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二卷第十章)

2023-5-16 04:30|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13571| 评论: 2|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南明政权的东林党官僚们对于清军入关感到高兴,制定“联虏平寇”的战略,应该不是因为他们愚蠢,看不出清军可能会南下统一中国,而是一种“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精明利益计算。

《明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很能说明问题:

 

崇祯皇帝继位以后,先干掉魏忠贤,然后把各地的镇守太监都撤了回来,把权力都交给大臣。但没过多久,就发现大臣们就知道搞党争,军事上不断失败,财政日益困窘,因而又开始用太监来做事。

 

吏部尚书闵洪学率朝臣一起反对用太监干预朝政,崇祯只能叹气道:

 

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明史·宦官传》)

 

崇祯这句话说得相当心酸、相当悲愤。作为最后一个出现太监专权朝代的末代皇帝,他这也算是为太监专权出现的原因做了一个总结。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你们这些官员要是能办事,我好好的怎么会用太监啊?

 

崇祯是有资格这样质问大臣的。因为他原本很相信文官集团,一上台就把魏忠贤除掉、把镇守太监撤掉、把征税太监召回了,把国家大事完全交还这些代表正统的大臣们去办。

 

结果怎么样?

 

没有了太监的监督,内阁大学士钱龙锡马上就跟蓟辽督师袁崇焕秘密协商把毛文龙杀了。这种边臣结交近侍、杀掉节将的惊天大事,他这个皇帝从头到尾被蒙在鼓里,一点风声都不知道。

 

如果魏忠贤在,宁远有镇守太监盯着,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不可能发生。

 

袁崇焕把皇太极派来议和的白喇嘛等使者留在宁远好吃好喝招待了几个月,又给兵部尚书写信商议,皇帝还是一点不知道。如果宁远有镇守太监,朝中有魏忠贤的东厂特务四处打听消息,这种事情会发生吗?同样也不会发生。

 

撤了征税太监,结果没过多久宁远就因为缺饷发生兵变,逼得辽东巡抚自杀。魏忠贤当权的时候,这种事情发生过吗?从来没有发生过。

 

后来陕西农民起义越闹越大,都进入山西境内了。山西地方官员画地为牢,只管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拒绝互相支援,宣大总督张宗衡和山西巡抚许鼎臣关系形同水火,谁也不服谁,自己带着兵各打各的,起义军穿插流窜、来去自如。这些事情皇帝完全不知道,还是派了太监刘允协下去调查,才给他奏报上来的。

 

首辅周延儒去打清军,就在通州,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吃吃喝喝一仗不打天天报告大捷,搞得崇祯很高兴,结果也还是太监下去调查揭发出来的。

 

所以,崇祯皇帝想不用太监能行吗?

 

文官们确实代表着正统。但是正统并不总是代表着正义、正确。当正统已经朽坏到无法补救的时候,非正统中就会有人站出来试图挽救局面,给正统纠偏

 

不仅魏忠贤是非正统,像毛文龙这种行伍出身没有功名的武将,独立节制一方,在文官体系看来,也是非正统。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本质上也是一种镇压,是正统对非正统的镇压。不受节制在袁崇焕给毛文龙安的罪名中排名第一。文官既然是帝国正统,武将当然就必须受文官节制。不杀毛文龙,就不能维护以文制武的这个正统。正统在这个时候,就变成了利益集团维持既得利益、反对改革的借口。

 

魏忠贤和毛文龙这两个人,就是在正统体制已经失灵,国家财政枯竭、军事惨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试图挽救国家于危亡,结果没有被敌人干掉,却被本国的正统当作异端给消灭了。这就是毛文龙曾经哀叹的:诸臣独计除臣,不计除奴,将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于同室!

 

就像《红楼梦》里面探春所说的: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腐败的统治集团如果不把能打仗、能办事、愿意为国家效劳的仁人志士杀完,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怎么可能被一个几十万人的部落给灭亡了呢?

 

从正统与非正统的角度,为了解决明朝后期的国家统治危机所进行的改革,可以分为那么几类:

 

首先是正统内部的改革。张居正改革就属于此类。他是理学士大夫,进士出身,进入翰林院做编修,被首辅徐阶看上,然后一步一步进入内阁。整个过程完全符合文官集团的正统。但是他的改革深度也最浅,只停留在财政税收和行政纪律方面。

 

其次是半正统的改革。张璁和海瑞的改革就属于此类。他们都是科举文官,算是进了正统的门槛。但海瑞是举人,不是进士。张璁虽然是进士,但没有当过翰林。非翰林不能入阁是文官集团内部确定的政治规矩。而且张璁是嘉靖皇帝违反文官集团的意志一再破格提拔上来的,属于幸进之臣,不是走的正常升迁渠道。所以他们只能算是半正统。他们改革的深度,超过了张居正改革。这种半正统的改革人物出现,说明正统的渠道已经失灵,优秀人物会在正统选拔机制中被边缘化。

 

第三种就是非正统或者反正统的改革。主要就是太监专权,魏忠贤这种人物出现。等到正统和半正统的改革都相继失败,只能从非正统的渠道来进行改革,那就说明这个体制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正统已经变成了反动。

 

等非正统的改革派也被镇压了下去,这个体制就彻底没救了。正统的、半正统的、非正统的改革渠道都被堵死,问题就只能通过革命来解决了。

 

所以,往往一个王朝的覆灭,最关键的一幕就是太监专政的结束。

 

对于东汉末年太监和士大夫的斗争,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总结得比较客观。他把历史书上记载的,涉及太监和士大夫斗争的事情做成了表格一条一条列举出来,然后总结说:

 

宦官跟士大夫间的斗争,血腥而惨烈。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上表所列宦官罪恶的资料,全都是士大夫的一面之词,而凡一面之词,都不一定可信。即令可信,宦官的确罪恶很重,但仍没有士大夫的罪恶一半重……

 

经士大夫宣传,我们所知的,宦官的滥杀只有三件,一六年杀赵岐全家,一六六年射杀民女,一七九年杀人悬尸。士大夫却残忍得多,一六年,连宦官的宾客都杀。一六六年,连宦官的朋友也都杀,更杀宦官的母亲。而且很多次都在政府大赦令颁布后再杀,而且以对宦官苦刑拷打为荣——否则的话不会自己洋洋得意记录下来。

 

像京畿总卫戍司令(司隶校尉)阳球,他在审讯王甫、王萌宦官父子时,亲自指挥拷打,王萌向他哀求:我们到这种地步,自知非死不可。但求你垂念先后同事之情(王萌也当过京畿总卫戍司令),怜恤我父亲年老,教他少受痛苦。阳球说:你们父子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妄攀同僚交情,有什么用?王萌气愤地说:你从当小官的时候,出入我家,像奴隶一样侍奉我们父子。今天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上天不会容你。这一下揭了阳球的疮疤,他羞怒交集,用泥土塞住王萌的口,父子二人被活生生地拷打到死……

 

这里有一个易起误会的现象,必须澄清。可能有人说士大夫只对宦官才如此凶暴,其实士大夫对平民也是一样。像前所举的那位守丧二十年,生了五个孩子的赵宣,他并没有犯法,但宰相陈蕃却把他杀掉。北海(山东昌乐)国相(封国行政首长)孔融,他竟把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墓前哭声不悲的人处斩。

 

东汉末年,外戚勋贵专权问题严重。皇帝为了对抗外戚,不得不依靠太监。太监们多次帮助皇帝从外戚手中夺回权力。东汉最后的专权太监是十常侍。大将军何进为了干掉这十个太监,密谋邀请西北军阀董卓进京剿灭十常侍。结果董卓进京以后就先废立皇帝,然后又强迫皇帝迁都,引起地方豪强联合起兵攻击董卓,东汉遂陷入军阀混战,正式解体。

 

到了唐朝中后期,太监专权再次出现。此时对政权威胁最大的是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衰落,既不能有效地对地方官员进行任免,也无法收税,甚至有些藩镇对中央政府还产生了直接威胁。

 

但唐朝中后期之所以还能保持基本的统一和稳定长达一百多年,主要是因为中央还掌握着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神策军。神策军的最高统帅称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

 

宦官之所以能掌握这样一支军队,就是因为中央文官集团腐败无耻。唐朝还没有以文制武的规矩,功劳大的武将仍可能进京在中央政府担任高级官职,掌握实权。文官们于是把边镇节度使纷纷换成少数民族将领——因为少数民族将领没文化,不会进入中央决策层威胁文官们的权力。但是少数民族将领也更容易叛乱,节度使安禄山因为被文官宰相杨国忠一再诬告而起兵造反,引发安史之乱

 

文官集团捅出来这么大一个篓子,却无力解决问题,把长安都丢了。太监鱼朝恩联络西北地区的军队神策军勤王,最后护送皇帝返回长安。神策军从此被编入天子禁卫军的序列,常驻长安,军权也一直由宦官掌握。

 

神策军的战斗力保持了一百多年,足见宦官的政治能力和军事能力都是不错的,比文官集团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这跟宦官无法世袭和只能来自于最贫穷的家庭有密切关系。他们很难集体腐化堕落。

 

从唐文宗开始,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就凭借神策军控制朝政。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②。整个唐朝中后期一百五十多年,中央决策权大部分时间都掌握在宦官集团手中。宦官们凭借着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维持着大局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宦官在唐朝中后期政治体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职能是保卫中央,平定四方。中唐以后一百多年,尽管各地时有军阀混战,但由于神策军十万大军坐镇中央,首都地区再未出现大的动乱,国家也没有陷入分裂和大规模的内战。唐中后期历次针对地方藩镇和边镜叛乱的战争,神策军也均是主力。

 

跟明朝后期一样,唐朝末年的文官集团已经腐败无耻到完全不管国家大事了,天天玩党争。唐朝末年的牛李党争、北宋末年的元佑党争和明末的东林党争是中国历史上三大著名党争。文官党争一旦开始,官员们就按照党派画线整人,把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升成为政治事件互相攻击,中央政府遂陷于瘫痪。这个时候,唯一还在干点正事、维持政权不至于倒台的就剩下宦官了。

 

到唐末黄巢起义,唯一忠心保唐,独撑危局的还是宦官杨复光率领的神策军。

 

这个杨复光是一位传奇人物,在宫中谋得实权以后,竟然主动申请到地方上去历练,当监军。他这个监军实际上就是统帅,每次打仗都亲自带队,上阵杀敌。他不仅对排兵布阵十分精通,而且还是个武林高手,武功非常了得。取得了军功以后,他才回到宫中,掌握神策军军权。

 

面对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杨复光协调各路兵马,多次击败起义军,并将其分化瓦解,并联络沙陀兵支援,最终收复长安。在成功镇压了黄巢起义之后,杨复光不幸病死军中。他在军队中很有威信,军中大小军官,闻听此讯,无不痛哭流涕。如果杨复光多活一段时间,唐朝政权应该还能再多维持一段时间。

 

宦官的第二大职能是蹲点监军。在唐朝前期,对地方的监军由御史台等文官负责。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文官,监军工作改为宦官负责。宦官分驻各地监军,也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地方军权。朱温篡唐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矫诏下令各地捕杀监军的宦官,可见宦官监军制度已成为野心家们篡位夺权的绊脚石。

 

最后,文官集团出卖了宦官,东汉末年的一幕再次重演。宰相崔胤和实力最强的军阀朱温秘密勾结,请求朱温带兵进京消灭太监。朱温进京以后,把太监屠杀一空,只留下二三十个未成年的小太监伺候皇帝,彻底终结了太监专权。接下来,他就跟董卓一样,强迫皇帝迁都去他的地盘,后来又因为怀疑文官集团图谋不轨,把从长安带过来的文官也统统杀掉。

 

杀完之后,朱温下令说:这些人平时自诩为清流,其实全都是无耻之徒。把他们的尸体扔进黄河,让他们清流变浊流。

 

没过几年,朱温代唐自立,唐朝灭亡。

 

我们整体回顾一下东汉、唐朝和明朝太监专权的历史,可以说,太监上台执政,基本都是官僚集团腐败无耻的结果。官僚集团把国家搞得一团糟,宦官们才会跑到第一线来救急。一旦连可以救急的太监都没有了,一个王朝就会很快灭亡。十常侍死而东汉亡,杨复光死而唐朝亡,魏忠贤死而明朝亡。

 

太监,是帝国政权最后的良心,是帝国高层中最后一批还跟底层社会保持着血肉联系的人物。连太监都被干掉,一个政权也就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

 

太监当中也会有贪污腐败,但由于存在阉割机制,他们的贪欲和腐败的官僚群体比起来要差得多。太监的晋升机制,也很少会受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即使到了王朝的末期,太监集团也不会像官僚集团那样彻底坏透掉,总还是有一些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人物,在尽力支撑大局。

 

太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低,又没有可以支持他们改革的执行体系,一切都只能依赖皇权,强迫跟他们敌对的文官系统去执行。他们的种种努力最后都难免会沦为失败,他们自己也往往成为悲剧性的人物。但他们的这种努力不应该被抹杀、抹黑。他们中的英雄人物,也应该像文臣武将中那些真正的英雄人物一样,彪炳史册、流芳千古。

 

至于四大太监中的汪直,确实缺乏皇宫以外的生活经验。他跟皇帝的关系就反过来了。汪直没有阅历,但明宪宗朱见深有阅历,他当过多年的废太子,体验过人情冷暖。汪直是朱见深看着长大的,所以朱见深和汪直的关系,是标准的皇帝利用太监去完成任务的关系。这是一个特例。对此本书第一卷有详细介绍。

因为皇宫都是坐北朝南的,政府机构都在皇宫南边。太监在皇宫内办公的权力机构被称为北司,文官中央政府机构被成为南衙

和明朝不同,唐朝后期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宦官手中的傀儡。但太监如何对待皇帝并不是我们评判宦官历史功过的标准。唯一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我们整部书,也都是这个标准。皇帝只是国家元首,他个人的安危我们毫不关心。是否忠于皇帝也绝不是评价历史人物是非的标准。只要能维持和平统一的局面,就算太监们把皇帝的脑袋砍下来当尿壶,也不影响我们对宦官作出正面评价。这个标准不仅是今天的标准,儒家思想也一直承认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不过士大夫们只把这个标准用来评价自己,文官欺负皇帝就是维护天道,太监欺负皇帝就是混蛋。我们不接受这种双重标准。

④ 参见鲍迪克:《宦官政治:组织的长寿基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3-8-30 06:06
guisun: 快快快 我要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http://www.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48615

安排
引用 guisun 2023-8-15 17:48
快快快 我要看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9 05:07 , Processed in 0.02204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