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1)

2013-1-30 00:33|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099| 评论: 2|原作者: 大于

摘要: 它里面包涵了许多信息,如1961年冬正是三年困难最难的一个关口,学校还在正常上课,文化生活(照相)还在下乡,女孩地位的变化,教育在普及等等等等,把它们与莫言的作品一结合起来,其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1)—— “莫言童年照片”揭秘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十一)“莫言童年照片”揭秘

前面采用了一张莫言童年的照片,想用来证明莫言大哥说的“尽管那些年月生活极艰难,奶奶勤俭持家,精打细算,一家人也未受冻饿之苦”比较可信。但有质疑者提出:“那时候好不容易去一次照相馆,自己没衣服借也要借一套嘛。” 所以有必要再揭揭“莫言童年照片”秘。

所谓“揭秘”,主要是受时下一些媒体的坏影响,动不动就来个“揭秘”,以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其实这个事也没有什么秘可揭,因为莫言自己在《从照相说起》一文已经说得十分清楚了——

  这是我二十岁之前惟一的一次照相,时间大约在1962年春天,读者可以看到, 照片上的我上穿破棉袄,下穿单裤,头顶上似乎还戴着一顶帽子。棉袄上的扣子缺了两个,胸前闪闪发光的,是积累了一冬天的鼻涕和污垢。裤腿一长一短,不是裤 子的问题,是不能熟练地扎腰所致。照片上,我旁边那个看起来蛮精神的女孩,是我叔叔的女儿,比我早四个月出生。她已于十几年前离开人世,似乎也没有什么大 病,肚子痛,用小车往医院推,走到半道上,脖子一歪就老了。照相的事,尽管过去了将近四十年,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课间休息 时,就听到有同学喊叫:照相的来了!大家就一窝蜂地窜出教室,看到教室的山墙上挂着一块绘着风景的布,布前支起了一架照相机,机器上蒙着一块红表黑里的 布。那个从县里下来的照相师傅,穿着一身蓝衣裳,下巴青白,眼睛乌黑,面孔严肃,抽着烟卷,站在机器旁,冷漠地等待着。先是那个教我们唱歌的年轻女老师手 里攥着一卷白纸照了一张,然后是校长的老婆与校长的女儿合照了一张。照相时,师傅将脑袋钻到布罩里,从里边发出许多瓮声瓮气的神秘指令,然后他就高高地举 起一只手,手里攥着一个红色的橡胶球儿,高呼一声:往这里看,别眨眼,笑一笑!好!橡胶球儿咕唧一声,照相完毕。真是神奇极了,真是好看极了!我们围绕着 照相师傅,都看迷了。在无人照相的空间,与我们同样围着看热闹的老师们,相互撺掇着,张老师让李老师照,李老师让王老师照,都想照,看样子也是怕花钱。这 时我堂姐走到照相师傅面前,从口袋里摸出三角钱,说:我要照相。围观的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惊讶。照相师傅问:“小同学,你家大人知道吗?堂姐说:俺婶婶 (她称呼我的母亲为“娘”,称呼自己的母亲却叫“婶婶”)让我来照的。马上有人在旁边说:她父亲在供销社工作,每月一次发工资呢!于是大家都长出了一口 气。那天我堂姐穿得很板整,读者朋友可以从照片上看出来。别忘了那是1961年,绝大多数农村孩子都穿不上一件囫囵衣裳,能穿得像我堂姐那样的很少。我堂 姐是个非常干净整洁的女孩,同样的新衣裳,我穿上两天就没了模样,但她穿一个月也不脏。

  我堂姐昂着神气的小头,端端正正地站在照相机前,等待着照相师傅发号施令。这 时,好像是有人从后边推了一把似的,我一个箭步窜到照相机前,与堂姐站在一起。照相师傅的头从黑红布里钻出来,说:怎么了?怎么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呆呆地 看着我,没人说话。我骄傲地对照相师傅说:我们是一家的!照相师傅大概不相信这样一个小怪物跟这样一个小姑娘会是一家的,就转回头去看老师。我的班主任老 师说:没错,他们是一家的。我堂姐也没提出反对,这件事至今让我感动。照相师傅的头在黑红布里说:往前看,笑一笑,好!他的手捏了一下橡胶球儿,说:好 了!

  过了好久,我把照相的事忘得干干净净时,一个晚上,我们全家围着一张桌子,稀 溜稀溜地喝着菜汤,就听到大门外边有人在喊叫我的大号:管谟业!管谟业!家里人都看着我,他们听到有人喊我的大号,肯定都觉得怪怪的。我扔下饭碗跑出去, 一看,原来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她将一个白纸包递给我,说:你们的照片出来了。我拿着照片跑回家,竟然忘了请老师到家里坐坐,也忘记了说声谢谢。就在饭桌上 把纸包剥开,显出了三张照片和一张底版。照片在众人的手里传递着。母亲叹息一声,说:看你这副邋遢样子,照的什么相?把你姐姐都带赖丑了。
 

大于之所以提出这个事来,原来是想提醒莫言,在美国说那些什么“赤身裸体、光着屁 股,吃树叶树皮啃树干抢煤块吃”的假故事不太妥当。看了他的这个“童年照片说明书”之后,大于对莫言又多产生一种厌恶感。既然他对照相这个事记得这么清 楚,为什么又要去骗人家外国人,说什么“在我的童年时期,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照相这码事,知道了也照不起。所以我只能根据后来看到过的一些历史照片, 再加上自己的回忆,来想象出自己的童年形象。我敢担保我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真实的。”也不知道他是用什么来担保的?他还好意思把这些公然的谎言并入《大声的 自由》出书,难道“大声的自由”就是这种撒谎骗人的自由?

从莫言的“童年照片说明书”可以看到,这张莫言和他堂姐管谟华的合影照片是 1961年冬或1962春年在课间休息时拍的,莫言更是临时插进去的,因此可以说是他们当时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对其他人来说,这样的照片不值一提。但 是,诺奖一得,这张照片就成了难得的文物。它里面包涵了许多信息,如1961年冬正是三年困难最难的一个关口,学校还在正常上课,文化生活(照相)还在下 乡,女孩地位的变化,教育在普及等等等等,把它们与莫言的作品一结合起来,其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建议莫言好好地把这张照片收藏起来,到时候,说不定可以拍出比诺奖还要高得多的价钱来。至于丢不丢脸就不要管了,只要有了钱,能够摆脱贫困,甚至逃离中国,还管它什么脸不脸的!


附——童年莫言和他堂姐管谟华的合影

----------

导读1—— 在这里,莫言还是说了一些人话,他的叙述和照片,与我们所经历的还是大同小异的。

导读2—— 有研究者按动机把说谎分为防卫性、恶搞性、谋利性、报复性、幻想性、表现性等类型。莫言的说谎应该属于哪些型呢?

 签名档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aobing 2013-2-4 11:59
接触过莫言的三个东西。红高梁,拍成电影以前我看的。从战士到专业作家的自传,挺好看的。这次他领奖是外国人念的那个故事,明显觉得是说土改的“暴行。” 不知什么原因,他的故事是玄起来了。
引用 远航一号 2013-1-30 00:33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9 08:21 , Processed in 0.02351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