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当务之急重学周易乾卦原意

2023-9-19 07:38|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12715|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周易》》乾卦原意的宗旨在于“除民之灾,顺天革命”,而不只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原本》摘录(1-1)
许光伟教授(2023-08-30)报道:“针对日本核污染水入海,全球学术圈子都在研究《资本论》为什么行,《周易》为什么管用”。此核污染全球水圈、生物圈致使全人类面临的灭顶之灾,迫使人人都有必要重新认识:《周易》》乾卦原意的宗旨在于“除民之灾,顺天革命”,而不只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引言
《周易》本经自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以其通行文字——甲骨文、金文撰写成书,只作王室后人教科书经典供内部学用数百年后,到春秋时期随周朝王权的衰落才由其少数亲信诸侯以当时通行文字——简文流传于外。这些诸侯国所在地理位置不同,其所用简文各异,而传出《周易》的不同简文本;其甲骨文、金文原版的失传和被误解在所难免。从此她历经沧桑,继老子、孔子、墨子为主要代表的诸子百家“援易以为说”,各自据其所在地的简文本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之后,历代文人墨客都以凭己见提出自己的一套《周易》解释为荣,特别是从西汉“独尊儒术”以来,历朝统治主流学界的大儒,更是以其垄断的《周易》解释权, 用适应其皇朝统治需要的儒释道解释周易。他们连甲骨文都都没见过,却标榜其解释是“周易注“、 “周易正义”、“周易本义”等等,由此形成了专门解释《周易》义理和鼓吹其为“卜筮之书”的义理学派。
自东汉以来的二千多年中,易经的道学派和象数学派没停息过同义理学派的争论,但除道学和象数学派兴起而掀起的三次传统科学发展的高潮期外,义理学派大都居主流、占上风,而使《周易》义理解释这类书籍层出不穷。据上世纪的不完全统计达三千种之多,这个数目至今还在不断增加。其中每一种都说自己的解释才是周易的本意,却又拿不出系统的证据。如此一来,周易的含义落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真实的原意却湮没失传, 由此,主流学界还养成了只兴注释、不求实证的顽习!孙中山、鲁迅等现代贤哲所诊断的“中国近代国民性的退化”,以至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与此不无关系。
幸好,近百多年来的考古发掘,特别是甲骨文、金文和简文的出土,迄今已积累起足以返朴归真、恢复《周易》原本的考古材料和出土文献。正是基于这些出土材料的系统化而成的证据链,本卷对《周易》本经六十四卦每卦的卦辞和爻辞,按其甲骨文、金文原文作字源考古学解读,并以其相关的考古出土材料与先秦古籍记载相对证,对其原意加以深入发掘和系统论证,让读者重新认识《周易》的本来面目,重新理解文王、周公为首的西周智者集体对中华先民易学智慧数千年积累之结晶的总结,重新养成中华民族原生的、由其远祖集体潜意识直接进化而来的以集思广益追求真、善、美而特富创新能力的本性及其根本素质。
第一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卦象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之原意
一.乾卦象东方苍龙七宿星象原意今译(1)
乾: 此卦可指导你从根本上弄通天道﹐ 以利于坚贞守节﹑脚踏实地地勤施明德(2)。
初九:天上东方苍龙星在夏历子(十一)月冬至之时,尚潜在于地平线下,故其阳气无可
用(3)。
九二:夏历寅(正)月,东方龙星的角宿昏现东方地平线上。这时,耕籍田而敢为天下
先,就有利于成就大业的 人(4)。
九三:夏历辰(三)月,苍龙正处于从地平线上升的阶段,其房宿的键闭星在其东北边。
这时君王要昼夜谨慎防凶,才能无咎(5)。
九四:夏历午(五)月,苍龙星尾宿浸于天河之中之时,可看到银河与赤道的交叉
部位鼓涨呈漩涡如渊,如这时苍龙的下半身(心、尾、箕)陷入此渊中,上半
身(角、 亢、氐、房)向斜上方伸展,以跃跃欲出之势,整个苍龙星呈跃出渊的
景象,便无咎。否则, 就会有灾荒(6)。
九五:夏历申(七)月立秋,苍龙星七宿完全展现在天上,正值万物盛长,有利于顺应天
道的大人(7)。
上九:夏历戌(九)月,苍龙逐渐西沉于地平线下, 直到初昏时整个龙体都晦隐难见(8)。
用九:在夏历阳消阶段,苍龙星七宿的群星在旦时出现在天上,但以其中角宿(龙首)在
昏见中不出为吉(9)。
二.乾卦象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之原意释读依据
(一)乾卦源自距今6500以降中国各地先民用来标记夏至的数字卦,其由二、三个或六个“∨”形古数字九组成(图1.1.1.1-15)。随此数字“∨”与云象纹——龙纹结合成大禹名号——“九龙”(详见本书系第九卷),甲骨文“九”字便取代了上古流传下来的“∨”字,以致商代数字卦中无“九”的数字(饶宗颐 1993),而被数字“一”所取代。因此,秦简《归藏》“天目”卦由三个或六个数字“一”所组成(图2.1.1.16,19),而全等于今本《周易》的乾卦。既然今本《周易》和帛书《周易》的乾卦,都来自《归藏》的“天目”卦名,而这个卦名属典形前甲骨文的复合文字,那么,它只能也是来自《连山》。与秦简《归藏》坤卦名“山川目”表示“俯察大地”相对应,其乾卦名“天目”就明显是指“仰观天象”了。所以,《周易》乾卦是教导后人如何观察天象的。
半坡 4500 BC
(F92)
下王岗4500 BC
(F90)
庙底沟4000 BC
(F141)
大墩子 4000 BC
(F163)
王湾3500 BC
(F216)
红山后3500 BC
(王仁湘1999)
牛河梁3500 BC
(F170)
黄楝树3000 BC
(F213)
小官道3000 BC
(F306)
大南沟2500 BC
(F280)
马桥 2200 BC(F335)
周原 1200 BC
(陈全方 1985)
秦简《归藏》
(王明钦 2004)
图1.1.1 中国各地先秦遗址出土的标记夏至的数字卦和乾卦
“仰观天象”就是《尚书·尧典》所载的“观象授时”。在公元前4300-2300年间中原地区的先民摸索出一套观象授时的简便方法,那就是通过观察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及其相关星宿(天田、键闭、天籥、鱼、天渊等)的昏见或旦见的顺序,来掌握阳气生、长、旺、衰的周年变化过程。本书系第九卷列举了一些《周易》和《归藏》用夏的实例,不仅表明后二易的卦名用夏,辞亦用夏,而且记载了夏王朝所举办的一些国之大事及其对商、周二代的深远影响。三易对这些事件的记述,反映了其作者对同样事实的不同认识和处理方式。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秦简《归藏》抄本载乾卦之辞:“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投之渊”;又载“鸣夷”卦辞:昔者夏后启卜乘飞龙以登于天”等,表明《连山》的这些卦辞在各种传本的《归藏》中都以神话的方式予以渲染和讽喻,而在《周易》中则加以返朴归真并抽象成为其首卦——乾卦的主题和其他一些卦立论的重要依据。今本《周易》和帛书《周易》的乾卦都以28宿东宫苍龙七宿及其有关星宿的天象隐喻阳气的周年变化:初春其全体不见——“潜龙”,春分角宿始见于天田星——“见龙”,随后房宿现于健闭星——“健健”,立夏尾宿现于天渊二星——“在渊”,夏至全体呈现于天—— “飞龙在天”,立秋和秋分之际角宿降至西方地平线下——“亢龙”,秋分到冬季全体旦见于晨空——“群龙”(宋会群. 2001,柯资能 2007)。这就驱散了前二易添加的神秘色彩,还原了夏后启遵循尧舜禹的遗训,而观六龙天象以制历授时的真相,并以此教导其后人如何认识和遵循天道。
秦简《归藏》所载的“乘飞龙以登天”,即《易·系辞》等古籍所说的“时乘六龙以御天”,说的是历代統掌天文历法的圣人驾着天上东宫苍龙星,飞越了六个阶段,制定了每个年周期的历法,使天下先民得以掌握全年的时节。这就是把史前先民习用的卦气历,以“天目”卦的卦辞用神话的方式传授下来。对这种卦气历,《“易纬·乾凿度》载:“历以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为一岁,易以360析为当期之日,此历律数也。”“卦当岁,爻当月,析当日”。在下表的框架下,每气15日,每气月30日,每一乾爻为阳气运行2个气月,全年12个气月360日(表1.1.1)。此六龙天象,是当时行用的卦气历概括的距今4400年前后五帝时代至夏代初期的天象,以神话流传到西周初期,便被周公为首的智者加以返朴归真而通过正三统之义作《周月》,使西周历法的基本构架同这六龙卦气历的结构完全吻合,即如周公在《周月》中说说:“凡四时成岁,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中气以著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曰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周公的《周月》不仅奠定了西周历法的基础,使西周的月令同夏历相吻合,而且为六龙卦气历通过哲学化进入《周易》开辟了道路,以致夏历和各种史前卦气历得已流传于后世。正是得益于此,《后汉书·鲁公传》载:“月令周时所造,而所据皆夏之时也。” 《周易》中不仅有乾卦六爻的爻辞对六龙卦气历传说的哲学解读,而且其明夷等卦也引伸了“夏后启上乘飞龙,以登于天。陶皋占之,曰吉”之类的传说。
表1.1.1 距今4400-4000年间曾流行的龙象历
十二支
卦爻
乾初九
乾九二
乾九三
乾九四
乾九五
乾上九
卦气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09:25 , Processed in 0.017161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