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关于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的呼吁

2012-11-3 00:47|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196| 评论: 0|原作者: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53

摘要: 2002年6月27日,新华社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许智宏、李文华、阳含熙、侯仁之等22位院士吁请“加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将自然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其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费用”这一联名建议,引起人们关注。许智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

蒋高明

2002年6月27日,新华社刊发了这样一则消息:许智宏、李文华、阳含熙、侯仁之等22位院士吁请“加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将自然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其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费用”这一联名建议,引起人们关注。许智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

新华社文章指出,从我国1956年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551个,占国土面积的14%左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1个。这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基础。

22位院士认为,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虽然较之前10至20年,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已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生态环境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具体措施。但仍有恶化的趋势。

此番建议所述的理由是,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自然保护区对保存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特殊作用和重要贡献。如果不加强投入,就有退化的危险。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的40%在西部,25%在贫困地区。长期缺乏应有的投入,保护区自然成为一个躯壳,以至演变成无自然保护可言的“孤岛”。许多保护区长期走“自养”之路,又引发出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矛盾加剧、管理低效甚至环境退化等后果。

在院士们看来,相对于治理沙尘暴、酸雨、湖泊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恶化所需的经费来说,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显然不足。有研究表明,“九五”期间,国家用于环境与生态污染治理的费用为3600亿人民币,而全国自然保护区每年得到各级政府的总投入不足2亿元。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157美元,中国只有52.7美元。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是最低的。这进一步说明,国家在加强退化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更应重视对生态环境状况尚好地区的保护,以避免那里的生态环境出现退化或恶化。《建议》指出,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可先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始,并列入国家经费预算。这样,既保护了典型的生态系统,又不致于使它退化。还能满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经费需求。有院士算过一笔账,自然保护区每年只需十几亿元左右(包括基建和运转费),同治理破坏后的生态环境相比,此类投入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院士们说,自然保护区要避免重蹈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国家在这14%的土地上的增加投入显得必要和急需。李文华院士加重语气道:“现在是时候了。”

上面报道的核心内容,是我起草、并与时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韩念勇、副秘书长李文军等共同共讨论的文稿,我当时的身份也是副秘书长。可以看出,新华社通稿发出后我的原稿保留了很多。朱镕基总理针对这份院士呼吁书作了批示,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大电话给韩秘书长核实了这一消息。22名院士的联合呼吁,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广东省,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将省级以上的自然保护区人员工作纳入了财政预算,现在是全国也陆续重视起来。但是保护区的命运似乎好了起来。实际上不然,依然有地方发展,改变保护区的做法存在,如怒江。保护区也是软道理。生物多样性,环保保护区都是软道理。中国特色,人微言轻,需要借助别人之口。院士群体,产生了轰动效应,院士们也的确关注退化,一晃快十年过去了。

科技日报的采访文章,出自下面的文稿,文稿的原文是我起草的,经过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秘书长韩年勇、副秘书长李文军以及有关专家讨论,该文件在《中国生物圈通讯》上也有报道。

关于加大对自然保护区资金投入的呼吁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部分在京院士)

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到2000年底,我国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276 个,占国土面积的 12.44 %。其中国家级 155 个,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1 个。中国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历代开发消耗、灾害损毁、战火破坏、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能够保存到到今天实属不易,这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重要自然基础,对它们的保护刻不容缓。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它们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自然保护区的覆盖面积指标作为社会文明与环境健康的重要标志。江泽民总书记更把自然保护区事业看成是既造福于当代,又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自然遗产的“积德”事业。

我国整体生态环境仍在恶化,自然保护区的发展远远未能适应生态建设的需要,目前的状态使它很难在国家的生态、社会、经济能力建设方面有足够的作为。虽然较之前10~20年,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具备了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如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和付诸实施,改革在各个层面深化进行等等。然而,国家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问题却另我们忧心如焚,为此,我们在京的部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根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结果,特提出“将保护区经费投入纳入国家预算计划,保障保护区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费用”的建议。这种建议是基于如下事实的考虑:

第一,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利用了13%的国土面积保护了全国自然生态系统最好的类型,其功劳功不可没。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大国之一(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 自然保护区为保存丰富的自然资源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如果不对这些保护区加强投入,则它们有面临退化的危险。这是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40%位于西部地区,25%位于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投入,保护区一直在走“自养”的路子,由此引发的与社区矛盾加大、管理低效、生态环境退化等严重的后果。

第二,相对于治理生态环境恶化如沙尘暴、酸雨、湖泊富营养化所花费的经费来讲,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真是凤毛麟角。例如在 “九五”期间国家用于环境与生态污染治理的
费用为3600亿元人民币, 而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则很少。内蒙古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在过去17年投入的费用只有226万元,直到1999年才开始保障4个固定人员的工资,目前该保护区80%的土地开始退化,国家给锡林郭勒盟治理草地退化沙地退化的费用却高5个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最近完成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政策研究”显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每年总的投入不足2亿元,平均每个保护区仅为32.36 万元。发达国家用于自然保护区的投入约为2058美元/平方公里,发展中国家157美元/平方公里,而中国仅为52.7美元/平方公里,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我们也几乎是最低的。国家当然要加强退化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但更要重视生态环境好的地区的管护工作,以避免其出现退化或恶化。所以,自然保护区要十分警惕避免重蹈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之后辙。国家到了应当在这13%的土地上增加投入的时候了。

对保护区的投入可以先从国家级保护区开始,并列入国家的经费预算。因为这里保护了国家最典型的生态系统,坚决不能使它们继续退化。按目前的水平估算,15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需要经费4.58亿元左右(包括基建和运转费)。这一投入比起生态环境破坏后用于治理恢复的开销微不足道,但她产生的效益则是无法用金钱估量的。
(责编:远航一号)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03:49 , Processed in 0.01865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