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毛主席的群众路线万岁

2013-4-20 22:3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839| 评论: 0|原作者: 原本苦竹|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毛主席的群众路线万岁 时间:2013-04-20 12:31来源:来稿选登作者:原本苦竹点击:186 次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列宁在继承马、恩上述思想的同时,提出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相互间关系的学说。 毛主席在继承马列主义上 ...

4、毛主席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  

 “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

 

5、毛主席揭示了群众路线的内涵

 “我们要在一切工作中间,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我党的基本领导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而又以群众为归宿,那就什么都能好办。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四)毛主席精彩的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理论

毛主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原理系统地运用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不但作为我党的领导方法、工作路线、认识路线,而且作为我党的根本路线。突破了马列主义的原有理论框架,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毛主席深化、充实、扩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并深刻的揭示了其内涵。同时以群众路线理论为基点,融会贯通并吸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理论成果,使他的群众路线,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彩理论。

 

1毛主席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认识论、民主集中制,融汇成为群众路线

1毛主席说: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我党的基本领导方法。

新民主主义的政权组织,应该采取民主集中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说,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这个方法是一个什么方法呢?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毛主席的群众路线理论,在外延上吸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

我们看1中的毛主席语录:

是讲认识论的;是讲群众路线的;是讲民主集中制的;是把认识论和群众观结合在一起讲的;是把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观结合在一起讲的;是把认识论、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观结合在一起讲的。毛主席从认识论上扩展、支撑了群众路线;在方法论上充实、巩固了群众路线

 

3毛主席在内涵上将认识论、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进行了辩证的贯通

一、实践与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群众观在本质上是融通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是社会实践。是指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实践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以劳动人民为核心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讲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指导实践;认识(真理)接受实践检验;认识在实践中发展,是在讲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而不是个别人的行为活动。因此要获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必须以不断发展着的群众实践为基础,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民主集中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观是内在的统一。毛主席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反复强调民主集中制的精髓。学习毛主席《一九六二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领会关于民主集中制的要点即: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没有广泛的民主,便没有高度的集中,没有高度的集中,便不能保障广泛的民主;先民主,后集中;集中来源民主、服务民主、保障民主、为了民主,民主需要集中、依赖集中;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巩固。

甲、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个别一般是相联结而存在的、对立统一的。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我们的认识秩序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反复过程。同样,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总是由对群众中个别的具体人物的工作入手,然后推进到群众中多数的、一般的层面。这便是民主集中制与认识论的内在统一。

乙、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便是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观的内在统一。

丙、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在集中和坚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前一个方法的组成部分。这便是认识论、民主集中制、群众观三者的内在统一,即毛主席独创的群众路线。

三、毛主席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规律的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顺序的公式、特殊 —— 一般 —— 特殊 ;民主集中制的公式、民主——集中——民主 ;同群众路线的公式、群众——领导——群众,的融溶交汇、和合统一。毛主席的群众路线,使得历史唯物论彻底的贯彻、唯物辩证法充分的发挥。

 

2毛主席精确界定和深刻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群众观的认识路线和内部范畴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整体实践决定着历史的进程。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原理。

毛主席的群众路线理论,科学的充实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1毛主席依据群众观原理,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具体科学概念。

2毛主席依据群众观原理实践第一、实践出真知的观点,提出了学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具体科学概念。

3毛主席依据群众觉悟差别的客观实际,主张群众工作,要耐心启发和等待大多数群众的觉悟;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代替群众下决心;依据大多数群众的觉悟程度制定工作方针。提出了尊重群众意见、反对包办代替的具体科学概念。

4针对不时出现的群众现实觉悟和群众根本利益的矛盾现象,毛主席依据群众观原理,坚信群众中的绝大多数:在(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党的领导下,在(反映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指导下,在(服务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级干部的教育、动员下,能够不断的认识和追求自身的根本利益,自觉的创造历史。据此毛主席提出了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动员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具体科学概念。

5毛主席依据我党的群众路线,既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而且无限循环的客观实际需要,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具体科学概念。

6毛主席的群众路线理论用简洁的语言,系统、科学、精确的充实、扩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3毛主席明确的、内在的统一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早期精典作家马、恩、列,曾以不同角度或从不同的历史进程环节上,论证过关于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后人在学习领会中,出现歧见。较为盛行的两大理解认识为,生产力动力说、阶级斗争动力说

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的力量。

1毛主席的人民动力说”,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作用;在社会生产力、战斗力中的首要地位和基本作用。深刻的揭示及内在的统一了生产力说和阶级斗争说的核心因素。

2从量上说,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绝大多数,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质上说,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总是与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朝向相一致。从作用上说,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但直接创造了社会物质文明,而且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提供了前提保证和基础条件,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本身越来越投身于对社会精神文明的直接创造。

当着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基本适应或尚可维持时,作为生产力的承载者、劳动人民以运作和发展生产的形式量变历史,支撑国家的生存乃至推动社会的发展。当着社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生产力严重冲突且长期得不到调整时,作为革命的承载者、人民群众以阶级斗争的形式质变历史,推动统治效应的改善乃至递进社会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深刻的揭示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作用和杰出人物的作用之间的主从辩证关系。既承认人民群众的根本作用、决定作用,又承认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关键作用。同时承认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的统一。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形成的基础、发挥的依托;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积极影响和科学指引,即统一目标、有序组织、提高作用质量、加快作用速度。杰出人物的作用渗透在人民的作用之中,人民的作用包容着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的领袖、先进的政党、人民群众三者的作用关系与导火索、雷管、炸药三者的作用关系相似。

3在生产力领域:劳动人民是生产力首要的、核心的、决定的因素。

无论多么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由劳动人民制造、操纵和维护的。不仅人与物的关系如此。劳动人民与自然科学家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甲、自然科学领域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具体表现为:总结和升华社会生产经验、科技潜力,探索和研究自然科学规律,建树具有历史价值的自然科学理论。努力开展科学试验活动,完成具有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积极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致成显著的社会效益。

他们以基础科学的重大发现,丰富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以应用科学的重大发明演示高新水准的生产生活实践;以科技普及和提高的社会效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人类变革自然的导师和先锋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

乙、劳动人民与自然科学家的作用关系为:

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成果创造了自然科学家生存和工作的必要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为科学研究提供课题和素材。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认识能力为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奠定了社会科技知识的基础条件。科学家本人的文化素养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文化的转化形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要转化为现实的、普遍的社会生产力,就要依靠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只要有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的需要前提,只要有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经验、认识能力和历史科技素质的基础社会条件,就必然会不断涌现新的自然科学家和科技成果。随着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越来越直接参与科学的发明创造活动。

可见,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劳动人民是实现生产力的矛盾主要方面。生产力推动历史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劳动人民以运作和发展生产力的形式在推动历史的发展。

4在阶级斗争领域:人民始终是推动革命的基本因素、决定因素。

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在斗争诸方中,反动没落的剥削阶级只是历史发展的阻力;而新兴的剥削阶级在其上升阶段,至多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其进步作用很有限,届时就要日甚一日的逆历史潮流而反动起来;只有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革命阶级和人民大众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人民内部,比照社会科学的杰出人物(反映特定阶级思想理论、革命纲领的历史最高成果的导师;领导特定阶级革命运动和卓越完成社会统治的领袖;导师兼领袖。),人民仍然是起决定作用的一方。

甲、社会科学领域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具体表现为:凝结和升华特定的阶级意识,提示和阐发社会发展规律,建树系统的或重要的革命理论。 展示革命首创精神,示范革命实践活动,开辟社会变革道路。组织领导革命运动,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变革的成功;实施卓越的国家统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们以理论指导阶级斗争,以才华组织群众运动,以胆略示范革命实践,以大治顺应历史潮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2 10:55 , Processed in 0.011937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