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中国谷物进口“红线”松动

2012-12-18 10:48| 发布者: 玉表| 查看: 842| 评论: 1|原作者: 金融时报|来自: 金融时报

摘要: 就在前不久,中国还坚持自给自足,只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玉米进口近乎为零。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同时还在将玉米、小麦、大麦、大米列入其“购物清单”中。
中国谷物进口“红线”松动

英国《金融时报》 何丽 北京, 哈维尔•布拉斯 伦敦报道

 
美国内陆州内布拉斯加从未对中国感到如此亲近。该州越来越多的农作物正跨越太平洋运输到中国,满足那里的需求。在全球谷物市场上,随着中国谷类进口量创下历史新高,内布拉斯加站在了一次结构性调整的前沿。

内布拉斯加州农业部部长格雷格•伊巴克(Greg Ibach)最近在访问北京的时候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出口市场,也是一个需求不断扩大的出口目的地。”过去五年,该州对中国的农作物出口量已经翻番。

注意到这点的不仅仅是内布拉斯加州。从中国官员到全球贸易机构高管,业内人士都开始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谷物净进口国,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就在前不久,中国还坚持自给自足,只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玉米进口近乎为零。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同时还在将玉米、小麦、大麦、大米列入其“购物清单”中。


这一转变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市场带来深刻影响,因为相对于全球市场的贸易规模,中国的谷物需求十分庞大。

大型农业综合产业贷款银行荷兰合作银行 (Rabobank)的分析师Jean-Yves Chow说:“中国自给自足的能力稍有降低,都会带来大量贸易。即使中国只进口5%的玉米,也相当于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玉米贸易。”

今年迄今,中国谷物进口已经增加两倍, 1月到11月进口量为1340万吨,而2011年同期则只有450万吨。这样大手笔的进口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大米和大麦进口国,玉米和小麦进口也分列世界前十位和前二十位。

其重要的驱动因素是,中国城市人口的增多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增加了对肉类的需求,因而需要更多的动物饲料作物。

在耕地和水缺乏的境况下,中国需要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种转变加剧了中国农业领域的压力。

自从三十多年前中国进入高经济增长时期以来,就有人警告称,中国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供应短缺。中国在农业领域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以维持其在三大主要作物(玉米、大米、小麦)上的自给自足,因而总的来说,这些警告还未变成现实。

中国的官方政策依然是在这些作物上维持95%的自给自足,也就是所谓的“红线”政策。但最近的言论显示,这一政策正在松动。

中国农业高级官员陈锡文承认,谷物和油料进口增多是不可避免的。他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说:“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已经变得非常必要。中国的农业产量在增加,但需求增加更快。”

世界上一些大型贸易公司都在努力从中分一杯羹。最大的粮食贸易商之一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Commodities)将中国玉米进口的猛增描述为“改变格局的举动”。

日本贸易商社丸红(Marubeni)的高管们表示,该公司有着领先优势,在从中国谷物进口中盈利。丸红今年以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私人谷物贸易商Gavilon及其债务,旨在为中国供应玉米。此次收购是对2009年丸红与中国国有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Sinograin)一项“全面合作”协议的补充。

其他贸易商也在跃跃欲试。纽约上市的贸易商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今年曾以28亿澳大利亚元(合29亿美元)主动竞购澳大利亚谷物公司GrainCorp,后者是亚太地区硕果仅存的独立小麦和大麦贸易商之一。ADM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夏•A•沃尔茨(Patricia A. Woertz)最近向投资者表示,她的目标是将“澳大利亚的高产种植者,与以亚洲为代表的不断增长的全球谷物和粮食需求结合起来。”

嘉吉(Cargill)、邦吉(Bunge)、路易达孚、来宝集团(Noble Group)、嘉能可(Glencore)也都在投资一些业务,如果未来几年中国进口大量小麦、大麦、大米和玉米,这些业务的盈利性将提高。

译者/王慧玲


(责任编辑 玉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共产主义马前卒 2012-12-18 14:29
随着所谓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软肋逐渐显露出来,中国已经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逐步变成要依靠大量进口粮食的国家,大家都知道,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中国将这一最根本的命脉交给别人控制,中国从此再也不要奢谈主权、独立了。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23:22 , Processed in 0.01388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