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三卷第一章)

2023-8-30 05:59|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49299| 评论: 5|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天下一统已经很长时间了,盛极而衰、合久必分是必然之理,无法改变。现在朝廷权威犹在,各方势力仍然不敢轻举妄动,短期来看,国家应该不会很快土崩瓦解。将来真正的异变,肯定是中央政府先垮台,然后天下无主,陷入军阀混战。这样的剧变大约会在五十年内发生。
十二、桂林大捷:李定国西征与孔友德败亡

大西军不断告捷的同时,永历朝廷正在清军的攻势下日渐陷入绝境。朝廷在给不给孙可望封秦王的问题上态度强硬,在清军的铁骑面前却硬不起来。随着李成栋的败亡,清军逼近肇庆。永历朝廷只能祭出最后一个法宝——跑路。再次从肇庆跑回广西梧州。

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继茂(耿仲明之子)带领南下进攻广州,经过十个月的围攻后占领广州,屠城十日,杀七十万人;一路在孔有德的带领下进入广西,兵锋直指桂林。桂林守军在清军来到前就已经一哄而散,但桂林留守大学士瞿式耜认为自己有守土之责,不愿逃跑,跟桂林总督张同敞一起在总督府喝酒,等着清军到来。二人被俘后都拒绝投降,随即被杀。

——瞿式耜跟何腾蛟一样,是明末那种不怕死但又愚蠢无能的士大夫代表。他极度仇视农民军,在打击忠贞营和反对给孙可望封王方面态度强硬,跟何腾蛟惺惺相惜,是何腾蛟在朝廷中的内因。但自己留守桂林多年,清军来临的时候连个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只能喝酒等死,被俘以后又自比文天祥,以为一死就可以流芳千古,实在是可悲可笑。

桂林既失、梧州空虚。永历朝廷被迫向之前在内斗中被边缘化的“西勋”陈邦傅求救,于1650 年 11 月,进入陈邦傅控制的浔州。但陈邦傅跟郑芝龙一样是个投机分子,当初参与拥立朱由榔,也不过是为了搞点诏书来卖官鬻爵发国难财,一看到清军打过来,立刻就决定叛变。

陈邦傅比郑芝龙还要再无耻一点,没打算放走皇帝,而是想把朱由榔作为礼物献给清军。

得到密报的朱由榔不顾倾盆大雨,连夜逃亡南宁。陈邦傅没有抓到皇帝,恼羞成怒,把宣国公焦链抓住杀掉,投降了孔有德。
南宁没有军队,永历朝廷在南宁只能坐以待毙。这个时候,他们终于想起孙可望来,王公大臣们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封孙可望为一字王。但他们仍然认为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封秦王——因为秦王是两百多年前朱元璋给他的儿子朱樉的封号,不能再封,只能给孙可望封“冀王”。

孙可望接到诏书,哭笑不得。他当然不可能接受冀王的称号,再次将诏书置之不理。

1651 年 2 月,清军进入柳州,向南宁进军。永历朝廷已经无处可逃,危在旦夕。孙可望派五千人前往南宁保护皇帝,杀掉了几个坚持不能真封秦王的顽固派大臣。朝廷终于服软,同意给孙可望封秦王,并进入大西军的地盘寻求庇护。

大西军内部很多人建议将皇帝接到孙可望驻地贵阳安置,这样显得对皇帝足够尊重,也方便控制。孙可望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很大的原因应该是之前封秦王的争议把他恶心到了,让他对这个朝不保夕还要傲娇到底的小朝廷没有一点好感。还有就是孙可望个人气量也有问题,容不得身边有一个需要跪拜汇报的皇帝——即使是名义上的也不行。他最终决定将永历皇帝安置在了贵阳西南两百多公里外的安龙。这是个千户所,也就一个小镇的规模,居住条件很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为大西军内部分裂买下了伏笔。

秦王封号的问题既然已经解决,连皇帝本人也为大西军控制,农民起义军终于掌握了抗清斗争的主导权。内部安定、准备充足的大西军随即开始正式向清军发动进攻。1652 年初,孙可望派李定国、冯远征带兵八万,从贵阳出发,向西进军湖南、广西。

李定国先去打湖南。清军负责统领湖南的续顺候沈永忠抵挡不住,紧急向在广西的孔友德求救。孔友德如果发兵,可以对大西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但他对大西军的战斗力不以为然,以为跟南明军阀一个层次的,再加上以前跟沈永忠有点矛盾,于是拒绝发兵救援。沈永忠经不住大西军打,接连丧师失地,又接到清廷“不可浪战、移师保守”的密旨,便带兵一路撤退回了岳阳,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大部分地区被大西军收复。

收复长沙后,李定国迅速掉头南下攻击广西。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攻占广西湖南交界处的战略重镇全州,全歼其守军并击毙守将,占领了进出广西的咽喉要道。一心想当“广西王”的孔友德这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瓮中之鳖,紧急带领桂林守军北上,在兴安县的重要关口——严关——布下防线,希图扼险据守,但很快就被大西军击败,伤亡极为惨重。孔友德逃往桂林,大西军也跟着追上来把桂林包围。

七月二号,桂林城破,孔友德无处可逃,自杀于家中。
投降孔友德的陈邦傅也在城中,被大西军俘虏。孙可望下令将陈邦傅父子押送贵阳,剥皮处死,然后将人皮送往安龙向永历皇帝告捷。

陈邦傅伪造诏书、假封秦王,挑拨大西军与朝廷的关系,又预谋劫持皇帝投降满清,诱杀宣国公焦链,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孙可望向朝廷报捷,也有尊崇之意。接下来就应该是皇帝下诏对秦王大力表彰,皆大欢喜,双方因为假封秦王事件闹僵的关系得到改善。但人皮送到安龙以后,永历朝廷的一个御史李如月竟然上书皇帝,弹劾孙可望未经朝廷批准就用酷刑滥杀国家重臣,可见其乱臣贼子的本性不改,应该剥夺王爵并免去一切职务。

永历皇帝看到奏章极为震惊,采取了“留中不发”的方式,也就是不予批复,当作没看见,试图把这个事情掩盖过去。李如月见自己的弹劾奏章没有得到皇帝批示,就抄了几份到处散发,还生怕孙可望不知道,专门给孙可望派驻安龙负责监视皇帝的官员送了一份。

孙可望果然被大大的激怒了,下令逮捕李如月并按照跟陈邦傅一样的办法处死。这个李如月也是宁死不屈,一直大骂孙可望为乱臣贼子到断气。

桂林大捷、击杀满清藩王,本来是天大的好事,很多敌视农民军的人物和势力也开始对大西军刮目相看。这本是农民军和南明政权消除隔阂,团结协作的大好时机。结果被这个李如月这么一闹,加上孙可望意气用事、反应过度,双方矛盾更加难以调和。

十三、两厥名王:战略性的胜利曙光

大西军进攻湖南的消息刚一传到北京,清廷就对此极为重视,决定派遣主力分兵两路发动反攻。一路由吴三桂带领,从陕西汉中进入四川,攻击刘文秀部;一路由满洲理政亲王尼堪带领,南下湖南进攻李定国部,同时密令沈永忠退守岳阳保留实力,等待援军。

吴三桂进入四川后,迅速攻击占领了成都重庆等地。但等到刘文秀集结完成发动反攻,其兵力过度分散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不断被刘文秀击败。吴三桂见势不妙,放弃成都重庆,全部收缩到四川北边的保宁府固守。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通过退守的方式集中兵力,同时可以诱敌深入,在距离敌人补给线比较远的地方寻求战略决战。

刘文秀不知是计,在连续打了多个胜仗以后对局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没有想到清军主力还基本保持完整,战斗力很强,贸然决定全面包围保宁府,试图一举全歼入川清军。

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此时刘文秀的最佳策略是暂缓进攻,转而安心经营成都重庆等地,同时派小股部队不断袭击骚扰清军从汉中到保宁府的后勤补给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多年来因为战火而荒芜,一旦经营妥当,可以作为反攻中原的后勤保障基地。保宁府地方无法供养五六万清军主力,一旦补给线受到威胁,时间长了之后吴三桂只能选择退回陕西。
这个见解是正确的。即便刘文秀要坚持进攻,也应该以把清军赶出四川为目标,攻城的时候集中力量攻其一侧,留出北边的口子,逼迫清军北逃,而不是追求围城歼灭。因为双方的兵力差不多,清军以逸待劳,围城决战显然对大西军不利。

大西军完成对保宁府的包围以后就开始攻城,果然伤亡惨重。清军被困城中,无路可逃,只能决一死战,集中力量从南门出击,一举击溃大西军。然后乘胜追击,夺取了四川全境。大西军损失过半,剩下不到三万人在刘文秀带领下回到云南。孙可望对此大为不满,借机解除了刘文秀的兵权,将他调离昆明,发往外地闲住。

与此同时,李定国部也和救援湖南的清军接上了火。

由亲王尼堪带兵的数万大军,以满蒙士兵为主,是清军绝对的主力。尽管有孔友德败亡的教训在前,他们还是没有将农民起义军放在眼里。李定国见尼堪进入湖南后快速推进,毫无停留休整之意,知他必定有轻敌之心,于是故意示弱,不断放弃州县,并通过小规模的溃败来诱敌深入,在湖南南部的衡州府(今衡阳市)附近集中全部兵力布下埋伏。尼堪对此全无知觉,于 1652 年 11 月 23 日大摇大摆的进入了李定国预先布置好的伏击圈。

李定国从前中后三个方向同时对清军发动突袭,长途奔波的清军顿时大乱。混战之中,尼堪落马身亡,连同他的副手和护卫也被击毙。清军损失惨重,逃回长沙。

尼堪是当时满清三大理政亲王之一,地位仅次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李定国一战击杀满清理政亲王,震动天下。加上之前藩王孔友德的战败自杀,在短短数月之间,清军两大名王丧命于大西军之下。这极大的提高农民军在反清士民中的声望,是一个极好的扭转抗清斗争战略局面的机会。

——尽管看起来清军已经占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抗清力量被压缩到贵州云南以及福建沿海等边缘区域,但清军过度深入南方、战线被拉的太长的缺点也因此出现。就好像刘文秀与吴三桂争夺四川一样,虽然一开始刘文秀占据了四川绝大部分地区,把吴三桂压缩
到保宁府这个最后的据点,但清军主力保存完好,集中力量给予刘文秀部以极大的杀伤,一夜之间就可以扭转战略局面,并很快夺取整个四川。战争的胜败并不由占领的地盘大小决定,而是双方的有生力量的对比来决定。大西军如果能够在华南地区大规模的消灭清军主力,则收复失地并不困难。

明军的有生力量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基本丧失殆尽了,主要是在萨尔浒之战中损失约四万人,随后在丢失辽东的过程中又损失了差不多数量的精锐。这样,明军传统的“九边”精兵就基本丧失。然后,通过开征每年五百万两的“辽饷”,重新组建了关宁军和毛文龙的东江军。东江军在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以后丧失了战斗力,其精锐力量后来跟随孔友德、耿仲明等人投降了清军;关宁军一直消极抗战,在“飞毛腿”祖大寿以及吴三桂等人的带领下先后投降清军。

最后的明军主力,是在镇压农民起义军当中成长起来的地方军队,包括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带出来的军队。孙传庭和洪承畴的兵力在宁锦决战中被清军歼灭,洪承畴投降满清;孙传庭后来又在陕西重新训练了一批新兵出来,被大顺军消灭;卢象升则在清军入塞的战斗中阵亡。

这样,清军入关之前,真正有战斗力的明军主力实际上已经全部被消灭。所以李自成从陕西出发,能够在数月之内就快速占领北京,就是因为明朝已经没有有战斗力的军队可以作战了。后来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以后,势如破竹,极快的速度征服了华北地区,也是同样的原因。

真正有战斗力的抗清军队,只有李自成的大顺军、张献忠的大西军和郑芝龙的海军。南明那些临时拼凑的杂牌军以及地方上的一些小军阀,数量不少,但在清军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清军入关后,打的第一场硬仗是在潼关与李自成亲自带领的大顺军决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如果不是阿济格和吴三桂的另一支主力从北边攻入陕西,潼关之战清军未必能够取胜。此战胜利后,清军夺取陕西,然后追杀李自成,基本瓦解了大顺军的实力。

剩下的还有郑芝龙的海军。尽管郑芝龙本人放弃抵抗投降,但在郑成功的带领下仍然是一支相当有实力的军队,在福建浙江沿海给予了清军很大的杀伤,后来还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鲁监国朱以海的部队被清军打垮以后,也到郑成功那里去寻求庇护,让他拥有了号召东南抗清势力的政治资源。不过郑氏集团作为“海商-海盗”集团,一直不愿意为了恢复明朝做太多牺牲,总以保住自己的海上利益为宗旨,其抗清战略始终以防御为主,也基本不与其他抗清势力配合协同。郑成功本人甚至一度打算与清廷议和接受封号。

最后一支敢于向清军主动进攻并以恢复中原为目标的正规军,就是大西军。经过在云南贵州的根据地建设和休整,它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数量大概是十五万,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各控制五万,刚一出山就给予了清军主力迎头痛击。

反过来再看清军的主力,其核心是满洲八旗,加上一部分的蒙古骑兵,也即正宗的“八旗军”,总共五万人左右。满洲士兵成长于冰天雪地的东北山岭之中,极耐苦寒,以狩猎生,身手灵活且善于协作,是天生的战士,加上足够野蛮未经文明开化,打起仗来不顾生死,越是血腥的场面越是兴奋,如同野兽。经过训练以后,战斗力极强。这支军队只能由满洲亲王统帅。之前多铎(豫亲王,努尔哈赤第十五子)与李自成潼关决战然后攻克扬州、豪格(肃亲王、皇太极长子)进入四川击杀张献忠、济尔哈朗(郑亲王、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南下湖南抓获何腾蛟,以及这次尼堪(敬谨亲王、努尔哈赤的孙子)南下与李定国交战的部队,都是这同一支部队。他们长期驻扎在北京,根据全国局势四处调动,负责解决最棘手的抵抗势力。

清军第二档次主力是在辽东时期形成的汉军,主要由辽人组成,包括投降的东江军和关宁军。这支军队主要由清军入关之前就降清的孔友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这四个被封王的汉族叛将统领。这支军队入关之时的数量也在五六万左右,后来经过扩张整合,总数应该在十到十五万,但精锐还是那五万。从大同出发经延安进攻李自成的清军,主要就是吴三桂的关宁军。在与大西军交战的时候,这支军队主要分为三路,一路在吴三桂统帅下从陕西进入四川、击败刘文秀,约五万人;一路是南下广东、在广州屠城的耿继茂、尚可喜部,不到五万;一路就是孔友德带领下进入广西的人马,也不到五万。
这就是清军征服中国的家底。此外的一些军队,也就是清军入关以后投降的汉军,都属于杂牌军,既没有多少战斗力,忠诚度也不高。用来留守地方,镇压小规模的反抗可以,遇到大西军主力,不堪一击。而且一旦战略形式发生逆转,随时可能再次叛变。

大西军和清军对决的胜负手,并不在于占领了多大地盘,关键在于谁能消灭对方主力。李定国能够两厥名王,取得桂林大捷和衡阳大捷,关键在于清军过度深入中国南方腹地,既不适应气候,也不掌握人心,其骑兵优势在南部山区又很难发挥,距离北方根据地也很遥远,长途奔袭十分疲惫,已成强弩之末。大西军突然出兵湖南,切断孔友德归路,瓮中捉鳖将其歼灭,然后利用清军轻敌之心,对其核心主力予以痛击,战略局面一下子就变得对大西军极为有利。

此时,孙可望已经自带五万精兵进入了湖南,加上李定国的八万人,大西军在湖南已经对清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只需抓住清军核心主力予以大部歼灭,则进入广东的尚可喜、耿继茂部自然成为瓮中之鳖,无处可逃,被消灭是早晚的事。这样,清军满蒙主力大部被歼、孔友德部被全部歼灭、尚可喜耿继茂部被全部歼灭,清军就只剩下吴三桂一部完整的主力部队,以及少量满蒙八旗余部。各地反清力量必然受到鼓励风起云涌,新降汉军也会跟着叛乱,那么恢复南方肯定就没有问题了,恢复中原也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在李定国阵斩尼堪之后,就有很多之前被迫进入山区打游击的小股抗清部队受到鼓舞,出山攻打州县并取得了胜利;还有像之前陈邦傅手下的一些将领,也纷纷宣布“反正归明”。许多归隐山林,放弃抵抗的南明高官将领也纷纷重新出山,拜见李定国,共商
反攻大计。这代表了南明各方势力终于放下阶级矛盾,开始承认大西军的主导地位,各方力量团结程度可望进一步加强。此外,还有大顺军余部在夔东、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也摩拳擦掌,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攻。

可以说,看起来在抗清斗争最黑暗的时刻,却出现了获得战略性优势的曙光。其关键就在于清军在南征过程中,所取得的胜利几乎都是对南明杂牌军的胜利,看起来占领的地盘很大、杀的人很多,其实抗清力量中最精锐的大西军一直在西南地区休整,以逸待劳。尽管这并不是孙可望等人刻意谋划布局的,但在战略上确实起到了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的效果。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曙光最终被证明不过是回光返照。大西军很快也走上了内斗和分裂的道路,痛失好局、功败垂成。
4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斗日坛主 2023-9-28 21:45
这篇文章对明朝的人口和城镇人口的估算太过激进了......
引用 井冈山卫士 2023-8-30 11:39
远航一号: 把摘要改了
哈哈!改得意味深长嘛
引用 远航一号 2023-8-30 11:16
把摘要改了
引用 yiou 2023-8-30 09:16
史料血腥翔实,宝贵……
引用 guisun 2023-8-30 09:14
非常惨,要吸取明末的教训,这种事情不能再发生了
满夷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不能得到清算,流毒至今

查看全部评论(5)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7:22 , Processed in 0.021535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