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查看评论
引用 項觀奇 2012-6-24 15:10
宪源同志,我只是说只要有民主就是宪政这句话不准确。你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我赞成。我也主张具体谈民主,例如争取反封网,就很具体。我们一再呼吁抓住这个问题找他们去斗争,金华还愿意打先锋,但是,没有人响应。这是我们最大的悲哀。不是一次两次,已经多次。这一点,许多同志都看到了。但不好解决。关键就是一个私字,就是一个怕字,不敢牺牲。金华敢,所以无所畏惧。其实,也没有那么危险。要会斗,金华和当地公安搞得关系还挺和谐,这并没有影响他发文斗争。有文革经历和没有不一样,坐过牢和没坐过不一样,低过头和没低过不一样。我们有体会。宪源同志你的意见对,但是以后注意团结同志,别那个态度和文风。主席说动不动训人也是不懂马列的一种表现。我们都照主席的意见办,好吗?观奇2012。6。24
引用 迭飞 2012-6-24 13:18
另外,对宪政同民主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不少老牌的左派大老也很难说做得十分可以了。总绕不出来。其实,这两者之间关系,依我看,是这样的,当可以谈民主的时候,是不需要宪政来帮忙的,宪政纯属多余;当大谈特谈宪政的时候,正是说明民主出问题了,至少已失去大多半了,只剩下一个伪装。这正是在美国这样的超级特权帝国主义国家上演的一幕。
引用 迭飞 2012-6-24 13:09
马列托主义理论依据不足,实践有害,还是少提或不提为好。
引用 李宪源 2012-6-24 10:09
这篇概括性文章本身挺有价值;但跟毫无社会群众基础的托派去论理,我看就免了。

没必要花费精力,为这个注定成不了气候的小宗派作免费宣传。这一点老项看得准。

另外,我对所谓“资产阶级宪政”的批判哪里不对,请老项说具体。“只要有民主,就是宪政”可不是我的意思;我对“民主”之注重,即使是资产阶级在野民主派头子陈子明,在社科院出版社所编合著选文《中国左翼思想光谱》中,也是公开承认的。

我跟你和郭松民乃至陈子明的重大区别,就是从不抽象笼统地谈论什么“民主”。民主总是具体的,不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真民主,就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假民主;两者必居其一!
引用 茅矛 2012-6-24 00:57
对于六四运动,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解释,无产阶级的解释为无产阶级服务,自由资产阶级的解释为自由资产阶级服务,封建官僚资产阶级的解释,必然为封建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我们的同志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斗争而服务的,不为实践斗争服务的再高明的理论都是一文不值的!
引用 薄熙来万岁 2012-6-23 23:36
社会主义有自己的民主,而不是法西斯独裁,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种制度都有欠缺的一面都有不断的完善何改进的余地,现在的社会确实罪恶但以前的社会也有一些缺点,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实际去维护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要死顽固以40年前的眼光看待现今的社会,目前最好先清算那些私吞国企和贪官污吏,有些勤劳致富的人还是需要保护,不能一巴掌都打死,那样会四处树敌,这样的思想很短浅也很危险。要团结一切力量先打到胡温民族败类
引用 項觀奇 2012-6-23 23:16
像刘金华同志这样的工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工人阶级的代表,但是,他要采取任何行动,没有人响应。就是在这里吹得调门很高的人,也没有向应。这样的历史实际,谁也不能不尊重。不然只能碰壁。我们碰得够多了。本来中国的事要解决很简单,只要十三亿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敢于站起来付诸推翻修正主义的行动,修正主义就一天也支撑不下去。但是,我们的民族,聪明有余,胆量不足。所以毛主席夸奖陈胜吴广是天才。我们的人民就这样忍受着,牢骚是有的,行动是缺乏的,逼得不行了,付诸个人的反抗,极而言之,出杨佳。这不是阶级斗争,也达不到阶级解放。列宁说过,工人阶级还处于非阶级状态,我想,这就是。所以,药方不是很好开的。不用埋怨谁,这是大家造成的。就像58年的那些事,文革中的那些事,一切都是历史的,真实的,怪哪个人都不公平,也不是事实。说远了。打住。观奇2012。6。23 ...
引用 項觀奇 2012-6-23 23:15
民骐说64有局限。一是他年轻,没有76之后我们被镇压的感受。我在一个短评中说了,我们到64时,依然没有发言权,还领导个屁。我在山大,我很清楚。我们从西单墙时,就和他们斗。他们是反毛、反文革的。那时他们是受邓支持和利用的。他们是明确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老邓是真诚的修正主义的资本主义。有共同点作基础,但还是有区别的。说64是小资产阶级领导,不准确,是资产阶级。从赵紫阳、鲍彤到方励之等一大帮人,连王丹、乌尔开希、柴玲等,都是,至少是资产阶级的尾巴。那时,还没有强大的民营企业家阶级,主要是知识分子、政治活动家。他们软弱,不奇怪。同样,现在,毛派大多数成员也是知识分子,大小而已,软弱,也不奇怪。有位山寨先生,因此很瞧不起现在的毛派,有一定道理。说没有实现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也有道理。但是,他没有认识一个事实,工农也是历史的存在,正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觉悟有局限,才连抓了主席的夫人、两个政治局常委的政变也能忍受,连89朝人民开抢也能忍受,国有企业被卖光送光,也能忍受。这个责任,不在知识分子,而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不看到这一点,就不能理解,在全世界工人阶级还是没有能够获得解放,而被资产阶级牵着 ...
引用 項觀奇 2012-6-23 23:14
就是宪政也是。李宪源先生对宪政的解释是不对的。那等于说只要有民主,就是宪政。古希腊有民主,但不是宪政民主。宪政还是近代的产物。是宪法指导下的一种特定的民主形式。我们无产阶级也可以拿来用。所以,毛主席很重视制定宪法这件事。有一句传说的主席的话,意思是不重视宪法,此说没有档案根据。毛主席搞的就是无产阶级宪政,这是他的一贯的思想。就像军队也要归国家统一管理、指挥一样。其实,这是马列真经。巴黎公社就是榜样,列宁的苏维埃也是。后来,搞胡涂了。斯大林没处理好。影响了理论的准确,也影响了人们的认识。有人煞有介事地批判宪政,根本没认真读过、或至少没读懂马列毛。
      与此问题相连,经过这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民主派根本不想搞社会主义民主,而是资产阶级民主,更没有要和我们联合的意愿,有的朋友还在和我争论,我没有再回答。因为实践太清楚了,远胜过废话。中国的现在的自由资产阶级远不如他们的先辈。那时,一是反帝,二是跟毛主席、共产党走。现在,一是依附洋人,二是反毛反共。这是真正的历史,面对历史却不看历史,还在说教条,一钱不值。 ...
引用 項觀奇 2012-6-23 23:11
此事,既涉及重大理论问题,又涉及政治实践问题。建议网站慎重。托洛茨基的错误,在列宁在世时,就有暴露,列宁批过他,文章都在。列宁的遗嘱对他的评价也是一个依据。托派在中国的实践,已被中国革命历史检验。现在,在国内,我没听说托派的存在。如果仅限于国外,那是一种情况,如果国内也有,是另一种情况。要看具体的纲领、路线。但是,有一点肯定,我希望红色中国要坚持马列毛主义,因为,这是实践检验了的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我们要清醒,不能受干扰。我已隐约感到有托派观点的人利用评论作他的文章。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说一说,面对眼下的专制,捍卫宪法35条,是一种斗争的手段、策略,不是说要搞民主革命。这个问题也不必和历史上的其它事件類比,只要面对现实,就很容易理解。例如,本网站只好搬到国外,这就是民主权利被践踏,我们就要斗争,而且是很现实、很切近的斗争。这是争社会主义民主,或者说,捍卫被剥夺了的社会主义民主,因此,正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就是发动群众,组織群众的手段。这样提,这样做,和要求资产阶级民主无关。有人混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观点,大部分要求争民主的毛派同志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就是宪政 ...
引用 海岩 2012-6-23 19:37
经过文革,可以说摸到毛派的底牌;经过64,也摸到民主派的底牌;经过薄王事件,又摸到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民主顶板。 可以说对双方的的目的方向,大家是心知肚明,谁都骗不了谁。
引用 海岩 2012-6-23 19:01
这种顶杠话,也可以说民主派最好改称资产阶级民主派,这样更直接,更露骨、更鲜明一些。
引用 茅矛 2012-6-23 18:18
社会主义革命派最好改为共产主义革命派,那样更好听、更正确、更光面堂皇一些。领导权可以赐予,但条件是:必须饿死!
引用 海岩 2012-6-23 18:03
“未来的中国革命,必然是一开始就将社会主义的要求提上政治日程;政治民主的要求只能是、必须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的要求,而不是反过来。”---这一观点,毛派需充分认识,不能当民主派的尾巴。放弃这一点,就放弃了无产阶级在未来革命中的领导权。
引用 茅矛 2012-6-23 17:32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志们可以多看看。就作者本人来说,从社会主义革命派跳到改良派,再从改良派跳到社会主义革命派,能行的通吗?连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都分析不清楚,更别说解决问题的路线了,我们看是行不通的。
引用 插一句 2012-6-23 13:42
看了远航关于斯大林错误的论述,很有同感。讲个题外话:除了托洛茨基一案外,作为军迷,我还阅读过好一些关于苏芬战争的、二战前后苏联和东欧各国、各共产党关系的文章,明显感觉到斯大林的几个重大错误,长期、根本地损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把不少原来的同志和朋友推到了资产阶级一边。
引用 裆中央 2012-6-23 11:38
最后一段 对于托派重要。
另外
托派的理论有价值,而毛派有人气。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6 13:50 , Processed in 0.026705 second(s), 5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