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9)

2013-2-17 05:24|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961| 评论: 0|原作者: 大于

摘要: 对莫言这篇既缺失文学常识,也缺乏生活常识的《卖白菜》的可笑的吹捧,表露的是中国文化精英的无知和堕落 。

“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19)—— 莫言“假白菜”嘲弄着中国的“文学”和“教育”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看中了莫言的故事《蛙》,第一次把这个奖发给了中国籍作家。
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莫言在演讲中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这些故事,包括了莫言的民族、国家、家乡、家族、家庭和他本人,以及这些故事的传播和演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然是“讲故事的人”(莫言)本身的故事。或许,这种比较真实的故事比莫言编写的故事具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内涵。
和所有的名人一样,这些故事,有真也有假;和所有的阅读一样,对同样的故事,从来是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解读。下面,大于力求客观地从这些故事中抽取出“讲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并力图从中解读出它们所蕴含的“真理和正义”。


(十九) 莫言“假白菜”嘲弄着中国的“文学”和“教育”

在《莫言在瑞典卖的是“假白菜”》中,大于通过对莫言《卖白菜》的赏析说明了,“就是作为小说的虚构,这个《卖白菜》也是漏洞百出不合情理,可是他竟敢把它当成自己的真实经历来讲。在自己家里讲讲也罢,还要拿到国外去卖,实在有些让人匪夷所思。”

人家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加上又好这一口,对莫言的“假白菜”信以为真并大加夸奖还不足为怪。奇怪的是,我们一些生活在“白菜”堆里的“文人学者”和“教育专家”们,看到外国人称赞叫好,竟然也把明显不过的“假白菜”当成了上等的“玉白菜”,又吹又捧赞声不绝大出洋相。

下面随便攫取几片“菜帮子”来看看评论评吧——

真实的历史:莫言的《卖白菜》,开篇就把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是“1967年冬天”,一个任何中国成年人都知道是什么时代的时代:贫穷、饥饿……。莫言写的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象那个装白菜的“结满了霜花的腊条篓子”一样,真实得不敢肆意想象,不许魔幻,只能是本真的再现现实。

【大于评论:这位老先生真的相信一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在1967年一棵白菜都不吃就可以过年了。这位老先生也不想想,一个穷人家卖了仅有的白菜还能够过什么样的年。还“本真的再现现实”呢,这不恰恰“本真的再现”了一个笨蛋吗?】

真实的生活:《卖白菜》小说语言平实、干净,故事也真实简单得要命。故事里有一个家,但给我们的感觉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家里似乎只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读着这篇小说,仿佛在想象中真实的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北方农村,那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

【大于评论:这位文人哪里知道,莫言的大哥和他一样是1967年中文系毕业,二哥当时也在读高中,父亲是大队会计,没有分家的二叔是工厂干部,莫言自己在文革中还组织过战斗队造老师的反,他家的实际生活热闹得很,哪里存在着什么“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啊。】

文章全篇围绕“情”展开,以小白菜为线索,书写了各种“情”——作者对小白菜的情、作者对母亲的情还有作者对买菜老人的情。所有的“情”真挚、朴实,让读者觉得触手可及。文章中多次写到“哭”。第一次是作者知道小白菜将被买掉而哭;第二次是作者将白菜篓子打翻,自责而哭;第三次是母亲伤心难过而哭。同样是哭,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程度,不同的人,所表现的“情”也不同。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全篇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让读者也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大于评论:真正是自作多情,为什么就看不到其中的“狠”呢?说好了留着过年的最后的三颗白菜,也狠心地不留给哭哭啼啼的孩子过年包饺子。孩子手冻麻了跌落了篓子,不由分说就是一巴掌。这位多情也不想想她卖来几毛钱能够作什么用,是为了年关还债了难,还是为了急需看病救命?或是还能够买到更便宜更多的其它东西,把年过得更好一点?如果不能,那不是存心要折腾这个家?否则,怎么要狠心地卖留着过年的白菜呢?大于倒觉得,这样不合情理的故事,让不善自作多情的读者看了,只会有一种想笑的感觉。】

特别是,教育界也迫不及待地来赶时髦,纷纷要让这个小莫进中小学教材,有的甚至已经自行引入了学校的课堂。大于还惊奇地发现,这个小莫早就进了职业教育的教材。可能是他那些淫秽的暴力的东西不好选,选的就是这棵“假白菜”。在网上看一些教师的教案,什么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段落分析、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写作技巧,一个个辛辛苦苦地写得头头是道,就是没有看见他们提出这篇文章的漏洞和存在的问题来,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倒是小莫家乡高密一个五年级小学生的评论写得有意思:这个故事讲述了莫言12岁跟母亲去卖家里仅剩的三棵白菜,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嫌弃白菜,莫言反驳她,最后,经过几分钟的纠纷,老太太决定买白菜,莫言代母亲算账多算了一角钱。这篇文章中“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多算人家一毛钱呢?给我的感觉就是母亲仿佛一点也不生老太太的气,而老太太又是拨菜叶,又是用手指戳,反而生莫言的气。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希望,我们在集市上选购东西时,不要给买主找麻烦,卖主同时也不要给买主找麻烦。

【大于评论:这个孩子以后可能很难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从小就不会写假话。】

如果仅仅从作文的角度来看,《卖白菜》的漏洞百出不合情理,表现出的不过是作者的能力问题和水平问题。但是,莫言把他卖到了诺贝尔文学殿堂,那就无可否认地成为了政治问题和品质问题。《卖白菜》虽然只是莫言的一篇小文章,被诺奖如此这般的一升华,也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了中国“描黑文学”的代表作。

我们的一些大作家、理论家、教育专家们,平时理论一套一套的,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为什么会给几个奖一蒙,就理也不能理,论也不会论了;对这篇既缺失文学常识也缺乏生活常识,矛盾成堆漏洞百出,连基础稍微好一点的中学生都写得出的作文,也好意思当成精品去放肆吹捧呢?大于暗想,在这些傻瓜吹捧这棵“白菜”的同时,可能那个小莫正在暗暗得意,自己胡编乱造了一个臭故事,竟然骗得他们团团转。所以说,莫言的这棵“假白菜”,对中国当前的“文学”和“教育”来说,实在是一个具有羞辱性的嘲弄。

突然想到,当今学校的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看风使舵照本宣科,笨老师教出傻学生的困局呢?大于认为,首先需要进行一次教材革命。建议选入教材的文章,不去都求最优秀的,而去多求有特色,有激烈争论的。对选入的文章,都附上两篇意见相佐的评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讨论和判断。例如,如果选用莫言的这棵“假白菜”,同时也附上一篇对它进行吹捧的好评,再加一篇像大于这样对它进行责难的劣评。这样教学出来的学生,应该至少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会像个没有脑子的傻瓜,只知道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

导读1—— 对莫言这篇既缺失文学常识,也缺乏生活常识的《卖白菜》的可笑的吹捧,表露的是中国文化精英的无知和堕落 。

导读2—— 漏洞百出不合情理的《卖白菜》,既揭露了中国文坛的虚伪,中国教育的浅薄,也暴露出诺贝尔文学奖的丑陋。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11:23 , Processed in 0.04919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