈套,把陈继盛及其11人杀死,然后请皇太极派人过来协商具体的投降事宜。

 

皇太极回信说:照理说是该派个人过来,但是前年毛文龙假装议和,骗了我几个使者过去杀掉,现在大家还有心理阴影,不敢去东江,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你干脆就直接举兵造反吧,我会派兵协助你的。

 

刘兴治一看皇太极这么说,心里又犹豫起来。这时朝廷又派人过来招抚,表示不会追究兵变的责任,刘兴治又重新归顺朝廷,想着当个军阀独霸东江,不一定非要投降皇太极。但没过多久朝廷又派总兵黄龙过来管理东江,刘兴治当不成老大,又图谋作乱。最后杀来杀去,刘兴治自己也被杀了。总之就是一团糟。

 

可怜东江兵,从辽东千难万险逃出来,身负国仇家恨,想要灭金复辽,此时却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只能自己人内部自相残杀。这是一出怎样的悲剧啊。

 

就像陆云龙在《辽海丹忠录》中慨叹的那样:

 

尝闻东江辽兵最耐苦,持炒一升,可支十许日,昼伏夜行,卧草餐霜,能出不意杀人擒人,皆一班可用之士。今其士固在也,谁其用之?谁其用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5:45 , Processed in 0.017052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