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市场需求的维度

2012-12-4 18:37| 发布者: 赤色飞蛾| 查看: 645| 评论: 0|原作者: 赤色飞蛾|来自: 赤色飞蛾的博客

摘要: 题记:市场需求维度,同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维度,资本主义对其适应程度,直接决定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命运,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兴衰成败的根本立足点。

迟飞

题记:市场需求维度,同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维度,资本主义对其适应程度,直接决定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命运,这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兴衰成败的根本立足点。

资本主义扩张,根本的是市场需求的扩张。它的发展维度,根本在于其市场需求的组成结构。整个资本主义历史都是基于其需求扩张维度进行的。

市场需求扩张有如下几个维度——城市化,阶级关系调整,科技发展,无政府状态,新领域,人口规模。

一、城市化

城市化维度促使市场需求扩张,根本点在于无市场需求能力的农民进入城市,参与市场,最终完全依靠市场来满足自身需求。城市化不完成,不完全依靠市场来满足需求的人还存在,那么市场需求在这方面就依然有扩张余地。整个工业化过程,毋宁说是城市化过程,就是大规模地将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的过程,迫使其必须依靠市场的途径满足自己需求的过程。那么城市化每进行一步,市场需求都会扩张。它的终结是城市化的完成,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市化了,那么它在市场需求扩张方面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已完成城市化的地区需要把市场需求转而向外,在未城市化的地区发展市场,以此赚取超额利润。城市化是资产阶级能够主动实施的市场需求扩张策略。

对于城市化这个维度,不得不要提到其地域扩张形式——这并非仅仅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城市化,而已经包含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地域扩张本身。无论殖民扩张还是全球化扩张,都实际是在执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只不过城市化有主有次,有核心有外围。核心之中有矛盾,核心与外围之间同样有矛盾。核心城市化区域的冲突在殖民地形式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核心与外围的冲突导致了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乃至至今尚未止息的私有化运动。这涉及了资本主义历史几乎全部的政治变革。

不把殖民地或者落后国家的小生产者纳入到市场体系中来,使其依靠市场需求过活。那么是根本形不成完整的生产消费链条的。

城市化是最根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维度,是主维。资本主义扩张因其而生。其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模式是农民进城务工,形成工资需求。市场为之生产,以消耗其工资需求,榨取其剩余价值,生产实现扩张,获取利润。进一步投资,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由此一轮轮地扩张市场需求。

二、阶级关系调整

阶级关系调整是资本主义市场需求的重要维度,以此增加市场需求的深度和广度。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促使无产阶级工资提高,工时减少,生产民主化。否则资产阶级是不会主动提高无产阶级工资和减少工时的,也不可能把生产控制权交给无产阶级的。这跟市场需求有何关系?

即便农民进城当了工人,其所有的需求均要在市场上完成。但是过低的薪水并不能实现其所有的需求。他为生存计,也得要斗争,争取提薪。他的薪水水平必须能够满足其生存所需。这需要阶级斗争而来,资产阶级不会主动为无产阶级考虑——工资提高得靠无产阶级自己去争取。

工资提高如何扩大了市场需求呢?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市场需求的主要方面,本身就来自工人的工资。工资提高才能更好地满足需要,扩大市场容量。这是个分配问题,但这也避免资产阶级盘剥太狠,过早地为自己挖坟墓。工资若不提高,市场需求就不增加。反而是扩大再生产力度更大了——消费的部分被资本家克扣下来投资了。短期确实符合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但分配关系不调整,资本主义的既有市场就不能扩大。它就要提早到来危机。

工资提高这种阶级斗争是要工人主动要求,但客观来说这也是资本主义积累规律的必然。资本家利润增加,经济繁荣时才能在不打击利润率的情况下增加工人工资,而当工资增长超过了利润增长时,工资提高本市就对利润造成了威胁。那么资产阶级就寻求失业手段打击工资水平,制造失业人口,使工人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工资提高的阶级的经济斗争,可以保障市场需求结构的优化,但也绝不能侵犯资产阶级的利润率。若是侵犯的话,就是危机要到来,资产阶级要削减生产了。工人的斗争成果则可能得而复失。

工时减少如何提高市场需求呢?首先是过高的工作时间会使工人根本没有时间来消费,只忙于生产的人不可能有生活的闲暇,也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去消费与此有关的消费品。忙于工作的人不会天天看书,看电影,没有时间旅游,甚至进行社会交流的时间都很少。他的需求局限在生存需求中——纯粹地是为了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恢复劳动力以继续工作,目的是生存,而不是生活。与生活有关但与生存无关的需求,就不会有。没有这些需求消费的必要时间,市场需求扩张就会受到压制。

第二是科技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更少的劳动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的特点是以利润为目的,它们不会主动降低工时。那么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科技随之发展,那么更多的生产就只能推动更少的劳动力需要。假若工时还是原来的那个工时,那么市场扩张远在城市化完成之前就会完结,因为科技发展非但不会增加劳动力需求,还会更加节约劳动力需求。只有降低工时,才能把更多的劳动力吸引到市场需求内部,把降低了的工时分配给新的劳动力,给他们发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工资,那么这才能造出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

同样,资产阶级是意识不到降低工时的重要性的,一分一秒,都关乎其眼前的利润。这同样必须由无产阶级的积极的阶级斗争来争取。逼迫资产阶级让步。比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乃至一星期三十五小时工作制等,都要经过反复的与资产阶级的较量。乃至带薪休假,产假等也必须以阶级斗争来争夺。应当说明一点,工时的减少跟所谓的资本积累规律无关。它是纯粹的阶级斗争的成果。

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生产民主化的适应,这同样需要阶级斗争来争夺,资产阶级也在寻求能适应生产民主的“管理方式”,如著名的“丰田模式”,生产车间的工人自治组织等等,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阶级矛盾冲突越少,越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越是上规模的社会大生产组织,越需要避免严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这是阶级的统治。最能体现劳动者利益的便是劳动者民主管理,联合控制基本的生产,把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资本势力排挤掉,实现生产积累完全为劳动者的利益服务。但这种实现劳动者的生产民主的要求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维度之一最终只会葬送了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在此方面不遗余力,尤其在管理手段方面煞费苦心地平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提倡“人性化管理”,探索各种“管理模式”,这构建起一整套资产阶级驾驭无产阶级的统治心得出来,即所谓的管理科学。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的眼睛盯在利润上,对他们来说真正最有效的管理是能够给无产阶级更少薪水,而能促使其创造更多价值的管理——最好让无产阶级自己主动追求这些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了,无论是谷歌的“不作恶”,还是富士康的“总裁语录”,华为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统统为阶级统治,制服无产阶级的阶级反抗本能而设。为把无产阶级驯服成为资产阶级治下驯服的奴隶而设。

无论资产阶级使用什么样的管理手段,进行任何意识形态的渗透,进行“开明专制”也好,领袖意志也罢。这都绝不能代替生产民主化的根本利益要求。其能收到效果都是在企业能良好发展的情况下进行,否则无产阶级没有必要与之“风雨同舟”。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反控制贯穿资本主义时代始终。而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反控制则是社会主义者的职责。这究竟有怎样的意义?与市场需求有何关系?意识形态控制是市场需求崩溃时资产阶级能够运用的最后的苟延残喘的稻草。无产阶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否定资本主义市场需求使其全面转向社会主义的关键因素。

三、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同样是资本主义市场需求的重要维度,它常常被当做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救命稻草。但事情是如此简单吗?不是。科技发展对资本主义来说根本是个威胁。它总体的作用并不是扩大市场需求,而是倾向于使其萎缩。

前文已述,科技越发展,生产自动化水平就越高,越要排挤劳动力。它创造的工作岗位要比起排挤的工作岗位要更少。所占的市场需求比例或者说是劳动力成本比重更小——资产阶级只有当科技能降低劳动力成本,能维护其利润时才会使用它。那么它增加的劳动力成本,或者说是形成的市场需求要比起节约的劳动力成本或说是减少的市场需求更少。那么科技的实际作用就能得到体现了,是总体上排挤劳动力。

科技发展若能增加市场需求,那么就得让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科技发展速度,即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但这就侵犯资产阶级的利润,即便暂时存在这种状况,也会被视利润为生命的资产阶级当做是危险信号,必须立即消除才行。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才是常态,高于乃至相等只是暂时现象。这就决定了科技发展是市场需求发展的负面因素。

但资产阶级钟爱科技发展,因为率先使用科技成果能够为自己带来超额利润,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那么资产阶级就竞相重视科技,发展科技。这使产品升级加速,但对市场需求本身却是不利因素——同样不利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存在。

科技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产品更廉价了,市场容量因之大大增加。但工资为主体的市场需求却因之背道而驰,跟不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那么市场需求就是要相对萎缩的。市场需求的绝对扩大与市场需求对于生产扩张而相对萎缩并行不悖。

科技排挤劳动力,但劳动力似乎能向第三产业转移,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也会排挤劳动力的。那么失业扩大就是在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的了,也是解决不了的了。

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发展最终会埋葬资本主义的市场需求,两者在资本主义下存在根本的对立矛盾。这绝不是说科技本身就不好,只是市场需求的形式没法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科技本身并不天然地排挤劳动力,社会主义下甚至是全民就业,科技纯粹为人民造福。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下。为保持资产阶级利润的首要原则下,劳动力就是要被牺牲的,让他们一部分失业没有活干,另一部分则保持工时不变,超负荷工作。让他们创造的价值更多,但拿到的工资更少,以此保全资产阶级的利润。鼠目寸光的资产阶级当然不会察觉到追求利润与科技发展之间的根本对立关系。

四、生产无政府状态消除

市场需求的扩张与否,还与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除程度有关。典型生产无政府状态下,资本主义很快就会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如大萧条等就是如此。社会化大生产越发展,越需要有序的协作和计划管理。如城市化的资本积累扩张过程与工资提高工时减少的过程相互协调,才能做到生产的持续扩张。消费与积累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要求。

社会化大生产本质是遵循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市场的价值规律只是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但价值规律下的人们的行为只能是被动地适应价值规律的后果,市场的所谓“无形的手“就是市场本身的无政府状态,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无法预料后事如何。只能在市场本身出现问题后被动地反应,这就不是主动运用经济规律了,而是被动适应经济规律。

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可能自动保持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的,即便价值规律作用下,资产阶级还是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追求积累,破坏积累与消费的平衡,制造经济危机。而资产阶级本身的基于私有制的相互对立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主动协作,放弃竞争。若不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竞争中就不能占据有利地位,就要被对手打垮。那么奉行市场竞争原则和利润最大化原则的资本主义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实现全盘的计划控制的。他们只能采取有限的手段部分地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

生产过剩的危机,换言之,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本身无力解决这种问题,必须以增加社会干预和调控才能加以缓解。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发展了起来。由于国家干预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生产无政府状态,使经济发展体现出某种计划性,主动协调了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并以国家力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市场的平稳发展。这使资本主义进入凯恩斯主义的黄金时代,根本是生产无政府状态部分消除的结果。

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消除趋势是与垄断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绝非是阻碍生产力的因素,反而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垄断组织本身就是个政府——产业政府。垄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前阶。

完全计划和协作是大生产的特征,而完全的竞争与对立是小生产的特征。资本主义是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过渡,它基于天然适应小生产的私有制,大生产的发展不断对其生产关系的调整提出要求,即要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但这种调整也是有限的,它毕竟不是以天然适合大生产的公有制为基础。

   完全的计划协作即计划经济,主动运用按比例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可以实现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平衡,从而使扩大再生产有不竭的动力,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不能做到这一点,避免不了危机,其加强社会干预,现在是国家干预,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升级国际干预。这样来说它是有潜力可挖的,但这样的发展本身就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否定——否定市场,承认计划才能保持其繁荣。但资本主义能适应的程度是有限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加强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被抛弃,即便它能保持繁荣,但带不来资产阶级的高额利润,那么它也是不能被资产阶级选择的。因此生产无政府状态消除这个维度,对资本主义来说是“作用有限”的,这个维度通向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绝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让这个维度走向社会主义的尽头。

   既然资本主义部分地能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那么这就产生计划干预的部分成果——一部分市场需求不再是市场需求了,它由国家掌握退出了市场。演化为直接的分配,即福利体系。这代表的是需求演化,由市场需求升级到更先进的直接分配,取消市场交换的历史大趋势。但资本主义下的这种直接分配,还是建立在市场给国家交税基础上的,其基础是不稳定且不牢靠的。资本主义的危机会削减这种直接分配。这也是市场需求在某些领域扩张到极限后发生转化或开始萎缩的体现。

五、市场新领域

   资本主义市场需求的扩张还与市场领域的扩大有关。这涉及整个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过渡过程。

   资本主义之前是没有普遍的市场需求的,因为人们的需求绝大部分在家庭内部就解决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需要市场。市场需求扩张在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市场上进行消费同时。家庭内部的小生产也在把其生产消费职能向市场转移。

   农业生产职能转移出去了,市场需求就扩大到了农业领域。纺织服装职能转移到市场上去了,市场需求中就多了个纺织和服装的需求,市场本身就在范围上扩大了。餐饮服务业从家庭里逐渐向外转移,这就造就了生活服务业的繁荣,市场本身就扩大到了餐饮消费领域。直至最后,家庭内部的生产与消费职能全部转移出来,市场的新领域扩张才算结束。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那么市场需求的领域就进一步扩展——由生存消费转向发展的或享受的消费。有产者的奢侈消费品类繁多,这总充当新市场需求扩展的先锋。过去人们没有照相的需求——有的是画像,还是贵族专利。但照相技术出现人们有了这种需求,而照相技术的普及化,这就不再是奢侈消费了,成为普遍的日常需求。新产品能让人掏腰包,这种需求过去没有掏过,那么这就是市场需求的新领域。

   但话说回来,如果人们已经完全以市场来满足生活需要而不仅是生存需要,那么这种科技带来的新市场需求就只是对资本主义的个体是需求扩张。这种需求扩张却是建立在消费者已经有钱包消费的基础上的,这些钱包是满足过往生活需要的。无论新需求如何新颖,你要在腰包里掏钱。但你的腰包已经被过去的需求占据了,这时只是腾出位置来容纳它。过去人们完全在市场上消费,满足生活需要,现在依然是,哪怕再多的新产品出现。什么意思呢?这不算整体意义上市场需求的扩张,只是市场需求的迭代,更新腰包的消费方向和范围。也就是说,这对维护资本主义生存本身并无价值。

   我们常说的第一二产业由于科技发展,生产自动化提高不断排挤工作人口。这些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但前文又提到所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在提高,排挤劳动者。那么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容纳能力又是从何而来呢?还是市场新领域的扩张。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家庭内部的小生产依然存在——哪怕服务的生产,这种非市场的服务依然在向市场方向持续转移的时代。生活服务的社会化远未完成,因此即便既有的市场的生活服务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此排挤就业。但仍然不能阻止新的生活服务持续在市场中形成——不断地在家庭的内部服务中转移出来。那么这就是需要劳动力与之配合的。这样新工作岗位就被创造出来了,这种市场新领域的形成速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排挤速度。且原有的家庭内部的生活服务被件件分工细化,大大促进了专门的服务就业。这使第三产业有了吸纳大量第一二产业转移劳动人口的能力。

   这个市场需求是社会化消费的需求,这个维度的终结就在于家庭内部的服务生产的完全转移,当然这在现在是看不到终点的。但第三产业科技运用对就业的排挤速度超过其新领域形成速度是在家庭内部服务生产完全转移之前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代,第一二三产业均要排挤劳动人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就业就没有流动所向了。这时资本主义面临的窘境就与封建土地兼并造成农民破产,而破产农民没有就业去处很相似了。不能就业的破产农民要么默默死掉,要么揭竿而起。未来资本主义的命运也会是这样。因为科技排挤劳动人口的规律在资本主义下是定律,这是基于利润目的的。

   在市场新领域扩展中,有产者的奢侈消费只有一部分能在全民范围内普及,还有大量奢侈消费专为体现身份,无法普及的。有产者的奢侈消费需求,含义就是普通劳动者不能日常进行的需求。尽管有产者大把的奢侈消费似乎很多,个人消费能力可观。且因之一直被当做市场里的高级客户,但奢侈消费能占的市场需求比重是很小的。但此类奢侈消费在资本过剩的条件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能够养活一大批仆役阶级,如高级酒店的服务员等,专门为这些现代贵族服务。豪奢的有产者是现代的贵族,而服务业专门为其奢侈消费进行的分工则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这是现代家奴。

   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是与第一二产业按比例进行的,工农能形成的日常消费需求之外,就是这种由于奢侈消费提供的需求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转移到了这个领域。这也权作是市场需求的新领域扩张。奢侈消费造成的需求扩张,是有限的。极限在其不能影响利润和于对手竞争的优势。把自己的扩大再生产资金大把地用于奢侈消费以至于影响了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的资产者是愚笨的。只有贪官污吏的奢侈消费可以置此于度外,但这种奢侈消费的极限也在于政府能榨取多少市场收入。

六、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的扩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多一张嘴吃饭,那么就多了个市场需求力量。人口增多在资本主义这里是好事,首先是有了更好的市场前景,新增人口就是市场。第二是人口大幅增长增加劳动力的后备军,乃至更为庞大的失业大军——使资产者有更多的机会使用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

   马尔萨斯曾经以为人口几何级增长,生产代数级增长,人口爆炸会导致生产不能满足需求,社会就要崩溃。但现在来看,问题不再这里,历史表明,生产不但能跟上人口增长,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速度超过需求增长速度,由此还常引起相对过剩的危机。问题在于人口大幅增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这哪怕是个需求,也是需要控制的,以免地球本身无法承担。

   资产阶级是鼓励生育的,普遍的观点是生育不应干涉——至于计划生育更是大逆不道,干预后代生育权。从其阶级利益的角度也能理解其观点。发展中国家没有计划生育,往往就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当然这能为资产阶级制造“人口红利”。但在发达国家,这却不能如其所愿——主要原因并不是人们素质提高了,就不愿意要孩子了,这总是资产阶级的托词,这是生活优越的中产乃至上流社会的想法。他们鼓励生育也鼓励不起来,原因很简单,资本主义使得劳动者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他们买不起,各种用不起。他们被限制在了生存需求的范围内,那么生育本身对其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生得起养不起是资本主义下普通雇佣劳动者面临的普遍窘境。那么在生存压力下,劳动者就会自觉地节制生育,不会理会资产阶级鼓励生育的劝导。

   资本主义下的人口曲线是趋向于低生育率的,人口规模扩张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结束了,因此人口规模这一市场需求维度在未来也并不乐观。但这个维度通向哪里呢?它的极限通向的是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尽管人口扩张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市场需求,但这不利于人类的整体利益。

另外,人口扩张本身只是促进市场的绝对需求扩张,这并不影响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这是资本主义下社会矛盾演化的背景因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使市场需求相应发生变化。

当人口结构呈金字塔式结构时,社会劳动力年龄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这就使市场需求大有潜力可挖——未来市场的需求也是持续扩张的。年轻劳动力占优势,可以适应更大的劳动强度,产生更高的劳动效率,且能支持更长的劳动时间,而在消费方面,消费欲望更强。那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无疑是对资本主义扩张有利的。

当人口结构呈上重下轻的蘑菇结构时,情况则是相反的,社会劳动力年龄偏大,劳动力来源萎缩,而老龄化日趋严重,那么就只有更低的劳动强度,更低的劳动效率,更短的劳动时间,而消费方面,年龄越大,消费欲望越低,尤其老年人口,需求比年轻人少得多。那么生产就没有后劲,劳动力短缺。市场需求丧失了根本的扩张条件,但当老年人口比重日趋增加时,这对市场需求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因为社会上出现了一个规模越来越大的消费集团——退休的老人是只消费不生产的。这客观对生产有利。人口总体萎缩,标志着社会劳动力规模在缩小,新增劳动力在减少,这就对市场生产与需求关系产生了影响——年轻一代必须更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满足老龄化人口的消费要求——老龄化的人口能否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其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完善,若平均寿命不高,那么就不会有老龄化促进消费的可能。

当人口处于平衡状态时,即人口代际更迭造成的人口规模不变。那么情况适中,人口结构这个维度就可以忽略不计。

总的来说,人口结构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要比老龄化速度和劳动力减少速度要更快。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个历史大趋势,这在资本主义下的原因还是在于阶级矛盾,当雇佣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受到资产阶级的严格控制时,那么雇佣劳动者为生存考虑就要压缩培养下一代的成本,造成生育欲望降低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即便是想多要孩子,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除非这种生存压迫解除。

最后,人口规模和结构问题,在中国具有特殊性,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现在人口规模是扩张的,但未来却是堪忧的。严重的资本压迫和计划控制使人口更替水平降到了维持人口规模的必要水平之下。未来中国老龄化会加速,劳动力将锐减。对中国市场的需求造成严重冲击。但老龄化本身不是问题,只是在资本主义下是个问题。资产阶级为其利润计,要推迟退休年龄,增加剥削时间。但这样会更加促进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会使生产更加超过消费。另外,计划生育的实施,城市紧,农村松。这也客观上会延长城市化的过程。这起促进需求的作用。

   综上,资本主义市场扩张有六个维度,城市化,阶级矛盾调整,科技发展,生产无政府状态消除,市场新领域扩张和人口规模。这六个维度不仅表示的是市场需求扩张,而且包含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要求,它们同时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维度,资本主义对其适应程度,直接决定资本主义本身的命运。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和规律是高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它代表的是历史必然性,为什么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为什么社会主义必然建立,为什么共产主义必然形成,全在社会化大生产本身的发展中找到答案。

 

后记:换个角度讲,市场维度有两个,一个是市场需求的扩张,一个是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

市场需求的扩张包括城市化,市场新领域扩张,人口规模扩大,科技发展创造的廉价市场,

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包括阶级斗争,提高工资,降低工时,促进生产民主化,科技发展在资本主义下对劳动力的制约作用,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责编:而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08:48 , Processed in 0.02069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