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夸父部族用自创置闰法编制的阳历比西方最早阳历古埃及阳历领先一千多年 ...

2024-4-13 03:59| 发布者: deng2020| 查看: 3897| 评论: 0|原作者: 邓宏海|来自: 原创

摘要: 夸父追日”的历史真相是:原居于江苏海安地区的夸父部族, 为改进逐日观察日影长度的变化,不断向日出最早的东边沿海地区迁移,直至迁居到濒临东海的上海地区,成为一直是居于大陆最东边的部族。
“夸父追日“神话经考古证实还原的历史真相(2) ... ...

2024--04\ 12,12:00 阅读量:41K
青墩遗址的这枚编号为T15(6):41的刻纹鹿角上所刻划的数字组合的破解,为我们见证了: 在距今6000年前后,中国先民已积累了相当全面系统的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天文历法知识、天文观测手段和天文历算数学科技,不仅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所使用的最精密的理论岁实为365.5日的阳历,而且在人类历史上最先认识和处理了岁实与太阳回归年的误差所引起的闰余问题,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闰余的太阳历,在古代世界率先创制出当时条件下最科学的一整套以20年一循环的置闰程序,能最均衡地解决先民年年面临的如何处理闰余的问题,使其岁历最大限度地趋近太阳的周期性视运动,确保其实际岁实调整在理论岁实之下而最大限度地逼近太阳回归年长度,年年把握一年四时寒来暑往的规律,使整个部族的生存繁衍在持续不断地不违农时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生活资源,并在学术上有下列重大意义:
1.继本书系第2卷以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早中期遗存的大量授时工具和授时图的系统化证据链,证实中国先民在公元前6200年和公元前5200年先后发明世界最早的阳历和阴阳合历之后,青墩先民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在这枚鹿角上刻划的数字组合的破解,再次为中国先民在世界上最先发明和发展阳历的史实提供了直接证据。这枚鹿角上的数字组合见证了青墩先民创建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闰余的太阳历,体现了中国史前阳历经历原始阳历、到初级阴阳合历再到五行历这1800年进化,而进入新阶段所一路领先世界的发展水平,其所表达的阳历理论岁实365.5日,与 一回归年长度的年平均理论误差为+0.25781日,已远远超出了早期阳历的水平,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所使用年平均理论岁实之精密度最高记录,且他们的阳历是可正闰余的,其误差可按观测到的冬至或夏至日天象用减差法来调整,使年平均实际误差低于这个理论误差,这也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阳历都望尘莫及的!更为科学的是,他们将有正误差的年份与有负误差的年份以轮流交叉的顺序在20年大周期内循环展开,使其正、负误差相互抵消,以确保其实际岁实与回归年的误差在20年大周期内即可消除而不致积累到出现混乱。从该遗址发掘报告的三期出土器物和墓葬材料来看,青墩部族从距今6000年前后乘这一带已经成陆而移居于此地以降,一直以崧泽文化的方式求生存、谋发展,直到距今5000年前后良渚文化大举侵入后便随该文化神权统治日盛而消亡,经历了大约1000年的时间,其间整个部族的生业一直处于增长中,表明其生存和繁衍确实不曾因历法混乱而为饥荒所中断。
被西方埃及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的古埃及阳历,号称其“编制于公元前4241年”、但缺乏过硬证据而一直处于疑惑和争议之中,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学者依据系统的考古材料对古埃及历法和年代学反复认真研究,结果趋向认同(Pogge 2007, Tetley 2014):古埃及最早阳历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其岁实为365日,每年与 一回归年长度的实际误差都是-0.24219日,且没有置闰,更不知如何用加差法来调整,以致这误差积累到一段时期后其阳历的夏季与尼罗河洪水季节不合。
二者相比,青墩先民的阳历不仅早诞生一千年,而且其发展水平更是领先古埃及阳历的就远不只一千年了。古埃及阳历直到公元前300年才以365.25日为一年(Pogge 2007)。
2.作为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置闰程序,青墩遗址这枚鹿角所刻录的20年一轮回的置闰程序,为证实中国先民在世界上最早重视和处理岁实与回归年时差的问题,为证实古籍对置闰作为古代历法之大事的强调、对黄帝时代历法的记载提供了直接证据。《左传·文公六年》载:“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之道于是乎在焉。”《史记·历书》载:“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 《汉书音义》载:“以岁之余为闰,故曰闰余。”这些古籍关于“正闰余”的记载都可从这件鹿角上的刻录中找到直接依据。它也为证实《尚书•尧典》所载的“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确为距今4300年的唐尧时期的历法,提供了直接的逻辑和历史的前提,使人们一眼就可看出唐尧历法的“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是青墩部族这套置闰程序经一千四百年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值得指出的是,青墩遗址“第一期遗存┈彩陶仅有少许残片,其风格大体与吴县草鞋山和上海崧泽中层出土的彩陶片相似”(F138),而作为崧泽文化标杆的上海崧泽遗址中层(崧泽文化)的“绝对年代在5800-5100年之间”(F175)。这意味着,青墩遗址第一期出土彩陶“图案的风格大多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及青莲岗文化刘林类型的彩陶有相似之处”所表明的距今6000年前后的第一期,比崧泽文化的起始年代早200年左右,换句话说,上海崧泽遗址和吴县草鞋山遗址等的崧泽文化源自青墩遗址的第一期文化。这个由考古比较学证据得出的推论,竟与崧泽遗址中层出土的部族族徽与夸父部族的甲骨文、金文族号的吻合相印证!既然夸父部族在《尚书.尧典》作“郁銕”、在《禹贡》作“嵎夷”,《史记·五帝本纪》载:“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那么,将考古出土的夸父氏文字证据与青墩、崧泽一带崧泽文化遗存出土的实物证据和古籍记载整合成如山铁证,来将“夸父逐日”的神话返朴归真为信史。
经过这样以出土文字证据链贯通的夸父部族历史轨迹整合的这三方面证据的证实, 所还原的“夸父追日”的历史真相是:原居于江苏海安地区的夸父部族, 为改进逐日观察日影长度的变化,不断向日出最早的东边沿海地区迁移,直至迁居到濒临东海的上海地区,成为一直是居于大陆最东边的部族。正是以此独有的地理优势,夸父部族逐日观察日影长度的变化,以观测太阳周年的视运动,并曾探索过天文大地测量,由此该族积累了丰富的日影观测经验而成为“敬道日出”的世族,以致五帝任命历代羲仲居郁夷故地。既然被后世称为“郁夷”的夸父族直到商代还在礼器上留下本族族徽的烙印,那么,我们就可用此族徽作示踪元素来跟踪该部族的来龙去脉(本书系第6卷对此有详述)。作为夸父部族策源地的青墩遗址,其第一期文化遗存的这套高度发达的阳历置闰程序,为证实“夸父逐日”、夸父部族成为“敬道日出”的世族的历史和逻辑依据的真实存在,为证实中国和世界天文历法发展必经逻辑顺序和历史顺序的客观阶段性和规律性,提供了坚实而珍贵的认识考古学和知识考官考古学证据。因此,进一步纵深发展青墩遗址的多学科研究,对深化“夸父逐日”神话返朴归真成信史研究、对构建科学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信史有重大意义。
3. 青墩遗址这枚鹿角所刻录的20年一轮回的置闰程序,为大衍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构架,直接开辟了发展大衍术和发展正闰余科技的道路,也开启了后世中国通行的干支六十甲子历法之先河。它以毋庸置疑的证据证明,后世视为神秘的大衍术不是“来源于筮法”,而是来源于先民从六千年前就已开始的探索正闰余的实践;它也证明,后世通行的六十甲子系统不是个别人的发明,而是先民从旧石器时代以降就以不断扩大的视野开展探索和适应天体大周期循环运动规律之实践的必然结果,而青墩先民为此迈出了开拓性的第一步,为六十甲子系统的建立和发展在其起跑线上奠定了里程碑。
仅就上这些历史意义和学术意义,夸父部族先民在其青墩遗址这枚刻纹鹿角刻录的这套置闰程序,亦足以改写中国科技史和世界科技史。
(本文摘录自《中国史前史第二卷·中国天学史前史》)
附:《中国史前史第二卷-中国天学史前史》在德国出版
中国史前史第二卷
中国天学史前史:人类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十万年史
978-620-2-41410-4
本卷是世上首部以证据链实录的上自10万年前开始记录月相起源,下至秦代前历代王朝以领先世界之天文学和天气学来编制和颁行最完善农历而持续发展十多万年的信史。基于中国史前数据库,追溯在灾害频发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下先民与授时工具协同进化的全过程,以其留下的实物证据链和相关文字证据及古籍记载整合成的如山铁证证实:地球上唯一由中华文化原生月相观察起源而持续发展到顶级天学历法科技体系的过程,留下其独创的连续成谱系进化的数学和计算工具、天学观测设施和手段、信息收集-储存-处理-表达形式和手段及语文和逻辑体系,且以其内在逻辑顺序演进成这几个时代:1.距今10万-9000年阴历和物候历兴起;2.距今9000-7500年四分术和阳历发明;3.距今7500-6000年阴历与阳历合成初级阴阳合历;4.距今6000-4600年五行历推行;5.距今4600-4100年阴阳历与五行历合成阴阳干支三合历;6.距今4100-2200年阴阳干支三合历完善和发展。在所有这些阶段中,先民都在不断创造和保持天学历法科技各领域的世界纪录,把中国建设成世界上天文学最早发达国家,并带动其整个科技体系持续领先世界发展到十七世纪。
Authors
邓宏海
Book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on
2024-02-24
Publishing house
Number of pages
404
Price (EUR )
€58.8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30 01:56 , Processed in 0.014559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