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三卷第二章)

2023-8-30 06:38|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39372|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满洲勋贵们必须依靠汉族士绅来治理中国,同时又要向他们“抽血”来供养自己。这对矛盾如何解决呢?就是允许士绅阶层更猛的向中国人民“抽血”。只要抽血量大于他们向满洲勋贵的输血量,他们就会感到满意,而继续忠于满洲政府。
七、九龙夺嫡

根据康熙的说法,废太子的导火索是因为他疼爱的皇十八子因病早夭,令他非常悲痛,其他皇子也都很悲痛,唯独太子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完全没有一点兄弟之情。在遭到康熙斥责以后,毫无悔意,竟然还顶嘴,回到自己的住处后大发脾气。康熙就新账老账一起算,多年以来对太子的种种不满彻底爆发,痛下决心把他给废了。

康熙总结胤礽的恶行,首先是穷奢极欲、生活放纵;然后是脾气暴躁,喜欢殴打虐待身边的侍从,甚至有一些王公大臣也被他羞辱殴打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第三条:私自结党,觊觎皇位,特别是在最近这一次巡视围猎过程中,经常在晚上到皇帝的帐篷外窥视偷听,图谋不轨。康熙甚至担心自己的人生安全也随时会出问题。

当然,这都是康熙自己说的,真假难辨,外人无从知晓。

——明朝皇帝要想废太子或者立一个不符合嫡法的儿子当太子,那是千难万难。明代宗朱祁钰想把在土木堡之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废掉,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跟大臣们讨价还价折腾了很久,大臣们死活不同意,就是废不了。最后皇帝开了个脑洞,派太监给内阁和六部的大臣们行贿送礼。虽然钱不多,大臣们一看这成何体统?皇帝向大臣行贿?说出去丢国家的脸面,再闹下去不知道还要搞出啥荒唐事儿出来,没办法才同意了皇帝的要求,把太子给换了。一百五十年后,朱见深的孙子的孙子万历皇帝不想立长子,想立自己宠爱的郑贵妃生的小儿子为太子,东林党就死活不同意。这帮人有理学思想护体、江南豪强撑腰,刀砍不进水泼不进,威逼利诱统统不管用。最后皇帝认输,只能立长子为太子。

到康熙这里,根本不跟大臣商量,直接在狩猎途中把大家召集起来发个通知就可以了。大臣们只能大眼瞪小眼——几十年的嫡长子太子啊,国之储君,啥具体罪状都没有,也不经过有司审理搞点证据或口供出来,说废就废了?
康熙可不管这些,发完通知以后,就下令把胤礽监禁起来,并由长子胤禔负责监管。

然而,康熙还是低估了这一决策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随着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被废,诸皇子中潜伏已久的权力野心随即浮出水面,令康熙有些措手不及。

最先露头的是长子胤禔。康熙将废太子交给胤禔临时监管,让他以为这是要立自己为太子的暗示,按奈不住内心的冲动,不断以汇报胤礽的情况为由到康熙面前试探口风。康熙痛恨他野心膨胀,当面予以痛斥,把众皇子召集起来申明绝不可能立胤禔为太子。

胤禔可能确实是脑子不太好使,见自己没有希望,就想再拥戴一个新太子,自己也能沾点光。皇八子胤禩(音:四)在高层中间颇有声望,对胤禔也积极拉拢。胤禔自作聪明,跑去跟康熙说:“著名相术大师张明德给胤禩相过面,说胤禩有大贵的面相。”希望以这种鬼神之事打动康熙,立胤禩为太子。又说:“父皇如果想杀掉胤礽,不必亲自动手。”

这完全是在给胤禩帮倒忙。康熙一听就火了——原来胤禩也在结党图谋太子的位置,而且这么快就把胤禔也拉入伙了。他立即下令去把张明德抓起来审问明白。经过调查,张明德不仅说过胤禩要大贵的话,还曾建议胤禩谋杀胤礽,并表示自己认识一些武林高手,可以随时待命,只不过被胤禩拒绝。

谋害太子是谋逆的重罪,张明德被凌迟处死。胤禩知情不报,也被康熙当众训斥。

胤禔连续两次愚蠢的举动,给了废太子翻盘的机会。皇三子胤祉(音:只)和皇四子胤禛一直跟二哥胤礽关系不错,没有很大野心,如果胤礽顺利继位,他们也能跟着沾点光。若是换个比他们年轻的太子,说不定将来反受猜忌。胤礽被监禁后,老是托人给康熙带话喊冤。康熙烦了,就说以后谁也不许再给胤礽带话。胤礽知道了,就说再带最后一句:“父皇说我的各种错误,我都承认。但说担心我谋害他,我确实没有动过这个心思。”胤禔当然拒绝转达,但胤禛认为这句话意义重大,坚持要去汇报。康熙听了之后很高兴,说胤禛做得对,应该转达。

这句话很关键,大大的改善康熙对废太子的态度,当时就下令解除胤礽的镣铐。同时也让胤禛在康熙心目中留下了注重兄弟感情、遇事知道轻重的好印象。

废太子后一个月,十月十五日,跟太子关系最好的皇三子胤祉发动反击,向康熙举报:胤禔有“厌胜”之举。

胤禔可能早就跟胤礽有过什么无法和解的过节,所以一再想谋害胤礽。他的方法也很弱智:找了个喇嘛叫巴汉格隆的,用“厌胜法”诅咒胤礽早死。也就是在一个小木头人身上,写上胤礽的名字、生辰八字等信息,心口和头部钉上钢针,偷偷的放到被诅咒者的居室内,然后喇嘛日夜念经做法。据说这样,过一段时间后,被诅咒者就会疯疯癫癫,不治身亡。
胤禔找的这个喇嘛以前还给胤祉提供过服务,向胤祉透露了这个消息。胤祉立刻就向皇帝汇报了。宫廷侍卫们去胤禔和胤礽的住所搜查,当真搜出来不少厌胜道具。这下康熙可算是知道他的宝贝儿子们有多能耐了,下令革除胤禔的王爵,并把他圈禁起来。

康熙比较迷信,各种忌讳讲究特别多。他的这些儿子们名字都比较奇怪,尽是生僻字,什么“禵、祉、禩、禛”之类的,不仅不好认,连读音都分不清,就是因为康熙一定要所有儿子的名字里边都带福字旁“礻”,含有祭祀、祈福的意思。此外,他还要求皇子们不得在给大臣延请医生救治的折子上署名,以免给皇子们带来疾病。杭州织造孙文成有一次因为误把请安的奏折同奏报普陀寺长老病故的折子放在一起,就被康熙痛骂一顿,为此还把折子撕得粉碎,不留痕迹。苏州织造李煦也曾把请安折子和提督病故的奏报混在一处,也被康熙骂了一顿。胤禔用相士的说法来推荐胤禩,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厌胜”这个事儿爆出来后,康熙心里就犯起了嘀咕:看来胤礽荒淫暴虐的举动事出有因,说不定就是被胤禔的法术给整的。第二天,就召见了胤礽和皇八子胤禩,说自废太子以来发生的事情都不要再提了,都过去了,胤礽解除监管,迁至咸安宫安养。

大臣们看到皇帝对废太子态度有所转变,就有人秘密上奏请求复立太子。十一月初八,康熙对此提出警告,叫诸大臣不要妄自猜测投机,讨好胤礽,立谁为太子完全“在朕裁度”,臣下不得干预。

可是,仅仅过了六天,十一月十四号,康熙突然又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把文武重臣召集起来,让大家推荐太子。

这个弯儿拐的太急,大家都有点猝不及防:这不刚警告过我们不得干预吗?莫不是在考验我们有没有听话?纷纷说:“此事非人臣所宜言。”不敢表态。

康熙信誓旦旦的说,众爱卿不用担心,除了被圈禁的皇长子胤禔,诸皇子都可以随便推举,我绝不追究责任。又拍着胸脯保证,谁得到的支持最多,我就让谁当太子——“众意属谁,朕即从之”。既然你们觉得当场表态不太方便,那就回去花点时间仔细思考,过两天每人写个推荐名单来看。

这番鬼话骗过了不少大臣,把大家争权夺利的心眼激活了:关键时刻,如果能推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子当接班人,那可是好处大大的啊!大学士马齐最积极,跑到内阁,对另一位大学士张玉书说:“众议欲举胤禩”,意思就是要众人保举皇八子。内大臣鄂伦岱、理藩院上书阿灵阿、户部尚书王鸿绪、工部右侍郎揆叙等暗中商议,在手掌上写“八阿哥”三字到处给人看。经过这样一番串联,最后送到康熙面前的推荐名单,几乎全是写的皇八子胤禩。

康熙立刻就翻脸了,明确告诉大家:胤禩绝不可立!转而怒斥胤禩到处妄博虚名,把皇帝的恩德据为己有。
从推举事件的前因后果来看,康熙搞这次民意测验——准确的说是“官意测验”——并不是真的想让大家推举优秀皇子,而是想对各个皇子拉帮结派的情况做一次摸底。摸底的结果让康熙确信,胤禩结党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十一月二十九日,康熙再次召集众皇子开会。开会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继续痛斥胤禩。他声色俱厉的告诉儿子们:皇位不是可以随便窥视的。胤礽被废以后,大家就都说胤禩好。春秋大义,人臣不可谋逆,逆则必诛。胤禩奸柔成性、狂妄自大,怀有想当皇帝的野心。对此我早就一清二楚。他结党营私,阴谋夺嫡,现在已经全部暴露。

随后,下令锁拿胤禩,严加议处。

这番话激起了与胤禩关系最铁的皇九子胤禟和十四子胤禵的不满。胤禟对胤禵说:事到如今,你我还不说话吗?

胤禵年方二十,平时最受宠爱,听到此话,就对康熙说:八阿哥没有此心,我们愿意为他担保。

康熙想不到儿子们还敢当众跟他顶嘴,火气更大了:你们指望他日后做了皇帝,给你们封个亲王吗?我看你们是梁山伯的义气!

胤禵不服,抗言申辩。康熙怒不可遏,拔出腰刀说:我看你是想死!

皇五子胤祺跪着上前抱住康熙的腿,其他皇子也跟着磕头请求饶过胤禵。康熙扔下腰刀,操起侍卫手中的板子开始打胤禵。胤禟过来劝阻,也挨了两巴掌。最后,康熙下令将胤禵打二十大板,将胤禟和胤禵一起赶出乾清宫。紧接着,又削去皇八子胤禩的贝勒爵位,废为闲散宗室。保举胤禩最积极的大学士马齐被撤职拘禁,王鸿绪被责令退休。

杀鸡儆猴之后,康熙放出狠话:今后谁敢保举胤禩的,有一个杀一个。

康熙之所以如此大动肝火,是因为胤禩确有结党夺嫡的重大嫌疑。这次朝堂抗辩的主角皇九子胤禟和十四子胤禵就是“八爷党”的核心成员。

康熙曾长期以允禩为界,将八皇子以上皇子,视为年长皇子;将九阿哥以下,视为年幼皇子。康熙四十二年后,皇帝外出时,必指定部分皇子留守京师,综理政务,相当于代理皇帝。现存满文档案显示,在四十八年以前,只有皇八子胤禩以上才会有此机会。满清宗室的爵位分为八等,其中前三等属于高级爵位,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到康熙四十七年,贝勒就只封到了胤禩。此时,皇九子胤禟及以下都自认不可能成为太子。胤禟和胤禵就团结在对他们最好的八哥胤禩周围,为其谋求太子之位而共同努力。
胤禟是皇子们中间的“首富”,最爱敛财,善于在灾荒时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也喜欢向地方官员敲诈财物或者收钱办事儿。这些钱就拿来为胤禩提供财政支持。连胤禩找道士来相面或者算命的钱都是胤禟代付。胤禵年少聪颖,骑射功夫一流,在诸皇子中最为得宠,从小康熙就喜欢带着他围猎巡游。他就负责在皇帝面前替胤禩说话,党同伐异。

胤禩天生的善与人结交,一开口就让人如沐春风那种。他跟胤禟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敲诈勒索之类的坏事儿都让胤禟去干,自己拿着胤禟的钱做好人。王公大臣们的亲信手下个个都得了他的好处,自然天天在主子们面前说好话。

还有几个皇子也参与了“八爷党”,如十皇子胤䄉,但政治能量较弱,非核心成员。

这些情况,当时康熙只能说是有所察觉,未必完全掌握。不过,他有一点很清楚:胤禩在办理各种政务的时候,喜欢迎合讨好王公大臣,表现出宽容仁慈的作风,这是胤禩能够赢得大臣们集体推荐的主要原因。

废太子后,康熙将处理废太子随员的工作交给胤禩办理。前内务府总管凌普是废太子乳母的丈夫、“太子党”核心成员,长期仗着太子权势横行不法,跟想要讨好太子的各种势力利益往来很多,如果深挖,涉及的面会很广。胤禩为收买人心,就包庇凌普,准备草草结案。这就让那些通过凌普结交太子的大臣们松了一口气,纷纷称赞八阿哥贤明。

这种事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调查清楚,然后交给皇帝决断,皇帝想株连就株连,想放过就放过,所谓恩威出于主上,绝不应该自作主张。一般来说,在查清案情的基础上,还要故意把罪定的重一点,让皇上可以开恩减刑,把严酷的责任揽过来,把仁慈的名声归于主上。审理戴名世《南山集》案的时候,刑部就是这么办的。

康熙看清了胤禩的动机,当时就说:“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凡朕所宽宥及所施恩泽处,俱归功于己,人皆称之。[1]”因此特别反感胤禩,决心掐断他当太子的念想。

康熙这个决定应该说是正确的——皇位继承人决不能靠讨好大臣来获得政治资本。皇帝要对天下国家负最终责任,是官僚权贵集团的最终监督者,在打击贪污腐败、结党营私、谋逆作乱等方面须要下得了重手。能够站到皇帝面前的高级官员个个都是人精,每人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让他们投票选主子,什么贤能、英武之类的理由都是借口,核心还是利益。好说话、易通融的皇帝才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在共同利益面前,大臣们罕见的消除政治成见、打破满汉隔阂,一起给胤禩投票。

经过投票测试和朝堂抗辩事件,康熙深刻体会到立储问题处理不慎可能带来的危险。他熟读中国历史,对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秦始皇死后李斯假传圣旨谋害长子扶苏、隋文帝病危时被太子杨广害死、李渊被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迫退位等事件了如指掌。这些事情现在似乎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令他不寒而栗。他说,如果处理不好,等他死了,这些儿子们就要学习齐桓公诸子,把父亲的尸体放在皇宫内,然后穿上盔甲、拿起刀枪争夺皇位。又说,胤禩的党羽“阴险至极,即朕亦畏之”。甚至怀疑自己能否善终,说:如果有一天,皇子们中间有“行同狗彘之阿哥”,为了讨好八阿哥胤禩,发动兵变逼迫我传位于胤禩,那我就只能含笑自杀,也绝不会传位给他。[2]

这些话充分说明,康熙已把形势估计得非常严重。外戚、贵胄、朝臣都卷入了进来,随时可能爆发非常事件。这其实应该怪康熙自己:废太子过于仓促武断,才有这一场政治危机。为快速平息事态,他决定把胤礽重新立为太子。因为,不立太子,结党夺嫡的事情就压不下去;立胤禩又绝对不可接受;立其他儿子,一方面自己也没有拿定主意,一方面也难以服众。胤礽被“厌胜术”所害,说不定还能恢复正常。

胤礽复立,首先要感谢他大哥胤禔的智商不怎么在线,其次要感谢胤禩在政治上不成熟,过早暴露野心。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机会,历史上被废掉的太子还能够复立的实在是不多。但胤礽好像真的着了魔,丝毫不知悔改,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照旧纠集党羽、扩充实力、打击异己。至于骄奢淫侈、贪渎财货,一样也没有改。还派家奴到富庶省份,向地方官索要贡物和美女,稍微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向皇帝诬告,要求处罚。

康熙表面上对太子的行为予以容忍,暗中加强对太子言行的监控,出巡围猎等都把他带在身边,不再像以前一样让他留守处理政务,以防不测。

这样坚持了三年多,康熙准备成熟,于五十一年十一月,再次把胤礽给废了,“太子党”再次遭到清洗。亲太子的步军统领托合齐下狱死,死后挫骨扬灰,不准安葬。托合齐死后,这一关键职位由隆科多继任。

有了三年的缓冲期,第二次废太子没有再发生比较重大的政治风波。康熙也想明白了,下定决心不再立太子,一方面耐心观察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另一方面,在几个主要的潜在候选人中间“搞平衡”,不让任何一个皇子的势力过大,以免威胁自己人身安全。这种状态持续了十年,直到六十一年他去世为止。

康熙去世之时,长子胤禵和八子胤禩早被夺爵,二子胤礽被废且处于圈禁状态,这三个明显不具备继位资格。皇六子、十一子已死。老五、老七、十二子这三个一直淡泊名利,没参与什么政治斗争,也没啥势力,康熙晚年没给他们安排过什么政务活动,不可能被康熙列入候选范围。剩下的被封贝勒以上爵位的皇子还有老三、老四、老九、老十、十三和十四子。

其中,老三胤祉跟太子关系好,一直被视为太子党成员。康熙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专门把他从北京招到行在,说:“胤祉平日与胤礽甚相亲穆,所以找胤祉来者,因有所质问。”后来他举报胤禔厌胜,也算是坐实了支持胤礽。胤祉汉文学修养很高,还喜欢研究历法,主编了《古今图书集成》,跟汉族知识分子关系融洽,但在军政圈子里边没啥势力。以康熙的执政思路,不大可能选中一个汉化程度高、文人气质重的儿子继位。康熙晚年,一直在安排他编书,有时也会派胤祉和四皇子胤禛参与各种重要政治活动,一般都是以胤禛为主、胤祉为副。老三落到了老四后边,不像是要让他继位的合理安排。
老九胤禟、老十胤䄉和十四子胤禵都是铁杆的“八爷党”成员。胤禩被夺爵后继位无望,胤禵因最受康熙宠爱,逐渐成长成为新的核心。老八、老九、老十共同支持胤禵继位。以“大将军王”的旗号征讨准格尔部,是胤禵可能继位的强烈信号。

十三皇子胤祥是四皇子胤禛的小弟,从小在胤禛身边长大,一直跟着四哥混,不太显山露水。

这样算下来,可能被康熙选中继位的就只有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禵了。

在这两人之中,康熙临死前到底选择了谁呢?根据各种史料,无非是以下这么几种可能。

第一种,胤禛害死康熙篡位。民间传言“圣祖皇帝(康熙)在畅春园病重,皇上(胤禛,雍正皇帝)进献了一碗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3]

这种说法不太可能。康熙处心积虑不立太子,在皇子间搞平衡,就是为了防止被谋害篡位。病重时刻,一个有继位可能的皇子进献人参汤,他应该不会不认真检查一下就喝下去。对胤禛而言,进献参汤下毒,康熙喝不喝、怎么喝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不喝,也有可能被查出来有毒,那就是谋逆大罪,一家老小必死无疑。反之,他不下毒,获得皇位的可能性也有,说不定还大些。胤禛理智正常,毫无理由要用不可控性这么高的行动来拼命一搏。更何况这种说法只是民间传言,没有证据。

第二种,隆科多假传圣旨。康熙本来说传位给十四皇子胤禵的,隆科多直接就去找胤禛告诉他皇帝已经死了,赶紧进宫继位。这种可能性也很低。

隆科多可以算是胤禛的“舅舅”。因为胤禛是虽然是德妃所生,但由康熙的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抚育,算是皇后的养子。隆科多是佟佳氏的弟弟。舅舅支持侄儿继位,似乎理所当然。

但隆科多同时也是佟国维的儿子。投票选太子的时候,国舅爷佟国维并没有投票支持自家外孙,而是力挺皇八子胤禩。胤禩被夺爵后还坚持上书为胤禩说好话,为此遭到康熙训斥。胤禵是“八爷党”力推的皇位候选人,隆科多如实传旨让胤禵继位,照样有他的好处。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康熙在二废太子后选择隆科多担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这个关键职务,就是考虑到他在胤禛和“八爷党”两边都有出路,不会轻易投靠某一方。

其实,不管谁继位,当康熙把传达遗命的任务交给他的时候,无论遗命是胤禛继位还是胤禵继位,隆科多作为继位合法性的证明人、传达人,都一定会被新皇帝记一大功,重重有赏,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

有研究者认为隆科多在康熙死前就跟胤禛搭上了手,加入了“四爷党”。这个论断的史料证据不足。即便真如此,他也不会是“四爷党”核心成员。真正的铁杆四爷党,都是所谓“藩邸旧人”——在胤禛府上中给他当过奴才那一群人。他们跟胤禛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主奴情分,出去做官也要依靠胤禛在背后支持,利益捆绑紧密。与这些人相比,隆科多只是一个“外人”。
隆科多出身高贵,祖先跟着努尔哈赤创业,世代皇亲国戚。姐姐当皇后,收养了一个皇子,这对他来讲是个普通寻常的事儿,不必着急攀龙附凤。他之前跟胤禛交往并不密切,反倒是跟老大胤禔关系不错。就算临时加入“四爷党”,最多不过是为未来打点基础,对胤禛的忠心有限。甚至可能是他在伺候康熙的过程中,明确观察到康熙已经选中了胤禛为接班人,再去投靠的。

总之,从各个角度来看,隆科多都没有必要吊死在胤禛这跟绳子上,积极主动冒抄家灭族的风险,假传圣旨、帮助胤禛篡位。

最重要的是,康熙并非猝死,从发病卧床不起到去世最少有三天的时间,中间头脑清醒,还在不断的召见臣僚和口述旨意。从生病记录来看,应该是感冒。六十九岁的老年人死于冬季流感很正常,死前他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安排后事。如果想传位给胤禵,那么就会发明旨,招胤禵从甘肃返回北京。这就需要内阁拟旨,然后兵部驿站传送,有一套规范的流程。康熙如果着急办,最多一两个小时就能办完。隆科多不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是兵部尚书,不可能一手遮天阻挡圣旨传达。

——既没有强烈动机,也没有足够的权力,隆科多假传圣旨之说很难成立。

第三种,就是康熙的遗命确实就是传位给胤禛,隆科多也就是老老实实的传达康熙遗命而已,因为这是他最正确而又最安全的选择。这应该与历史事实最为相符。

康熙是个绝顶聪明而且精通权谋的皇帝,当了六十一年皇帝,对中央机构运转方式了如指掌。他晚年两废太子、十年不立太子,把立储问题当成头等大事。最后关头用什么方式传位,他有十年的时间反复思考。只要不是心脏病突发或者被谋害这种意外死亡,他一定知道该怎么办。

保障自己遗命准确传达并得到执行的方式,最合理的就是像胤禛后来回忆的:召集除胤禛外的其它几个皇子,说明他选中的继承人是胤禛。有这么多皇子做见证,皇子们之间势均力敌,互相掣肘,事情就不会改变。“八爷党”们就算不服,因为核心人物胤禵出兵在外,不可能发动兵变,胤禛就可以顺利继位。最后安排隆科多传达遗命,也就是个形式。有这么多皇子见证,隆科多没法假传圣旨。

传遗命的时候之所以只召见皇子,没有重臣,应该是为了避免出现鳌拜这种顾命大臣专权的情况。康熙在五十七年的自述中就讲过“唐太宗定储位于长孙无忌,朕每览此、深为耻之”。可见他早已决心不让储君的选择和重臣发生直接联系。隆科多只算亲近宠臣,不算朝廷重臣,可以调动禁军,但对大局无力掌控,由他来传达遗命,有利于继位过程不出乱子,又可以避免他以顾命大臣自居、干涉皇权,可以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安排。

这中间唯一有些蹊跷的是:根据雍正回忆,康熙给诸皇子和隆科多讲完以后,又单独召见了胤禛,但没有当面告诉他已经被定为接班人,只是讲了讲自己的病情,说了些闲话。
为什么不当面说,一定要死后隆科多转达呢?好像不太合理。但也有可能是康熙觉得大事已定,该交代的都交代完了,人生最后时刻还想享受一些父子温情,不想谈政治。或者是有什么忌讳,什么“两龙不相见”之类;也可能是替胤禛着想——知道自己即将成为皇帝,又知道父亲即将去世,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悲伤,场面会比较尴尬,干脆就不说也罢。总之可能性很多,虽有些蹊跷却未超过合理的限度。胤禛的回忆总体来看是各种史料说法中最合理、最可信的一种。



[1]《清圣祖实录》卷 234,四十七年九月辛丑条。

[2]《清圣祖实录》卷 261,五十三年十一月甲子、乙丑条。

[3]《大义觉迷录》,卷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8 22:06 , Processed in 0.013606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