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恶意欠薪+工伤拒赔=建筑业万恶之源包工制

2012-12-10 05:57| 发布者: 玉表| 查看: 665| 评论: 0|原作者: 章轲|来自: 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 “包工制度”并不比一个世纪前的“包身工”制度文明些许,从长远来看,取消包工制度、提高工人的法律维权意识和加强建筑业打工者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才是保障施工安全和解决工伤维权艰难的关键。
恶意欠薪+工伤拒赔=建筑业万恶之源包工制


建筑工人用他们的劳动支撑起了建筑业财富的快速积累,然而,在地产业这样一个暴利的行业中,却承受着最严重的欠薪和职业灾害。
 
由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联合发布的最新调研报告称,包工制度不仅是建筑业打工者权益受损的根源,也造成了建筑业的一系列问题,是建筑业的万恶之源。
 
  5日,北京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创办的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在京发布了《无约束的资本,伤不起的工人——建筑业职业安全与职业保护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占中国打工者总量1/5、全国人口3%的建筑业打工者,用他们的劳动支撑起了建筑业财富的快速积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国经济贡献着巨大力量的群体,在地产业这样一个暴利的行业中,却承受着最严重的欠薪和职业灾害。
 
  调查人员在对73例工地职业灾害案例的考察后发现,只有一例通过工伤维权的法律程序成功拿到了全额赔偿。职业灾害发生后,九成工人遭受“工伤拒赔”。
 
  建筑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30年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据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高达11.77万亿元,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据北京行在人间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李大君介绍,研究的资料来源于该中心在2007年至2012年间的工地实践服务中,对所在工地发生的职业灾害案例的跟进与研究。5年间,共跟进职业灾害案例131个,涉及134人,其中职业灾害死亡案例4个,涉及5人。其中,完整有效的有73个案例。
 
  调查发现,中壮年职业灾害建筑工人占到职业灾害总量的2/3,大部分职业灾害受害者是农村家庭最重要的劳动力和经济支撑;95.9%的职业灾害工人没有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的缺失导致建筑工人无法做到按章操作、安全施工。
 
  与此同时,建筑业资质挂靠使得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流于形式,对安全保障的投入降至最低;高达九成的建筑业打工者无合同无保险,劳动保护的监察力度亟待提升;基本防护措施的缺失与频繁赶工造成建筑工地安全事故频发。
 
  调查还发现,不仅劳动合同缺失导致工人工伤维权遭遇“劳动关系难认定”的重伤,工伤维权法律程序的繁琐也加大了工伤工人的维权成本。
 
  据统计,在各类职业灾害中,高处坠落占58.90%,触电占 4.10%,物体打击占13.70%,机械伤害占17.80%,上下班路上车祸占5.50%。报告还列举了曾经震惊全国的职业灾害事件,如2010年上海“11·15”火灾事故、2012年哈尔滨“8·24”垮桥事故和2012年湖北武汉“9·13”电梯坠落事故,认为如果不从建筑业事故的根源查起,那么就没有办法阻止建筑业安全事故的悲剧屡屡发生。
 
  对于造成这些职业灾害的原因,报告指出,职业培训的缺失、建筑业资质挂靠和层层分包的流行导致工地安全事故频发,而劳动合同与工伤保险的缺失、用工单位“工伤拒赔”的零成本和现行工伤维权的法律程序加大职业灾害工人的维权成本,导致工人工伤维权难。
 
  报告分析,以资质挂靠的权力寻租为内核、以劳务分包的资金卷入与层层垫付为载体、以包工头关系霸权为基本组织单元的包工制度,是造成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和职业灾害工人遭遇“工伤拒赔”的根源,它消解了企业对于安全的责任,同时又遮蔽了真实的劳动关系。
 
  在当日举行的座谈会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说,“劳工之痛是整个社会之痛,今天的劳工问题背后是更根本性的结构性问题。”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戴建中也表示,建筑工的劳动条件没有得到重视。国家强调民生建设,应该把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劳动安全考虑在内。
 
  上述报告建议,严厉监管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问题,杜绝资质挂靠、层层分包、转包等非法行为的发生。加强对建筑业打工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会、人社部门、教育等部门为建筑业打工者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改变劳动职能部门现有的劳动监察与工伤认定部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僵化办公方式,劳动监察有责任为职灾工人的工伤维权进行取证。
 
  报告特别指出,“包工制度”并不比一个世纪前的“包身工”制度文明些许,从长远来看,取消包工制度、提高工人的法律维权意识和加强建筑业打工者基层工会的组织建设才是保障施工安全和解决工伤维权艰难的关键。

(责任编辑 玉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14:19 , Processed in 0.02343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