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中国最早创建和普及阳历的天然合理性

2024-2-26 02:29|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4558|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中华文化从旧石器时代以来所独有、而为世界其它地区文化所没有的本质特性 —— 连续性和多样性;是中华初民在其先祖开创阴历和物候历的基础上,为适应人口扩大再生产对发展原始农业的需要而持续循序渐进的扩大自然资源利用深度和广度之必然。
本章将古籍记载的中国历法起源传说及其相关人类学调查材料加以系统化,同其有关考古出土材料的系统化相对证,以实物证据链的充分验证来在历史与逻辑顺序的一致中将传说返朴归真成信史,从而使对中国阳历的溯源能追踪到其最早的源头而还原其起源的真相。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充足的证据来破解古今中外学界一直面临的有关中国阳历起源的一些老大难问题。
一. 农业对太阳光热资源的依赖,决定了农业的兴起同阳历的兴起相伴随。中国是多个世界最早农业起源中心之所在地,中国也必然是世界最早阳历之发源地。前者已为世界考古发现所证明,并由此而得到国际学界的公认,后者有本章以新老材料对证所列举的空前大量而系统的证据也足以使国际学界公认:世界最早阳历是中国于公元前6200年左右已稳定创立的太阳历,而不是西方学者传说的“古埃及于公元前4241年创立的太阳历”。由此,世界最早阳历诞生的年代,便可确定在公元前6200年之前,而把西方传说世界最早阳历的历史推前近2000年。这就克服了迄今国世界史书上农业和阳历起源之逻辑和历史顺序相左的荒唐局面,而恢复二者相随兴起和发展之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章所展示的这些新老证据表明:如同农业起源的遗迹一样,中国石器时代早期与天文有关的遗迹、遗物比外国多。只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宗教法器”“通神工具”“占卜用具”“祭坛神庙”“万物有灵”“图腾”等土洋成见出发,就可从从迄今富积的考古出土材料中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灾害频发的大陆性气候,就驱使中华初民率先开展并完成了阴历的探索;其后随着氏族人口的增加,冬季食物短缺的危机日剧,其发展原始农业的需求受阴历局限的矛盾逐渐尖锐,进而导致他们率先将观察天象的重点由月亮逐渐转移到太阳上来,而开始探索太阳视运动规律,使新石器时代早期东方三河流域各地出现了以多种多样方式摸索阳历的趋势,以致这些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中留下了大量当时各地居民使用八卦作原始四分历的遗物、遗迹,居然能同古籍记载和民间流行的伏羲“始画八卦”“司日出”“袭气母”等的传说相印证。既然中国日益富集各地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材料,能同无比丰富的古籍、出土文献和民俗传说相对证,那么这几方面的取之不尽的材料来源,就使我们能拥有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更多、更系统的证据来验证中国阳历起源和进化史的真相,且能比外国的同类考证更过硬、更充实。
二.中国灾害频发的大陆型气候带来的冬季食物短缺危机,驱使中华初民有生以来便体验到“季节的运行是头等重要的事”(竺可桢),于是,他们在世界上最早探索农业和阳历,自然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的区域性特征显着,其三大流域五大地区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地形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主要驯化物种的不同,其原始农业对阳历需求的缓急的不同,各地引进和发展阳历的方式和进度也不同。正因为如此,阳历在这五大地区兴起、传播和发展各有地方特征的具体历程,体现了阳历最早兴起和普及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天然合理性。
(一) 地处中原而靠近华东的淮阳地区,介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华北与华中两大气候带之分界,位居“夏季湿热之季候风及冬季干冷之沙漠风”的通道(竺可桢 1978),其季风气候最为显著,使生活在这一带的伏羲氏族世世代代通过长期测风定候实践,不仅能率先学会了辨别四面八方,也不仅能率先学会了以季风的四面八方之向来确定四季八候,而且能率先将测风定候与土圭测影相结合,从而把四季八候的候风历系统发展到四时八节的阳历系统,把候风历系统中的四象八卦概念发展成通用候风历系统和阳历系统的普遍范式。因此,贾湖遗址中的那些包括串珠组合、龟甲和石子组合、算策组合、乳钉纹组合、数字组合、卦象文字组合及其它有关器具组合在内的众多遗物、遗迹(F38),对伏羲八卦及其原生的四分历在其II6期确立所给定之充分一致的证明,既是八卦作为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在公元前6200年已开启应用的直接证明,也是中国阳历在公元前6200年已稳定建立的直接证明。
距今9000-8200年间﹐居住在贾湖地区的太昊伏羲氏族之所以能始作八卦、创建阳历,关键在于他们在继承和发展其祖传候气历的过程中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变革记数工具,率先实现对偶对称分四组记数到对偶对称分八组记数的转变,以便把分四组-八组记数的工具——原始八卦同候气律管孔数的增加相适应﹐用来将观测四方风的候气历推进到测八方风的候气历和开创观测八方风的候风历﹔一旦八方风的观测和记载成为日常作业﹐人们的四方八维概念便会形成﹐并在其同四时八节之年复一年的配合中﹐上升为四象八卦模式﹔当人们按此模式观测和记录四方八方风时,用来标记方位和时节的原始数字卦便会行用起来。当二者在候气历、候风历中的配合出现的不稳定局面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尖锐时﹐生存的需要又迫使人们寻求使二者稳定配合的办法﹐于是﹐候气历到通过发明原始四分术而构建阳历的转变便应运而生。这800年贾湖文化遗存实物证据链展示了其阳历诞生的这种逻辑的和历史的必然性。裴李岗文化居民用穿孔器与骨锥组合、石器上的8个圆窝组合和环陶器圆周对称排列的乳钉组合(F39),以同其邻近的贾湖文化遗物的相似性,体现了他们按伏羲八卦范式建立其阳历的历史特征。在裴李岗文化的影响下,山东、江苏各地北辛文化及其后续文化都有穿孔刻槽“砺石”的成组出现(F85-F89,栾丰实 1998),显示其用作测影石圭的功用。
(二)华北和东北平原地区的显著的季风气候,导致候风历开启和辅助阳历的兴起和发展,成为这两大地区观象授时历法体系进化过程的一大特征。其石器时代早期的直腹盆文化带,以其标志性器物——直腹盆和筒形器、天文观象台、球形器组合、算策组合、刻划纹组合及其它器物组合的结构(F53,F55,华玉冰 1994)突出了其阳历系统的这一特征。
(三)长江中游地区的原始稻作农业对阳历的需求,比北方的旱作农业更要迫切,因而这地区各地居民对观象授时的精密化、细分化要求更为强烈,以致他们不仅大力改进和发展测影工具,也不仅把传播阳历的伏羲卦数×字纹、十字纹,与凤鸟纹等物候标志,一并引入日影观察器具和阳历授时图中来力求准确表达四时,而且将其发展成日轮十字纹、日轮米字纹、八角星纹、圆面四等分、八等分和十六等分纹(F44-F49,F67-F71)引入阳历授时图中, 力求准确地表达等分阳历年周期的四时八节,不是以多种象形生动纹样美化的授时图,就是以规整的几何图形规范的授时图,来给氏族成员敬授时令节气,使之不误农时。
(四)长江下游地区的原始稻作农业和江海渔业对阳历的需求最迫切,使得这个地区的先民除了像长江中游地区的同行那样力求确保观象授时的准确性(F43,F103),而且他们探索通往建立阴阳合历的道路,并在向这个目标的前进途中已走完了一大半。
(五)西北黄土高原山谷中傍水而居的先民,既不能像华北、东北平原地区的居民那样有季风作参照,也不能像长江流域居民那样有丰富的物质资源用来改进土圭测影的精确性,而只能在寻求更简便实用的太阳观测方法上下功夫。为适应其发展原始旱作农业的需要,他们在学用贾湖文化和南方先进文化传来的土圭测影经验的过程中,摸索出按日出入的一定方位(某个山头)来确定四时、特别是冬至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发展到用日晷测日出入方位角以定冬至的高度(F57-F59),开后世用日晷测影定时之先河。
东方三河流域五大地区各自富有如此地方特色的阳历系统,在公元前7000-5500年普遍兴起和发展过程,正好同古籍关于两种太阳观测方法、风角、鸟情、音律等候风、候气、物候等祖传之术的记载相印证,体现出中华文化从旧石器时代以来所独有、而为世界其它地区文化所没有的本质特性——连续性和多样性;是中华初民在其先祖开创阴历和物候历的基础上,为适应人口扩大再生产对发展原始农业的需要而持续循序渐进的扩大自然资源利用深度和广度之必然。在这一过程的展开中,随中华先民的认识进化由单项计数、具体计数上升到分组对偶计数、抽象计数,中华文化所独具的连续性、多样性基因在突变中增添了以阴阳八卦为范式、以卦数为理性思维语言和文字之易学所主导的多元一统特性;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东方三大流域五大地区的阳历系统,尽管各有其地方特色,但都按伏羲八卦范式观象——做风候、气候和太阳观测和记载,也都按伏羲八卦范式授时——其授时图无不体现伏羲八卦,从而中华文化从那时开始出现了多元一统的趋势。既然原始四分历和阳历一开始就是以四象八卦的某种形式出世的,也是以八卦的卦数语言和文字传播和普及开来的,那么中华文明的万年起步,自然是以阴阳八卦为范式、以卦数为理性思维语言和文字之易学的主导下,在以观象授时科技之发展为龙头的带动下,从一开始就走上多元一统的道路。
附:《中国史前史第二卷-中国天学史前史》在德国出版
中国史前史第二卷
中国天学史前史: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万年史
978-620-2-41410-4
本卷是世上首部以证据链实录的上自10万年前开始记录月相起源,下至秦代前历代王朝以领先世界之天文学和天气学来编制和颁行最完善农历而持续发展十多万年的信史。基于中国史前数据库,追溯在灾害频发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先民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的全过程,以其留下的实物证据链和相关文字证据及古籍记载整合成的如山铁证证实:地球上唯一由中华文化原生月相观察起源而持续发展到顶级天学历法科技体系的过程,留下其独创的连续成谱系进化的数学和计算工具、天学观测设施和手段、信息收集-储存-处理-表达形式和手段及语文和逻辑体系,且以其内在逻辑顺序演进成这几个时代:1.距今10万-9000年阴历和物候历兴起;2.距今9000-7500年四分术和阳历发明;3.距今7500-6000年阴历与阳历合成初级阴阳合历;4.距今6000-4600年五行历推行;5.距今4600-4100年阴阳历与五行历合成阴阳干支三合历;6.距今4100-2200年阴阳干支三合历完善和发展。在所有这些阶段中,先民都在不断创造和保持天学历法科技各领域的世界纪录,把中国建设成世界上天文学最早发达国家,并带动其整个科技体系持续领先世界发展到十七世纪。
Authors
邓宏海
Book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on
2024-02-24
Publishing house
Number of pages
404
Price (EUR )
€58.8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16:48 , Processed in 0.017558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