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苏联解体谁之罪 怎么办

2012-12-18 10:08| 发布者: 玉表| 查看: 628| 评论: 0|原作者: 普罗科菲耶夫|来自: 2012年第47期《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

摘要: 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包括:苏联党政精英,他们无力应对时代挑战,一些人甚至走上背叛道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他们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目的是要摧毁苏联;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他们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没有奋起捍卫国家免遭分裂。
苏联解体谁之罪 怎么办


[俄]尤里•普罗科菲耶夫 张树华译  

    

    原编者按:1992年1月20日,邓小平在深圳语重心长地讲道:“苏联、东欧的问题,就是出在共产党内部。所以,对这个问题要有自觉性,老同志尤其要有这个自觉性,长治久安……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下来容易,建设就很难。苏联东欧垮得多快!苏联这么强的国家,几个月一下子就垮了。如果中国不接受这个教训,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如戈尔巴乔夫那样的‘新思维’出来以后没有注意那样,就会出事。”
    2011年12月25日,苏共莫斯科市委最后一任第一书记尤里•普罗科菲耶夫在俄罗斯战略文化基金会网站刊发《苏联解体20年:谁之罪?怎么办?》一文。文章指出,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是三类人:一是苏联党政精英,他们无力应对时代挑战,一些人甚至走上背叛道路;二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他们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目的是要摧毁苏联;三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他们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没有奋起捍卫国家免于分裂。现将该文完整译文刊登如下。


    20年前,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爆发了一场地缘政治灾难,几乎彻底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顷刻间亿万人民跌入了另一世界,并被新生国家的边界线分割开来。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上降下来,而升起的则是俄罗斯的三色旗。为此,俄罗斯帝国山河破碎,失去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近半数人口。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俄罗斯两大电视台相继播放多集纪录片《苏联崩溃》和《帝国瓦解》,我深信后一名称更符合历史真实。
    苏联是什么?从地域上说,这是一个俄罗斯帝国,是国民经过数世纪的艰辛,打造出的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北极到帕米尔高原的强大国家。这个曾占据全球六分之一陆地面积的帝国,其精神血脉不仅包括数世纪以来积淀的俄罗斯文化,也包含居住在国土上的其他众多民族的文化。
    苏联的解体是否无法避免?倘若相信斯瓦尼泽或姆列钦等人的说法,他们极力武断地说什么,苏联解体是命中注定的,计划经济应该瓦解,民族矛盾并非人为蓄意制造,而是天生原因造就的。(译者注:尼•卡•斯瓦尼泽,生于1955年4月2日,俄罗斯人文大学历史教授,一些历史题材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但斯瓦尼泽的历史观点遭到俄罗斯社会一些人的批评,认为他是在“戏说历史”,宣传“有选择的历史记忆”。姆列钦出生于1957年6月12日,当今俄罗斯历史类、政论类电视节目制作人,出版过多部通俗历史类书籍。)
    然而,事实终究是事实。依据客观事实,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得出了与斯瓦尼泽或姆列钦之流完全相反的结论。的确,苏联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更新是必须的,当时缺少及时应对时代挑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打碎社会政治制度,破坏一个历时千年才成型的俄罗斯帝国,毁掉在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里得以延续的地缘政治实体--苏联。
    俄罗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经济发展100年》一书的作者瓦西里•西姆切拉在书中列举了如下事实。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苏联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5%。而在戈氏改革的1986-1990年期间,GDP的年度增幅骤降至2.4%。即便如此,如果维持这一低增长速度,20年后的今天,GDP总量也绝不是现在的1.6万亿美元,而应是4.3万亿美元。这样也能保证工人的平均月薪能够达到2000美元左右。在80年代,我国的生产部门投资充足和技术领先。20年之后,即使按2%的年增长率计算,俄罗斯的人均GDP也能达到2-2.2万美元,与日本相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幻想赶上葡萄牙。
    我有必要重申一下,当年苏联的经济体制无疑亟须结构性调整,农业、轻工业、贸易领域也应当引入市场机制,而且也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只是不应当摧毁整个经济和政治制度,而是应当实施现代化改革,利用资源潜力。如此一来,年经济增长达到8%—10%是极有可能的。但事与愿违,党和政府却无所作为。按美国中情局分析人员的计算,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占全球GDP的比重为15%~16%。而如今,俄罗斯的份额还不足3%。
    随着社会制度改弦易辙,人们的道德准则被破坏。不管怎样说,共产主义理想毕竟体现的是人类数千年来对公正、互帮互助的美好追求。而如今,这些理想与苏联一起随风而逝。目前,人们只留下一条路:任金钱牵着鼻子走。
    当然,苏联解体木已成舟,由此随之而来的是两大永恒的俄罗斯经典之问:“谁之罪?”和“怎么办?”
    关于“谁之罪?”。原因有很多,说法云云。拥有1900万党员的苏共和超级大国苏联为何一夜之间轰然倒下、土崩瓦解?此间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首先,苏联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此前已经有为期数年的准备过程。倘若非得找出罪人,我想主要有如下三组毁灭者。
    第一组是苏联党政精英层,至少是其中的大多数。他们中的一些人行事愚蠢、轻率,另一些人则是有意地充当叛徒,心里十分清楚自身所作所为及其利害关系。苏共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毫无准备,党和国家领导层末及时更新社会政治体制。这为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的“改革”提供了土壤。而正是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1985-1991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了苏共乃至国家的毁灭。下面简要列举如下:
    1.取消宪法第六条,剥夺了苏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如此一来,权力和管理便出现了真空。接下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1990年夏天宣告成立,这又破坏了苏共的统一性。从此,苏共变为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的联合体,而不再是苏联国家凝聚力的核心。
    2.苏联政府、苏共中央在经济领域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对经济造成了非常严重、甚至堪称无法补救的损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联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这引发了企业乱涨价;《苏联合作社法》的出台导致了卢布现金流泛滥成灾,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核算法》的出台导致了各共和国以邻为壑、各自为政。
    3.导致苏联解体的第一步、也是最严重的一步便是俄罗斯联邦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国家主权宣言》。《宣言》明确提出,俄罗斯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的法律要置于苏联法律之上。而这份文件的出台其实是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之间权力争斗的直接后果。
    4.当时有些当权派官员直接从事了破坏活动。否则,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出现一下子同时关停所有烟草企业或是洗涤用品生产企业的情况。出现了这种怪事,莫斯科和其他城市的商店中货架空空,而在通往首都的公路上却滞留着数百辆满载肉类、食用油和奶酪的货车。
    到1991年8月,类似的破坏活动已几乎大功告成:一是削弱苏共,二是搞乱国家管理,三是通过急剧降低物质生活水平挑起民众的普遍不满。这并非是外部势力所为,当然,或许他们施加了压力。这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三四年间一手酿成的。正是上述所作所为导致了最后的灾难。被称为政变的“8•19”事件是最后一个节点,结果是苏共遭禁、社会政治制度被翻天覆地改变。
    如果谈到党政最高领导层的叛变行为,那就应当点到这些人名:戈尔巴乔夫、雅科夫列夫、谢瓦尔德纳泽,加上签署别洛韦日协议的那几位:叶利钦、克拉夫丘克、舒什克维奇以及他们的帮凶布尔布里斯、盖达尔、沙赫莱、科济列夫。
    当然,此处不能不强调戈尔巴乔夫的作用,戈尔巴乔夫是党和国家的掘墓人。他才是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制度的那些行动的倡议者和实施者。正是他在雷克雅未克和马耳他向美国总统承诺,要解散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允许波罗的海三个共和国退出苏联,承诺不干涉摩尔多瓦的内部事务。他本应预先制止别洛韦日协议的签署,当时白俄罗斯克格勃组织已经通报给他这次秘密会议,也准备可以随时“将其做掉”。白俄罗斯总理科比奇后来坦承:“当时心存疑惑:这从法律上讲是叛国罪,因为我们违背了宪法。”他接下来讲道:“如果我是戈尔巴乔夫,我就会派一个连的阿尔法特种兵,把我们这些人全都抓到莫斯科监狱里去。”戈尔巴乔夫故意按兵不动,无所作为,放任签署别洛韦日协议,为瓦解苏联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参与瓦解苏联的第二组力量是外部势力。西方一向对庞大的俄罗斯帝国感到恐惧,但又觊觎其自然财富。在先是与俄国、后来与苏联对抗的过程中,西方大国尤其是美英两国,始终一贯的目的是:过去是消灭俄罗斯这个竞争敌手,现在则是防止俄罗斯重新成为竞争对手。为达此目的,西方采用了多种手段。
    1.中情局艾伦•杜勒斯纪要和凯西计划。后者被里根和老布什总统积极推行。美国人深知苏联经济因为冷战对抗而高度紧张,于是趁势炮制了“星球大战”的神话,目的是将苏联拉入新一轮军备竞赛,彻底拖垮苏联经济。这一伎俩最后得逞。(译者注:杜勒斯纪要一般指的是1948年8月18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的《美国的对俄任务》文件。俄罗斯方面通常认为,针对苏联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瓦解苏联的计划是由后来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秘密实施的。中情局凯西计划指的是1982年1月30日美国中情局推出的针对苏联的一系列秘密行动计划。俄罗斯方面认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威廉•凯西任中情局局长的6年间,是冷战时期中情局在世界各地反苏活动最猖獗的时期。除美国总统里根外,凯西和中情局是造成苏联迅速解体的直接外部原因。)
    2.美国对产油国施加压力。苏联一直通过石油收入在境外购买消费品,弥补本国轻工产能的不足。最先是沙特阿拉伯为大幅增加全球石油产量而压低石油这一对苏联经济而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原料价格。由于石油产量大增,每桶油价从35-40美元迅速下跌至10~11美元,这几乎接近苏联石油开采的成本。这重创了苏联经济,外汇匮乏令莫斯科无法正常进口,导致商店货架空空,居民不满情绪高涨。
    3.西方大国情报机构齐心协力,利用各种活动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在苏联成功组建了“第五纵队”。苏联内部的“第五纵队”来自于知识分子代表。对此,作家谢尔盖•扎雷金有一句准确的名言:知识分子应当明白,自己都干了什么,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明白自己言行的后果。
    在雅科夫列夫领导的苏共中央宣传部的支持下,当时苏联几乎所有的传媒都落入那些鼓吹“必须派”手里。这些人极力鼓吹“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全面替换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当时大约有50名这样的“吹鼓手、传声筒”,让这些人在报刊上发声、在电视屏幕上出镜,用激进改革的思想蛊惑煽动民众。这其中就有波波夫、什梅廖夫、利西齐金、谢留宁等人。如此一来,反对苏联政权的思潮终于占据了主流。
埋葬苏联的第三组力量正是苏联人自己。大部分苏联百姓尤其是大城市居民,对所发生的变化盲目跟从,其实根本不明白其本质,也意识不到后果会是什么。一些人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还推波助澜。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多数人则摆出漠不关心的姿态。
当时的人们已经为生活所迫,无暇关注到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之间的权力争斗及其危害。套用匈牙利经济学家雅诺什•科尔奈的话来讲:“人们对国家未来的社会体制完全无所谓,对他们而言,能够采购些香肠更为重要。”大家欢迎变革,在他们的头脑里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意味着在商店里应有尽有,而人们的福利仍然会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样得到国家的关注。但他们大错特错了。苏联制度提供了最高水平的社会保障,赋予人们社会乐观主义精神,而这正是现今俄罗斯大多数人民所缺乏的。
    综上所述,导致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包括:苏联党政精英,他们无力应对时代挑战,一些人甚至走上背叛道路;以美国为首的外部势力,他们从自身政治和经济利益出发,目的是要摧毁苏联;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人们,他们不清楚社会政治体制更替会造成何种后果,没有奋起捍卫国家免遭分裂。
    关于“怎么办?”。如今,我们自然无法回到苏联,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俄罗斯也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苟且生存下去,要保住并开发横跨9个时区的广袤领土,仅靠目前的1.4亿人口是远远不够的,至少需要2亿-2.5亿人。而从人口现状来看,即便形势在未来出现好转,这一数字在本世纪100年内也注定无法实现。只剩下一条出路,这便是联合一部分昔日的苏联加盟共和国、如今的新独立国家。
    这像是在漫长隧道的尽头,曙光已在闪现。这便是由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组成的关税同盟、统一经济区。我相信,未来还将有其他国家加入,最终形成欧亚联盟。哪怕刚开始不是全部,哪怕只是俄国一苏联历史疆域的一部分。

    (译者注:尤里•普罗科菲耶夫出生于1939年2月20日。苏共被禁止之前在1989年~1991年间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1990年-1991年担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1年“8•19”事件中虽名义上没有加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但积极参与并支持,而后遭到叶利钦政权的调查。曾出版《苏共被禁前后--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回忆》(2005年),《杀死苏共——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证词》(2011年)两部书,在俄罗斯颇有影响。苏联解体后,先后领导几家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并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担任“‘祖国’全俄社会主义人民运动”主席团主席、战略文化基金会主席等职务。)



(责任编辑 玉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18:20 , Processed in 0.01981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