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印度和发展中国家粮食危机的起源

2013-2-12 12:17| 发布者: 而东| 查看: 1678| 评论: 0|原作者: 乌特萨·帕特内克

摘要: 自1991年印度实施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之后,面对印度庞大的人口,其粮食产出和可用性已经逐步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过去的十年里,由改革带来的农业大萧条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这个问题日益尖锐,每单位资本的粮食产出和整个经济体系中的粮食消耗都急剧下滑。财富从多数人手中逐步向少数富有阶层手中汇聚,相比起过去,相当一部分人口被迫吃更少的食物,穿更旧的衣服。当前的全球经济萧条加剧了这一现象——高失业率导致大众消费 ...

粮食出口还是本地消费

近来有许多分析都试图找出2007-08年粮食价格异常快速上涨的原因。国际米价在5个月之内翻了一番,在37个发展中国家中造成了粮食骚乱。值得注意的是,我所认为的主要原因,被所有这些分析都彻底忽略掉了。一直以来,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贸易风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土地由生产粮食供应内需转变为生产出口作物。包括印度和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增长速度都严重减缓,甚至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负增长。我从1992年开始讨论这些趋势,并发出警告:印度可能因为贸易自由化而面临同样的粮食负增长的局面,甚至严重威胁自身粮食安全。1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引导的经济改革中促进自由贸易的目标,得到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加强,带来了农业方面的国际劳动力分工的强化,热带地区正越来越多地生产满足于其他发达地区人口“异国情调”需求的产品,使得北方地区超市的货架上满满地摆放着热带产品,从冬草莓到食用油和鲜花。由此带来了发展中国家的谷物紧缺。发展中国家将更多的土地用以生产出口作物以及国内富人群体消费的那几种作物。这些发展中国家又要参与到全球谷物市场之中,而在全球谷物市场中,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占统治地位,阿根廷、澳大利亚占次要地位。

发展中国家被告知,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基础上的食品安全(这里是指足够的食品生产,而不是食品质量安全)在现代全球化的世界里已经过时了,即使对于那些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也是这样。这些国家会因为集中生产非谷物作物而获益,他们通过增加出口非谷物作物,和从北方地区国家买进富余的谷物及乳制品而获得“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被督促要取缔其国内保护价收购谷物制度。这些制度大体上来说在去殖民化以后开始形成和实施,起初是为了打破之前殖民时期的集中生产和销售几种作物而导致了营养标准严重破坏的制度。

历史性的记忆是短暂的,它看起来就是这样。许多发展中国家,从菲律宾到博茨瓦纳,屈服于持续不竭到底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起失策地取消了他们的粮食采购和分配系统。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或由政府失策地采取的集中生产出口商品的典型模式,通常会造成食品安全(食品数量保证)遭到威胁,以至于改过广大人民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即使在通货膨胀之前,增加出口创汇和增强在全球粮食市场的贸易能力这一承诺就被证明是误导性的假象。

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执行同一政策——出口大量相同类型的产品,单位产量的该出口产品价值就会下降,贸易也就变得不利于这些出口国。如果单位出口商品价格是之前的一半,那么即使十年内完成双倍的出口量也根本不会带来汇兑收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改变了他们的农作物生产模式,然而最终却只得到了很少甚至没有得到出口创汇。第二,即使不受外汇限制,政府不会优先考虑穷人的利益。印度的官员一直否认该国的饥荒在持续加重,另一方面,印度外汇储备丰富,并且取消了关于购买硬通货的限制,使得富人群体得以去欧洲或者美国度假。

在印度,用食物充作工钱已经是一个传统——在干旱年,国家通过公共建设来解决失业问题,再通过公共粮食储存来支付这些劳动力的工钱。然而,2002年到2003年是20年来最大的干旱年,尽管失业率大幅上升购买力大幅下降,这种以工作换食物的制度却没有大面积施用,导致6400万吨粮食囤积待售。这些没有发放给劳动群众的粮食都用于出口,据载已达2200万吨。2004年,土地贫瘠是执政政府被选举下台的主要原因,但是新上台的政府也并没有进口粮食以供救济。

最终在2006年,由于进步改革力量和左翼党派的推动,通过了全国农村就业保障法,这就保证了每个农村家庭的每个劳动力至少有100天的就业保证。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的幅度比发达国家人均粮食产量上升的幅度更大,因此全球人均产量也就随之下降。19801984年世界人均谷类产量为每年335千克,至2000年到2005年间,该数值跌至310千克。20实际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中,谷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的中国和印度,在导致这一数值下跌上贡献不小。

让我们想想这十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伊朗、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这十一个国家的谷物产量加起来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从1989-912003-0413年间,我们发现仅15.6%的谷物产量上升来自于上述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近1.1%,远少于其年均增长达2%的人口增长率。同时,这些国家出口农作物产量却大幅增加,比粮食产量增长快10倍,这是由于土地和资源转移给了出口作物而造成的。发达国家占世界谷物产量的40%,同期增长仅有18.6%,也就是年增长率为1.3%,比其人口增长速度要快,但仍然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也没有足够的富余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紧缺。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其经济、自由化其市场之后会出现粮食生产增长的骤缓呢?原因在一个层面上来说很简单,而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很深刻。土地不是人类劳动力的产物,必须概念化为化石燃料的同类,二者的供应都是固定的。土地也不等同于其生产能力,因为温暖的热带土地生产出的产物不仅更多样化,从品质上讲,也优于发达国家寒冷土壤的作物。取得热带生物多样性控制权的历史动因是西欧国家殖民统治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建立以奴隶制和契约束缚的劳动力为基础的种植系统,以来源源不断的获得热带商品和原材料。同时,既要实现欧洲饮食和服装的多样化,也要为新兴产业提供原材料。

而且这种有价值的商品大部分并非需要真正被支付,因为殖民统治者从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那里提取相同的税款,用来购买这些出口货物,从而转换为现金税​​成商品税,然而,这些销售到世界各地的出口产品并不允许回流到殖民地。

所有被迫出口的地区遭受到粮食产量的下降,当地居民营养状况也在下滑,有时导致饥荒,因为有限的土地和资源被转移用作出口作物。在殖民地解放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这些国家保护自己免受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和国内食品安全特权。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进国家开始再次攫取发展中国家土地的生产能力。由于现代航空货运需求,产品范围已大大扩展。以前只有少数几个非易腐产品进行交易(糖,茶,咖啡,木材,棉),现在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到花卉,都在北方的冬季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易腐货物的交易范围得到很大的扩展。一些跨国农业公司已经将触角伸向使用合同系统或在市场上进行购买的发展中国家,这也导致了全球农产品价格的波动。1991年之前,印度农民由于债务而大量自杀的事情是很少听说的。由于全球主要食品价格下降和WTO对农产品价格保护的消除,在过去的十年,受负债影响而选择自杀的农民已有160000之多。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出口小麦到英格兰,却有当地的农民被活活饿死。而在现代的印度,农民种植供海外消费的玫瑰和小黄瓜,而自己却吃的越来越少。政府采取通缩的政策削减对农业的投资的同时,却更多的刺激出口,用这一事实便可解释上述数量上的下滑。产量增速正在下降,在总种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要保持出口量和国内粮食产量,是完全不可能的。

燃料与食品

上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的减速和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下降所导致的长期不平衡输出,在上世纪90年代被人们所忽视,因为没有发现任何不寻常的通货膨胀。相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价格下跌,主要是由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引导机制,抑制了人们的收入,从而在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大量的有效需求和消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劳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受到了惩罚,他们吃的越来越少,而城市知识分子群体似乎对此视而不见,大都在他们的文章中忽略了这些问题。

由于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减少需求使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大多数观察家并没有了解形势的严重性。长期不平衡和营养的下滑需要一次冲击来显现出来,而这种冲击已经到来,很大程度上是是由于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失误,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以及随之而来的发达国家大量把粮食转化为生物燃料而造成的。

在化石燃料广泛使用之前的几个世纪,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蓄养动物。从第十九世纪中叶到现在的工业化世界里,煤炭,石油,天然气驱动的电机取代了牛和马的力量,因此农作物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随着发达国家对化石燃料资源的政治控制在世界范围的逐渐消逝,农业再次受到了压力,现在要生产生物燃料(又称农业燃料行业)是作为化石燃料的补充与替代。

美国试图在面对全球石油价格高涨时,能保持能源密集型的汽车生活方式。在近五年内,玉米生产出乙醇的产量已经出现了近四倍的上升。在大量补贴的帮助下,自2002-2003年到2008-2009年,产量从27百万吨飙升到超过一亿万吨(预计)。欧洲联盟也已使用粮食生产乙醇,而巴西长期使用很大一部分的甘蔗产量用于此目的。2008年,减少的美国预计玉米产量并没有阻止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输出转移到了燃料生产,这意味着用于其它用途的供应量的处于低迷状态(见下图)。

自由贸易和出口专业化的模型,曾在发展中国家被推动,现在却处于失信的境地。现在的问题是,伴随着北美大规模的粮食转移到燃料生产,全球粮食库存消减和粮食价格的通胀,发展中国家该何去何从?对于印度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像二战之后一样紧迫的发起一项运动,以生产更多的粮食,因为人均食物产量已经跌至50年前的水平,现在只能以高昂的价格进口。虽然印度在过去15年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已走了很长的下坡路,农业投资下滑,关注出口,这也是其他更小的国家效仿的相同的路径,它仍可能扭转日益恶化的情况,只要目标是提供更多的食品是解决迫切需求和恢复群众购买力。

幸运的是,印度的公共采购和分配制度还没有像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被完全拆除。这有可能会保护贫困的消费者,只要这个系统在一个较大规模上复兴起来。这需要对经济作物采用适当高的采购价格,并积极成立合作社,以回收浪费掉的土地,共同提高粮食产量。喀拉拉邦正在这样做,这个地区粮食一直匮乏,经过实践,已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民似乎对2007年底小麦和大米的中央采购价格大幅上涨有了反应;在2007-2008年,粮食产量有一定的复兴趋势,虽然还远远不够。

(责编:而东)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0 14:13 , Processed in 0.018902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