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无限风光在险峰 ——谈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观

2023-11-19 05:2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888| 评论: 0|原作者: 储贺军|来自: 昆仑策研究院

摘要: 毛主席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革命的斗争精神、理论、实践和艺术,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是毛主席斗争精神的集中表现。毛主席一生坚持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并将这种信仰转化为伟大的社会实践,总是以极富宏达的战略眼光,完美地诠释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一个斗争迈向另一个斗争。 ...

C、寄希望于广大人民群众


晚年的毛主席横下一条心,要为人民办一件功在千秋万代的大事,就是培养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他把个人的荣辱毁誉全部抛在九霄云外,本着功成不必有我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告诉人民大众,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接班人究竟是谁,是伯恩斯坦、考茨基,还是赫鲁晓夫,不得而知”(1966.6.10),“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料到亲手创立的社会民主党在他们死后被他们的接班人篡夺领导权,变为资产阶级政党”,列宁“也没有料到会出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这种现象是不以革命导师们的“意志为转移的”(1966.5.5)。如果“资产阶级上台,他们也可以不改名字,还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是资产阶级专政”(1967.2.12/18《对上海的指示》)


对于这种历史的无奈,毛主席看得很透很豁达,“只要理解了,我们有准备,全党大多数人有准备,不怕。”(1966.6.10) 在谈及培养接班人时,毛主席绝不是仅仅考虑在他身后,选择一个、两个具体的人去坐上一个、两个具体的位置,而是要让一种思想体系牢牢地扎根在人民心中,并将这种思想体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路线正确一切都有,路线错了就会垮台”(1970.9.19)。他要给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年人,补上阶级斗争这门“主课”(1964.7-8月),进行“一次反修防修的演习”,培养他们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1966.6.16)。为此,他提出革命接班人的五条标准,要求他们能够坚持马列主义、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能够团结大多数人、具有民主作风和自我批评精神(1964.6.16)


毛主席要求广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放下架子,不要摆老资格,去“当一个普通老百姓,群众就高兴了”。唯有走群众路线,在群众中汲取营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搞起来。他说“我们的政府是靠群众,没有群众,什么事也办不成。当然,我们也靠党和解放军”,但是党和解放军“还不是从群众中来的。没有群众,哪里有党?哪里有解放军?”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并“不怕我们这些人,怕中国的老百姓”(1967.5.16)。这些深刻的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在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之后,中国人看到了被列强用枪炮打开的世界,开启的民族自救的征程。中国社会变更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导致当中国革命第一步走完之后,对于第二步应当怎么走,乃至是否要走,是否要现在就走,的确存在着分歧。可以说,若非毛主席大无畏的坚持,中国是不可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或者虽然表面上建立起来了,但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宣告失败。在晚年,毛主席更为关心在他身后,中国人民会不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在思想层面、灵魂深处,还停留在新民主主义的阶段,继续沿着资本主义道路行进。故此,毛主席战略考虑的重点在于夯实社会主义的基础,特别是精神层面的基础,教育一代人,其功不在当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后世。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的领导阶级,但是,“工人阶级也应当在斗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1968.8.14)。思想改造和心灵建设是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许多涉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需要全体人民首先是工人阶级的探索,而这种全民族的以其先锋队自身认识的提高,才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在探索的实践过程中,要提高人们的认识与是非辨别能力(1966.8.5)。毛主席晚年的探索,是针对所有的中国人,并非只是针对某一部分人,是一次全民族的、触及灵魂的、彻底的思想改造和心灵建设过程。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革命变革”,触及每个人的政治立场、世界观的最深处、走过的道路和将要走的道路、乃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其最终目的是“将锻炼出整整一代坚强的共产主义者”(1967.1.1),也就是人的思想革命化过程。这种精神上的洗礼很有必要,她是一个古老民族复兴的前提,是一种古老文化重生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走上康庄大道的起点。


结束语


毛主席站在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高度上,看得很远、想得很深、说得很透、做得很实。放在全球范围,审视毛主席的阶级斗争理论和他的斗争精神,就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他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千年福祉。年轻时期的毛主席在他的课堂笔记中写下:“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1913.10-12《讲堂录》)。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推翻旧中国、建设新中国,改造旧文化、建立新文化,一生之志、一以贯之,一生之力、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大发展在中国,这是毫无疑义的”(1959.12.4),在翻阅毛主席的著作过程中,同样的话、类似的话,已经无法统计清楚他究竟说了多少遍。


从现在至1840年,也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所溯及的中国近代史开端,西方人如洪水猛兽般吞噬全球,中国人苦苦挣扎,中华文明正危如累卵,无数人试图用各种方法拯救中国,都归于失败。若非毛主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思想武器,组织领导全党全军和全体人民,重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中国现在怕已烟消云散了。在毛主席开始走向井冈山的时候,中国正面对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国际危机,从那时起就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改造中国的课题:在1927年,是中国人民怎样才能掌握政权;1949年,是如何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到上世纪60年代,是如何使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不会滑到资本主义方向上去,不再重新成为西方列强的猎物。


对于毛主席在建国前的阶级斗争实践,除了极少数蒋介石集团的拥趸,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拥护和理解,没有人对那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异议。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毛主席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战胜强大的蒋介石集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蒋介石并非等闲之辈,他一生除了败给了毛主席,其他同时代枭雄都被他收拾了,只有遇到毛主席,他才遇到了无法战胜的对手。毛主席可以战胜蒋介石,从最根本的一点上看,就是因为毛主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并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把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最终这一汪洋大海彻底埋葬了蒋家王朝。


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观点,基于承认人民阶级性的出发点,认定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劳动人民,是共产党所要代表和依靠的绝大多数人,所以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打仗靠士气,建设靠民心,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注重人民的感受。资产阶级是少数,害怕作为多数人的劳动人民团结起来,所以才会反对阶级斗争理论,所以才会故意模糊阶级划分并否认阶级斗争。其实,他们自己没有一天不在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搞阶级斗争,他们的阶级斗争是为资产阶级的极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因此,是否承认人民的阶级性,是否为无产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劳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水岭。


在阶级斗争理论的指导下,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建立了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建立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中国经济腾飞、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当然,全国人民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如果仅仅使用今天的经济统计指标去评价乃至抹杀那个历史时期的辉煌成就,显然是非常低级和愚蠢的错误思维。今后肯定比昨天要好,但不能因此就说昨天是错的。“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能因为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就说蓝图的绘制者和实践的开拓者不如后面的完成者。对于每个时代的评价还是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看,还是要看对于后世的影响。


毛主席改造中国的更为根本的也是更为辉煌的成就,在于他改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建立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立了新的意识形态,把人民群众放在了最崇高的地位。社会主义是值得全体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在奴隶社会,奴隶希望自己成为奴隶主;在封建社会,农民希望成为地主;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也想成为资本家,而剥削阶级就是希望能够压制住这一切的改朝换代。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使广大民众不再这样仅仅为自己的个人地位着想,而是集体地成为社会的主人。


毛主席的阶级斗争思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人们。他的思想、言行、实践,必将影响中国和全世界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毛主席对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在建立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阶级斗争依然在进行,仍然有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只有真正理解了阶级斗争理论,才能正确地进行阶级斗争,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立场清楚了,建立了理论自觉性,思想自由和思想解放才能实现,才有实际的意义。


毛主席在世的时候,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或曰接近真正理解毛主席最深刻的阶级斗争观。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今天依然被很多人无法正确理解毛主席的思想,其实也是很自然的现象。深邃的思想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才能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切身的经历唤醒了很多人,教育了很多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尝试理解毛主席的思想,特别是其晚年的思想。今天那么多人不忘记毛主席、怀念毛主席,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的人格魅力。人民热爱毛主席,因为他立下了丰功伟绩,因为他造福人民,更重要的是,他还重塑了中国文化,指明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人民找到了走向幸福繁荣的康庄大道。


毛主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广阔的继承和发展的空间,如何在新时代的中国坚持、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维护思想建设成果,应对各种挑战,依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理解、探索的内容,仍是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意识形态现代化,独立自主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独立自主。我们今天面临的的国内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和继续生存是同一命题,不崛起就无法生存。


时代在前进,环境在变化。今天,我们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力挽狂澜,重新确立了“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理念,同时特别强调斗争精神,提醒全党要“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我们更要珍惜毛主席艰辛探索给我们留下的经验和教益,坚持深入学习和掌握毛主席阶级斗争理论的精髓,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把他老人家的未竟事业继承和发展下去,为中国人民保住社会主义根基、走好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实现祖国大统、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相关阅读】
储贺军:无限风光在险峰——谈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观(一)
储贺军: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谈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观(二)
储贺军:两条道路的斗争——谈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观(三)
储贺军:群众路线与斗争艺术—谈毛主席的阶级斗争观(四)
昆仑策网:
https://www.kunlunce.com/e/wap/show2022.php?classid=16&id=173272&bclassid=15

(全文完;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商务律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0 22:18 , Processed in 0.04932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